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 9卷第 9期 2 0 1 2年 9月 建筑技术开发 Bu i l d i n g Te c h n i q u e De v e l o pme n t Vo 1 3 9。 No 9 S e p 2 01 2 注胶 加 固震 损 混凝 土 框 架模 型 振 动 台试 验 研 究 陶 磊余江滔 陆洲导 张远淼 肖 芳 ( 同济 大 学结构 工程与 防 灾研 究所 , 上 海2 0 0 0 9 2 ) 摘要 为了研究注胶加 固技术 的有效性 , 采用数种地震波形 , 对一栋双跨 8层混凝土框 架缩尺模 型( 缩 比为 1 : 4 ) 进 行 了模 拟多种烈度地震振 动台预震损试验 , 框架
2、模型损坏后采用注胶加 固技术修复框 架震损裂缝 , 然后对 框 架模 型进行相 同的模拟 多种烈度地震振 动台试 验。 比较混 凝土框架 模型在 注胶加 固前后 的抗 震性能 , 研 究 了框架模 型的 自振特性 以及在不 同地震烈度下 的楼层 刚度 。试验结 果显示 , 经过 注胶加 固后的混凝 土框架 模 型具有 良好的抗震性能 , 表 明注胶加 固技术可 以有效地修复震损后的混凝土框架结构 。 关键词 混凝土框架 ; 注胶技术 ; 加 固 ; 结构动力特性 ; 楼层侧 向刚度 中图分 类号 T U 3 1 7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5 2 3 X( 2 0 1 2
3、 ) 0 9 0 0 0 6 0 5 S HAKI NG TABLE M oDEL TES T oN S EI S M I C PERFoRM ANCE oF PRE DAM AGED RC FRAM E RETRoFI TTED BY EPoXY I NJ ECTI ON TECHNI QUE Ta o Le i Yu J i a n g - t a o L u Zh o u - d a o Zh a n g Yu a n - mi a o Xi a o Fa n g A b s t r a c t Ke y wo r d s 我 国是 地 震 发 生较 频 繁 的 国家 , 发 生地 震
4、时大 多数建筑结构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汶川大地 震后经检查大部分框架结构整体性 尚好 , 损害较轻 , 仅局部有较大损伤, 属于可修范畴 。因此 , 需对 损 伤较 小或仅 局 部有较 大损 伤 的建筑进 行修 复和加 固补强 。注胶 加 固作 为 震 损 加 固技 术 的一 种 , 在建 筑结构加固方面具有独特 的优势 , 在实际工程 中应 用较广 。环氧树脂注胶加固技术 已有很长的发展历 史 , 但是研究 的焦点 主要 集 中于加 固混凝 土框 收稿 日期 : 2 0 1 2 0 61 5 作者简介 : 陶磊 ( 1 9 8 7 ) , 男 , 甘肃酒泉人 ,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5、主要研究方 向为工程抗震 , 结构检测与加 固技术 。 6 架 、 梁 、 板 、 柱 以及 节 点 的裂 缝等 方 面 。针 对混 凝 土 框架整体进行抗震性能的加 固试验和理论研究还相 对较少 , 特别是针对混凝土框架整体的振动 台试验 研究 在 国 内 目前 还 尚属 空 白。为 此 , 本 文 对一 经 过 振动 台震损 的 8层半 再生 混凝土 框架模 型采 用环 氧 树脂 注胶 加 固技 术 进行 加 固 , 然 后 对 加 固后 的模 型 再 次进行 了模 拟地震 振 动台试 验 。 1模型 的设计 制作 与加 固 考 虑振动 台设备 性 能参数 、 试验 室软 硬件条 件 ,
6、设计试验模型为相似比 1 : 4的双跨 8层钢筋混凝 土 框 架 , 模 型平 面尺 寸为 3 4 m 3 4 m, 层 高 0 7 5 m, 总高度 为 6 m。模 型 制 作 时 采用 木 模 , 完 工后 的模 型如 图 1 所示 。 畦 m 2 =耄 耐 _|、 _善 一 一 一 l= h 一 _景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一 毫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第 3 9卷 陶 磊 , 等 : 注胶加 固震损混凝土框 架模型振动 台试 验研 究 第 9期 图 1 未 震 损 的 8层 半 再 生 框 架 模 型 混 凝 土框
