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机制:综述及其引申内容提要现阶段关于中国工业竞争力进行“创造性毁灭”的五种解释理论,分别是基于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整合、动态企业理论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在对上述理论作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动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的驱动力根源,在于中国工业中微观企业战略的平滑化演化。关键词优势演变,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在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中,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作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已成公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利用农村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使中国工业竞争力得到
2、了空前的提高,经济发展绩效显着。经过近30年的成长,竞争优势要素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驱动效应日益显着,中国工业竞争力由比较优势驱动向竞争优势驱动演变的趋势愈加明显,中国国家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刘重力等,2004)。对于当前中国工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而言,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以竞争优势取代、否定比较优势,而是如何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出竞争优势,从而使中国工业竞争力得以实现“创造性毁灭”式的发展(林毅夫等,2003;陈立敏,2006)。对中国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基于比较优势“创造性毁灭”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机制
3、源于林毅夫、蔡防和李周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林毅夫、蔡防和李周(1999,2002,2003)认为,要素禀赋结构是任何政府制定发展战略时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直接决定人均收入和综合国力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当一国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相匹配时,该国的资本积累速度将高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增加的速度,从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比较优势;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该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将自然而然地升级。一个国家要发挥其比较优势,关键要有一个能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自由竞争市场机制,在此环境下能获得自生能力的企业,必定是选择了最
4、低成本技术进行生产的企业;最低成本生产技术由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即比较优势决定,而资本和劳动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最后由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优胜劣汰选择出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其产品选择、技术选择和产业选择组合成的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将与该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相匹配。基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林毅夫(2002)认为中国工业化成功的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的乡镇企业充分遵循了中国农村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蔡防、王德文和王美艳(2003)把工业竞争力分为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力和宏观层次的产业竞争力,认为一国工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程度,决定了该国工业总体的竞争力,因为在开放、自由和竞争
5、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下,市场“看不见的手”以及政府“看得见的手”将迫使企业对正确市场信号做出反应,从而实现微观层次的生产效率和宏观层次的生产效率相统一。基于此,蔡防、王德文和王美艳(2003)认为在WTO框架下,由于中国仍然处于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工业比较优势所在。所以,提高中国工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和出路,在于充分考虑发挥中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和分工选择。根据上述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可用图一来表示。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还存在两大尚待解决的问题第一,该理论关于过去近30
6、年中国企业战略行为如何形成自生能力过程的解释,是一个理想化的关于产业行为的理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微观企业的战略行为理论。在过去近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企业所处的大部分时间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严格意义上的自由竞争市场尚未形成,因此对于目前中国众多已形成自生能力的企业来说,自由竞争市场的“选择”压力对其成功的解释是较弱的,而其自身的战略主观能动性对其“自生能力”形成机理的解释将更具说服力,最为关键的是,中国企业近30年来的战略历程,累积了打开“中国企业战略行为自生能力中国工业竞争力”这一过程详细的微观企业行为基础。第二,这种传导机制是一种关于劳动力比较优势与中国工业竞争力间的
7、封闭循环过程,缺乏推动中国工业竞争力突破劳动力比较优势进行“创造性毁灭”的动力,即使存在所谓的内生和动态比较优势,中国工业竞争力仍将可能落入“比较优势陷阱”(洪银兴,1997)。林毅夫(2003)认为,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将导致竞争优势。按照这一逻辑,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工业竞争力的驱动力将从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向资本和技术比较优势,中国企业将与发达国家企业正面展开竞争优势的争夺。事实上,当前中国已有不少企业成功超越了劳动力比较优势,基于资本和核心技术在全球化竞争中与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具有竞争优势的角逐(金碚,1996)。这种传导机制之所以缺乏推动中国工业竞争力突破劳动力比较优势进行“创造性毁灭
