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师语文教案
课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学习
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通过研读进行质疑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庄子审美世界。
重点
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把握。
难点
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把握。
教
材
分
析
与
教
法
设
想
本课节选自 庄子·秋水 ,对于全文而言,本篇以一个小故事形式缀于文末,比较独立,与前文联系不甚密切。但本文历来是研究庄子天人观、审美观的重要材料,令人惊异的是,本来的内容理解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底谁输谁赢,庄子到底如何辩倒惠子,历来争议极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庄子 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板
书
设
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崇尚自然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小时候,很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或者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开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太阳公公也对我露出了笑脸。可是老师想问你,你不是太阳公公,怎么知道它在笑呢这样的问题早在两千年前就被辩论过,奇怪的是直到今天这场辩论的结果都没有定论,到底什么回事呢我们就回到两千年前去看一看!
一、知事
通过翻译,告诉老师你知道了文中一个什么故事
〔庄子惠子在濠水桥上为人是否知鱼之乐辩论〕
二、知理
1、庄子对鱼之乐的看法是知还是不知惠子呢他为何不知语气态度如何读一读!
2、这次辩论就这样结束了,老师想问大家,你觉得谁输谁赢为什么
3、教师总结与点评,引入下一环节的质疑
三、知人
1、演庄子和惠子,来复原当时的情景,感知人物性格。
2、在你眼中惠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好辩,注重逻辑,刨根问底。
以此性格,假设庄子公然偷换概念,辩论会怎么样
四、知趣
总结输赢——能不能把最后一个“安〞解释成“哪里〞——还是“怎么〞。
庄子坚持认为自己知道鱼之乐,那他是如何知道的呢用原文答复!
此时庄子在干嘛什么心境——出游沉着!
——庄子能知道鱼之乐,其实是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正是这种投射和外化,庄子的心灵和万物有了沟通,他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到鱼儿很快乐。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这一天,濠水上的庄子看着河流,除了鱼儿,还可以知道什么很快乐
而在惠子看来,要想感受鱼的快乐,主体只能是什么
鱼在哪里——濠下,而庄子是不是需要到濠下变成鱼才能感受鱼的快乐
所以,我们看文中最后一句——我知之濠上也!言下之意是什么
〔教师总结与点拨〕
庄子内心快乐,看到鱼儿就觉得鱼儿也快乐。可是惠子能认同这一点吗对于人能知道鱼之乐,他是什么观点
——不能,在惠子看来,人类不仅不能知道鱼之乐,甚至连熟识的朋友都不能认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而这,是惠子断定人类和异类不能相知的前提。可是大家发现没有,惠子认为他连庄子都无法认知,却能对庄子发问:“你怎么知道鱼之乐的呀〞——暴露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什么漏洞
这个漏洞有没有被庄子抓到所以我们来看,惠子还能怎么做
那么,现在来看,谁赢了这场辩论怎么赢的强词夺理
五、知美
在二人各自的精神世界里,谁能发现更多的美
那要想发现更多的美,需要怎样做
——引入庄子的审美
学生描绘意境,感悟分析诗歌
六、知学
师总结:那我们能得到哪些体会和感悟呢
与学生生活挂钩,为感悟搭设台阶
此处引入质疑,该质疑与现行主流观点不一致,但更符合逻辑
还是表达一种方式,惠子问方式,庄子答方式,然后惠子不说话了,说明惠子认输了。
疑问——看起来庄子没有答复方式啊惠子为什么认输呢
回到两千年前那座桥上,聆听两位出游的哲人充满智慧的辩论,通过我们的分析思考,我们也知道了许多超出字面的知识,甚至是不同于以为见解的东西。
请同学们用“与子同游,我知 〞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悟!
教
学
札
记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重在引导,通过充分 的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庄子的深刻思想,把握作品内蕴,注意学习过程中的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