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2期(总第358期)数字文明变局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苗 逢 春(北京师范大学 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7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75007)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驱动的数字文明变局背景下,教育供给与管理的供给侧数字化改革、数字人才及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育人需求侧内生实践创新以及教育对数字社会秩序重建的预前引领。文章在分析技术逐利和人文主义两种数字文明变局逻辑对峙的基础上,倡导以数字人文主义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总体价值观原则。进而从数字文明变局的关键过程性要素出发,提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辨析框架。基于该框架,主张教育数字化转型应重点关注战略
2、性数字化自主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历史责任、基于升维技术的教育数字基建、数字素养普及和数字科创能力建设、公共数字教育体系构建以及数字社会秩序重建五个战略领域,进而围绕五个领域诠释十项数字人文主义的具体价值观原则,揭示了各领域的人文忧患或关键趋势,并倡议了各领域的战略实施重点。关键词数字文明变局;数字人文主义;教育数字化战略性自主;基于升维技术的教育数字基建;数字包容与作为公共产品的数字技术;数字素养与数字科创;数实均权与创用内生;科技伦理与数字社会秩序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苗逢春(1971),男,山东临朐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政策、人工智能与教育研究。E-mail:
3、f.miaounesco.org。DOI:10.13811/ki.eer.2023.02.006教育数字化一、引言在政策界和研究界迄今为止的主流话语体系中,教育数字化转型均被描述为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都可通过宣称数字化转型即可占领未来教育高地的历史乐观主义发展愿景,大多对其背后隐藏的数字文明大变局价值观博弈及其教育意蕴缺乏透视。正如人类社会在历史上经历的任何一次技术驱动的文明变局一样,数字化转型也具备技术驱动的数字垄断逐利、数字强权压制和殖民、技术驱动的阶层鸿沟拉大等残酷本质。在数字文明大变局越势而出的历史拐点,如试图将数字化转型及教育数字化转型从文明变局的历史维度与层次(以下简称“维层”)中切
4、除出来做孤立而过度乐观的分析,无视其现实的残酷性,必将在后文明变局阶段面对被数字强权压制的残酷现实。技术逐利的文明压制与数字霸权早已先发而至,并借助新冠大流行期间的全社会危机应对事件的掩盖而甚嚣尘上。当下从数字文明变局维层辨析数字化转型实质并调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和实践,已是后知后觉,相关研究和政策须有亡羊补牢的紧迫感。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以下基本假设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辨析框架,并以此辨析数字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原则和战略实施要点:(1)数字化转型背后存在技术趋利的必然逻辑;(2)教育数字化转型假设中充斥着永不会实现的、想当然的未来数字技术鼓吹;(3)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教学育人的内生发展需求是教育数
5、字化转型的实然基础和动力;(4)数字人文主义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然价值观追求。二、数字文明变局视域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辨析框架(一)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驱动的世界文明变局:技术逐利逻辑与人文公益逻辑的对峙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人类历史上最新一轮技术即数字技术驱动的世界文明变局,可简称为数字文明变局。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所有技术驱动的文明变47电化教育研究局皆具备如下相互链动的阶段性要素:颠覆性技术升维、普及性技能降槛、全领域社会动员、跨阶层制度重建、全球化文明变局。数字技术已在各国和各界充分展示出驱动文明转型所需的上述所有要素。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大规模技术驱动的文明变局无不基于技术逐利的文明内部的暴
6、力剥削和文明间的暴力征服逻辑1,并与人文引导的技术促生文明重塑逻辑之间形成人类发展进程中最尖锐的文明过渡价值观对峙。这两种路径的典型要素与关键阶段如图1所示。图1技术逐利的文明征服逻辑与人文引导的文明重塑逻辑的对峙1技术升维“技术升维”是技术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突变在更高维层上突破人类认知时空域的天花板并提升人类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地平线,是驱动文明变迁的技术使动力。从技术逐利的文明征服逻辑出发,技术升维将使率先掌握这一技术的文明获得降维打击其他文明的能力,触发文明变局链条的第一环。人文主义引导的文明重塑逻辑则倡导应通过包容性的新基建保障所有人获得新技术的机会,确保所有人生活在同一文明地平线和认
