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部塌陷的人才因素及对策摘 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中部塌陷,而人才东流和教育投资不足造成的人才资源短缺是塌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阻止中部塌陷,促进中部崛起,必须防止人才外流,利用好现有人才;加大教育投资,大力开发本地人才资源;不惜代价,引进外来优秀人才;送出去,培养造就新人才;实施人才合作战略,使各类人才相得益彰。关键词:中部塌陷;人才资源;人才东流;教育投资一、我国中部塌陷的主要因素是人才资源的缺失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就提出了着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用以说明经济发展取决于人力资本和投资的多少,并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后来索洛
2、以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把资本、劳动和技术看成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并相应地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988年卢卡斯(Lucas,RE)发表了“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他认为,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生产时间长短决定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及经济增长速度。这在我国经济学界已成共识:经济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多少,特别是我国当今区域经济发展中,东部、中部的差别主要在于人才多少的差别。中部崛起需要解决好中部的人才问题(胡南省人事厅课题组,2006),人才兴则中部兴(黄寿德,2005),加强人才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张柏林,2005),中部地区由于人才资本外流,导
3、致中部缺少人才而塌陷(伍新木、黄文、董虹,2005)。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同步促进作用(王桂新等,2005)。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背后就是人才、智力的强有力支撑。正如首创人力资本新理念,并由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学者舒尔茨所说:“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杨大壮,2001)。也正是因为美国拥有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并依靠这些人才不断创新,才使美国能够保持“科技领先的地位”。人才推动一科技创新+高效率的管理+信息收集和运用推动一经济快速发展,即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都依赖高素
4、质的劳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因而可以说我国中部塌陷除了国家在中部的发展问题上缺乏配套的政策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部的人才资源短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才东流,另一个是教育投资不足。(一)中部塌陷是由于东部优厚的待遇和优美繁荣的环境吸引了中部地区的人才不断东流,使中部人才短缺造成的。东部作为我国开放最早的地带,工资待遇是最高的、增长也是最快的。2002年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依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排序,分别为11202元、7411元和8332元。东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5,中部和西部分别低206和111,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后10位中有5个在
5、中部。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北京而最低的是山西、河南(杨宜勇,2002)。因此,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在东部优厚待遇的吸引下大量东流。表1、表2表明中部地区6省的大多数人力资本流入东部发达地区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已经占到多数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外来人口一半的比例。另有统计资料显示:1山西。从1998年到2002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净流出764人,尤以45岁以下的副高职称的人才外流严重,其中工程类和教育类的人才外流最多。据山西省人事厅的一位主管处长透露,2005年,山西省9万多名大学毕业生中,1万左右进入了本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是
6、大学毕业生本省就业的主体;一部分去了企业,而由于山西民营经济不够发达,因此这部分人数相对有限;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学校和自主创业。除了这几个方向,多数都去了东部。2江西。据江西省信息产业厅的不完全统计,江西每年培养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中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无一例外均外流,本科生留在省内的约20左右,大专生约3050。3安徽。人力资源流失上,安徽排全国第五;而高层次人才流失,安徽排名第二。另据一项统计,安徽省高校老师人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外流。仅1998年至2000年,就流失正副教授100多人。4湖北。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湖北省流向省外的大学文化程度以上者达54万人,2001年武汉地区高校本科生、硕
7、士和博士毕业生中留在武汉的分别为11、35和09,仅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有4万多毕业生在深圳工作。5湖南。从上世纪80年代到1998年流向广东沿海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就近10万人。6河南。1994年以来,流向国外的科技人才有736人,流向国内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有7343人。约有82的科技人才以调动、求学、求职等形式进入东部(伍新木等,2005)。中部的人才东流,使东部成了我国人才集中的地方,特别是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东部的大城市更是人才济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30533万人。其中东部地区13393万人,占总量的43。9,人才密度为284人;中部地区93
8、1。7万人,占总量的305,人才密度为255人。中部每10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平均为2920人,约为东部平均数5902人的12,中部每10万人中研究生学历人数平均为40人,不到东部平均数204人的15(湖南人事厅课题组,2006)。中部人才东流造成了中部经济发展的塌陷和东部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它是一切经济要素的载体,人才资源流向哪里,哪里的人才集中,哪里的技术水平就高,哪里的经济就发达。在中国,中西部人才向东南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在全球,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主要向美国流动。不发达国家每年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达80亿美圆,而美国却因人才的流入每年获
9、益60亿美圆。东流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属于在农村中教育、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且多为青壮年。他们的外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例如,会使农村出现女性化、老年化趋势,从而出现“乡村衰落”现象。而中部地区高级人力资本尤其是人才资本的流失,使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缺少了重要生产要素的支撑,这是该地区一直以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中部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低于东部18个百分点;与东部10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1990年的l21扩大到2003年的l28,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相应由l17扩大到1:23。2002年,中部6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C,DP仅是长江三角洲的18、珠江三角洲的11
