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模板.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618361 上传时间:2024-10-0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地质补勘方案完善后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 【施工2标】土建工程项目 地质补勘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市轨道交通14号线支线2标项目经理部 12月 目录 一 编制说明 3 1.1 编制依据 3 1.2 编制目的 3 二 工程概况 3 2.1 总体概况 3 2.2 镇龙北站 4 2.3 康大站~镇龙北站盾构区间 4 2.4 已有钻孔统计 5 2.4.1 镇龙北站 6 2.4.2 镇龙北站~康大站区间 6 2.5 原勘察报告对地质的描述 6 2.5.1 镇龙北站地质 6 2.5.2 镇龙北站~康大站盾构区间地质 8 三 补勘方案 11 3.1 补勘方法 11 3.2 补勘钻孔布置及工作内容 12 3.2.1 车站补勘钻孔布置 12 3.2.2 区间补勘钻孔布置 13 3.3补勘的流程图 14 3.4补充勘察方案及技术要求 14 3.4.1钻探施工方案 14 3.4.2原位测试 17 3.4.3室内试验 17 3.4.4 资料整理及勘察报告编写 18 四、 施工部署及工期安排 18 五、 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18 5.1安全保证措施 18 5.1.1 项目经理安全职责 19 5.1.2 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职责 19 5.1.3 安全员安全职责 19 5.1.4 现场技术人员安全职责 19 5.2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20 六、 应急预案 20 一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 《城市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 ); 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 ) ; 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BG/T50123-1999); 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 5、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99:98); 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50476- ) ; 7、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 JGJ/T87- ) ; 8、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 GJB02-98) ; 9、 现行国家或行业其它的相关规范、 规程; 10、 本项目设计图纸及勘察报告; 1.2编制目的 由于广州轨道交通十四号支线工程【施工2标】土建工程进入实际施工阶段的需要, 原详勘存在部分点或位置不详, 仍需进行补充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二工程概况 2.1总体概况 本合同段为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施工2标】土建工程, 包括【镇龙北站】、 【康大站-镇龙北站盾构区间】土建项目以及车站出入口、 风亭、 区间联络信道等附属工程。 招标工期要求: 开工日期为 12月28日, 竣工日期为 6月28日, 施工总工期为913日历天。 工程名称: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工程【施工2标】土建工程; 建设单位: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监理单位: 广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地点: 广州市萝岗区镇龙镇九龙大道; 2.2镇龙北站 镇龙北站设置于九龙大道与江新路交叉路口处, 沿九龙大道南北向靠东侧布置, 车站西北侧为苗圃和东龙混凝土搅拌公司, 东北侧为松茂花木场和五福堂居民房, 西南侧为向西村居民房, 东南侧为九龙镇镇龙敬老院和向西村居民房。 车站为地下两层多跨框架结构, 采用明挖法施工。镇龙北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支YDK60+901.000。车站起点里程为支YDK60+806.150, 车站终点里程为YDK61+293.700,车站主体结构外包尺寸487.55m×19.70m, 基坑开挖深度17.06m。车站设置有I、 II、 III、 IV号共4个出入口, 2组风亭, 2个紧急疏散口, 预留2组风亭、 2个出入口及1个疏散口, 均采用明挖法施工。