7、知时空域。2.技能降槛“技能降槛”本质上体现的是升维技术设计者与应用者之间技术不对等关系的升维,即在技术设计端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处理能力进行预先设计和封装,大幅降低应用端的普通用户操作该技术所需的门槛。技术逐利的文明征服逻辑多会强化基于设计原理不透明的技术单盲性基本操作和对应用后果不做解释的愚民性被动技术消费行为。人文主义引导的文明重塑逻辑则应主张在面向所有民众普及技术操作基本技能(知其然)基础上,尽可能把普及性技能从被动单盲操作升维到理解基本原理知识(知其所以然)和合乎伦理地应用技术所需的人文价值观(知其可为与不可为)。3.社会动员“社会动员”体现的是高维层技术的跨领域、跨族群社会动员力,
8、高维层技术会突破原有时空局限,更大限度、更快捷地满足人类原始的本能欲望和更宽场域的社会行为,动员上一代技术时期的技术弃民和技术边缘群体成为新技术的日常应用群体,从而更易实现跨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应用动员。技术逐利的文明征服逻辑多会通过技术无选择地刺激和助推本能欲望的实现进而通过“技术沉溺”控制个体行为,并通过看似温情地赋能社会行为和社会服务而实现群体的发动和役使。人文主义引导的文明重塑逻辑则主张应面向公共利益而非以激惹私欲为目的的技术研发,并基于社会公益价值观支持大众化跨领域技术应用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技术创新。4.制度重建“制度重建”体现的是高维层技术对既有社会阶层划分和社会制度深远而广泛的降维穿
9、透力,多始于对技术驱动的新生产方式、新分配关系的制度重建,并必将渗透到针对原有阶层、阶级划分等深层社会关系的制度转型之中。技术逐利的文明征服逻辑都表现为强势群体试图通过制度调适来巩固既得利益阶层对技术的控制,以及借助新生产方式实现更不平等的分配关系。人文主义引导的文明重塑逻辑则主张通过人文伦理规范和公共立法确保高维层技术不被强权阶层操控并借以压制或役使弱势群体,在人类历史上经常表现为力图打破已有的固化阶层划分和利益分配格局,多会触发某个国家或族群的内部阶级变局。5.文明变局“文明变局”是颠覆性技术作用于国际文明格局的历史大变局阶段。领先掌握高维层技术的文明通过战争或其他方式征服技术落伍文明,引
10、发世界文明中心的变迁和国际文明格局的重组,并将国内重建的制度强制输出到技术落后国家,进而将其合理化为统治或治理世界的文明秩序。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一次技术逐利的文明征服无一例外地体现为率先掌握高维层技术的文明通过战争或其他强制方式征服甚至消灭技术落伍文明,并对文明变局中的失势文明群形成数以百年计的制度输出、人文权力压制和资源剥夺。人文主义引导的文明重塑逻辑则力图通过相对公平的国际合作,引导领先和滞后技术文明之间的共享和互惠,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和平式文明迭代。(二)数字文明变局视域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其辨析框架1.数字文明变局视域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辨析框架482023年第2期(总第358期)本研究
11、提出如图2所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辨析框架,该框架试图体现数字文明变局的视域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三方面的意蕴:(1)从国际数字文明变局的五个过程性要素出发界定“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素”,尤其是其历史责任和战略目标,本研究将数字“文明变局”及其影响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前置为优先规划的战略领域;(2)从数字文明变局维层确立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数字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原则”,本研究将阐释数字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原则对教育的核心意义,并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战略领域对其进行场景性界定;(3)从数字文明变局维层规划“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领域及行动计划”,包括“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与历史责任”“基于升维技术的教育
12、数字基建”“数字素养与数字科创能力”“数字教育体系与应用创新机制”“教育数字化转型制度”。图2数字文明变局视域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辨析框架2.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定义从该框架出发,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社会整体数字化转型触发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供给与管理的结构性改革、针对数字化转型所需数字素养和数字科创能力以及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教学方式的系统性调适,以及以公平和包容的数字社会秩序为目标的教育治理与社会整体治理制度的协同重建。在整体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次生性和应对性的,育人目标和教学过程需求侧的数字化转型是前提性的,也应是内生性的,而教育科研对数字社会秩序的培育则
