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后金融危机时代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的调研报告样本.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608338 上传时间:2024-10-0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金融危机时代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的调研报告样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后金融危机时代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的调研报告样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后金融危机时代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的调研报告样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后金融危机时代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的调研报告样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后金融危机时代物价上涨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的调研报告样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后金融危机时代物价 对农民生活质量影响的 调研报告目录第一章 关于物价上涨的概述第二章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与贫困标准第三章 中国贫困地区受后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第四章 中国贫困地区的物价上涨情况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贫困地区的优势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第六章 意见及建议第一章 关于物价上涨的概述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中, 我们经历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1992-1993 的欧洲汇率体系(ERM)危机, 1994-1995 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7-1998 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8 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 1998-1999 的巴西

2、金融危机。而经过对之前的金融危机的研究中, 不难看出在二战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平均五年左右会爆发一次,而其多表现为生产的相对过剩。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既延缓了危机的发生,也给危机带来了新的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商品过剩,销售停滞,企业倒闭,失业激增,生产下降,而是从金融领域生成泡沫, 严重破坏信用制度,最终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宣布破产等。正是银行、 证券、 保险等这些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的行业,经过所谓的创新手段,大玩虚拟资本的博弈游戏,操纵全球资本市场,破坏了生产、 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内在平衡,带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

3、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 ,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 短期利率、 货币资产、 证券、 房地产、 土地价格、 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 的急剧、 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后金融危机时代一般指 以来, 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但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 当前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 世界经济衰退迹象明显。由于美国、 欧洲等海外市场需求减弱, 中国经济也面临很多困难, 物价上涨、 需求不足、 产能过剩、 企业效益下降, 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放眼全国, 现今最令大家关注的便是物价上涨的问题, 这给中国

4、社会特别给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不论在生活、 工作, 不论在市民还是农民, 都为此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蒜你狠”, ”豆你玩”, ”姜你军”, ”糖高宗”, 到”苹什么”, ”棉里针”, 这些迅速出现的新名词, 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物价上涨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也为此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月初, 国家发改委公布10月份城市食品监测情况。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 近80%价格上涨, 另据统计19月份, 中国物价上涨8.0%, 其中粮食上涨12%, 蔬菜上涨20%, 食品和居住更对物价上涨的推动效应超过90%, 而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4%, 涨幅比9

5、月份上涨0.8%。其中食品上涨10.1%, 消费品上涨5%,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 物价上涨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以食品为代表的生活必须品价格的上涨则直接增加生活成本, 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并不富裕的农民而言, 更是雪上加霜。由此可见, 物价上涨与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加之在中国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前提下,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水平不是很高, 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 因此物价的变化对大多数人的学习, 工作, 生活等方面造成影响, 特别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可能会出现社会问题, 影响社

6、会的正常发展。因此, 我们小组希望经过关于物价上涨的问卷调查以及调查报告, 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 向政府反映人民的心声, 为政府的政策提供我们的事实论据, 为调节物价上涨尽我们的一份力, 使社会发展稳定, 维护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尽一名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第二章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与贫困标准( 一)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从自然条件、 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 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 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 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 地势西高东低,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 南北气

7、温和温度相差较大, 跨越热带、 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近海大陆多台风, 内陆多寒潮, 西北、 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 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国灾害气候多, 旱、 涝、 冻、 风、 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 主要在西北、 西南, 呈块状、 片状分布在高原、 山地、 丘陵、 沙漠、 喀斯特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 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 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 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 或是高寒阴冷, 有效积温严重不足, 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 或是山高坡陡, 水土流失严重、 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除自然条件外, 都较为偏僻, 远离经济中心地区, 交通受

