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探索共同富裕的百年征程——基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实践_张慧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9431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共同富裕的百年征程——基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实践_张慧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索共同富裕的百年征程——基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实践_张慧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索共同富裕的百年征程——基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实践_张慧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探索共同富裕的百年征程基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实践张慧莹(南开大学 天津 300000)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南方论刊2 0 2 3年第 3期【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追求和靠近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通过系统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在新时期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按劳分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

2、史过程”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民谋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和目标。收入分配关系民生福祉,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联系密切,与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紧紧关联。为了不断追求和靠近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独特的探索和实践。梳理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收入分配领域的成就和经验,对于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和造福人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分配关系的变革(一)共同富裕的理论初探阶段共同富裕一直以来就是人们不断追寻的发展目标

3、,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均田”和“均平”等思想,就可以看出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 1949 年新中国建立,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历史任务的共产党人在探索中逐渐明确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在党的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和没收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等内容,都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有力体现。1927 年,毛泽东对农民阶级展开了深入考察,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阐述了土地问题的彻底解决是处理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围绕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目标,制定各种

4、土地方针和颁布各项土地政策来处理土地的分配问题,做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经过不断实践和奋斗,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打破了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束缚,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和民族富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二)在农村开展土地运动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以农村根据地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在此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土地政策。1925 年 10 月,在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国现时的政局与共产党的职任议决案,第一次明确提出没收土地,并通过分配土地给农民,以此来改变农民在收入分配上受剥削的状况。1927年5月,在党

5、的五大会议上通过的 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中进一步指出,“无代价的没收地主租与农民的土地”2。在这一时期,将没收的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成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还包括减税和减租运动作为斗争的另一关键内容。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工作,实行减租减息。1937 年 8 月,中央政治局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3。这是抗战时期,对土地政策的适时调整。1940 年底,在抗日根据地制定土地政策的具体实践中,“要求在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中,不应减息过多使农民无法借债,也不可以清算旧债为由没收地主土地;此外,应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

6、也要保证地主仍有土地所有权,这是抗战时期的特殊政策”。4而后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草案)(37 条)对租息的具体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这种减租减息又交租交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广泛团结,有助于民族抗日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解放战争时期,继续调整土地分配政策,实现由减租减息到平均分配土地的平稳过渡。1946 年的和平建国纲领草案中提到,老解放区要以查减工作为主,在新解放区开展清算运动,以便继续推进减租减息政策。随后,在 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中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5。土地革命政策的及时调整,是对革命形势的正确应对,为新生政权的建设争取了更为广泛

7、的群众基础。(三)劳资分配关系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15中国共产党带领工人阶级开展可歌可泣的工人运动,以改善劳资分配关系和改变工人生活状况。尤其大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例如五卅运动和京汉铁路大罢工,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光辉篇章。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当时国内环境和现实需要,公职人员以及部队的收入分配主要采取供给制,并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免费提供生活用品。此外,各根据地和各解放区的各大企业也大多采取供给制,此外还包括工资制,以及还有部分供给、部分工资制的混合形式。在工资制的形式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探索。比如在抗战时期,为了适应实际需要,开始实行计件累进工资制这种

8、形式,还包括“适当地规定当地当时以及具体企业的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并根据实际“逐步推行按件、按等分红及其他的奖励制度”。6此后一段时间,也完善和不断探索了不同的工资形式,以改善劳资关系。在这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取得全国政权,但仍不断探索收入分配以不断接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由于这一阶段还处于革命和战争状态,国内环境尚未稳定,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关系上,必须考虑革命需要。这一时期对土地分配关系和劳资分配关系的探索,为调动革命力量和满足革命需要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也为此后的收入分配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按劳分配制度的探索(一)共同富裕的初步实践阶段自 1949 年至 19

9、78 年,这一时期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更倾向于平均富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遵循“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7,促进了不同经济成分的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毛泽东首次使用了“共同富裕”的概念,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8。1953 年,为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除农村中的两极分化,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建立奠定前提条件,也开启了继续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征程。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避免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但由于经验不足,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上出现了分差

10、,共同富裕走进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误区,一味追求财富的“均”和纯粹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共同富裕的追求与现实产生了脱节。(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实践:工分制和工资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我国逐渐走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轨道,具体表现为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工分制,在城市的企事业等单位实行工资制。在农村,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逐步开始建立互助组和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来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逐渐实行并确立了按劳分配制度。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的是土地入股,农具和耕畜作价入社,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共同经营的方式。在产品分配上,一

11、方面,按照社员劳动成果和入社时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比例参与分红。另一方面,在社员劳动的计量上,按照评工计分和按件计酬的方式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社员按照年龄、性别等不同情况被指定一个工分标准,然后通过劳动日或者按件记工等方式,对劳动进行累积计算。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消除了在初级社时的投资差别,所以在分配上实行的是完全的工分制。全体社员参加统一的劳动,将劳动成果做各项扣除之后,剩余部分按劳动日进行分配,这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由于工分标准的确定和劳动数量的计算较为复杂,在实际分配中容易产生平均主义的倾向。在城市,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开始实行工资制

12、改革。在这一时期,我国工资制经历了 1952 年、1956 年的两次改革。第一次改革将“工资分”作为计算单位,将工资折合为粮油等实物的数量,彻底实现了供给制向工资制的转变。工资制在不同部门具体表现为:国家、党政机关单位员工根据职务等级发放工资;企业职工的工资以技术等级为依据标准。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促进了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我国的工资制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具体内容为:其一,用货币工资制代替工资分制;其二,调整产业、地区和部门等各类人员之间的工资关系,综合考虑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适当调整工资标准;其三,在企业内部推行计件工