13、应是前瞻引领性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通过下列五个要素链式互动的增量改革促发存量教育制度调整的动态过程:针对国际合作和国内发展现状界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责任和系统目标,从服务于人的角度辨析升维技术的教育价值并适度超前部署合理可行的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方案,培养所有公民在数字时代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数字素养以及有规模的自主数字科创人才,建设“数实统建、统管、统认”的公共数字教育体系,基于理论研判对全社会数字科技伦理和数字社会秩序重建提供政策建议并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制度的深改。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及其分领域界定在数字文明转型的各关键历史节点,各利益主体和各主权国家之间存在隐性但激烈的价
14、值观高地争夺。在国家层面忽视价值观的界定而直接从实用主义出发的数字化转型及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研究和实践,会错过参与国际数字文明秩序重建和治理的历史契机,并最终导致一个国家雪崩式且难以逆转的数字文明秩序被动承压:在本国制度重建和国际数字文明对话中会陷入数字文明转型的价值观洼地,在政策规划及其资源和社会动员中易出现数字技术服务于少数强权群体和既得利益者的实践误区,在后转型期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接受数字文明制度输入等不同程度的被数字化殖民的境地。在数字文明变局的关键历史时期,价值观是防止教育数字化转型选择错误历史路向的根本保障。(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数字人文主义的教育诠释与基础性研究
15、课题基于上述对数字文明变局中两种价值观的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确立和秉承人文主义引导的数字文明重塑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可概括为数字人文主义(Digital Humanism)2。数字人文主义是对工业时代人文主义在数字文明变局中的继承与动态演变,故而,数字人文主义本身是一个演化中的概念。当人类社会进入后数字文明变局期,绝大多数人类会进一步沉浸在一个生活、学习、生产和社会交往都全面高度数字化的世界中,人与有形和无形的机器智能的协同将成为人类活动的普遍基础,甚至会出现人工智能部分替代和超越人类智能等难以预知的人机互动场景。人类需要在地平线抬升、时空域扩展的文明活动场景中重新定位自我主体及其与高度数字化
16、世界客体的互动,数字人文主义将持续深入地探索对以下基本问题的理解和界定:在与高度模拟人类智能和行为的机器智能的协作中,甚至在人类借助植入机器智能的人体思考和行为时,人是什么样的存在?数字时代人的经验和人类知识生产与农业时期和工业时期有何异同?人与技术的多维层互动将如何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社会性?在日益强大的机器智能面前,人存在的绝对价值意义和在现实世界中的工具理性意义分别是什么?49电化教育研究具体到教育领域,可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关于未来教育的“德洛尔报告”3中提出的“四个学会”的框架来辨析数字人文主义的教育意蕴以及亟须深入审视的基础性课题。1.学会做人“学会做人”:人文主义视
17、域中的世界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文的世界,是一个基于人与世界主客体混一的人文关系世界。这一视域对人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体验的界定必定随着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和人类改造过的世界而变化。在数字时代,“人”会继续保持不变的生理实在,但人与物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互动及其影响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恒变的经验实在。数字技术的跨领域普及使人类呈现出不同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均以本地物理空间为基础的行为和认知经验形态,主要表现为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两栖存在”经验以及本地生理存在与跨时空即时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往结合的经验实在。从这个角度分析,数字文明变局也将是人类文明活动常态的大变局,必然深远地改变人类对客观事物、主观概念及
18、与其密切相关的认知和社会行为的传统定义,并继而重新界定数字时代的做人规范。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学会做人”必须对一个根本而深远的问题作出明确界定,并据此系统调整各级各类课程体系:教育系统作为培养人的主渠道,其数字化转型应如何界定“后数字化转型期培养什么样的人”?2.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数字时代的学习不仅是传统知识的数字化传输,更已深入到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数字化表征的知识主题的认知与识别,并藉以取得相对确信的认识。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化学习则进一步助推借助机器学习和日益强大的算法实现的相对自动化的知识生产和表征。随着以开放人工智能组织(OpenAI)推出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4为代表的人