一期施工时的交通疏解利用九龙大道的西面, 满足双向三车道通行要求。二期施工车站主体结构, 对九龙大道进行疏解, 车流行进在车站主体结构的西侧, 满足双向三车道通行要求, 三期施工车站的附属结构, 对九龙大道进行疏解, 车流行进在道路的中间, 满足双向四车道通行要求。 车站开挖地层从上到下主要为<1>人工填土、 <4N-1>粉质粘土层、 <3-2>中粗砂、 <3-3>砾砂层、 <5H-2>花岗岩残积土、 <6H>花岗岩全风化层, 零星分布粉细砂<3-1>和粉质粘土层<4N-2>。本站底板大部分位于<3-3>砾砂层、 <5H-2>花岗岩残积土中, 局部少量存在于花岗岩全风化层<6H>中。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 本场地的地下水腐蚀性综合评价为: 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弱腐蚀性。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 附录A, 广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 场地类别II类, 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地震特征周期为0.35s,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支线为广州市重点工程, 建筑物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行抗震设防。 2.3康大站~镇龙北站盾构区间 本区间线路出镇龙北站后, 沿着九龙大道由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前行进入康大站, 线路途经七星村、 五福堂村、 下穿广河高速、 汤村、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本区间右线设计起迄里程为支YCK58+694.354~支YCK60+871.302, 全长2176.948m, 左线设计起迄里程为支ZCK58+694.238~支ZCK60+871.302, 短链0.739m, 全长2176.325m, 区间共设置3个联络通道, 1#联络通道里程为支ZCK59+178.480/支YCK59+175.901, 2#联络通道( 兼废水泵房) 中心里程为支YCK59+771.158/支ZCK59+771.804, 3#联络通道里程为支ZCK60+339.3240/支YCK60+340.898, 均采用矿山法施工。盾构隧道管片内径5.4m, 外径6m, 管片厚度为300mm。区间平面最小平面曲线半径800m, 线间距11m~14m, 最大纵坡26‰, 埋深9.3~25.8m。采用2台复合式盾构机进行区间隧道的施工。 区间隧道地形条件较复杂, 为微地貌为低丘-沟谷向山前平原过渡地带, 线路主要沿九龙大道敷设, 沿线管线密布, 局部穿越广河高速和农田、 果林、 村落, 隧道顶部、 底部围岩以花岗岩风化残积土<5H-2>、 全强风化花岗岩<6H><7H>为主, 靠镇龙北站逐步向砾砂<3-3>、 中粗砂<3-2>和粉细砂<3-1>过渡。初步勘察未揭露孤石等埋藏物, 较适宜采用盾构法施工。康大-镇龙北区间下穿广河高速的高架桥, B标段线路宜认真选择与广河高速交汇点, 施工时应注意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事故发生。 场地位于白云山-萝岗断隆低山-丘陵区, 该断隆总体上为构造-剥蚀堆积地貌, 地势相对起伏较小, 区间地形平缓, 微地貌属山前冲积平原地貌单元。沿线地面主要为农田和村落, 场地标高在27.00~31.50m之间, 线路主要沿九龙大道敷设。地表水系不发育。本场地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为1.20~7.00m( 标高为25.80~41.96m) , 平均2.97m( 标高为34.57m) , 稳定地下水位(静止水位)埋深为1.31~7.30m( 标高为25.30~41.66m) , 沿线地下水位与季节、 气候、 地下水赋存、 补给及排泄有密切的关系, 本场区地表水系不发育,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特征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按埋藏条件可划分上层滞水、 潜水和承压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砂层中, 在地表松散填土之中亦储存少量第四系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中、 微风化花岗岩和块状强风化花岗岩的风化裂隙之中, 含水层无明确界限, 受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开放-闭合程度影响, 含水层埋深、 厚度及透水性均很不稳定, 根据抽水试验结果, 该类型含水相对贫乏, 透水性稍差。基岩风化裂隙水一般为承压水。场地范围内砂层孔隙水对混凝土结构有中等腐蚀性, 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主要腐蚀介质为水中的侵蚀性CO2。