8、”的动力,根源在于忽视了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战略能动性,即中国企业如何能动地把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战略平滑演化为基于资本、核心技术的战略。二、基于后发优势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基于后发优势“创造性毁灭”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机制源于后发优势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我国主张基于后发优势提升中国工业竞争力并形成完整理论逻辑的代表人是郭克莎。郭克莎(2000)认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结构偏差和工业结构升级缓慢两大结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中国工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因此应该通过推动工业结构升级以带动中国工业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力。郭克莎分析了WTO对2003年至2020年中国工
9、业结构的综合影响,认为中国加入WTO所引致的工业品进出口结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变化、经济体制环境和资源配置格局的变化,将促进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升级。基于此,郭克莎提出了在加入WTO开放环境下,以产业结构战略为中心和依据,对外贸易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为辅的中国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模式:其一,产业结构战略的基本取向是继续加快以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为特征的工业结构升级;其二,对外贸易战略要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运用逆比较优势战略,在WTO规则下有效地推行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其三,利用外资战略要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尽量减少对
10、外资的限制政策,有重点地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其四,政府的工业发展政策要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中心,以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为搭配,进行适度和有效干预。上述研究成果,基于后发优势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可用图二来表示。基于后发优势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尚存在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从静态上看,中国企业在面对既定的由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战略、对外贸易战略和外资利用战略时,是如何进行战略选择从而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根据钱德勒的“环境战略结构”经典范式,企业战略的形成在于机会与实力的匹配。然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战略机会往往由市场竞争所引致,而中国企业的战略机会往往与政府政策
11、密切相关,战略机会的这种本质的差别,可能会导致中国企业在识别、把握机会上具有自己独特的战略行为方式。二是从动态上看,中国企业在以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为特征的工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战略转换,即战略演化的。中国工业竞争力提升机制中的工业结构升级,必将使中国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发生快速转变,为了获得持久竞争力,中国企业必将进行战略转换从而发生战略演化。如果说动态战略是当前企业战略研究中的前沿问题,那么中国工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中国企业的独特战略演化历程,则为动态战略的研究提供了沃土。中国工业竞争力要实现“创造性毁灭”,除了政府能力提升外,更需要中国企业战略能力的提升。三、基于竞争优势的中国工业竞
12、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基于竞争优势“创造性毁灭”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机制源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理论。由“竞争三部曲”所构建的波特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完整地展示了“企业竞争优势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传导机制的路径过程。“企业竞争优势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传导机制的具体路径过程,包含在波特教授的“动态战略理论”框架内。在“动态战略理论”框架内,波特把“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问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横向静态问题,即产业在给定的时间点之所以成功的因果机制;二是纵向动态问题,即创造成功产业的动态过程。波特(1991)认为,产业竞争力的横向静态因果机制企业的初始条件和管理选择形成了企业战略的驱动力,如
13、活动的规模、与活动相关的累积性学识、活动共享和能力转移、活动地点、活动垂直一体化程度,等等;这些企业战略的驱动力决定了企业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状况以及差异化组合的自由度,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小,即企业能够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提供同样的价值或以同样的成本提供更高价值的程度;最后,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决定了它在产业结构中取得的竞争位势的相对优越程度,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绩效。一国企业绩效的大小,是决定一国产业强大与否的微观基础,而决定企业绩效的则是企业的战略与经营效率。然而,如果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初始条件和管理选择,波特(1991)认为,就涉及到了“产业竞争力”的第二个问题,即创造企
14、业竞争位势的纵向动态过程。对此,波特通过探讨产业竞争力“根源之根源”问题,认为作为一个动力系统的钻石体系,比较适合作为一个动态战略理论因果链的最初始“因果根源”,因为:第一,钻石体系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和激励动力,从而决定了战略的内容;第二,钻石体系影响了企业实施特定战略的能力,从而限制了企业选择的空间;第三,那些看似由机会或偶然性驱动的企业选择,实际上经常是部分或全部衍生于企业所在地的钻石体系的;第四,钻石体系在长期内还决定了企业不可交易资源的积累速度;第五,钻石体系同样造就了企业的自我改进和升级的压力。基于此,波特(1991)认为“环境,通过钻石体系,同时影响到了企业的初始条件和管理选择”,因