19、工智能生成内容(AI Generated Content,AIGC)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对超脱于人的知识生产和表征或许成为可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学会学习”亟须深入研判以下议题:非数字化与数字化混融的学习媒介及其支持的协作性社会建构对人类的知识认知过程有何影响?人类将如何认知和识别来源人的传统知识(以传统课程为主渠道)与算法创造的内容(以网络内容为主)混杂的知识来源并取得相对确信的认识体系?基于数据和算法的内容推送和决策建议将如何影响人类对知识的理解、评价、批判和应用等高阶思维决策并形成相对确信的认识?3.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与人共处是个体社会情感发展的“育人”基础,是合作学习和社
20、会建构的“教学”手段,是培养职场分工协作生产所需的能力准备,更是维持人类作为一个社会族群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协作共享行为的精神根基。在后数字文明变局时期,人机协作流程线与人际沟通和决策流程线的交织将更为普遍和泛在,人类将更多地在数字物理混融的空间中实践和体验社会互动。人机协作以及人与智能工具背后的算法及技术设计者的互动更无形但也更复杂。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学会与人共处”需研判以下根本议题:数字物理混融社交空间对人类的社会情感技能形成有何根本影响?如何引导技术研发和应用以有效预防虚拟空间中的社交沉溺和物理空间中的社交疏离并确保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发展?人类需要哪些与数字物理混融社交空间相适应的新型社会
21、情感技能?控制人机协作尤其是基于数据的决策和推送对人际互动和人类社交决策消极影响的伦理原则是什么以及如何确保这些原则的实施?4.学会做事“学会做事”:学会做事既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培养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更确指特定行业就业技能的职前准备、再就业和转业所需的技能再培训和升级培训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数字化转型对职业、就业和创业的影响已显露出以下显在趋势:由于智能技术支持的自动化操作取代部分人类操作导致的工作岗位流失与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创造的新岗位增设并存,长期固定就业周期缩短与转岗和转业更频繁并存,中心化的大规模数字化就业与去中心化的个体数字化创业并存。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学会做事”需动态研判如下议题并
22、作出系统性应对:如何界定借助数字化手段尤其通过人机协作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如何在各级各类课程中培养数字化问题解决能力?如何跟踪预判数字时代职业岗位及其技能要求的变化并据此更为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应对数字时代更为频繁的岗位及其技能要求更迭,在校的准备性课程和在职培训课程的设置方式和提供方式应进行何种深层次改革?应对日益普及的个体数字化创业,教育系统尤其是终身学习系统应在技能和伦理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发挥何种作用?(二)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领域中的具体界定从实用角度分析,价值观原则是在有限的竞争空间、有限的转型时间和有限的经费资源下,对“该做什502023年第2期(总第358期)么和
23、永不该做什么”“必须确保的优先领域和必须防止的危害”“政策杠杆该管治什么和该在哪些方面放权”等方向性问题的实践界定。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是辨析和规划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各主要领域战略要点的方向性指导原则。如图2所示,本研究将数字人文主义在自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确立、基于升维技术的教育数字基建、数字素养与数字科创能力培养、数字教育体系建设与应用创新机制、教育数字化转型制度重建等五个战略领域具体化为如下五对、十项原则:(1)确立“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应坚守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数字公平与数字自主;(2)规划“基于升维技术的教育数字基建”须贯彻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数字包容与数字公共产品;(3)培养“数字素养与
24、数字科创能力”必要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数字赋能与数字科创;(4)“数字教育体系与应用创新机制”亟须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数字均权与创用内生;(5)重建“教育数字化转型制度”需探索的人文主义价值观:科技伦理与数字秩序。以下将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五个战略领域,对这十项价值观原则进行具体诠释并提出用以指导各领域的实践建议。这五对价值观中的前一个均致力于确保数字技术创新的公益普惠价值,是政府必须确保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底线。五对价值观中的后一个则致力于激励和支持相对自主的数字技术创新与内生性的创新性应用。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数字技术原始创新多始于民间和市场的创新活力,鲜有政府杠杆主导的技术原创。为激发自主可控原始