场地范围内基岩裂隙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 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2.4已有钻孔统计 原勘察钻孔深度为: ( 1) 控制性勘探孔深度: 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25m或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小于5m。 ( 2) 一般性勘探孔深度: 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20m或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不小于3m。 ( 3) 如遇断裂破碎带、 孤石时, 要求加深钻孔深度, 穿过断裂、 孤石底板至少1m。孔深超过40m时, 由相关各方共同确定终孔深度。 ( 4) 钻孔深度应满足取样、 测试等要求。 2.4.1镇龙北站 共布置35个钻孔, 其中控制性勘探孔12个, 均为取土试样孔、 标准贯入试验孔, 约占钻孔总数1/3; 一般性勘探孔23个约占钻孔总数2/3。具体位置详见附表镇龙北站详细勘探阶段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2.4.2镇龙北站~康大站区间 共布置104个钻孔(钻孔编号为: MZSZ3-KZ-01~MZSZ3-KZ-104, 其中控制性勘探孔34个, 均为取土试样孔、 标准贯入试验孔, 约占钻孔总数1/3; 一般性勘探孔70个约占钻孔总数2/3,均为标准贯入试验孔。具体位置详见附表康镇区间详细勘探阶段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2.5原勘察报告对地质的描述 2.5.1镇龙北站地质 站址范围内当前提供的工程勘探资料表明, 场地工程地质相对复杂, 淤泥层及砂层均有多处揭示。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车站地层从上到下主要为<1>人工填土、 <4N-1>粉质粘土层、 <3-2>中粗砂、 <3-3>砾砂层、 <5H-2>花岗岩残积土、 <6H>花岗岩全风化层, 零星分布粉细砂<3-1>和粉质粘土层<4N-2>。 本站底板大部分位于<3-3>砾砂层、 <5H-2>花岗岩残积土中, 局部少量存在于花岗岩全风化层<6H>中。 围岩类别见下表2-5。 表2-5镇龙北站围岩类别列表 层号 岩土名称 岩层特性 开挖后的状态 围岩 类别 <1> 素填土 素填土 围岩极易坍塌 Ⅰ <3-1> 粉细砂 含粘粒、 呈松散状 不能自稳 Ⅰ <3-2> 中粗砂 含粘粒、 呈稍密状 无法自稳 Ⅰ <3-3> 砾砂 含粘粒、 呈稍密状 无法自稳 Ⅰ <4N-1> 粉质粘土(软塑) 软塑状 无法自稳 Ⅰ <4N-2> 粉质粘土(可塑) 呈可塑状, 土质均匀, 粘性较好 易发生变形、 无法自稳 Ⅰ <5H-2> 花岗岩残积土 遇水易软化、 崩解 围岩极易坍塌 Ⅱ <6H> 全风化花岗岩 岩芯呈坚硬土柱状 围岩极易坍塌 Ⅱ <7H> 强风化花岗岩 岩芯呈半岩半土状 自稳性好, 但拱部易沿裂隙掉块坍塌 Ⅲ 根据勘察及野外调查, 勘察范围内不存在岩溶、 滑坡、 危岩和崩塌、 泥石流、 采空区、 地面沉降、 沙土液化、 软土震陷等不良地质作用, 无明显地质灾害迹象, 也未发现潜在不稳定斜坡, 本段主要特殊地质有填土、 软土、 残积土和风化岩: 1.填土 本次初步勘察揭露的人工填土层主要为素填土, 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粉质粘土、 中粗砂、 碎石等, 局部为杂填土, 含有砖块、 砼块等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土质不均匀, 孔隙性较大且层位不稳定。 2.软土 本次勘察揭露到的软土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淤泥层或淤泥质土层, 局部为河湖相沉积的淤泥质土层。该层属软弱土层, 含水量高, 在天然状态下呈流塑状, 强度低, 土层力学性能差, 具高压缩性, 透水性差。 3.残积土、 全风化岩及强风化岩 混合花岗岩: 花岗岩分布区, 接近地表的残积土因受水的淋滤作用, 氧化铁富集, 并稍具胶结状态, 形成网纹结构, 土质坚硬, 而其下强度低于上部土段, 再下由于风化程度减弱, 强度逐渐增加。沿线花岗岩残积层、 全风化、 强风化层土质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 局部为粘性土, 土质的均匀性差。但残积土、 全风化、 强风化层遇水易软化崩解, 水浸泡易发生崩解和流砂, 甚至塌方。 2.5.2镇龙北站~康大站盾构区间地质 勘察沿线范围内岩土层划分为九大层, 各岩土分层及其特征如下: 1.填土层 人工填土, 剖面图上代号为<1> 该层在本标段广泛分布, 主要为素填土, 少量杂填土、 耕植土, 稍压实。其中素填土为灰褐色~棕红色, 湿, 松散-稍密, 主要由砂土、 粘性土和少量碎石组成; 杂填土呈杂色, 湿, 松散~稍密, 由粘性土、 粗砂、 碎石块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 耕植土呈灰褐色, 湿, 主要由粘性土组成, 含植物根系。