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一)听了郎*老师的公开课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反思如下:一、分析教材要全面。考虑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异国风情,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本文又是一篇讲读课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例子,是本单元的一个范例,我们在教授时必须考虑学习方法的传授。文体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意图、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需求要产生共鸣。二、导入简洁。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旅游都干什么?看风景、了解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跟随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一起走进德国的德廷根,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三、抓住中心问题。1、
2、 季羡林先生是如何评价哥廷根的?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独特的民族。2、奇丽的景色具体是如何描述的?这个民族又独特的什么地方?四、教授语文学习的方法。(一)朗读技巧的指导:1、要投入自己的感情;2、要注意轻重缓急;3、要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4、抓住关键词。(二)利用关键词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五、由扶到放,培养能力。讲是为了不讲。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奇丽的景色,而锻炼孩子的能力则放在了第二个问题,解读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二)陶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听后颇有收获。本节课教学中陶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
3、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顾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一、多形式的朗读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语言是语文之 根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本节课,吴老师 咬定朗读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 课中,老师不仅给予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导学生研读文中重点句子或借助关键词语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或想象画面,再现文本的情境,或以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将 朗读训练 与 个性体验 、 多元解读 融为一体,使学生既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又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既咀嚼品味具体语言,又促使
4、人文的种子悄悄萌芽、开花,真正使语言的 工具性 与 人文性 和谐共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使 读 与 悟 水乳相融,让陶老师的教学呈现一份精彩。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也是本节课的亮点。在教学过程中,陶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陶老师紧扣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
5、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三、适时地运用课件,展示多媒体教学的魅力。陶老师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多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欣赏德国风光片、重点的句段等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文中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的含义,陶老师适时地播放了有关课件,还播放了德国街道的有关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四、给予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及时。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表现的勇气及积极性。如: 你说得不错! 读书有进步了。 读得很有感情。 这些简简单单的话语,给予学生的是学
6、习的自信、表现的勇气。因此,课堂中,学生乐于表达,学习的积极性高。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五、注重双基知识的学习。本节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双基知识的学习。如 应接不暇 中的 暇 字的记法。在理解该词语的基础上,应用词语造句。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生列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谈自己对这句活的理解。把这一高尚品质注入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七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 )教师忽略了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小结,以及下一学习环节的提示;( 2 )出示的句子过多,重点不突出。每一次教研活动,
7、不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老师,受益非浅。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三)真好,我有幸参加这期培训班,而且收获颇丰。下午听了首席教师李雅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说实话,老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环节设计的精度以、训练设计的梯度以及对学生的关注程度,都使我大开眼界。而且这节课从头至尾都给人以清新之感,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一丝凉意、一丝清爽。课堂上的李老师平易近人,亲和力强,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即使不是自己的学生,课也上得那么从容,那么到位,那么无可挑剔。过渡语、小结语的设计、训练层次的清晰、挖掘教材的深度等,带给我的更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我想:这一定要归功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钻研教材的力度吧!
8、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许多深深思考的问题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答案。我深知,吃不透教材是上好课的绊脚石,因此,我常常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练就备课的本领。但是,苦于找不到解决有效备课的好方法,所以,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虽然能力有限,但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也有几点粗浅的认识,不知是否得当,敬请王老师批评、指正。不知是谁先提的: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李老师在这节课上出色的表现恰恰诠释了语文课的语文味.一、文意兼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花的奇丽.李老师通过走出屋子,走上街头,又是怎样的情景一句,抓住难写难记的重点词花团锦簇进行了具体、有效的指导,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
9、性;而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看花的心情及看到的景色,学生很有见解,当学生说到奇丽一词,教师立刻抓住它大做文章,做足文章,比单纯告诉学生这些花很奇丽,从可以看出来,体会得更自然,领悟得更深刻。再加上学生抓住重点词谈理解,不仅能理解了奇丽的意思,还概括总结出这个词的意思,落实了学习目标。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透过锦字又看到了什么样的花,力图加深想象,更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再通过范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自悟自得。学生由花的奇丽想到德国人的奇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悟出来,情感得以升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得以体现,
10、正可谓文意兼得.这样层次清晰的语文训练,这样有深度的一次次提升,可见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相信一定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创设情境,有效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这篇课文中,对于人们赏花时,花的奇丽带给人们的震撼并没有写。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名外地的游客,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些花时假如你是一个学习上遇到困难的留学生,对学生丧失了勇气,当你看到这些花时如果你就是养花的人,看到别人养的这些花时选取一个角色,写一写自己看花的感
11、受,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事先预设的情境之中,这样,花的奇丽所带给人们的就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德国人养花方式的奇特、养花习惯的奇特和德国独有的那种民俗风情,很自然地引出这花的海洋多么令人佩服、多么令人称赞。这一环节的设计,层次鲜明,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体会花人合人的至高境界,真正品味出了文字的内涵,落实花的奇丽这一学习目标。而读写结合切入点找得也非常准确,因此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学生精彩的语言(写好片断)。三、语文训练,教给学生今后如何学习语文听完课后,想必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课堂上那时时处处的语文训练吧?如:课件出示的三个都字一个比一个字号大,学生从视觉上就能直接感受到,这种养
12、花的方式已经在德国成为了一种风俗,而这种风俗刚好就是让作者惊叹的地方。也为后边学习即使有变化,但美丽并没有变时,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学生由对花的喜爱对人的喜爱对德国的喜爱(对这个伟大民族的赞叹),也懂得了这种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永远不变。另外,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我们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而在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给了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学习、成长的过程。这也很值得我学习。李老师就是这样,把语文课上得诗一般清丽,带给学生的是无穷无尽的回味。当他们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一定会记起曾以有一位姓李的老师给他们上过一节很美的课,讲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