收藏 分销(赏)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模拟试卷测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620892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54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模拟试卷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模拟试卷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模拟试卷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犇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牪一个jià rì( ),我和妈妈yú kuài( )地来到郊外游玩。我们看到农民伯伯们正在引河水guàn gài( )田里的zhuāng jia( )。田野里的禾苗经过河水的zī rùn( ),显得生机勃勃。 二、选择题 2.犇下面小题都有一个字的注音是错的,请找出来,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 牪A.笨拙(zhuō) B.衣襟(jīn) C.气氛(fèn) D.官绅(shēn) 三、选择题 3.犇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牪A.我要迟到了,急忙将书塞进书包,却忘记了拿铅笔盒。 牪B.他叫什么名字来着?这么重要的事情我竟然忘怀了。 牪C.每当我遇到挫折而心情沮丧时,妈妈都会耐心地安慰我。 牪D.身处异国他乡,头顶那一轮明月,就是你难得的慰藉。 四、选择题 4.犇按要求写成语。 牪把成语补充完整:一言既出,_____________。病从口入,_____________。 牪写出形容人物外貌的成语,如:亭亭玉立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5.犇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牪A.我的家乡在泉州,夏天的泉州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牪B.晚会过后,她那动听的歌声仍在我的耳边回响。 牪C.在班会课上,他第一个首先提出自己的意见。 牪D.学完《巨人的花园》,使我懂得了快乐需要分享的道理。 六、选择题 6.犇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明明的英语 有了很大的进步。 A.成绩 B.成果 C.成效 D.成就 七、选择题 7.犇下列诗句中,不属于送别诗句的一项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八、选择题 8.犇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屋子黑得像地洞似的。(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仿写句子) 怎样________呢?___________,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疫情期间,大家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证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选择题 9.犇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句子练习。 牪(1)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我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2)班会课上,同学们注视和倾听着班主任的讲话。(修改病句。)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3)选一个词语,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它。(生气   着急   快乐   伤心) 牪例:写“害怕”:我们马上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4)这个季节在路上行走,你会发现有人穿薄棉袄,有人穿毛衣,还有人穿短袖,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填气象谚语) 十、选择题 10.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牪(1)景物美不胜收。钱塘江大潮蔚为壮观:“浪潮______,犹如______白色战马______,浩浩荡荡地______。”月夜的家乡美丽温馨;“细细的溪水,流着______的香味,流着______。灰白色的鹅卵石______。” 牪(2)诗词韵味悠长。“空山不见人,______。”描绘了山林的幽静;“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展开了雄浑的画面;“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宽慰了离别的友人…… 牪(3)精神世代传颂。“______,以湮于东海。”______的精卫令人赞叹;用各种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______的梅兰芳值得赞颂。 十一、选择题 11.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牪手上的皮肤 牪①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双手,好像对手很熟悉,其实你如果仔细观察研究一番,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 牪②手是干活的“工具”。为了防止皮肤受伤,手掌和手指的皮肤就多生了几层。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大约厚0.4毫米,而手掌和手指上的皮肤厚度是其他部位的5倍。手上的皮肤用力和磨擦最多的地方,会自我保护——生出又硬又厚的茧子。如果你和一个陌生人握手,凭感觉你就能知道对方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从事脑力劳动,因为前者的手粗糙有力,后者的手柔软细腻。 牪③手心有许多纹路,手背关节处有褶皱,这样手就能自如地抓握东西。假如没有这些纹路和褶皱,整只手就像一块僵硬的钢板,什么动作也做不了啦。人手心的纹路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职业形成的因素,因此每个人的手纹各不相同。手纹能反应一个人的经历信息,但认为看手紋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牪④手指肚的地方,有许多整齐有规律的图形,就是人们常说的“指纹”。指纹有斗形、萁形、弓形等。每个人的指纹都与别人的不同,并且终生不变。因此,按手指印可以代替盖印章;公安人员经常用在犯罪现场取指纹的办法抓坏人。指纹能增强手指触觉的敏感性,所以盲人能熟练地用手指触读。指纹有如自行车外带上的花纹,可以加大手指的摩擦力,捏东西的时候,东西不至于滑动。 牪⑤指甲是手指皮肤的孪生兄弟,有保护手指和帮助手指工作的作用。指甲会像毛发一样不断生长,每天都会长出一点点。指甲根部半圆形发白的地方,就是新长出来的指甲。如果不慎损伤了指甲,也不必太担忧,随着指甲向外生长,伤痕也会逐渐上移,最后与长长的指甲一起被剪掉,留不下任何痕迹。 牪⑥手的用途多,手上的皮肤学问也多。 