在九龙大道等地段顶部0.15~0.70m为砼路面。 2.冲积-洪积砂层 1) 粉细砂, 剖面图上代号为<3-1> 该层在本区段呈薄层状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18个钻孔有揭露。土性: 呈灰色、 灰黄色, 主要成份为石英, 以细砂为主, 级配较差~一般, 磨圆度较好, 含较多粉砂及少量粘粒, 饱和, 多呈松散状为主, 局部呈稍密状。 2) 中粗砂, 剖面图上代号为<3-2> 该层在本区段呈薄层状和层状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17个钻孔有揭露。土性: 呈土黄色、 灰黄色为主, 主要成份为石英, 以粗砂为主, 级配较好, 磨圆度较好, 含较多中砂及少量粘粒, 饱和, 呈稍密至中密为主。 3) 砾砂层, 剖面图上代号为<3-3> 该层在本区段大多呈透镜体状分布, 在镇龙北站一带呈层状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10个钻孔有揭露。土性: 呈灰、 灰白、 土黄色为主, 主要成份为石英, 以砾砂为主, 级配较好, 磨圆度差, 粗颗粒一般稍具棱角, 含较多粗砂及少量卵石、 少量粘粒, 饱和, 稍密至中密。 4) 卵石层, 剖面图上代号为<3-4> 该层在初勘41个钻孔中仅1个钻孔( MZSZ2-B037) 有揭露, 呈透镜体状分布, 层面埋深8.80m( 标高20.84m) , 层厚1.60m。土性: 呈灰白色, 主要成份为石英, 级配良好, 磨圆度差, 稍具棱角-次磨圆, 粒径0.20~6cm不等, 含较多粗砂, 饱和, 呈稍密~中密状。 3.冲积-洪积-坡积土层, 剖面图上代号为<4> 1) 软塑状粉质粘土层<4N-1> 该层仅局部地段有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4个钻孔有揭露。土性: 灰白色、 灰黑色, 主要由粘粒、 粉粒组成, 含少量石英颗粒, 韧性及干强度一般。 2) 可塑状粉质粘土层<4N-2> 该层在本区段分布较广, 多呈层状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27个钻孔有揭露。土性: 褐黄色、 黄红色、 土黄色, 主要由粘粒、 粉粒组成, 含少量石英颗粒, 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3) 硬塑~坚硬状粉质粘土层<4N-3> 该层在本区段局部地段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仅6个钻孔有揭露。土性: 褐黄色, 主要由粘粒、 粉粒组成, 含少量石英颗粒, 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4) 流塑状淤泥层<4-2A> 该层仅局部地段零星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仅5个钻孔有揭露。土性: 灰黑色、 深灰色, 主要由粉粒组成, 含腐木等腐殖质, 局部夹淤泥质土, 个别钻孔含多量有机质, 属有机质土。 5) 流塑状淤泥质土层<4-2B> 该层仅局部地段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5个钻孔有揭露。土性: 灰黑色、 深褐灰色, 主要由粉粒组成, 含腐木等腐殖质, 局部夹淤泥, 个别钻孔含多量有机质, 属有机质土。 6) 粉土层<4F-1> 该层仅在局部地段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仅1个钻孔有揭露, 层面埋深9.10m, 层厚1.00m。土性: 褐黄色, 主要由粘粒、 粉粒组成, 含多量石英颗粒, 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7) 坡积粉质粘土层<4-3> 该层在本区段近半地段有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17个钻孔有揭露。土性: 红黄色、 土黄色、 褐黄色, 主要由粘粒、 粉粒组成, 含少量石英颗粒, 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4.残积土层, 剖面图上代号为<5> 轨道交通知识城支线残积土层主要为由白垩纪花岗岩等母岩风化作用形成的砂质粘性土、 砾质粘性土, 根据残积土的土性、 稠密度可划分为2个亚层, 其特征描述如下: 1) 可塑状砂质粘性土、 砾质粘性土<5H-1> 该层在本区段部分地段有分布, 呈层状分布, 在初勘41个钻孔中9个钻孔有揭露。土性: 红黄色、 土黄色、 灰白色, 粘性一般, 主要由粘粒、 砂粒组成, 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遇水易软化、 崩解。 2) 硬塑状残积砂质粘性土、 砾质粘性土<5H-2> 该层在本区段广泛分布, 呈层状, 在初勘41个钻孔均有揭露。土性: 红黄色、 土黄色、 灰白色, 粘性一般, 主要由粘粒、 砂粒组成, 韧性及干强度中等, 遇水易软化、 崩解。 5.白垩纪枫园下单元花岗岩 该层为场地主要基岩, 属早白垩世侵入岩( 燕山晚期第二阶段) , 隶属九佛序列枫园下单元侵入岩体, 新鲜岩石呈青灰色、 浅灰红色等, 主要岩性为细中、 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按其风化程度钻孔揭露的花岗岩可分为4个风化带: 1) 花岗岩全风化带<6H> 该层在本区段广泛分布。