15、此,钻石体系,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作了很好的解释。综合“动态战略理论”框架内的横向静态和纵向动态因果机制,基于企业竞争优势创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因果传导机制,如图三所示。波特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竞争力创造和提升因果传导机制,不仅考虑了微观企业的战略形成过程,而且还融入了宏观创新环境钻石体系,这等于已经打开了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战略视为“黑箱”的“环境企业战略产业竞争力”传导机制过程,因此其路径内容相当丰富,更具操作的实践意义。然而,尽管如此,对于中国目前的工业竞争力来说,波特的这一产业竞争力机制的运用尚需进一步完善与修正。一是该机制是在总结美国等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基础上形成
16、的,尚未得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数据的实证检验。对此,首先必须用我国已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数据对该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以达到修正并形成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竞争力因果传导机制。二是该机制没有考虑运用的初始条件和发展的特定阶段问题,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尚未建立产业集群、国内竞争尚不规范、产业内的企业尚未具有差异化优势、母国优势和网络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如何才能建立起这些基本的企业竞争优势以创造和提升其产业竞争力。特别是对于中国工业竞争力来说,要想实现从比较优势、后发优势驱动向竞争优势驱动的转变,作为微观的中国企业必须要基于国内的产业集群竞争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母国
17、优势和网络优势,这将是一个中国企业的战略如何从低级向高级逐渐演化的过程。四、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从现有的研究现状来看,金碚主张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整合来提升中国工业竞争力。金碚(1996)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分析范式进行了界定,并把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过程分为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四个阶段,主张首先从我国工业竞争力的研究人手展开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金碚等(1997)发表了中国工业具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态势报告,认为随着比较利益关系的转变,中国与其他工业国之间的产业竞争不可避免。金碚(2000)对21世纪中国从工业
18、大国走向工业强国的战略方向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产业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产业组织问题,中国工业竞争力培育和增强的根本途径和决定性条件是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金碚(2001)研究了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工业结构调整方向,认为中国工业结构优化要体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全球资源为基点、全球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全球化经营实力的企业群体。金碚(2002)对WTO规则下的中国工业“价廉物美”现象、地区经济关系、政府经济管理挑战进行了研究,认为WTO规则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最为有利。金碚(2004)对中国工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工业化过程必然表现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
19、产业转移,经历幼稚期、成熟期和强壮期三个阶段,为了向中国工业强壮期拓展,中国企业的战略可以选择品牌导向战略、产能导向战略和因势借势战略,无论企业的战略选择还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都是一个由纯理性因素和越理性因素共同驱动的形成过程。金碚(2005)研究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竞争力突变”问题,认为中国工业技术的弱原创性和强模仿性是中国经济增长已接近资源环境的约束边界的根源,为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实现从耗费资源技术为主向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即中国工业竞争力突变。综合上述金碚10多年来关于中国工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整合的中国工业竞争力“
20、创造性毁灭”机制,如图四。金碚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和提升传导机制,已经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过程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是纵向整体上探讨了从宏观政府政策制定、能力提升、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构建,微观企业的战略形成,到中观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从而打开了“宏观环境企业战略工业竞争力”传导机制的“黑箱”。二是刻画了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路径:“比较优势:资源竞争力一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生优势:产销和资本竞争力竞争优势:技术创新竞争力”,特别是定义了中国工业竞争“创造性毁灭”的实质,即从耗费资源技术为主向节约资源技术为主转变的中国工业竞争力突变。三是静态上明确了与特定发展阶段的中国工
21、业竞争力态势相匹配的政府政策、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方向、企业战略选择内容。金碚教授的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过程机制,虽然认识到了企业战略行为对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和提升的重要性,但缺乏对中国企业如何进行战略决策的组织过程的深入研究,即中国企业是如何平衡取舍纯理性因素和越理性因素以形成战略的。由于缺乏中国企业战略决策的组织过程,因此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完整的“宏观环境中国企业战略工业竞争力”传导机制模型。另外,更为重要的是,金碚尽管指出了中国企业的三大战略内容,即品牌导向、产能导向和因势借势,但却暗含中国企业战略在中国工业竞争力动态提升与演变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这不仅与中国企业战略