13、资制,并根据具体工作效益发放奖金。这些工资制的改革,促进了按劳分配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全国建立统一的工资制度。(三)“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分配政策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分配探索中,开始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但要承认在分配中要存在差别,力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在 1956 年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的第二条明确提出,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 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论男女老少,同工同酬”9,按照参与劳动的多少进行分配,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制度原则。1957 年 6 月 26 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认为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14、,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10,这也说明了按劳取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适应性和必要性。此外,他还指出了收入差别存在的合理性。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在报酬的体现上要有所差别,做到“避免社员和社员之间在计算劳动报酬上的平均主义”11,这也体现了我国对按劳分配的认识日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日渐科学与完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受“左”的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们在对按劳分配制度的探索阶段也经历过挫折,走过一些弯路。受“左倾”思想影响,以“共产风”为代表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逐渐泛滥,按劳分配原则受到严重破坏。随后,在不断纠正和整顿中,使按劳分配逐渐恢复。三、改

15、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筹效率与公平(一)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16实践探索更加丰富。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了以“先富带后富”为主要特点的共同富裕理论逻辑。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对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后,以“先富带后富”为特点的共同富裕理论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江泽民认为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实行这一政策,能力和贡献不同的人的收入会拉

16、开差距,在致富的路上会有先有后,这是公平的”13。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共同富裕的思想不断得到实践和升华。(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开放初期,纠正错误的平均主义思想,将按劳分配原则重新确立起来,在实践中继续加深对收入分配理论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单一的分配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必须适时调整分配政策,促进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15对分配

17、政策的制定要立足经济发展实际,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又要兼顾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最终以促进经济健康高效发展为目标。随后,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替代“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进一步明确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原则。同时,这对激发市场活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在 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将按劳分配与按

18、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不断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彻底突破了过去单一的、排斥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传统按劳分配体制,对我国收入分配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6,将“按贡献多少”作为分配的标准,解决了如何决定劳动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该原则的提出,既充分肯定了劳动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肯定了其它非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这一分配方式对充分激发市场各要素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9、。(四)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前后,这一时期是分配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阶段。在分配中如何调节恰当效率与公平关系,这是涉及分配问题的关键。党的十三大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7,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18,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9。在分配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效率与公平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探索符合人民利益和生产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渐完善,中国共产党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实践中逐渐建立了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充分保障,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一)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特点并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创新发展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进入新时代、新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也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2021 年,我国宣布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

21、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完成脱贫攻坚作为“十年来经历的三件大事”之一,进一步肯定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突破性进展。(二)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的分配改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也体现了对分配问题更进一步的认识。“共享”注重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强调要实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共享发展更加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与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相一致。进入新时代,必须明确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贫富不均、阶层固化现象,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更好地做到人人共享经济

22、发展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发展中存在收入差距过大、分配结构不合理和劳动报酬偏低等问题。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各个环节中改革和完善分配政策。首先,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建立最低工资标准,规范高收入者的收入来源和渠道,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次,在再分配领域,通过完善税收政策、帮扶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在三次分配中,充分利用和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从社会层面对社会资源和财富实现再分配,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补充,进一步实现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此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初次提出的“规

23、范财富积累机制”、明确强调的“促进机会公平”等,都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诠释。共享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体现,要求实现“全面共享、全民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20的发展目标,从而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推进。(三)“两个同步”的稳步实现17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适时调整分配政策。十八大以来,逐渐明确了收入分配的调整方向,提出“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具体内容为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仍

24、然是核心主题,必须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共同富裕积累充足的物质财富和前提条件。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要忽略社会分配领域中的不公现象。相反,必须确保人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保证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随后,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22,这是对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最新阐释。实现“同时”“同步”增长的分配目标,必须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四)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成为基本经济制度中共十九届

25、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3,将这三者归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丰富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决定对涉及分配问题中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做了新的内容性调整和制度性安排,为分配制度的改革明确了方向。一方面,我国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更加注重缩小收入差距,充分发挥分配领域各个环节的调节作用,整合市场、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资源,致力于做到两个“同时、同

26、步”。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实现,将公平和效率统一起来,通过税制改革、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式,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五、结语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和使命,虽时代风云迭起,但此心从未更改。梳理不同时期对收入分配政策的探索和实践,从“变革土地分配关系”到“探索按劳分配制度”再到“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地为人民创造更为幸福的生活环境。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对收入分配的探索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有助于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理论创新,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27、进一步明确“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立足新阶段、新时期和新情况,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地改革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从发展实际和经济规律出发,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分配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人民日报,2022-10-26(01).2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 4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94.3 刘少奇年谱(189819

28、69)(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87.4 毛 泽 东 文 集(第 2 卷)M.北 京:人 民 出 版社,1993:320-321.5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 12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17-419.6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 25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23.7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8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4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36.9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8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

29、4:403.10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0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31.1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 年 10 月1966 年 5 月)(第 41 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9.1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13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14 胡锦涛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65.15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16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1.17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

30、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18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1.19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1:990.20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44.2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8.22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19.23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10.作者简介:张慧莹(1998-),女,汉族,籍贯为河南省平顶山市,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责任编辑/吴冬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