呈土黄色、 黄灰色、 黄色, 岩石风化剧烈, 原岩组织结构已基本风化破坏, 但尚可辨认, 岩芯呈坚硬土状, 遇水易软化、 崩解。 2) 花岗岩强风化带<7H> 该层在本区段广泛分布, 部分钻孔未揭穿。呈土黄色、 黄灰色, 岩石风化强烈, 原岩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 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及碎块状, 遇水易软化、 崩解。 3) 花岗岩中等风化带<8H> 该层在本区段埋藏较深, 在初勘41个钻孔仅有5个钻孔揭露到此层, 部分钻孔未揭穿。呈灰色、 灰白色, 岩芯呈块状、 短柱状, 岩体较破碎~较完整, 岩石坚硬程度软岩~较软岩,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多为Ⅳ类。 4) 花岗岩微风化带<9H> 该层在本区段埋藏较深, 在初勘41个钻孔仅有10个钻孔揭露到此层, 钻孔未揭穿。呈青灰色、 浅灰红色、 灰白色, 岩芯呈柱状, 岩体完整~较完整, 岩石坚硬程度软岩~坚硬岩,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Ⅰ~Ⅲ类。 区间隧道范围内岩土层以风化土、 全强风化岩为主, 局部揭露中风化岩, 场地稳定性较好, 如选择适用的施工方式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区间隧道经过地层主要为<5H-2>花岗岩残积土、 <6H>全风化花岗岩和<7H>强风化花岗岩为主, 局部存在<3-3>砾砂岩。场地适宜本项目的兴建。 本区段分布的主要特殊土层有<1>层填土、 <4-2A>层淤泥、 <4-2B>层淤泥质土等软土和<5H-1>、 <5H-2>层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层、 <6H>全风化花岗岩、 <7H>强风化花岗岩, 对隧道施工有不良影响, 但其影响程度可采用有效措施降低。 区段局部地段基岩花岗岩具有一定的放射性, 在地铁盾构施工时, 需做好通风措施, 防止施工作业人员在隧道内中毒。 三补勘方案 3.1补勘方法    本次勘察工作采用钻探取芯揭露为主要,辅以室内试验、 原位测试, 水文地质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及方法。 根据盾构法掘进的特点和本标段的地质特性, 在本标段的补充地质工作, 我公司将采取钻探为主的勘察方法。补充钻探拟分包给专业钻探和试验单位进行补充地质钻探工作, 单位资质须符合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要求, 并经监理工程师和业主批准。鉴于详勘钻孔间距为30米, 补充地质钻探布置为每详勘钻孔间布置一个, 即在区间盾构隧道分左右线, 沿线每隔15m有一地质钻孔, 而补充地质钻孔间距也为30米。其中对于隧道断面处于〈5H〉、 〈6H〉地层的, 先行探测, 作为摸查孤石发育状况的试验段。与招标文件已经提供有岩土勘查报告的孔位相冲突的钻探孔跳过。现场地质钻探时根据周围环境, 地质变化情况, 孔位能够适当调整, 详勘因受条件限制没有施钻的孔, 必须克服困难予以勘探。 钻孔深度根据各个孔位所处位置的隧道埋深确定, 原则是进入结构底以下2米。如果终孔位置有软弱地层, 地质条件特别差时, 需由工程技术部门现场判断是否加深。 地质钻探主要工作如下: ( 1) 查明本次勘察范围内的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不良地质作用,形成地质钻孔柱状图( 含地下水位) ; ( 2) 探明孤石分布范围、 大小、 规律; ( 3) 进行岩石试验, 勘察区间每个地质钻孔洞身中部岩样作一组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 4) 对每个钻孔岩样进行RQD值的统计, 并在地质柱状图上进行描述; ( 5) 隧道内岩样留取: 隧道内岩样除根据勘察试验需要的隧道中心线位置的岩样以外, 隧道顶部、 底部各取一组, 注明编号和深度, 岩芯采取率(除强风化岩层外)大于85%; ( 6) 对补勘场地作出相应的岩土工程评价及建议措施; ( 7) 对位于隧道洞身范围内的地质钻孔必须进行封堵, 封堵材料采用水泥砂浆, 封堵深度为地面至孔底全部范围内封堵密实; ( 8) 勘察人应按国家技术规范、 标准、 规程和技术要求进行工程勘察, 按规定的时间提交质量合格的勘察成果资料, 并对其负责。 3.2补勘钻孔布置及工作内容 3.2.1车站补勘钻孔布置 1.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及设计地质断面图,本车站主要补勘详细勘察报告深度不够或存在疑问的位置, 主要在以下位置: 1) 在原详勘报告: 钻孔位置MZSZ3-ZLB-04深度25米位置疑存在孤石, 宜加密钻孔探查, 该处如果存在孤石, 将需调整连续墙的成槽工艺, 因此, 选择于该点对应的连续墙位置补钻孔1个, 即桩号: 支ZDK60+985.75的左边连续墙处; 2) 在原详勘报告: 钻孔位置MZSZ3-ZLB-02( 里程支ZDK60+870.062) 、 MZSZ3-ZLB-27( 里程支ZDK61+036.353) 、 MZSZ3-ZLB-28( 里程支ZDK61+074.549) 附近各补勘钻孔1个, 共3个, 以便探清是否存在埋藏水塘或暗滨。 