25、技术创新,须考虑通过去杠杆等制度创新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领域、价值观原则和战略行动计划(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历史责任和系统目标1.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的次生性与应对性数字技术的升维突破大多始于市场资本在军事、工业、金融等直接关系国家安全或具有经济价值的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开发可实现价值链增值的技术原始创新,并在这些领域率先布局原生性、先发性的数字化转型。教育是社会系统中不具备直接经济价值的子系统,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被动应对性和相对主动性。其应对性体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是国家针对各领域整体数字化转型宏观目标在教育提供和运作方式上的领域界定,其相对主动性则体现
26、于教育在支持整体转型上的历史责任:全民基础性数字素养、攻关性数字科创能力和方向性数字转型价值观是支撑国家整体数字化的基础和制约转型上限的瓶颈,教育和终身学习系统应发挥普及数字素养、培育数字科创人才和引领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渠道历史责任,科研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系统则应发挥研判数字文明变局、引领数字社会秩序建设的导流渠作用。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的确立依赖于国家整体数字化的路线选择。数字文明变局中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弯道超车,是通过技术提升人类认知域的地平线并突破现有国际竞争时空隧道天花板的越势而出,是在更高时空域中另造赛道、重建规则的人类文明格局重组。从政治意愿角度分析,没有任何国家会
27、接受被动仆从性的数字化转型。但各国能实现自主数字化转型突围,还是向仆从性数字殖民地退守,是历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基础、数字化准备状态和数字化转型战略及其实施能力等数字文明竞争力大考的结果。各国数字化转型的可能路径大体有以下几种:(1)自主引领型:美国、中国和欧盟等极少数国家或经济体具备较为完备的数字技术研发生产链和相对领先的数字化准备状态,因而存在追求垂直技术研发集成与全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全面自主引领的可能性。在某些数字科技领域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则具备追求在优势数字科技领域谋求局部突破的相对自主转型模式的可能性。(2)共享共进型:在政治和经济双结盟的联盟内部、不具备全领域完备数字技术研发生产
28、链的各单体国家,会选择通过共享数字技术链、数字标准治理权以及数字化内容和服务的共享共治的模式,同步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目前唯一存在这种可能的是欧盟各成员国。(3)后发跟进型:缺乏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人才的国家,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补齐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和跨越数字人才与新技术普及等综合数字鸿沟。在技术逐利逻辑驱动下,数字化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在不断拉大,导致多数数字化后进国家将长期处于被数字殖民的仆从性数字化转型的状态,严格意义上不属于真正的数字化转型。2018年6月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国面临着核心数字技术“卡脖子”成为明规则、人文共享成为潜规则的国际时局且缺乏政经双结盟的核心技术共享
29、机制。中国如果能通过艰难的国内创新和国际博弈过程实现一定程度的数字化技术自主可控研发,则可顺利走向自主引领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并有望在数字文明格局重组后成为全球数字文明中心之一。否则,可能长期遭受数字强势国家的不平等规则压制甚至被迫接受强势数字文明的社会制度输入,被排挤到较为51电化教育研究被动的数字化转型路线上。教育数字化转型也会在本质上变为在教育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消费升级,难以实现主动数字化转型的愿景。2确立“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应坚守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数字公平与数字自主数字公平(Digital Equity)是主权国家之间、主权国家内部以及跨越国家概念的不同人群之间在涉及民众的数字底层技术
30、、数据、数字设备和数字服务等领域,在拥有权、访问权、使用权及其他相关权限和技能上的相对公平性。该价值观反映的是数字社会中各自然群体之间在数字活动中应有的相对平等关系、各主权国家和利益主体之间通过协商对相对的跨国、跨界数字公平达成的动态共识。各国在界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时必须坚守如下数字公平原则,并通过国际标准文书或国家法律等手段进行确立。(1)坚守国际教育数字化转型平等发展与全球数字教育平等治理原则:通过国际合作,支持技术落后国家共享数字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的惠益;赋能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受教育机会、数字技能以及治理制度建设等领域落后的国家或社群,支持其获得平等数字化发展和平等参与数字化治理的机会。