7、架模 型总 质量 为 2 3 5 6 t , 其 中模 型 为 1 0 1 1 t , 附加人 工 质 量 块 9 3 2 t , 底 座 质 量 4 1 3 t 。 模 型材 料采 用 半再 生混 凝土 和镀 锌铁 丝 。半再 生混 凝 土 的粗 骨料 来 自建 筑垃 圾 , 细 骨料 为新 砂 。半 再 生 混凝 土 的施 丁方 法 、 振捣 方式 、 养 护条件 都 与普通 混 凝 土十 分相 似 。半再 生混 凝 土实测 平 均抗 压强 度 为 7 3 4 MP a , 弹性 模量 为 l 1 4 0 3 6 3 MP a 。 框 架 模 型 养 护完 成 后 , 在 同济 大学 土
8、木 工 程 防 灾 国家重 点实 验室 的振 动 台试验 室进 行振 动 台震损 试 验 。试 验后 采用 压力 注胶 技术 对震 损后 的框 架模 型进行裂缝修复。加 固采用的材料为 由 A r a l d i t e 公 司生 产 的 X H1 6 0环 氧树脂 胶 裂缝 修 补胶 , 为双 组分 冷 固化无 溶剂 环氧 树脂 灌 注剂 。加 固时首 先逐 层加 固框 架梁 、 柱 , 梁 、 柱 加 固 完毕 后 再 从 下 到 上 逐层 进 行 楼 板裂 缝 的注胶 加 固 。注胶加 固的流程 可 以概括 为 : a ) 钻孔一 b ) 清 除孔洞 粉 尘及 颗 粒 一 c ) 放 入
9、 注胶 针 头一 d ) 涂 裂 缝 封 闭胶 一 e ) 进 行 压 力 注 胶 一 f ) 楼 板 注 胶加 固 。注胶 加 固后 的框 架 模 型 如 图 2所 示 。 加 固完成 后静 置养 护 框 架 2个 月 , 然 后 进 行 再 次振 动 台试验 。再 次振 动 台试验 的地 震 动输入 工 况与初 次试 验一 致 。 2振 动 台试 验 2 1试 验 工 况 根据 原 型 场地 条 件 及 原 型结 构 的动 力特 性 , 选 定 4种 地震 波 作为模 拟 地震振 动 台 的输入 波 。试验 时实 际输入 地震 波 的峰 值 、 时 间等 参 数 按 相似 比系 数 的要
10、求进 行 调整 , 以模 拟 多种烈 度 的地震 作用 , 试 验 工 况 见 表 1 。选 定 的地 震 波 分别 为 We n c h u a n波 ( 汶川波 , 表 1中简称 W) 、 M Y G 0 1 3波 ( 仙 台波 , 简 称 M) 、 E 1 c e n t r o波 ( 简 称 E波 ) 和 K o b e波 ( 简 称 K 波 ) 。 图 2 震 损后 经过注胶加固的框架模 型 表 1结构模型振 动台试验 工况 工况序号 输人工况 峰值加 速度 g 地震记录 方向 1 白噪声 0 0 5 l WN X , Y 2 5 八度多遇 0 0 8 4 W, M, E, K X
11、, Y 6 9 八度多遇 0 0 8 4 W, M, E, K X Y z 1 0 白噪 声 0 0 5 2 WN x Y l l一1 4 八 度 基本 0 2 4 W , M, E, K X Y 1 5一l 8 八度基本 0 2 4 W, M, E, K X , Y z l 9 白噪声 O 0 5 3 WN X , Y 2 0 2 3 八度罕遇 0 4 8 W, M, E, K X Y 2 4 2 7 八度罕遇 0 4 8 W, M, E, K X, 、 , z 2 8 白噪声 O O 5 4 WN X , Y 2 9 3 O 八度半罕遇 0 6 1 2 W, E X , Y , z 3 1
12、 白 噪 声 O 0 5 5 WN X , Y 2 2 测 点 布 置 在模 型 、 Y向各 楼层 均布 置 1 个 压 电式 加速 度 传感 器 , 分别 量测 模 型 和 Y方 向加 速 度 响 应 。在 、Y向底层与顶层上各布置 1个位 移传感 器, 用于 测定 模 型 的绝 对位 移 响应 。 2 3 试 验现 象 初次 振动 台试 验后 框架 1 8层 的梁 、 柱 普遍 开 裂 。裂缝 出现 的位 置 如 下 : 1 ) 在 梁 柱 交 界 面处 普 遍 出现 了宽 度 较 大 的裂 缝 , 破 坏 严 重 ; 2 ) 部 分 框 架 梁 端形 成交 叉斜 裂缝 , 裂缝 延伸 至