3) 另外根据原详勘图, 适当补充加密, 以便更加准确掌握车站开挖范围内的砂层情况,补勘4个孔。 2.车站拟增加钻孔共11个, 补勘孔布置如下表( 详细的孔位置请查阅附件孔位平面布置图及孔位布置一览表, 下同) : 序号 补堪孔号 里程数 坐标( X,Y) 孔底标高m 孔顶标高m 实际深度m 标贯击数N 1 TB11 CK60+843.49 ( 47412.553,69433.391) 5.203 29.737 24.537 参照下文3.4.2”原位测试”部分相关技术要求( 区间补勘孔”标贯击数N”同样采用此技术要求) 。 2 TB10 CK60+906.30 ( 47365.261,69471.754) 7.542 29.801 22.259 3 TB6 CK60+925.75 ( 47352.632,69488.451) 7.581 30.28 22.699 4 TB7 CK60+953.37 ( 47330.044,69504.868) 7.636 30.09 22.454 5 TB8 CK60+985.75 ( 47304.214,69524.366) -0.299 30.255 30.544 6 TB9 CK61+013.04 ( 47282.756,69541.253) -0.244 30.589 30.833 7 BTB13 CK61+076.21 ( 47228.270,69574.036) 7.881 30.619 22.738 8 BTB14 CK61+153.27 ( 47170.060,69623.880) 8.035 30.265 22.23 9 BTB15 CK61+218.93 ( 47112.823,69657.329) 8.166 30.307 21.871 10 BTB16 CK61+309.35 ( 47047.439,69708.315) 8.347 30.041 21.694 11 BTB17 CK61+353.25 ( 47030.377,69727.460) 8.435 29.515 21.08 3.2.2区间补勘钻孔布置 1.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及设计地质断面图,本区间工程主要勘察结构井端头和沿线不良地质地段及可能换刀处的地质情况,共布置19个地质补勘钻孔,其中结构井端头及联络通道补勘孔共5个。各部分钻孔布置原则如下: 1) 盾构机进出洞端头: 每个端头位置, 离开连续墙1m在两隧道中线之间布置一个钻孔, 共2个。 2) 联络通道: 离开边线1m布置一个钻孔, 共3个。 3) 预计检查、 换刀位置: 盾构机预计检查、 换刀位置布置一个钻孔, 若两隧道中线相隔距离较大则两条线各布置一个钻孔, 若距离较小, 在两隧道中线之间布置一个钻孔, 当该位置有原钻孔时, 不必重复布设。本区间共7个,如下表。 4) 详勘报告说明还需进一步探清是否存在池塘或暗滨的位置, 分别是MZSZ3-KZ-55、 69、 71、 86、 103、 及MZSZ2-B25、 MZSZ2-B41, 共7个。 2.区间拟增加钻孔共19个, 补勘孔布置如下表: 孔号 桩号 备注 孔号 桩号 备注 KZQJ-BK-01 YDK60+869 进洞端头 KZQJ-BK-10 ZDK60+784 探清水塘或暗滨 KZQJ-BK-02 YDK58+696 出洞端头 KZQJ-BK-12 ZDK59+106 KZQJ-BK-03 YDK60+340 3#联络通道 KZQJ-BK-13 ZDK58+582 KZQJ-BK-04 YDK59+771 2#联络通道 KZQJ-BK-14 YDK58+800 预计检查、 换刀位置 KZQJ-BK-05 YDK59+175 1#联络通道 KZQJ-BK-15 YDK59+150 KZQJ-BK-06 ZDK59+773 探清水塘或暗滨 KZQJ-BK-16 YDK59+500 KZQJ-BK-07 ZDK60+055 KZQJ-BK-17 YDK59+900 KZQJ-BK-08 ZDK60+095 KZQJ-BK-18 YDK60+250 KZQJ-BK-09 YDK60+390 KZQJ-BK-19 YDK60+600 3.3补勘的流程图 本次补充勘察采用钻探、 标准贯入试验、 室内试验等综合方法, 在详勘的基础上, 进步摸清地质情况。流程图如下: 提交成果报告 报告编写 报告审核 安全教育 质量控制 室内资料整理及分析计算 实验室测试 取样 钻探 抽水试验 施工办证 测量放样 勘察任务书 编写勘察纲要 送样 3.4补充勘察方案及技术要求 3.4.1钻探施工方案 1.钻探工艺流程 钻孔位测设 钻机移至点位 平整场地 封孔、 清理 钻进、 取样、 测试 制作泥浆池 移至下一孔 完成清场 2.钻探施工要求 1) 施工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1) 选择具备相关资质及实力的单位, 投入足够的人员和设备, 保证施工工期。 ( 2) 与市政、 交警及有关部门办理钻探施工许可证、 临时占道证等相关事宜。 ( 3) 测量人员按每5m一个点放出隧道中心线, 以保证钻孔定位。 ( 4) 做好施工现场荧光警示标志。 ( 5) 做好地下管线排查, 做好施工过程保护, 确保钻孔不损坏所有地下管线。 ( 6) 现场各类物资必须摆放整齐, 保持现场文明、 卫生、 整洁。 2) 钻孔定位: 钻孔原则上按图纸进行定位, 孔位偏差不大于1m,。