8、阻, 地理位置十分不利, 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 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类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 资源缺乏, 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短缺。中国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80年代中期, 全国农村有2.4亿人( 占农村人口的27%) 、 1.5亿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其中有8000多万人、 6000多万头牲畜常年缺水, 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有70%。-电力供应不足。1992年, 全国有195个县户通电率小于50%, 有1389个县( 占全国总县数的58%) 户通电率低于95%, 有28个无电县, 有1453个无电乡、 63120个无电村、 1.2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 西藏

9、21个、 新疆6个、 青海1个。1.2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 陕甘宁、 豫东皖西、 本峡、 贵州、 滇桂、 川青、 西藏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 交通不便。中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 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 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西藏至今还没有铁路, 云南每平方公里只有铁路4.5米, 公路170米。广大边远贫困山区, 尚有一半至2/3以上的乡村不通公路, 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十分困难。 3、 人口增长过快, 教育、 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与经济落后、 增长缓慢相反, 中国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据统计,

10、贵州自1949年至1987年的人口平均增长水平比全国高16.7%。河北省贫困山区1949年到1988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由于人地矛盾突出, 基本生存条件恶化, 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 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加上一些地区近亲结婚和水土条件造成的地方病, 人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文化教育落后。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分散、 偏僻, 办学条件差, 教育设施落后, 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 无力支持子女上学, 适龄儿童失、 辍 学率较高, 青、 壮年文盲比例偏大。据1997年的统计,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仅达小学文化程度6. , 其中文盲、 半文盲劳动者比重高达21.9%

11、, 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 -卫生保健水平低。按UNDP1994年统计,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在全世界108位。最能反映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指标, 前者全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 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地区高出20-30倍。后者中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 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国家高出20倍以上。 4、 财政收入水平低, 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 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 有效灌溉面积31%, 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 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

12、, 1993年人均仅0.36亩,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 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 耕作, 广种薄收, 有些地方甚至依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 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105元,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 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贴101亿元, 县均1706万元。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进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 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 形成恶性循环。 (二) 贫困标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不发达, 农村特别不发达。这一基本国情, 决定了当前和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的贫困标

13、准还只能是一个低水平的贫困标准。 中国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 1、 综合国际和国内最低限度的营养标准, 中国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的必须营养标准。 2、 用最低收入农户的食品消费清单和食品价格确定达到人体最低营养标准所需的最低食物支出, 作为食物贫困线。 3、 假设靠牺牲基本食物需求获得的非食品需求是维持生存和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 也是最少的。并根据回归方法计算出收入正好等于食品贫困线的人口的非食物支出( 包括最低的衣着、 住房、 燃料、 交通等必须的非食品支出费用) , 作为非食品贫困线。 4、 用食品贫困线( 约60%) 与非食品贫困线( 40%) 相加得到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

14、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标准, 是1986年由国家统计局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经测算, 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206元, 此后根据物价指数变动逐年调整。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 1999年为625元。 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 虽然这一标准与国际上通用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消费支出贫困标准有很大的差异, 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是一个实事求是、 能够帮助绝大数贫困人口在 底达到的最基本生存的标准。 第三章 中国物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以来, 市场物价水平呈现较强的上升趋势,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

15、计为103.3, 较 同期增加了3.2 个百分点。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 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 成为公众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在广大居民当中, 普遍关心的是物价上涨会给她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特别是低收入群体, 更担心物价上涨会导致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滑。那么, 物价到底上涨到了什么程度? 还会继续上涨吗? 对居民造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物价上涨有何利弊? 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根据这次的问卷调查所取得的相关调查资料, 就有关物价上涨情况以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粗浅分析。一、 当前物价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 而不是全面上涨。根据调查资料分析, 市场物价运行的基本特点是: 食品类价格上涨

16、, 衣着类价格下降, 教育、 燃料价格趋增, 而家电类、 交通通讯工具类价格下降。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走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翘尾因素的影响。去年物价走势是前低后高, 18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平均为100.1, 9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平均为104.4, 对今年的市场物价必然会产生很大的翘尾影响。第二个原因, 在新涨价因素中, 主要是食品及燃料类价格上涨普遍而且比较频繁。因此, 能够断定当前的物价上涨依然是结构性上涨, 而非全面上涨, 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通货膨胀。随着翘尾因素影响的消失, 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将会趋于下降, 可是考虑到新涨价因素的不可预期, 这