10、0左右;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6,仅为长三角的14、珠三角的16左右。高级人力资本的流入东部地区,使当地获得了高素质的人才,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本的培养费用,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人力资本存量的总量与质量。由于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或人力资本的聚集)又带来其他生产要素的聚集,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本的聚集。带动了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大量高级人力资本者的进入还在人文氛围和文化气息上影响着当地的软环境建设,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形象。例如,深圳在建立特区前,只是个边陲小镇,年产值不过几千万元。1980年建立特区后20多
11、年来,面向国内外引进初、中、高不同层次知识水平的专业人才,深圳市人事局的数据则显示,1997年以来,深圳已引进超过12刀名大学毕业生,这相当于内地为深圳创办了几十所大学。使得深圳经济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逐年增长(刘良善,2001),表3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才资本的流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二)中部塌陷是由于中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增长低于东部,造成中部人力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人才和经济优势。1中部重点建设院校少,并且布局结构欠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中西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部集中了全国20的科技人员和21的高等院校,中部6省科教人才方面有
12、关总量占全国的份额是:高校数占247,高校在校生数占252,中专学校数占24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229,专业技术人员数占231(毛莉,2004)。以上数据中,多数指标没有达到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281的比例。中部地方高校中“211工程”院校仅为5所,办学实力整体较弱。中部高校就整体而言多集中在省会及中心城市,不利于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2005年21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与东部有些城市的4070的毛入学率差距更大,多数省份还只能达到17。剥夺了中部很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中部地方高校的建设和重视需进一步加强。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
13、改善。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并且由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教育的发展有所加快,中部的差距就突现出来,出现教育上的“中部塌陷”现象。目前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26。中部地区一些人口大省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多年徘徊在45左右。近半数合格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严重影响了中部人口的整体素质。中部高校生人均教育经费、教学用房、教学设备等都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教育经费东部与中部的比例是1:043,河南作为中部人口大省,人均教育经费全国最低,只有203元,与东部人均教育经费最高的上海1160元的差距很大。而国家对中部地方高校的政策扶持、经费支持
14、与这些高校的贡献并不相称。3教育不公平也不利于中部人才的涌现和培养。中部特别是一些人口大省由于考生众多,但由于录取名额有限,导致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甚至比东部一些发达省市高出百分左右。长期以来,教育不公平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高考移民,有些家长想方设法把学生户口转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或者转到新疆、西藏等地,试图以此来享受分数更低的待遇。相反,近年来,北京、上海在高考时却享受一些特殊的政策,如单列、面试等,外地考生特别是农村考生考北京院校分数线太高,甚至有些专业把农村考生隔离在外,这本身就是剥夺教育权利的表现。这些都是明显不正常的现象,可能会漏掉很多优秀人才,也不利于经济欠发达省市人才的涌现
15、、培养以及中部地区科教水平的迅速提高。要促进中部崛起,必须改变上述的不正常现象。二、促进中部崛起,必须大力解决中部人才匮乏问题阻止中部塌陷,促进中部崛起,必须加速解决中部的人才问题,实施人才计划。结合中部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防止人才外流,稳定用好中部现有人才。要留住农村的初级人才,一方面必须打好农业基础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富起来;另一方面发展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创造机会让农民跨过进入城市的“槛”。对于高层次人才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人才价值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回报。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
16、留人、待遇留人。人才薪酬分配实现要素化、价值化。允许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做到在人才使用上,立足中部,选人不拘一格,用人用其所长,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使人才在最适当的岗位发挥其长,让人才在最佳的年龄段尽显其长。第二,加大教育投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要改变一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不配套,脱节的现象,积极合理地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及时开发本地所急需和短缺的专业。鼓励学校的研究与企业的生产、社会的需要挂钩,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同步提升。国家应采取政策,阻止教育不公平现象的
17、继续发生,让中部人口大省考生和外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以利于中部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三,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变中部地区的农业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中部6省都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很大,比重最高者为河南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整个中部的农业人口比重为7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何人民,2005)。中部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口整体素质较低,过多的农业低素质人口抵消了经济的增长,不但不能促进中部经济的发展,反而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压力,如就业压力、资源压力、环境压力、交通压力、住房压力等等。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政府
18、应通过对口帮助等倾斜政策,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率,并且面向农村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变农业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第四,不惜代价,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中部崛起还需要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大开人才进入的方便之门,可以只求所用,不求所有,来去自由。愿意落户中部的可以提供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人才到来后,不仅要考虑使用,更要考虑培养,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使人才良性循环。不能只靠一纸合约防止人才流失。第五,送出去,培养造就新人才。把中部的人才送到东部发达城市相应的企业、政府机关及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培训,或者选拔年轻优秀的人才到国外学习和培训。通过短期考察学习、中期挂职学习、长期干部交流等形式,给中部人才成长创造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出中部自己的高级优秀新人才。第六,实施中部人才合作战略,充分提升中部人才的综合效益。中部六省在人才开发和利用上,要加强合作,构建人才联盟。坚持人才资源共享,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跨省区从事咨询、讲学、兼职科研合作、技术入股等服务,努力实现人才合作的综合效益,尽快促进中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