13、节 点 区 , 部分 梁端 下 部 的混凝 土压 碎 , 露 筋 ; 3 ) 由于 配 重 以及 z向 地 震 动 的输入 , 框 架梁 的跨 中底 部 也 较 普 遍地 出现 了裂 缝 , 但未延伸到梁顶 。d ) 1层 的部分柱及 5层 以上 的大 部 分 框 架 柱 出 现 裂缝 , 5层 以上 少量 柱 端 有 混 凝土压碎 , 露筋 现象; 5) 在板的所有负弯矩 区出现 7 第 9期 陶 磊 , 等 : 注胶加 固震损混凝土框架模型振动 台试验研 究 第 3 9卷 裂缝 。框架模型结构 总体破 坏趋势为上层破 坏严 重 , 下层破坏相对轻微。 再 次 振动 台试 验后 , 框 架
14、模 型 的破 坏模 式 有 如 下 变化 : 1 ) 注 胶 加 固后 的裂 缝 基 本 没 有 重新 开 裂 , 所 有 的裂缝 均为新 产 生 的裂 缝 ; 2 ) 梁 上裂 缝 数 量 明 显减少 , 柱和楼板 仅有极少数新产生 的裂缝 ; 3 ) 由 原 来 的梁 、 柱 交界 面破 坏变 为梁端 破 坏 , 新 出现裂 缝 距离梁柱交界面 0 51 0倍梁高 ; 4 ) 框架梁 、 节点 的破坏 趋 势 为 下 层 破 坏 程 度 与 初 次 振 动 台 试 验 相 近 , 而 上层 破坏 明显轻 微 。再 次振 动 台试 验 后 68 层 的裂缝 数量远 少 于初次 振动 台试 验
15、 。加 固后 框架 模 型 下部 破坏严 重 , 上部破 坏较 轻 , 这与初 次试 验有 明显 差异 。 3 模 型 动力特 性 通过 白噪声扫 描测得 振 动 台台面输 入加 速度 时 程 和模 型结构 各加 速 度 测 点反 应 时程 数 据 , 利 用振 动台试验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 获得各测点加速度反 应相对于振动台台面输入加速度时程在各离散频率 点处的传递 函数 ( 为复数形式) 。根据传递 函数虚 部进 行结 构 自振 频 率识 别 , 采 用半 功 率 法 一 计算振型阻尼 比。框架模型初次试验与再次试验过 程 中 5次 白噪 声测试 得 到的第一 、 二 阶 自振频 率 、
16、振 型及阻 尼 比列 于 表 2 。从 表 2中 可 以看 出 , 随 着 地 震 波加 速度 峰值 的增 大 , 模 型 裂缝 的不 断 发展 以及 塑性变 形 的增 加 , 模 型 的各 阶频 率都呈 下 降趋势 , 阻 尼 比基 本呈增 大 趋 势 。其 中初 始模 型 、 加 固模 型 在 遭受 8度半罕遇地震后 , 一 阶频率分别下降为八度 多遇前的 3 8 、 5 3 , 阻尼 比分别增 长为八度多遇 前 的 2 9 7 、 1 9 3 。说 明加 固后 框 架 比初 始 框架 的 破坏程度小 , 导致残余刚度比初始框架大 ; 而加 固后 框架较轻微的开裂也使裂缝间的摩擦耗能作用减
17、 弱 , 表 现 出较小 的阻尼 比。 表 2 自 噪 声激 励 下 模型 结构 自振 频 率 、 振 型 及 阻 尼 比 初次振动台试验 再次振动台试验 序 号 第一 阶 第二 阶 第一 阶 第二阶 频 率 H z 阻尼比 振型 频率 H z 阻尼比 振型 频率 H z 阻尼比 振型 频率 Hz 阻尼 比 振型 1 7 7 5 1 7 4 5 3 1 5 9 5 6 8 1 5 9 8 7 4 八度 多遇前 向 Y向 x向 Y向 ( 1 0 0 ) ( 1 0 0 ) ( 1 0 0 ) ( 1 0 0 ) ( 1 0 0 ) ( 1 0 0 ) ( 1 0 0 ) ( 1 0 0 ) 1
18、4 9 4 5 2 1 4 9 6 2 4 1 4 9 5 5 9 1 4 9 5 7 3 八度 多遇 向 Y向 向 Y向 ( 8 8 ) ( 6 0 ) ( 8 8 ) ( 1 3 8 ) ( 9 4 ) ( 9 8 ) ( 9 4 ) ( 6 6 ) 0 9 6 1 3 6 2 1 0 6 1 2 7 9 1 1 7 6 5 8 1 2 7 7 5 7 八度 基本 Y向 向 向 l , 向 ( 5 6 ) ( 1 8 2 ) ( 6 2 ) ( 2 8 2 ) ( 7 4 ) ( 1 1 6 ) ( 8 0 ) ( 8 7 ) 0 6 4 l 4 7 4 0 8 5 1 2 0 3 0 8
