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_赵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0906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_赵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_赵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_赵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Dual Use Technologies&Products112023 年 3 月 总第 473 期军地协同双高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后示范”时期的重要工作,旨在推动高职院校率先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特征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以下简称“双高院校”),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践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实施军民协同发展,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内生驱动。关于经济和国防建

2、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高等教育系统要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重要的时代使命,积极推动高职教育在人才供给、科研协作、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方面对接军民协同发展需求。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双高建设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既要通过双高建设实现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目标,又要依托双高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项目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军民协同发展委员会 2021 年度军民协同发展产业发展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产业示范引导项目(JMRHZX20210005);2022 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2022NDC242)。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赵璇赵璇 白树全白树全

3、 马志民马志民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DOI:10.19385/ki.1009-8119.2023.03.002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Dual Use Technologies&Products122023 年 3 月 总第 473 期军地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的特色建设模式。一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服务”,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服务军民协同发展规划了重要方向。高职教育双高建设是党中央聚焦内涵式发展、增强国家战略服务能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所作

4、出的重大部署。双高建设的开展需要高职院校依托其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使命、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兼顾服务所处地域的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因此,高职院校通过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可以将自身的办学理念、人才定位和服务质量与军民协同发展体系进行深度融合,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和院校治理创新,实现多方面对接军民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1.双高院校是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随着国防工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军民协同发展已进入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发展的新格局,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已逐渐成为影响军民协同发展体系建设的重要问题。双高院校作为我国工匠人才

5、的摇篮,以对接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高水平专业群为支撑,可以将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对接军民协同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需求,为军民协同发展供给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推动军民协同发展的活动主体共同探索多元主体、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新体系。2.双高院校是军民协同发展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军民协同发展将国家安全纳入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规划中,消除壁垒,构建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新模式,在市场、资源、制度、科技、人才等关键环节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协同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供给军民协同发展产业所需的关键生产要素为导向,将双高建设打造出的高水平专业群与军民协同发展产业链对接,可以完

6、善双高建设所要求的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重要建设目标,探明双高建设在军民协同发展需求中的特色融合点,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高职教育与军民协同发展之间的共享交流。3.双高院校是推广军民两用科技成果的重要通道军民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双高院校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科技资源聚集与统筹能力,在公共服务、科研创新、技术转化等方面也面临更高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双高建设的资源优势创建军民协同发展服务机构和创新中心等科研服务平台,搭建具有军民互通、共享、协作的功能连接通道,在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链上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水平高职院校重点打造的产教融

7、合体系和科教融合体系也可以搭建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交互通道,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与技术链的优化互联,从而形成两类技术的互通互补,为推动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共享独特力量。二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的路径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应依托“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实施标准和建设目标,推动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服务定位、机制创新等方面全面融入军民协同发展。为了实现国家战略对高职教育学科建设的引领和重塑,可以把军民协同发展的需求作为建设目标纳入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规划框架中,将推动建设军地产教服务链作为特色建设内容,依托双高建设产出的优质教研资源,积极服务产业需求,着力推广两用技术,协

8、同搭建共享平台,适时优化专业建设,在军民协同发展的指引下开展高职教育的双高建设,以服务军民协同发展拓展双高建设的发展空间。1.以深化产教融合作为主要服务载体依托产教融合是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的核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Dual Use Technologies&Products132023 年 3 月 总第 473 期军地协同心特征和主要途径,也符合双高建设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要求。可将服务国防工业的军政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协同主体融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针对具体领域同各参与主体开展交流、共享、合作,促进军民协同发展体系的资源要素整合,共同探

9、索、构建国防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和新途径,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国防工业领域的服务范围。2.以推广军民两用技术作为重点服务任务当前,我国军民协同创新存在“军民分割”的二元体制问题,对各参与主体开展军民协同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需要构建一个被各方信任、可以满足参与主体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对接通道。双高建设中高职院校依托特色优势专业群搭建的工程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产教融合创新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成为军民两用技术的推广中心,聚焦解决军民两用技术需求与应用的现实问题,以军民协同发展科技项目为牵引,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军民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军民两用技术转移、

10、转化的中介平台,开展与军民两用技术有关的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有助于两用技术的转化和创新。3.以推动区域军民协同发展作为核心服务目标双高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求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积极融入区域产业结构体系,服务、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双高院校是区域军民协同发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双高院校与军民协同发展体系、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具有天然而紧密的联系,共同引领了双高建设的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方向;双高建设的高水平专业群又推动了区域军民协同发展体系和区域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在双高服务军民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双高院校通过主动对接区域军民协同发展体系的建设目标,根据区域军民协同发展产业发展的需求变化,动态优化

11、双高专业群的学科内容和专业方向,可以同时满足区域军民协同发展产业、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符合国家战略和双高计划对双高院校的共同要求。4.以培养军民两用技术人才作为特色服务成果双高建设要求高职院校打造具有复合型、发展型特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行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建立多元协调、内外联动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区域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成为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可以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对接军民协同发展目标,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标定位于国防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同时注重电子、光电、信息、电商物流等新兴专业的人才培育工作,从而加速双高专业群的建设速度,形成以军队培养为主、高校培养为辅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职业技能、工匠精神深度融合,从而为军民协同发展输送具备两用特色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三结语双高建设服务军民协同发展,既是高职教育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统筹设计、主动作为,将政府政策、教研资源、产业需求等融入到双高建设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服务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