17、种下降将是平缓的。二、 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因收入不同而异。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因收入层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为此我们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低, 按照等距分组的方法, 抽出低收入、 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个群体中的代表户进行观察, 来分析物价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程度。据调查资料,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02元, 比 同期增长了10.2 ,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6.7。资料显示低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19元、 7488元、 13483元, 较 同期分别增长了20.5、 2.3元和15.3,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6

18、.7、 -1和11.6。能够看出, 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较大, 可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依然很低, 仅有高收入群体的26.8, 而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了1%。低、 中、 高三个不同收入群体的人均收入比例大约是1: 2: 4, 呈现几何变化态势, 悬殊明显。由于物价上涨, 居民消费支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上半年, 低收入、 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 元、 4165元和8346元, 与 同期相比, 低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均呈下降趋势, 而高收入群体则表现为上升势头。这表明, 物价上涨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的影响比较大。低、 中、 高三个不同收入群体的人均消费

19、支出比例同样是1: 2: 4, 可见支出与收入关联程度较高, 收入大致上决定着支出。从食品支出来看, 尽管低收入群体人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但仍与高收入群体人均支出存有差距。事实上是由于物价上涨, 低收入群体上半年用于购买食品而增加的支出部分, 占其同期收入增加部分的比例是15.3%, 而高收入群体这一比例只有7.5%。如果更进一步分析, 中低收入群体用于购买肉、 蛋、 奶、 鲜菜( 鲜果) 等主要副食品的数量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支出却有所增多, 表明中低收入群体今年上半年购买与去年同期等量的主要副食品就要多花钱了, 换言之, 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上半年所增加的收入中,

20、有相当一部分被物价上涨”吃”掉了。而高收入群体则在数量和支出上均有所上升, 表明高收入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消费能力远大于中低收入群体。无论是从调查数据上看, 还是从实际生活消费上包括居民的切身感受上来看, 中低收入群体受物价上涨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中那些依靠社会最低保障收入生活的较为贫困的家庭, 受物价上涨的影响更为明显。三、 物价上涨有利有弊。当前的物价上涨, 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机制中的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 其中最为主要的调节功能是实现收入再分配, 价格的高低变动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各部门或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比例。因此, 价格适度的上涨体现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个过程, 有

21、利于收入分配的动态平衡。前面已经谈到, 当前的价格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 其实就是三次产业之间的收益分配。由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收入偏低, 生产受到影响, 进而影响了第二、 三产业的发展, 此时就需要经过价格机制来实现国民收入再次分配流向第一产业领域, 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 以达到各产业之间大致上的平衡。此其有利的一面。辨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利弊相伴而生。物价上涨的另一方面则会对居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前面的分析表明, 当前价格上涨对收入较高群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而对中低收入群体就有影响了, 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来说这种影响较为明显。此其有弊的一面。四、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

22、建议。 近年来, 国家为了扩大内需, 刺激消费, 多次大幅度调整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 提高了离退休人员及低保标准。收入的不断增加, 促进了消费量的增加, 拉动了物价上涨。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条件下, 价格上涨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三个”较弱”: 、 居民收入偏低, 承受能力较弱。 以来, 西部边疆地区连续几年遭受沙尘暴、 干旱、 蝗虫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农牧民收入增速缓慢, 绝对值偏低。 上半年西部人民人均现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3, 为1762元, 比平均水平少2110元;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 为125