牪11、第⑤自然段中的“孪生兄弟”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牪12、本文采用了_________的结构,从手上皮肤的厚薄、纹路和褶皱、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介绍有关皮肤的知识。 牪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牪A.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手粗糙有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手柔软细腻。 牪B.手上的皮肤用力和磨擦最多的地方,通常会生出又硬又厚的茧子。 牪C.指甲受到损伤不必太担忧,随着指甲向外生长,伤痕也会逐渐上移。 牪D.手纹能反应一个人的经历信息,所以看手纹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 牪14、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与“整只手就像一块僵硬的钢板,什么动作也做不了啦”相同的一项是(       ) 牪A.指甲会像毛发一样不断生长,每天都会长出一点点。 牪B.指甲根部半圆形发白的地方,就是新长出来的指甲。 牪C.手指肚的地方,有许多整齐有规律的图形,就是人们常说的“指纹”。 牪D.身体皮肤大约厚0.4毫米,而手掌和手指上的皮肤厚度是其他部位的5倍。 牪15、第④自然段关于指纹的特点和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牪A.每个人的指纹终生不变,按手指印可以代替盖印章。 牪B.指纹有敏感度,所以公安人员用取指纹的办法抓坏人。 牪C.指纹能增强手指触觉的敏感性,盲人能熟练地用手指触读。 牪D.指纹上的花纹加大了手指的摩擦力,捏东西的时候不容易滑动。 十二、选择题 12.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牪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牪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牪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牪爷爷看见我疑感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牪“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牪“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牪爷爷的话使我恍然大悟,“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牪16、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牪17、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牪得心应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 牪18、“我”认为“煮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而爷爷说的“煮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19、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牪20、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选择题 13.犇习作。 牪在你的家庭成员中,谁的特点最突出?她(他)做的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以“我的_______”为题,写一写你的一个家庭成员。 牪要求:通过写一件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字数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     假日     愉快     灌溉     庄稼     滋润 牪【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牪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假、灌、溉、滋、润、稼”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二、选择题 2.C 解析:C 牪【详解】本题考查了汉字读音的辨析。 牪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牪A、B、D正确; 牪C.气氛(fèn)——fēn。 三、选择题 3.B 解析:B 牪【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能力的掌握。解答时,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判断是否恰当。 牪B忘怀:指忘记;不放在心上。不符合本语境。 四、选择题 4.     驷马难追     祸从口出     唇红齿白     玉树临风 牪【详解】本题考查成语。 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意思是:形容话已说出口,没法再收回。 牪“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思是:病毒常常因饮食不注意而入侵,灾祸往往因说话不谨慎而引起。 牪形容人物外貌的成语有:眉清目秀、明眸皓齿、老态龙钟 五、选择题 5.B 解析:B 牪【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牪A.搭配不当,“泉州”和“季节”搭配不当。可以改成“夏天的泉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或“泉州的夏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牪C.语义重复,“第一个”和“首先”语义重复,可去掉一个。 牪D.缺少主语,可改为:学完《巨人的花园》,我懂得了快乐需要分享的道理。或者是:《巨人的花园》使我懂得了快乐需要分享的道理。 牪故选B。 六、选择题 6.A 解析:A 考查词语应用。 首先要了解词语含义,接着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成绩”工作或学习的收获。 “成果”意为成全,成立。是收获到的果实,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成效”所获得的预期的好效果。 “成就”事业上的成绩。 结合语境“明明的英语”和“很大进步”,这里运用“成绩”更恰当。 七、选择题 7.A 解析:A 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A 不属于。该句出自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B 属于。该句出自唐代李白的《赠汪伦》,临走时,汪伦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C 属于。该句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D 属于。该句出自盛唐高适的《别董大》,这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八、选择题 8.红红的枫叶像小手掌似的。     美的一幅画     山水花鸟跃然纸上,似乎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     美的一幅画     疫情期间,大家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我们的健康就有保证了。 (1)本题考查了造句,注意加点的词,用上加点的词语,可考虑什么像什么似的,再造句。 例:早晨的太阳像一个红苹果似的。 (2)本题考查了仿写句子。例句自问自答,为设问句,具体描写了“小船”多么小。据此将所给设问句补充完整。 例:怎样广阔的大海呢?一眼望去,看不到边际,是这样广阔的大海。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有: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多余累赘;不合逻辑;关系词使用不当;句式杂糅。 本题属于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把“和疾病”去掉。 例:疫情期间,大家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我们的健康就有保证了。 九、选择题 9.     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我们欢欣鼓舞。     班会课上,同学们倾听着班主任的讲话。     “生气”:爸爸瞪着眼睛,握着拳头,瞪着犯错的我。     二八月     乱穿衣 {详解} (1)本题考查句型转换。 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牪在这里我们去掉“怎能不”和“呢”,结尾处用句号。 牪(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牪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牪“班会课上,同学们注视和倾听着班主任的讲话。”搭配不当,去掉“注视和”。 牪(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牪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牪如:写“快乐”: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牪(3)本题考查谚语俗语。 牪二八月,乱穿衣。意思: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十、选择题 10.     越来越近     千万匹     齐头并进     飞奔而来     山草和野花     月光     布满河床     但闻人语响     横看成岭侧成峰     秦时明月汉时关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常衔西山之木石     坚持不懈     有高贵民族气节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古诗和文言文的识记与理解。 牪(1)选自课文《观潮》,原文: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牪选自课文《走月亮》,原文: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牪(2)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全诗内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牪 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牪出自唐代王昌龄的的《出塞》,全诗内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牪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全诗内容: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牪(3)选自《精卫填海》,原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牪《精卫填海》中精卫是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牪《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动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粉饰太平,梅兰芳得知后愤然离开上海,避居香港。抗战八年,他蓄须明志,始终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表现了梅兰芳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十一、选择题 11.D 解析:牪11、     指甲     手指皮肤     保护手指     帮助手指工作 牪12、     总分总     指纹     指甲 牪13、D 牪14、A 牪15、B 牪【分析】 牪1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牪第⑤段“指甲是手指皮肤的孪生兄弟,有保护手指和帮助手指工作的作用。”介绍了指甲和手指皮肤是孪生兄弟,指甲可以保护手指和帮助手指工作。如果指甲受到损伤不必太担忧,随着指甲向外生长,伤痕也会逐渐上移。 牪12、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牪文章结构一般有三种:①总分:先有一个总的概括,然后分写内容;②总分总:先有一个总的概括,然后分写,最后再有一个总的概括;③分总:先分写内容,再有一个总的概括。 牪本文第①段先总的概括双手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文章第②段介绍了手上皮肤的厚薄的作用,为了防止皮肤受伤,手掌和手指的皮肤就多生了几层。手上的皮肤用力和磨擦最多的地方,会自我保护——生出又硬又厚的茧子。文章第③ 段介绍了手上皮肤的纹路和褶皱,手心有许多纹路,手背关节处有褶皱,这样手就能自如地抓握东西。文章第④段介绍了手上的指纹的作用,每个人的指纹都与别人的不同,并且终生不变。因此,按手指印可以代替盖印章;公安人员经常用在犯罪现场取指纹的办法抓坏人。指纹能增强手指触觉的敏感性,所以盲人能熟练地用手指触读。指纹有如自行车外带上的花纹,可以加大手指的摩擦力,捏东西的时候,东西不至于滑动。文章第⑤段介绍了手上的指甲的作用,指甲是手指皮肤的孪生兄弟,有保护手指和帮助手指工作的作用。文章第⑥段再次总结“手的用途多,手上的皮肤学问也多”。所以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从手上皮肤的厚薄、纹路和褶皱、指纹、指甲四方面介绍有关皮肤的知识。 牪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牪A正确。由第②段“如果你和一个陌生人握手,凭感觉你就能知道对方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从事脑力劳动,因为前者的手粗糙有力,后者的手柔软细腻。”可知。 牪B正确。由第②段“手上的皮肤用力和磨擦最多的地方,会自我保护——生出又硬又厚的茧子。”可知。 牪C正确。由第⑤段“如果不慎损伤了指甲,也不必太担忧,随着指甲向外生长,伤痕也会逐渐上移,最后与长长的指甲一起被剪掉,留不下任何痕迹。”可知。 牪D错误。由第③段“手纹能反应一个人的经历信息,但认为看手紋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可知,手纹能反应一个人的经历信息,但看手纹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牪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 牪“整只手就像一块僵硬的钢板,什么动作也做不了啦”这句话使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整只手比作一块僵硬的钢板,形象地写出了如果没有纹路和褶皱,手掌就会变得非常的僵硬。 