31、(2)倡导各国平等参与(教育)数字技术互操作性标准制定:防止通过标准垄断引发的获取数字技术和数据集等方面的人为新生数字鸿沟及由此进一步拉大既有数字鸿沟。(3)确保主权国家内部平等的原则:各国的政策、预算和重点项目必须优先确保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人群获取和应用数字技术的公平性,并将其确立为首要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数字自主(Digital Autonomy)主要包括主权国家或政治联合体在核心数字技术领域相对自主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数字产品生产能力、自主数字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相对控制部分核心技术产权的法律权限,并延伸到数字安全自主及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集体安全,也包括独立文明主体对数字化生产和
32、生活方式的选择权、技术助推的语言和文化理念的采择和推广。数字自主反映的是数字社会中各主权国家和个体的基本自主选择权利,是个体和主权国家防止被数字殖民的最基本原则。在确立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时,应充分保障以下各层面的数字自主。(1)主权国家的战略性数字自主:包括对管辖区域内研发生产的或采纳的数 字 技 术 等 进 行 法 律 管 制 的 数 字 主 权(DigitalSovereignty),通过强化数字安全措施保障数据安全,防止借助数字技术对本国的安全威胁,尤其是通过强化数字研发能力增强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服务自主能力。欧洲议会于2021年10月发布了欧洲数字化十年和数字自主报告,明确强化数字自主
33、的主张和具体措施5。与教育关系密切的数字自主主要包括通过数字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增强核心数字技术独立研发能力、强化教育数字化安全和自主教育数字技术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北京共识倡议通过“国际合作有机配合各国在教育人工智能开发和使用以及跨部门合作方面的需求,以便加强人工智能专业人员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方面的自主性”6。(2)数字技术用户选择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的自主权:通过法律规约,管制数字系统在设计和开发阶段尊重个体和社群对生活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选择,包括是否采纳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基本选择,防止有意将数字技术用于限制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以及不同信仰,不同意见和多样化表达形式。应尽
34、量支持不同用户群体参与技术开发与改进以保障技术设计反映多样化人群的自主权。(3)国家和个体的数据主权和数据所有权:主权国家对本国的各类数据或 通 过 其 辖 域 的 数 据 拥 有 数 据 主 权(DataSovereignty),确保国家和个体对其在应用数字系统尤其是人工智能系统中产生的自我数据的拥有权(DataOwnership)和控制权(如访问权、删除权、迁移权等)。同时,隐私权是个体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个体自主权的基础。应借鉴国际数据保护原则,制定有关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保护数据隐私权、对算法系统开展隐私影响评估等方面的法律框架。3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自主与面向自主
35、的转型目标架构(1)教育数字化战略性自主行动计划。在国家整体数字战略性自主的框架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设立专项行动计划以补齐教育数字化战略性自主诸多方面的历史性短板,避免国际教育数字化治理中的失位和国内数字自主能力的失重。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跨领域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战略性自主的基础上,教育数字化自主的重点是通过教育行业标准和审批审核机制保障数字教育平台自主、教育数字化安全自主、教育数据自主、教育内容自主、数字化教学育人能力自主等。主要可通过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育数字化标准来寻求突破,例如:保护教育数据安全性与自主权、促进黄金教育数据集产生和共享的标准;鼓励教师、学生等用户创作并分享教育内容的中
36、国自主的开放教育资源自主版权;确保数字教育平台的公共属性与服务质量的技术标准、内容标准、教育服务标准、学习结果认证标准,以及确保混融教学育人质量522023年第2期(总第358期)的线上线下混融学习课程开发标准、混融教学辅导标准等分类标准。(2)面向自主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架构。一个国家数字化转型的自主性是以本国自主数字科创能力和公正开放的数字伦理为必要前提。以自主引领为导向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考虑如下目标架构:在国际数字化转型竞争与合作中,为支持自主可控技术研发确立梯度明确的自主科创人才课程目标和培养机制;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确立为自主数字生活培养数字素养和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教学育人目标(例