23、8元, 比平均水平少985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2, 为7102元, 比平均水平少148元, 呈现出比较低的态势。居民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还要安排养老、 医疗、 购房、 子女上学及嫁娶等预期消费, 这样居民的即期消费能力就十分有限, 承受物价上涨的能力较弱。、 社会保障功能较弱, 还有待于加强。国家正在落实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做到了应保尽保, 解决了低保户的一些生活困难。可是在创新保障工作方法方式上还显不足, 没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 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 应对市场物价突变能力较弱。市场经济是个大舞台,

24、市场的发展主要靠自我调节, 可是也不能脱离相关部门强有力的监督与管理。由于当前对市场与物价的监管力量还不足, 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致使有一些投机取巧、 钻营蒙骗之徒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不断侵害着守法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其结果就是市场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小, 对整个地区经济来说不易形成外向型市场, 不易获得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提了一点浅显的建议: 、 要创造条件, 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特别是要提高广大贫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低保标准。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只有这一群体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 消费市场才能繁荣起来, 物价的合理上涨才会被广大的消费

25、者接受, 并促进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 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 创新保障方式。依据地方财力、 实际保障任务和补差水平等进行科学分类、 合理负担, 切实提高被保障对象的收入水平, 确保她们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还可在用水、 用电、 就医、 住房、 教育等方面研究制定一些针对低保户的优惠措施, 减轻她们的生活负担; 也能够动员社会力量来协作解决一些基本生活困难问题。、 要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功能, 完善管理体制, 为投资者创造安全宽松的运作环境, 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为消费者创造放心的消费场所。这样, 就有利于使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章 中国贫困地区的物价上涨情

26、况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以来, 猪肉、 食用油等商品价格上涨较快, 许多城市住房价格继续大幅上涨。3至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三个月超过3, 5月份为34。7月份以来, 北京、 广州等地猪肉价格再次冲高。物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物价何以涨的如此迅猛, 让我们来简单的诠释一下。 下面是发改委解读物价上涨三大原因。 原因之一: 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 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 对玉米、 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 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 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 肉、 禽、 蛋、 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原因

27、之二: 成本推动。近十年来, 中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油菜籽、 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 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 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但与此同时, 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 因此,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原因之三: 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 导致生猪存栏下降, 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 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 专家观点: 加息无助调控物价抑制投资。在当前主要宏观统计变量( 如CPI、 货币总量、 股票指数等) 存在着诸多缺陷、 甚

28、至可能扭曲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的情况下, 简单地将这些变量设定为宏观调控的目标, 调控的效果多半是会受到影响的, 加息也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物价成关注热点 如何积极稳妥应对价格波动? 首先需要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及时解决粮食和副食品生产、 供应、 价格方面出现的问题。 其次, 要努力保持主要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综合运用控制出口、 增加储备、 加强监管等价格和财税措施稳定化肥价格。 第三, 要加强价格监测分析, 及时发现苗头性、 倾向性问题, 防范价格异常波动。 第四, 妥善处理物价上涨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注意把握好出台价格改革措施

29、的时机和力度, 审慎出台政府涨价项目。 ”从涨价原因来分析, 就能够看出不会发生通货膨胀。造成食品价格上涨原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又与国际能源短缺有关”, 袁钢明分析说, 由于国际能源短缺, 国际油价持续走高, 7月11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已突破每桶75美元, 因此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在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乙醇产业, ”粮变油”提升了粮食价格、 饲料价格, 对养猪、 养鸡的成本有所影响, 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的价格。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 猪肉价格上涨也有市场周期性调节的因素, 因为去年同期国内猪肉价格非常低, 最低时降到2.7元/斤, 影响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甚至开始宰杀母猪。因此

30、, 今年春节猪肉价格就开始上涨, 而受猪本身生长周期的影响, 预计到10月左右肉价就将趋于平稳。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赵宝华认为, 肉禽及其制品和蛋类价格上涨是生猪疫病影响、 以前养殖效益太低和当前养殖成本上涨较快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家已出台鼓励政策, 价格回落是能够预期的, 而且蛋类价格已经出现了快速的回落。 ”可见, 食品价格上涨有一些特殊、 短期的原因”, 张立群分析说, 一方面受国际油价带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影响, 另一方面受市场周期因素作用, 导致了今年食品价格走高。 而对于粮价, 袁钢明认为粮价上涨不值得担忧, 虽然短期看会对城市低收入人群有些影响, 但由于涨价不是因为