19、 5 1 O 9 6 0 9 6 1 3 7 1 八度罕遇 Y向 向 向 Y向 ( 3 8 ) ( 1 9 7 ) ( 5 0 ) ( 2 6 6 ) ( 5 3 ) ( 1 9 3 ) ( 6 0 ) ( 1 5 7 ) 0 6 4 2 2 2 9 0 7 4 2 O 8 5 0 8 5 l 0 9 9 0 8 5 l 5 八度半罕遇 Y向 向 向 Y向 ( 3 8 ) ( 2 9 7 ) ( 4 4 ) ( 4 6 0 ) ( 5 3 ) ( 1 9 3 ) ( 5 3 ) ( 1 7 2 ) 4楼 层侧 向 刚度 根据我 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副及 高层建筑 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中规定
20、, 采用公式 ( 1 ) 计算 楼 层侧 向刚度 : ( 1 ) 式中 K 、 V i 、 A U 、 依次为第 i 层楼层侧 向刚度 、 层间剪力及层间位移。振动台试验得到 的模型典型 楼层剪力 一 层间位移图如图 3所示 , 表 明在动力试 验中楼层剪力与层 间位移均为动态变化量 , 故 由楼 层 剪力 和层 间位移 确定 的楼层 侧 向刚度 也在 不断 变 化 。 为进行 比较 , 本 文计 算 楼 层 侧 向 刚 度 时统 一 取 8 层间位移最大时的侧 向刚度作为该楼层 的刚度代表 值 , 故取 、 依次为第 i 层最大层 间位移及其对 应 的层 间剪力 。 互 铄 20 s s 一
21、 层问位移, m m 图 3 工 况 2 6加 固后框架 8层剪力 一相对位移 第 3 9卷 陶 磊 , 等 : 注胶加 固震损 混凝土框架模 型振动 台试验研 究 第 9期 图 4所示为 We n c h u a n波与 E 1 c e n t r o波作用下 初 始框 架 与 加 固后 框 架 在 不 同 烈 度 下 的底 层 刚 度 值 。 由图 可见 : 一 喜 委 图 4不 同烈度下框架底 层刚度值 1 ) 烈度 相 同时 , We n c h u a n波 作用 下 的底层侧 向 刚度 值大 于 E 1 c e n t r o波 作 用下 的底层 侧 向 刚度 值 。 在 不 同
22、的地震 波作 用 下 , 计 算 得 到 的 框 架楼 层 侧 向 刚度 并不 相 同 , 说 明在 具 有 不 同频 谱 特 性 的地震 波 与结构不 断变化 的动力 特性 的交 互作 用下 , 结 构 的响 应 与性能会 表现 出很 大的不 同 , 这 也说 明 了在 进行结 构 动力分析 时需选择 多条不 同地震 波 的必要 性 。 2 ) 随 着烈 度 的增加 , 加 固后 框 架 与 初 始框 架 底 层 侧 向刚度 均 大 幅 下 降 , 在 We n c h u a n波 作 用 下 分 别下 降 了 4 4 和 4 9 , 在 E l c e n t r o 波 作用 下分 别
23、下 降 了 7 8 和 8 0 。一 方 面表 明加 固后框 架 的刚度 一加固后框架一 八度多遇 一-初始框架一八度多遇 +加固后框架一 八度基本 - - - 初始框架一八度基本 一 加固后框架 度罕遇 - 一 - 初始框架一八度罕遇 一加固后框架一 八度半罕遇 - * - 初始框架一八度半罕遇 下降幅度小, 说 明加 固是有效 的; 另一方面表 明 E 1 c e n t r o波对结构 的激发作用更强, 使结构特性产生 了更 剧烈 的变 动 。 3 ) 烈度 相 同 时 , 加 固后框 架 的底 层侧 向 刚度 均 大于 初 始 框 架 底 层 侧 向 刚 度 。八 度 半 罕 遇 时
24、, 在 We n c h u a n波 和 E 1 c e n t r o波作 用 下 , 加 固后 框 架 的底 层侧向刚度分别为初始框架底层侧向刚度的 1 2 3倍 于 1 3 7倍 。说 明注胶 加固框架模型的加固效果 明显 。 4 ) 框架 刚 度随 着烈 度 的增加 而 逐 渐 减 小 , 这 与 框架频率随着烈度 的增加而逐渐 降低是相一致 的, 即通 过频 率 的变化 能够 便捷 地判 断 出结 构 的刚度 变 化趋 势 。 图 5为 E 1 c e n t r o波作 用下 初始 框架 与加 固后 框 架在 不 同烈度 下 的各层 刚度值 。可 以看 出 : 1 ) 加 固后