37、如,新加坡20152020年教育信息化中期规划,提出“面向未来、负责任的数字化学习者,即技术支持每个学习者触手可及的高质量学习”的总目标7);在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中,确立为教育数字基建构建自主公共数字产品的目标;在数字教育与实体教育的关系中,确立自主统建统管和自主内生的应用性创新目标;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确立公民与社会教育以及教育科研为自主平等包容数字社会秩序建设服务的目标。(二)基于升维技术的教育数字基建:升维技术的人文价值及作为公共产品的数字技术1.教育数字化转型技术的升维性与垄断性(1)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升维辨析。技术的升维性是指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在更高维层上突破人类认知时空域的局限
38、,提升人类产生和处理信息或数据的能力,并借助数据处理能力升级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物质和能量的认知和实践的地平线。数字技术的升维还呈现出支持人类时空域可视化和数字孪生的趋势。较为显见的数字技术升维是数据和算力数十年来持续量变引发的质变:由于互联网和相关数字技术的突破和普及应用,目前世界各国每天创造的数据量超过2.5万亿个字节;计算机处理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几十年来保持指数级增长(摩尔定律),当前手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超过40年前的超大型计算机8。两者与云计算的并发突破奠定了近六七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突变的基础。本研究提出如图3所示的升维技术的跨维层分析框架。从“数字技术的跨维层升级”维度分析,比较公认的是数字
39、技术及其跨领域应用经历了信息的数字化表征(Digitization)和人类已有活动流程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数字化(Digitalization)层次后,正在进 入 创 造 新 数 字 化 流 程 链 的 数 字 化 转 型(DigitalTransformation)阶段。本研究主张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含义是取得更高维层突破的技术以广泛社会动员为基本面,通过拓展的人类认知时空域在更高层次和更复杂维度创建前所未有的新型问题解决活动流程,以及通过动员前所未及的数据、物质与能量并以此创设新价值链。图3基于人文价值的数字化转型跨维层辨析框架从“数字技术的价值链”维度分析,“信息的数字化表征”层次客观上实现了以
40、信息表征、处理与跨时空传递为基础的信息增值价值链,主要以单机为主对信息进行数码化的表征、处理与存储,并初步出现通过低速网络联结的设备间的信息传递和少数网络用户之间的异步数字化交流。该层次奠定了信息数字化表征与传输、数字化人际交流的基础,初步将人类认知时空域拓展到信息的数字化复制与跨时空传递。但设备和技能门槛很高,社会动员面很低,不具备大规模人类活动流程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数字化”层次实现了以广泛数据交换与人际在线交流为核心的流程增值价值链:以基于移动宽带的平台型服务与移动应用软件各领域全覆盖的相互增益、定制性的线上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同步与异步交流互补为主要特征,设备和技能门槛降低,社会动员达到
41、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并实现了主要既有活动流程的数字化支持。通过移动宽带将人类认知的时空域在更多维度上拉近和延展,并初步实现认知域的有形化和人物互动过程的跨时空数字支持。“数字化转型”层次则已呈现出以数据、算法、人际及人与物之间泛联为基础的物质与能量生产增值价值链的升级优势:以智能算法支持的人力与物力动员为基础实现前所未有的问题解决流程,以普及的移动宽带与宽带物联为基础动员前所未及的数据、物质和能量并实现物质和能量生产的增值,以个体数字身份与数字财富为基础支持前所未能的中心化平台供给与去中心化个体自我创业和个别化生产模式。认知域拓展的维层进一步跃升到人的行为、思维方式、财产表征与交易方式等可跨个体生
42、存时间和空间的数53电化教育研究字孪生和数字创生。而以元宇宙为典型案例的数字实体混融空间则可能实现社会行为环境的数字化创生,以线上与线下混融空间拓展和可视化人类社会活动的时空域。从“数字技术的人文价值”维度分析,数字技术也从早期更多是关于物的技术升维到具备支持人类实现更多、更深刻人文价值的可能性。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转型层次呈现出两个有望支持人文主义价值实现的发展趋势:第一,去中心化的个体中心化。升维技术为个体的自我创新和自主生产提供了更多元的数字化工具,自我数字内容生产和自媒体创业、个体在线商务创业、个体中心的物质和能源生产等都已成为现实。这种个体中心化的生产创业模式将与中心化的生产和供给模
43、式并存和共同进化,同时也对个体中心化生产必备的数字技能和所需的社会规约提出转型要求。第二,人人都是泛在化的社交媒体中心。大众媒体开始真正去中心化和大众化,每个个体都是随时随地的新闻事件的记录者、报道者、即时点评者,甚至是个体新闻媒体的经营者。这一趋势提升了个体和社会群体的社交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但同时对治理机构识别与管制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对个体人类自主鉴定自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对群体价值观采择以及控制网络社交行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教育数字化转型技术的垄断性。同时,由于数字技术领域的突破对垂直数字系统链的完整性、核心底层技术的长期迭代积累以及巨额原始研发资本的极高要求,具有升维突破价值的数