31、粮食短缺, 因而很容易调控, ”粮价上升到一定幅度后会保持平稳, 不会继续上涨”。 张立群也认为由于当前国家粮食储备充分, 因此粮价上涨导致的CPI上涨不会长期持续。从 起, 中国连续三年粮食保持大丰收, 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 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开始回升, 到去年底, 国有粮食企业原粮库存保持在4000亿斤以上, 占当年全国消费量的40%, 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粮食安全库存17%到18%的标准。 同时, 从历史上来看, 粮价只有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货膨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而当前中国粮食价格涨幅尚在10%以内。 而此次价格上涨后, 对于城市居民, 特别是低收入居民

32、的影响, 也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正因如此, 我们看到今年出现的情况不是中央检查组去地方检查投资项目, 而是温家宝总理考察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情况”, 袁钢明认为, 当前城市居民的承受程度也是判断宏观经济稳不稳的重要指标, 因此, 政府采取了措施对低收入阶层进行补贴。 同时, 接受采访的研究者们也提出, 肉价、 粮价的上涨, 从农民增收、 平衡城乡关系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 更需关注普通老百姓、 贫困地区会不会被高速增长甩掉的问题。 民众心中物价上涨的三大原因 。一、 中石化带来的物价上涨这几方面最大: 1、 房价, 这是涨幅最大的; 2、 宾馆业, 她们的到来, 使宾馆业相

33、当火爆, 有钱开不到房间的情况时有发生。 3、 建筑行业的工资, 这个也是涨幅最大的, 需要装修房子的就知道, 那至少涨一倍。 二、 下面我来说说我们的日常消费品 最先能够肯定, 这些涨价与中石化无关。我个人认为, 这与国家的金融政策有关, 特别是开放了外资参与股市、 期货市场的抄作。 1、 现在农民的负担表面上轻了, 但农作物的原材料, 象化肥、 种子、 饲料等农资, 都有了很大的价格上涨, 在去年没涨价之前, 农民种菜, 养猪等都不赚钱, 没有了积极性, 一般的农民兄弟家里, 都是养一两头猪过年自己吃, 这直接造成了市场货源的紧缺。而那些原料的上涨都与期货市场的上涨紧紧相关的。 2、 像粮

34、油、 米、 面这些, 都是根据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来调整的, 从现在的期货市场看远期( 两年) 的期货价格平均涨幅超过20%, 再加上工资上涨的压力, 厂家的成本直接上涨30%左右, 再加上运输成本的上涨等。 三、 市场的不公平交易, 也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正确看待农副产品的价格变化 近期玉米等粮食和农副产品的涨价既有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因素, 也受到生产成本上升和供求结构失衡的影响。 近年来, 由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 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 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 利用大豆制造生物柴油, 对玉米、 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 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 进而带动了中国粮价上升, 并波

35、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 肉、 禽、 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粮、 油、 肉蛋等食品类价格上涨, 成为推动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 另外, 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一直在较低水平上运行。与此同时, 种植、 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因此, 这一轮价格上涨, 是在农产品价格长期较低基础上发生的, 是对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的一种合理补偿。 猪肉、 住房等商品供求结构失衡, 供不应求或需求过旺等原因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由于前期仔猪、 猪肉价格过低, 饲养成本上升等原因, 农民养猪利润小, 风险大。正常年景农民一年饲养一头肥猪的利润不过100元左右

