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互通式立体交叉涵洞设计说明1、概述XX高速公路工程第5合同段-(K22+300K23+540)沿线共设置六个涵洞。涵洞中心桩号分别为K22+429.4 、K22+812.7、K22+983.1、K23+343.6、BK0+285.0、DK0+186.5。涵洞结构均为圆管涵,圆管涵跨径组合为1-1.0m和1-1.5m,均为排水涵洞。2、设计依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2、 D62-200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T B07-01-200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3、技术标准3.1设计荷载:公路级; 3.2结构型式:圆管涵 1-1.5m、1-1.0m;3.3地震荷载: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10g;3.4环境类别:I类;3.5设计基准期为100年。4、主要材料4.1混凝土圆管涵管节、圆管涵端墙采用C35混凝土,帽石、八字墙、基础、截水墙采用C25混凝土,洞口铺砌采用C20混
3、凝土。4.2普通钢筋普通钢筋采用HRB335钢筋和HPB235钢筋,HRB335钢筋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07)的规定;HPB235钢筋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2008)的规定。4.3 M7.5浆砌片石跌水井、急流槽采用M7.5浆砌片石。5、设计要点5.1涵顶填土对涵洞的竖向压力按土柱重力计算,车辆荷载以车轮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按30o角度分布。5.2管节内力按钢性管节受弯构件计算,不考虑法向力和剪力的影响,且按不同填土高度的受力情况配筋。5.3管节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后,才能脱模、堆放
4、和运输。脱模时应在管壁上注明适用的填土高度。5.4涵身每隔46m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宽2cm,用沥青浸过的麻絮填塞。5.5基坑回填应夯压密实,表面应作适当处理,不得积水。5.6填土必须分层填筑,密实度大于96%。6、施工注意事项6.1施工前应注意检查圆管涵各部分详细尺寸,并正确查对相应图纸,不可误用或遗漏。6.2钢筋加工与焊接,应按设计要求,并严格遵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执行;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应严格检查焊接质量与几何尺寸。6.3涵洞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后,才能脱模、堆放和运输。脱模时应在管壁上注明适用的填土高度。6.4涵洞外层防水措施可在涵洞与填土接触部分
5、均涂热沥青两道,每道厚约1.5mm。涂后不再另抹砂浆。6.5沉降缝的防水措施在基础顶面以下,填嵌涂沥青木板或沥青砂,在基础顶面以上,接缝外侧以热沥青浸制麻筋填塞,深度约5cm,内侧以水泥砂浆填塞,深度约15cm,中间空隙填以粘土。6.6涵台台后的填土应在涵洞砌体砂浆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时方可进行,同时应严格按水平分层,对称地按照路基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填筑、压实。对涵台较高,不易达到碾压效果的涵台台后填土,可在该范围内填碎石或砂性材料,并注意两边对称进行。6.8 待涵洞圬工达到容许强度后,洞身两侧应用人工或小型机具对称夯填,待填方高出涵顶部小于1.0m时,再用机械填筑。6.9 圆管涵施工时,临时排水措施采用抽水机抽水。7、其他7.1 本说明未尽事宜详见各有关设计图纸。7.2 其他未提及的施工事项,施工时必须严格执行部颁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施工中若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并向监理单位报告,同意后方可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