牪A本题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指甲比作毛发,形象地写出了指甲会不断生长的特点。 牪B本题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新长出来的指甲”就是甲根部半圆形发白的地方。 牪C本题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指纹”就是手指肚上许多整齐有规律的图形。 牪D本题运用列数字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用具体的数字“0.4”说明身体皮肤的厚度,将手掌和手指上的皮肤厚度与其他部位的皮肤厚度作比较,更好的说明手掌和手指上的皮肤厚度很厚的特点。 牪15、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牪A正确。由“每个人的指纹都与别人的不同,并且终生不变。因此,按手指印可以代替盖印章”可知。 牪B错误。由“每个人的指纹都与别人的不同,并且终生不变。因此,按手指印可以代替盖印章;公安人员经常用在犯罪现场取指纹的办法抓坏人。”可知,公安人员用取指纹的办法抓坏人,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与别人的不同,并且终生不变,不是因为指纹有敏感度。 牪C正确。由“指纹能增强手指触觉的敏感性,所以盲人能熟练地用手指触读。”可知。 牪D正确。由“指纹有如自行车外带上的花纹,可以加大手指的摩擦力,捏东西的时候,东西不至于滑动。”可知。 十二、选择题 12.牪16、煮书 牪17、     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形容一下子就明白了 牪18、     书放锅里煮      读书时反复诵读品味,积累妙词佳句 牪19、短文主要写了爷爷围绕“煮书”这个话题给我讲解读书的方法,使我明白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 牪20、我们要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牪【解析】 牪16、本题考查了给短文加题目的能力。 牪短文的题目是短文中心内容的表现,因此,给短文加题目一定要结合短文的主要内容。这篇短文主要写了爷爷围绕“煮书”这个话题给我讲解读书的方法,使我明白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因此,短文题目可为“煮书”。 牪17、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 牪联系上下文理解。 牪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技术纯熟,能运用自如。也指做事顺利。 牪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 牪18、本题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牪从“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可知“我”认为“煮书”是书放锅里煮;而爷爷说的“煮书”是读书时反复诵读品味,积累妙词佳句。 牪19、本题考查了概括能力。 牪注意结合语段看出写了什么是“煮书”,如何“煮书”,以及明白的道理,故可概括为:短文主要写了爷爷围绕“煮书”这个话题给我讲解读书的方法,使我明白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 牪20、本题考查了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牪短文主要写了爷爷围绕“煮书”这个话题给我讲解读书的方法,使我明白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我们要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十三、选择题 13.范文: 牪                                                                    我的妈妈 牪   妈妈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教会我 解析:范文: 牪                                                                    我的妈妈 牪   妈妈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教会我怎样做人;妈妈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祝我在未来的道路上越战越勇;妈妈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告诉我们不要向挫折低头…… 牪   我的妈妈留着黑黄相间的学生头,额前有几根弯弯曲曲的发丝,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显得越发温柔。在这对眼睛之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鼻子——有点塌哦。可她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不仅可以绘声绘色地说出一些真理,告诉我哪里做得不对,而且会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见解,让我心悦诚服。因此,妈妈已经成为我心中最伟大的榜样。 牪   妈妈非常在乎我的学习。看到我考砸了,她的脸上就会变得乌云密布,厉声责备我:“这次怎么会考得这么糟糕!” 牪   记得一次数学考试,我做完题目没有检查,考了个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以来最差的低分78分。当我被老师责骂过后,一想到晚上见到妈妈那皱着眉的表情,我的心跳得“咚咚”响。回到家后,这件倒霉的事终于发生了:妈妈拿着那张试卷先看了看成绩,接着迅速地浏览试卷上的题目,我还没反应过来,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声斥责:“这次怎么会这么马虎,这么简单的题目,以你平常的水平,一定不会考成这样的,肯定没有细心检查。”后来妈妈对我说:“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就要细心检查,不能粗心大意,在学习上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牪   虽然妈妈很严厉,但有时也会变得风和日丽。比如,做好饭后,爸爸还没回来,我和弟弟就会有口福——做评委。妈妈会让我们先尝一尝她的手艺,紧接着就会诚心诚意地问我们:“妈妈做得好不好吃?”每当听到这句话,我们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吃!”这时,妈妈的脸上便会露出桃花般灿烂的笑容。对她来说,那便是满满的幸福。 牪   有句话说得好: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最甜美的爱之花。 牪【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辨析和理解。首先补全标题的内容,明确自己要写的人物是谁。根据标题的内容进行描写。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牪开头:运用好词好句或者修辞手法,点明妈妈对我的帮助,是一个怎样的人。 牪过程:具体写出妈妈和我之间的事情的经过,加入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牪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