36、, 但要承受的市场风险较大, 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由于近期肥猪存栏锐减, 猪肉供不应求, 刺激肉价不断上涨。 近期粮食、 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可适当增加农民收入, 刺激调动农民种粮和养殖的积极性, 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 保障市场供应。当然, 物价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负担。 积极稳妥应对价格波动 为克服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部分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最近陆续采取措施, 对低收入群体和大专院校提供一定的补贴。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需要发展生产、 改进供应。既要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的积极作用, 又要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综

37、合采取财政、 信贷和保险等多种措施, 支持粮食、 畜牧、 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生产, 帮助农民和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 有关各方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 包括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管、 扶持生猪生产、 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保持灾区物价稳定等。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首先需要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及时解决粮食和副食品生产、 供应、 价格方面出现的问题。要采取财政、 信贷和保险等多种措施, 支持粮食、 畜牧、 蔬菜等主要农副食品生产, 同时要从严控制玉米等粮食深加工项目, 确保食物供应安全。 其次

38、, 要努力保持主要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综合运用控制出口、 增加储备、 加强监管等价格和财税措施稳定化肥价格。适当控制高耗能、 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防止钢铁、 有色金属、 水泥等行业投资反弹。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稳定住房价格。 第三, 要加强价格监测分析, 及时发现苗头性、 倾向性问题, 防范价格异常波动。 第四, 妥善处理物价上涨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注意把握好出台价格改革措施的时机和力度, 审慎出台政府涨价项目。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补助标准, 努力使低收入群众、 在校贫困学生的生活水平

39、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综合上述来说, 我们作出以下总结, 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1.生产成本增加,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种养业比较效益进一步下降, 部分农民弃农务工; 3. 增加农业投入, 制约农业生产发展; 4. 弱化了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 食品类价格猛涨, 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明显加大, 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对此, 中央”一号文件”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 这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因此, 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发挥好惠农政策的作用,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

40、入,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因物价上涨而引起的正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出现更多的保障农民利益的政策, 宽财政宽惠农稳货币等等。对于物价管理, 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 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进民生, 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要坚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综合施策、 重点治理, 保障民生、 稳定预期”的原则, 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加强财政、 货币、 投资、 土地、 贸易、 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形成政策合力,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五章 中国贫困地区的优势及可持

41、续发展的潜力”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区别, 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 ”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作为贫困地区,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民富”, 让广大贫困农民走向致富之路呢? 对于在贫困地区工作的领导干部, 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就是在经济发展中, 注重培育经济生长点, 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在这里, 我们讲的经济生长点, 它指的是在充分发挥当地潜在优势的基础上, 形成的主导产业, 以及特色产业, 从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和能量聚合效益的体系。这一经济生长点,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 指的是变潜在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 这是消

42、灭贫困、 民富的动力。因此说, 作为身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 尽管工作千头万绪, 可是, 注重培育经济生长点, 发展特色产业这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定要下力气抓好。抓住个性特点。尽管贫困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较差, 但在相比之下, 都有自身的潜在优势, 这种潜在优势就构成了个性特点。不过, 我们在工作中能否认识这种潜在优势, 正确地、 科学地把握这一个性特点, 它不但靠身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对事物认识的能力、 力度, 也靠对事物所握的程度, 认识的高度。尽管这种潜在个性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但只要充分利用就有一定的后劲, 如果我们不认识它、 把握它、 开发它, 这种潜在优势的个性特点就发

43、挥不出作用, 在物质财富上只能是一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定要下力气抓好。抓住个性特点。尽管贫困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较差, 但在相比之下, 都有自身的潜在优势, 这种潜在优势就构成了个性特点。不过, 我们在工作中能否认识这种潜在优势, 正确地、 科学地把握这一个性特点, 它不但靠身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对事物认识的能力、 力度, 也靠对事物所握的程度, 认识的高度。尽管这种潜在个性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但只要充分利用就有一定的后劲, 如果我们不认识它、 把握它、 开发它, 这种潜在优势的个性特点就发挥不出作用, 在物质财富上只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讲改变贫困地区的、 利用、 发挥这一禀赋资