25、框 架 与 初 始 框 架 的楼 层 侧 向 刚度 值 为上部楼层小 , 下部大。原因有两点 , 一是模型制作 时的混凝土强度由下到上逐渐下降 , 导致上部楼层 刚度较小 ; 二是因为底层柱端约束作用强, 而顶部柱 端约 束弱 , 这也 造 成 了各 层侧 向 刚度 的 变 化 。刚 度 值 的下大 上小 也与 上部 破坏 较严 重而下 部破 坏较 轻 的试 验现 象相 吻合 。 2 ) 尽 管随 着烈 度 的增 加 , 加 固后 框 架 与 初 始 框 架 的各层侧 向刚度 都逐 渐降低 , 但 烈度相 同时 , 两 个 方 向上加 固后 框架 的各 层侧 向刚 度基本 达到 或超 过 初始
26、 框 架 的各 层 侧 向 刚 度 值 , 表 明 注 胶 加 固是 有 效 的 。 0 0 5 l 1 5 0 0 5 1 1 5 刚度, ( 1 o 4 k N m) 刚度 l 0 k N m) 疗向 Y ) 7 向 图 5 不 同工 况 E 1 c e n t r o波作用 下初始及加固模型楼层刚度值 5 结 论 1 ) 从结构的破坏现象来看 , 加固模 型 5层 以下 的破坏 程度 与初 始 模 型 相 近 , 而 5层 以 上 的破 坏 则 要 轻微 得多 ; 经 过注胶 加 固过 的裂缝 没 有再 开裂 , 破 坏 模式 由梁 柱节 点 区破坏 变 为梁端 破坏 。 2 ) 初始模
27、型与加 固模 型随着地 震烈度 的增加 , 自 振频率呈下降趋势, 阻尼 比呈增大趋势。但加固后模 型的频率下降幅度与阻尼比增大幅度均小于初始模 型。说 明加 固后框架模型的抗震性能优于初始模 型。 ( 下转第 1 8页) 9 8 7 6 5 4 3 2 0 籁噬 8 7 6 5 4 3 2 l 0 籁嗵 第 9期 朱树 成 : 天津滨海新 区洞庭路软土路基沉降的有限元分析 第 3 9卷 固结度为 9 5 1 , 剩余沉降量为 2 c m。 c点 超静水压力在施 工期 间 ( 1 4 0 d ) 逐步增 大至 3 5 6 4 k N m ; 在施工完成后 , 固结期间超静水压力逐 步减小 ,
28、1 3 2 0 d至小于 1 0 k N m 。因地下水位假定 不发生变化 , c点静水压力保持定值 ( 1 8 k N m ) , 总 孔压与超静水压力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施工 期 间 ( 前 1 4 0 d ) , E点总应 力 随施工 荷载 的 增加而增 加 , 竖 向总应 力 达 到 9 7 0 8 k N m , 而后 在 固结期 间基本 保持不变 ; 施工期 间超静水 压 力随施工 荷载 的增加 而增加 ( 最 大值为 2 7 9 4 k N m ) , 而后 逐 渐消散 ; 施 工 期 间 竖 向有 效 应 力 达 到 6 2 9 6 k N m , 而后孔 隙水压力 的消散 ,
29、 随软土 固结而逐 渐增大 。 4水位 的变 化对 沉降 的影 响 工 程 资料 显 示 , 该地 段 地 下水 埋 深在 地 面 以下 0 2 4 5 2 m, 随季 节变 化 , 变化 幅度 为 12 m。上 面 的分 析 中 , 假定 水 位 不 发 生变 化 。 现假 设 在超 孔 隙水压 消散完 成后 , 地 下水位 分两 步发生 变化 : 第一 步 , 地下水位下降 1 1T I , 而后软土发生固结 ; 第二步 , 在 上 一步软 土完 全 固结 后 , 地 下水 位 又 下 降 1 m, 然 后 再 固结 。 水 位 下 降 1 m后 , 发 生 固结 , 路 堤 最 大 竖
30、向沉 降为 4 5 2 c m。水位 下降 2 m后 , 发生 固结 , 路堤 最大竖 向沉 降为 4 8 7 e m, 最终 固结变 形 如 图 8 所 示 。 5 结 论 1 ) 路 面施工 完成后 , 该 工 程 K 0+9 8 0里程 断 面 处工后沉 降量约 为 1 3 c m, 小 于规 范 中规 定 的限 值 ( 一般路段 : 高速公路 、 一级公路为 0 3 m; 二 级公 路 0 5 m) 。 由此 可 见 , 从 理 论 上 来 说 , 关 于 该 区域路段原设计满足规范要求 。 一Q u u Q |0 Q 三 Q 嫂 p Q 竺 _ 0 o l _ 9 9 _ 7 旦 Q