22、的实际情况不符,而且也无法说明中国工业竞争力动态演变的动力机制,特别是无法说明中国工业竞争力如何实现“创造性毁灭”或“突变”。五、基于动态企业理论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基于动态企业理论提升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机制源于企业战略理论中的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形成以Teece(1997)的研究为标志,该理论认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动态能力,动态能力的形成需要连续投资,其发展受到初始条件的严重影响,具有路径依赖与收益递增的特征;组织学习是动态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组织过程与管理过程。动态能力理论强调通过改变内部的组织惯例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强调组织是如何因环境变化而发展与更新企业核心
23、能力的“过程”;强调“互补资产”的价值对持久竞争优势的影响。此外,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表现为产品市场利润。到目前为止,主张基于动态企业理论中的,企业动态能力创造和提升中国工业竞争力的代表人物是路风。通过对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竞争力被创造和提升过程的考察,路风(2003)认为,在组织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一个工业的竞争力由该工业中领头企业的竞争力决定、技术进步是不确定性演进过程的前提条件下,中国工业竞争力不是要素禀赋的自然结果,而是企业、工业和国家层次上的学习过程的结果。对于企业、工业和国家层次上的学习如何导致中国工业竞争力,路风(2003)认为,由知识产权政策、发掘中国市场
24、资源价值、支持竞争性企业成长构成的政府技术政策和工业政策,将可能导致基于本土需求的创新;基于本土需求的创新将激发竞争性企业的组织学习并向其提供不确定性的技术选择机会;沿着某种正确技术路径不断进行组织学习的竞争性企业,将积累和升级自身的组织能力和产业技术进步,并通过产品市场利润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成为产业的领头羊;领头羊企业静态的竞争优势决定了某个时刻该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基于领头羊企业动态能力的持久竞争优势将使得产业技术和结构不断升级,从而推动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上述研究成果,基于动态企业理论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机制如图五所示。路风对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竞争力源泉的研究,已经
25、把中国企业战略的重要性与地位提高到了应有程度,并以生动地实例说明了中国企业的战略行为是如何创造、如何再“创造性毁灭”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竞争力的。这不仅打开了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视为“黑箱”的“宏观环境企业战略产业竞争力”传导机制过程,而且以企业平滑化战略演化能力(企业动态能力)展示了产业竞争力是如何被“创造性”毁灭的。另外,路风的上述理论,可以看作是波特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竞争力创造与提升因果传导机制在中国的具体化、本土化,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企业战略产业竞争力”因果传导机制。但是,路风的研究,到目前还只是一个特例,是中国企业竞争优势从无到有、产业竞争力驱动力转
26、向更高形态企业竞争优势演变的特例,并不代表中国绝大多数工业竞争力的实际状况:首先,中国众多工业中的企业到目前为止还只能以比较优势为生存的根本,或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生;其次,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众多传统工业发展的技术轨迹是在发达国家所确定的技术框架内追赶,中国的本土需求还难以支撑不确定性技术跨越路径的出现;最后,中国众多工业的竞争力并不是单单由某个领头羊企业决定。六、结论基于比较优势提升中国工业竞争力的传导机制,虽然明确了比较优势对于中国工业竞争力重要性的客观事实,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企业所处的大部分时间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对于中国众多经过改革洗礼而形成自生能力的企业来说,自由竞争
27、市场的“选择”压力对其成功的解释是较弱的。另外这种传导机制是一种劳动力比较优势与中国工业竞争力间的封闭循环过程,缺乏推动中国工业竞争力突破劳动力比较优势进行“创造性毁灭”的额外动力。基于后发优势的理论解释,虽然形成了以产业结构战略为主、对外贸易战略和外资利用战略为辅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和提升机制,但却缺失了微观企业的作用,对中国企业在面对既定的由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战略、对外贸易战略和外资利用战略时,如何进行战略选择从而形成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对中国企业在以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为特征的工业结构升级过程的战略转换或战略演化,没有进行阐释。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波特产业竞争力创造和提升因果传导机制,尽管
28、打开了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战略视为“黑箱”的“国家创新体系(钻石体系)企业战略产业竞争力”传导路径过程,但需要运用中国产业竞争力实证数据进行检验,以形成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竞争力因果传导机制。同时该传导机制对企业战略能力的要求昭示了,中国工业竞争力要想实现从比较优势、后发优势驱动向竞争优势驱动的跃升,中国企业必须要基于国内的产业集群竞争形成差异化优势、母国优势和网络优势,而这将是一个中国企业的战略如何从低级向高级逐渐演化的过程。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整合的中国工业竞争力传导机制,虽然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过程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缺乏对中国企业如何平衡取舍纯理
29、性因素和越理性因素以形成战略决策的组织过程的深入研究,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的“宏观环境中国企业战略工业竞争力”传导机制模型。另外,该传导机制暗含中国企业战略在中国工业竞争力动态提升与演变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这不仅与中国企业战略的实际情况不符,而且也无法说明中国工业竞争力动态演变的动力机制,特别是无法说明中国工业竞争力如何实现“创造性毁灭”或“突变”。基于动态企业理论的中国工业竞争力传导机制,尽管以中国企业战略为重心证实了中国企业战略行为是如何创造、如何再“创造性毁灭”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竞争力的,但却没有充分考虑中国众多企业目前是凭借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生而生存,中国众多传统工业技术发展轨迹难以出现不确定性技术跨越路径的事实,中国众多工业的竞争力并不是单个“领头羊”企业所能支撑。因此该传导机制还只是一个特例,缺乏普遍意义。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在打开从基于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中国企业战略到中国工业竞争力的“黑箱”过程,以中国工业竞争力实证数据构建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工业竞争力因果传导机制基础上,探索能推动中国企业向基于竞争优势的战略进行平滑化演化的动力机制,将获得能推动中国工业竞争力“创造性毁灭”的理论解释力更强、实践意义更为重大、更具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