若受建构筑物、 地下管线、 交通及地形等条件影响无法施工, 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商议调整。 3) 钻孔操作: ( 1) 做好泥浆围挡措施, 严禁直接排入市政管道。 ( 2) 钻孔垂直偏斜率小于1%, 钻孔深度必须按要求钻至隧道底, 钻探过程中遇到孤石必须钻穿孤石体。 ( 3) 钻探操作( 含钻具规格、 回次进尺、 岩芯采取率、 编录等项) 、 取样操作必须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九章第一节、 第二节、 第四节。 ( 4) 复杂地层与特殊条件下钻探操作应执行《工程地质钻探规程》第3.5条规定。 ( 5) 仔细鉴定岩芯, 按《岩土的描述按《地下铁道、 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五章第五节要求进行。 ( 6) 准确记录钻探进尺、 不同岩性的分层厚度和采样位置。 ( 7) 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测量: 量测每个钻孔的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 包括水上钻孔, 多层含水层的水位, 应采取止水措施分层测定, 地下水为测量允许误差为±20mm。 ( 8) 钻探保证措施: A、 钻孔直径应依据钻探目的和用途确定。岩芯采取率应达到有关要求钻探, 每一回次采取率: 在粘性土及粉土层不应低于90%, 完整岩层不应低于85%, 砂类土、 碎石类土不应低于80%, 破碎岩层不应低于65%。 B、 为保证采取率, 对不同的地层采用不同的方法, 控制措施如下: 回次应在保证获得准确的地质资料的前提下, 根据地层条件和钻具的长度确定。在砂类土、 碎石类土中钻进时, 应适当控制其进尺, 以确保分层与描述的要求; 在软土及松散层中钻进时不大于0.5m, 在粘性土及粉土层中钻进时, 一般回次进尺不大于1.0m; 在完整岩层中钻进时, 回次进尺不得超过1.5m。对于软岩采用合金钻头回转钻进; 对于硬质岩, 采用金刚石钻有回转钻进; 对于破碎带, 采用单动双管钻进回转钻具取芯。 ( 9) 注意观察、 记录钻孔中的异常气味, 如发现异常气体, 将使用气体检查仪器检查其成份, 并做好现场保护措施, 保证人员安全。施工过程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 以便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问题, 严禁盲目施工。 ( 10) 钻探施工过程安排专人跟踪, 以准确记录地层情况, 包括孤石大小、 平面位置及深度, 保证施工质量。 4) 封孔 由于本次补充钻探钻孔布置在隧道正上方, 因此必须严格保证封孔质量。每个钻孔完成后必须马上进行彻底封孔, 避免封孔不及时出现的事故和意外。封孔采用水灰比为0.8的水泥浆, 使用钻杆从钻孔底部自下而上进行, 封孔过程中应注意水泥浆的流失, 直到钻孔溢浆为止, 若水泥浆流失严重, 可改用水泥砂浆进行封孔。封孔质量必须经现场管理人员验收。 5) 施工现场围蔽 由于本次钻探施工大部分需占用交通道路, 为保证通行, 每次施工现场占道不得超过2个车道, 部分区域需分期占道施工。 6) 施工现场恢复 钻探完成后, 需将施工现场清理冲洗干净后才能撤场, 若施工时对路面及绿化带破坏严重的, 需进行原样恢复。 3.钻探编录 准确记录钻探进尺、 不同岩性的分层厚度和采样位置。厚度大于0.5m的工程地质层将分层描述。现场描述应主要有以下内容: 1)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 结构体、 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 2)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 颗粒形态、 颗粒排列、 母岩成分、 风化程度、 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 密实度等。 3) 砂土应描述颜色、 矿物组成、 颗粒级配、 颗粒形态、 粘粒含量、 湿度、 密实度等。 4) 粉土应描述颜色、 包含物, 湿度、 摇震反应、 光泽反应、 干强度、 韧性。 5)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 状态、 包含物、 光泽反应、 摇震反应、 干强度、 韧性、 土层结构等。 6) 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岩芯, 以便于计算机保存、 编辑。 3.4.2原位测试 钻孔均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 10.5条的规定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另外, 本技术要求规定标准贯入试验应提供下列资料: 实测击数、 试验孔号、 试验深度、 试验的岩土层, 并进行统计。