44、源优势。特别是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实现经济方式转变的年代里, 作为领导干部, 一定要把这一禀赋资源优势放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去考察, 放在大市场经济中去论证, 敢于与先进地区”联姻”接轨, 把禀赋优势变成资源优势、 商品优势、 生态优势、 效益优势。二是要充分发挥当地的半禀赋资源优势。所谓半禀赋资源优势, 主要是指某一区域在多个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横向比较中, 不是因自然差异或不完全是因自然差异所造成的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 如历史演变、 文明进化或民族特点等因素带来的优势条件, 尽管不是或不完全是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的”人工印记”, 但同样是培育经济生长点可资改造利用的物质基础。半禀赋资源优势由后天因素

45、造成, 主要属人文资源范畴。这种人文资源优势, 有的地区可能有, 有的可能没有; 有的可能多, 有的可能少, 在具备这种人文资源优势的地方, 一部分领导总认为它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多么大的联系, 不够重视, 往往忽视, 这是十分不正确。实践证明, 在具有人文优势的地方, 抓住了一个方面, 搞好了一项工程, 同样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使农民走向富裕道路。三是要充分发挥当地农业和工业的个性特点。尽管一个地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十分艰辛, 但在农业或工业的发展上都有其特点、 规律、 优势。这一点, 它是我们改变贫困面貌的主攻方向。不过, 要切实摸准其农业或工业与其它地区相比较存在的独立

46、性, 也就是个性特点。即发展优势是什么? 去大力发展能够卖得出、 效益高的产品。综上所述, 在经济生长点的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上, 要依据自己所处的地理条件,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依托不同的优势条件, 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 壮大优势产业, 提高当地的规模效益。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特点, 发挥了自身潜在优势, 整个地域的发展就有了活力和后劲。开发潜在优势。对贫困地区而言, 它自身存在的潜在优势是在横向比较中产生的、 形成的。这一点, 它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原本的物质基础, 对此, 必须成为或作为选育经济生长点的第一出发点。对我们来说, 只认识潜在优势是不够的, 关键在于认识之后, 下定决心, 采

47、取得力措施进行开发。总结工作中的教训, 以往贫困地区大多走的是以禀赋资源的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的路子, 产业结构实际上是简单的生产性结构, 而没有围绕资源的系列开发加工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综合性发展相结合的有机产业结构系统。而相关产业及服务业发展慢, 内在关联性差, 价值的双重漏出( 低价输出原材料、 高价输入制成品) 严重, 极大地制约了区域优势的发挥和经济发展。当前, 伴随着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的到来, 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以潜在优势的多层次开发为基础, 建立起能为脱贫致富目标做出最大贡献的产业结构。这方面, 应该把握好三点。一是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确立正确的工作思

48、路。一些贫困地区之因此发展慢, 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是最基本,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干部没有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对此, 必须进一步强调解放思想。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之后, 就要依据自己的潜在优势, 分析市场行情, 理清工作思路, 明确先开发什么, 后开发什么, 在几年内实现什么目标, 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在这里, 不但思路要清, 而且各项实施措施要具体下来。这样, 潜在优势的开发就有了方向和奋斗目标, 在一二年内就会见成效, 三五年内就会大见成效。二是要选准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 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向经济的振兴, 在于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在这里, 主导产业能够是单项的, 也能够是多项的。我们要在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的前提下, 善于从诸多潜在优势及有利条件中选准突破口, 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是: 利用本区域稀缺资源越有效越好。可是主导产业一旦形成, 就要上质量、 上产量, 并注重形成规模, 产生规模效益, 这样它的价值就大了。三是在开展潜在优势中, 要用活、 用足、 用够党的现实政策。对贫困地区而言, 它自身的潜在优势开发出来后, 有的效益可能会马上显示出来, 有的需要一个过程, 甚而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