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级上册语文教案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查阅!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5篇苏教版四级语文教案篇一白鹅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准备: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
2、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方面的特点。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
3、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五、
4、学习第四自然段。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
5、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出示“快乐写话卡”:我是一只_的白鹅。_(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2、练笔,展示,评议。(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总评“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
6、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认读、理解生字词,积累词语。教学重点: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标出不懂的内容,准备质疑。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导析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读浒传的文章。读水浒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查一查字、词典。2.思考:全文写了什么?3、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7、)(1)生字词:读一读下列词语。水浒传特别搬秦叔宝身材魁梧赤手空拳破涕为笑毕竟生辰纲(2)读准下列多音字:水浒传好奇吞没答应曲折天分赤手空拳(3)理解下列词语:百听不厌破涕为笑迫不及待豪情壮举毕竟赤手空拳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天分观摩(4)课文主要内容:读水浒传的故事,表达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更好。2、想一想,从这些内容中,你明白了什么?3、学生默读。边读边做笔记或批注,以备交流。四、熟读课文五、指导书写本课生字,抄写生词六、课堂小结读水浒传水浒传好奇吞没答应曲折天分赤手空拳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教案篇三教学目标
8、:2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反复品味,积累、学以致用。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内容。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教学准备:天鹅的图片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新课二、精读品悟2、把握文章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再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3、学习第一段。(2)汇报:从侧面和正面反复强调天鹅的优雅妍美。出示幻灯片并指导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鹅的优雅妍美4、仿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第二段。(1)自学要求:出声朗读,把你学到的知识写在书中相应的位置。(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3)借助图片让学生感受天鹅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
9、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并指导朗读。5、学习第三段(2)学生汇报交流。5、齐读最后一段。(1)这段运用了什么手法?(2)天鹅临终的歌唱具有什么意义?三、回读赏析四、用格言总结: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板书:天鹅优雅妍美善航者酷爱自由托物言志神奇歌手级语文苏教版上册教案篇四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教具准备: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
10、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二)写字指导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
11、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2、“樟、稠、拒”左窄右宽。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4、描红(书上)(三)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2)学_第5自然段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学_第13句a指名读b理解“繁衍”
12、“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3、学_第48句a自由读课文。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课件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6、指导背诵a师引读课文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更可贵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C练_背诵。
13、7、指导归纳段意。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级语文苏教版上册教案篇五爬天都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14、(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3、情感与价值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我”爬天都峰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2、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天都峰
15、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4、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三、再读课
16、文,了解大意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1、认读要求写的10个字,并分别组词。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如: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子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字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
17、己脑海中的“画”。学生熟练阅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2)陡:“笔陡”“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8、!”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级边上的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4、学生练读,评读。(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3、学生分组讨论。纪,老爷爷这么大的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19、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2)“我”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
20、在哪里?(勇气。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三、拓展学习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四、总结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五、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分角色朗读。2、跟自己的家人说一说,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