做标准贯入试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标准贯入试验孔应采用回转钻进, 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壁不稳定时, 可用泥浆护壁, 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 应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行试验, 并防止涌砂或塌孔。 2.采用自动落锤法, 并减少导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锤击时应避免偏心及侧向晃动, 保持贯入器、 探杆、 导向杆联结后的垂直度, 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分。 3.贯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 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 累积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 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 可记录实际贯入深度并终止试验。 3.4.3室内试验 1.室内试验操作及成果分析应由具有CMA计量认证的试验室承担, 且必须执行《地下铁道、 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十章以及《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并注意规范用词。 2.土层试验提供以下参数: 含水量、 干密度、 湿密度、 比重、 孔隙比、 饱和度、 液限、 塑限、 塑性指数、 压缩系数、 压缩模量、 固结系数、 侧压系数、 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3.岩土试验应提供以下参数: 单轴极限抗压强度。 3.4.4资料整理及勘察报告编写 1.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基本要求, 执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规范》并满足设计总体单位的有关规定要求。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正文; 2) 勘探点( 孔) 布置平面图( 含地形、 路线、 车站站位等) , 孤石分布平面图( 图上必须标出孤石大小) ; 3) 结合详勘钻孔修正给出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横断面图( 图上所有勘探孔必须有岩性花纹, 以及孔口高程、 孔深、 取样位置、 主要测试结果等钻孔要素) ; 纵断面图、 横断面图上给出孤石的位置和大小; 4) 原位测试以及室内试验成果汇总表( 图) ; 5) 岩芯彩色照片( 采用数码照片, 以便计算机输出) ; 6) 电子光盘文件。 四、 施工部署及工期安排 本次补钻施工按以下顺序进行: 镇龙北站车站范围内补充钻探施工→镇龙北站~康大站区间左线补充钻探施工→镇龙北站~康大站右线线补充钻探施工。 施工计划开始日期为 2月15日, 外业测量放孔位、 钻孔等野外作业计划镇龙北站10天, 区间50天完成, 试验、 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等同步进行流水作业, 在野外作业完成后10天内, 完成勘察报告的编制并提交报告, 总工期控制在70天之内, 即于 3月8日前完成镇龙北站、 于 4月18日前完成区间的补充钻探阶段的全部工作。 五、 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5.1安全保证措施 建立和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组织手段。安全生产制度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安全生产、 人人有责”的原则, 明确各职能部门和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责任: 5.1.1项目经理安全职责 1.在项目施工生产全过程中,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 政策、 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结合项目特点, 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要求, 严格履行安全考核指标和安全生产奖惩办法; 2.认真落实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技术管理的各项措施, 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制度、 施工项目安全交底制度和设施、 设备交接验收使用制度; 3.负责组织安全生产检查, 定期研究分析项目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生产问题, 并加以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