44、字技术越来越被集中到少数几个国家的极少数数字科技巨型企业手中,并进而形成通过技术栈(Technology Stacks)实现纵向集成的垂直垄断。尽管教育技术解决方案呈现出多样性的繁荣局面,但目前在全球范围,仍然只有谷歌、苹果和微软等三家企业真正形成可垄断数字化及教育数字化产品的垂直集成性商业模式,即同时生产具有出货规模的可互联硬件设备、具备基本普及度的独立操作系统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云服务和教育平台。与这些垄断企业为其他行业提供的平台类似,这些企业的教育平台无一例外地采用垂直技术栈的垄断方式9,即用户面对的表层应用背后均与这些公司自主的云服务、自主通用电脑硬件、自主操作系统、自主算法,甚至自主芯
45、片捆绑。其表层数字教育方案用户本质上均是这些垄断企业的技术链下游消费者,需依赖并付费获取其云服务、操作系统和芯片使用权。有望减缓或制衡垂直垄断的仍是数字人文主义引导的综合制度,包括强化限制服务捆绑或对软硬件捆绑征税的市场治理规范、强制采纳数据或文本的标准格式保障用户自我数据的跨平台迁移权利等。2辨析“升维技术的教育价值”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数字包容与数字公共产品数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7是从数字技术设计与生产、部署与提供、应用与赋能、维护与升级全链条确保残障人士、女童和妇女、老龄人口以及文化、语言等弱势群体均有机会从数字技术提供的便利中受益的数字人文主义原则,也包括在数字化
46、进程中对语言、文化、数字化需求等方面多样性的保护。数字包容价值观反映的是数字技术对各群体的包容与排斥关系,是辨析升维技术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最根本原则,也是从设计出发“封装”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原则,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阐释和落实10-11:(1)通过数字技术的去偏性设计原则,消除底层技术的有意或无意歧视。应确保数字技术设计开发尤其是数据标注和算法设计中的非歧视或去偏性(BiasAgnostic)设计,去除数字系统设计层面隐藏的歧视。尤其要防止在为弱势群体或行为能力虚弱人群设计和部署数字辅助系统时,将这些群体通过数据标注和固化为劣等阶层并通过技术损害其作为人的基本尊严。(2)通过数字生态建设的
47、人群代表性原则,防止数字弃民或数字隔离。残障群体、低收入群体、老龄群体、非主流语言和文化群体等数字边缘群体极为稀薄的在线数字痕迹并不能真实反映这部分群体对数字技术和数字服务的需求密度。规划和建设数字生态系统时,应通过数字化和非数字化手段结合的方式主动触达并了解数字痕迹欠缺群体的特殊需求和数字行为特征,提高系统功能设计和数据集的人群代表性及其对特殊需求的包容性。防止因数字生态系统的排斥性产生新的数字弃民和数字边缘群体。(3)通过数字应用系统访问的无障碍原则,确保公共数字服务的包容性。针对普通民众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应支持跨平台、跨设备以及有视听觉障碍群体和老龄群体的无障碍访问,面向少数语言和文化群体
48、开发有针对性的内容和访问界面。(4)通过数字技术应用与赋能的弱势群体优先原则,支持数字少数群体的包容参与。优先针对弱势群体开展数字赋能,鼓励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平等参与数字技术相关行业的就业与创业,确保弱势群体不被排除在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生活之外。在针对已有数字系统的伦理影响评估中,突出性别包容和弱势群体代表性、特殊群体访问的无障碍性等维度,确保数字技术包容性的推广应用和升级改造。542023年第2期(总第358期)数字公共产品(Digital Public Good)7是运用或开发具备公共属性的数字产品服务于公共普惠利益的价值观原则。从人文主义原则出发的数字公共产品是对借助公共资源开发、面向公
49、众服务的数字技术的公有、公用、公管属性及其内涵与外延的辨析与法律确立。在教育等最具公共服务属性的社会领域中的数字化转型,必须最大化地防止和管制私有数字霸权的私有目标驱动和全过程的私有利益侵扰。由公共治理机构发起和倡导并借助公共经费转移支付等方式以培育、扶持和管理数字公共产品,是制衡私有数字霸权对教育数字化转型隐形控制和商业谋利、引导教育数字技术供给模式转型的价值观原则和最重要全球发展趋势。2019年,联合国秘书长的“数字合作路线图”12明确倡议了这一价值观原则。3.教育数字基础设施转型行动计划:教育数字公共产品战略行动与教育数字化基建布局(1)教育数字公共产品战略行动。中国不乏类数字公共产品的
50、开发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实践,但对教育数字公共产品的战略规划尚为空白,亟待围绕下述核心问题尽快开展战略布局和行动:(a)合法确立“公有”的法律内涵,即确立数字公共产品的公共和开放知识产权法律内涵。本研究主张将“数字公共产品”定义为:被置于公有领域或不受排他性知识或软件产权保护包括开放产权(OpenLicenses)、非专有产权(Nonproprietary)、产权保护过期或取消等,并从设计、开放、应用、监控到淘汰、更新等全技术系统链条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数字技术。(b)有序拓展“公用”的场域外延,即动态界定和更新数字公共产品的范畴。上述联合国数字合作路线图列举的数字公共产品的主要范畴是遵守隐私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