31、 ) 0 图 8 水位下降 2 m时的沉降变形图 2 ) 按照所采用的各参数分析 , 本地段软 土在前 期 的固结速 度快 , 后期 进展缓 慢 。 3 )对 于所采 用每 1 4 d路 基填 筑约 5 0 c m( 中速 填筑 ) 的施工方法 , 不会产生路基失稳破坏, 且能满 足施 工进度 和工期 的要 示 。 4 ) 地下水 的变化对路基 的沉 降影 响显著。水 位分别下 降 1 m 和 2 m, 下沉 量分别 比原来 增加 4 0 c m和 7 5 c m, 增加 约 1 0 和 1 8 。 5 ) 计算 分 析得 K 0+ 9 8 0里 程横 断 面处 工 后沉 降量为 1 3( 3
32、 m。考虑地下水位的下降 2 m, 则位于该 断面的计算工后沉降量为 2 1 e m。工后沉降实测值 约为 2 0 c m, 实际沉降值处于计算范围内。 参考文献 【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 B S 0 0 2 1 2 0 0 1 ) 北 京 : 中 国建 筑工业 出版 社 2 0 0 2 2 谢康和 , 周健 岩土工程有限元法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2 0 0 2 3 钱家欢 , 殷宗泽 土工原理与计算 ( 第二版 )北京 : 清华大学 出版 社 , 2 0 0 1 4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规范 ( J T J 0 1 7 6 ) S 北京 : 人 民交通 出版社 2 0 0
33、1 ( 上接 第 9页) 3 ) 随着烈度的增加 , 加固模 型和初始模型 的各 层侧向刚度均有所下降, 但加固模型的各层侧 向刚 度 均 基 本达 到 或 超 过初 始 模 型 的 各层 侧 向刚 度 , 表 明采用注胶加 固技术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有效可 行 的。 参考文献 1 张敏政 汶川地震 中都江堰市的房屋震害 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 动 , 2 0 0 8 , 2 8 ( 6 ) : 1 6 2 王亚 勇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 : 抗震 概念设计 J 建筑结构 学 报 , 2 0 0 8 , 2 9 ( 4 ) : 2 0 2 5 3 AC I C o m m i t t e e 5
34、 0 3 U s e o f e p o x y c o mp o u n d s w i t h c o n c r e t e A m e r i c a n Co n c r e t e I n s t i t u t e J o u r n a l P r o c e e d i n g s ; 1 9 7 3 4 谢献忠 , 易伟建 , 陈文新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动力识别试 验 研究 J 工程力学 , 2 0 0 9, 2 6 ( 7 ) : 1 7 01 7 5 5 李 国强 , 李 杰 工 程结 构动力 检测理 论与 应用 北 京 : 科 学 出版 社 2 0 0 2 6 吕西林 复杂 高层 建 筑结 构 抗震 理 论 与应 用 北 京 : 科 学 出版 社 , 2 0 0 7 7 R o y RC r a i g , J r 结构动力学 北京 : 人 民交通出版社 , 1 9 9 6 8 G B 5 0 0 1 1 2 0 0 1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 S 北京 : 中 国建 筑工业 出 版社 9 J G J 32 0 0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S 北京 : 中 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m O m 弛 一 一 一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