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课改之困境及解决路径.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581625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之困境及解决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改之困境及解决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改之困境及解决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改之困境及解决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改之困境及解决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课改之困境及解决路径【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全面深入推广,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也浮现出来。本文对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分析了新课改陷入困境的制度根源,提出解决新课改困境的路径选择。【论文关键词】新课改;困境;路径选择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教育问题事关国民素质和国家兴衰。为了适应国家改革之大局,近年来教育界纷纷推行新课改运动,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尽管不少人认为,新课改是教育思想、理念、模式和方法等的深刻变革,但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境。探究造成困境之根源,寻找解决困境之路径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一、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境新课改更多是理念层面的变化,实践层

2、面突破不大如目标与目标实际达成的背离。高中政治课实行的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三个目标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在实践教学中,三维目标总是被分割执行。教师面临升学率的压力,往往偏重于知识灌输和能力目标中的考试能力培训,而学生的其他能力和感情、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自觉不自觉的被忽视,出现了目标与目标实际达成的背离。制定出好的三维目标不是目的,真正实现目标才是新课改的追求,但实践层面突破不大。新教材和练习题老化的矛盾据笔者深入调研发现,教师即使是完全按照新课改的课本上课,学生仍然无法很好的完成课后作业、单元练习和考试试卷中的某些试题。原因是教材是新内容,但课后作业、练习题和考试

3、试卷中有部分题是按照老版教材的知识点而设计,而这些知识点在新的课本中已经被删掉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倒逼老师补充老版教材的部分知识点,这样又影响教学进度。新课改的高要求与教学资源有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要求与课时有限的矛盾。新课改后教材增加了不少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注重宽、广、新,虽有减少的知识点和内容,但减少的远少于增加的内容。同时,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有限的课时内很难达到活动应有的效果。第二、高要求与教学设备有限的矛盾。新课改在各方面都提出了较传统教材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技术上要求用新的科技武装课堂

4、,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有些中学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学很难提供这样的技术手段。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不具备新课改的条件,还是新教材老教法。例如不少学校缺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并且缺乏这方面的技术支持。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课程内容上具有开放性、交叉性、综合性、即时性、前沿性、学科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拥有足够的课程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但是由于某些学校地处偏僻,教学硬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大量的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应用现在还没法满足。第三、高要求与教师素质迅速提升的矛盾。如调研中发现,有的一线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中提倡的学习方式。认为新课改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5、,如果没有这些似乎就不是新课改。课堂上过分强调分组、交流、讨论,以至于“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课堂异常地“活跃”,但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本该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却让学生合作,本该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本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时却直接告诉结论,完全没有把握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导致新的学习方式形式化。二、新课改陷入困境的根源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产生困境,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根源。体制根源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样“改革未动,体制先动”。要将新课改和考试制度变化结合起来。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没有进一步的改革的情况下,只改教材,效果并不能持续。考试制度同评价体系相关。现存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分数为评价

6、标准;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标准等。以分数为评价标准是不科学的指标。新课改后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的标准仍是以分数为主,然而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不能很好的通过分数表现出来的。仅仅使用分数评价标准评价教学是不科学的。重结果评价而轻过程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价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考试制度未进一步改革的情况下,应试思维仍是主流,学校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方式。这就逼迫一线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考试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考试制度及其相关评价指标是新课改陷入困境的体制根源。相关配套改革滞后除了考试制度及其评价指标外,相关配套改革滞后也是造成新课改困境的重要原因。新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

7、单兵突进。没有相应配套改革,新课改就会陷入困境。首先,习题配套改革滞后。教材改了,但相应的习题配套没有跟上。这直接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从而打击学习积极性。对老师而言,不得不使用新版教材,同时要兼顾传统教材,实在难以把握其中的度。其次,一线教师素质提升滞后。一线教师的素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课改的成败。新课改的理念再好、教材再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再先进,如果没有一线教师的充分领会和消化,并在实践中开创性的开展教学,要取得新课改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但在新课改全面推行前,广大的一线教师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训。调研数据显示,在新课改在全面推行后,好些地方才组织培训中学分管教学的领导,等分管领导培训回来才启动

8、本校一线教师新课改培训。本来一线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要想改变长期传统教学模式同时接收新课改的新教学模式,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线师资的培训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新课改困境,影响新课改的效果。再次,教学设备配套配套改革滞后。新课改归根结底是为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采用新的理念取代传统理念,采用新的方法取代旧的方法,采用新的技术取代旧的技术。然而,新的技术的采用需要相关教学设备的配套。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支撑新课改的相关教学设备基本到位,但对经济落后地区支撑新课改的相关教学设备没有到位。这导致新课改在实践中效果参差不齐,导致经济落后地区新课改效果大打折扣。三、解决之路径造成新课改之困境的原因是多

9、方面的,而消除困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思考。制度层面的改革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取得新课改成功的保障。首先,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分数指标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历史证明,许多大有成就者读书期间考试的分数并不怎样。以分数为指标判断学生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建立以分数为参考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改变对教师的绩效评价指标。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的绩效评价是以学生的分数和学生考取的大学来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功利的。应该建立更长远的追踪考评机制,中学教师绩效应该更多的体现在结果上,也就是其是否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上,而不能体现在急功近利的考试分

10、数指标上。再次,改革单一的高校招生制度。探索多样化的招生渠道,改变唯分数录取的招生制度。可以探索学生申请入学的招生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等,申请自己理想的学校,学校依申请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从而决定是否录取的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政府教育经费的支持。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改善不同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及教学条件,这是解决新课改困境的路径之一。其次,完善相关配套改革,包括梳理出适合新课改的配套习题、配套试卷等,而不是打着新课改旗号的旧习题、旧试卷等。培训优秀师资新课改的推出,尽管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方面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迅速提升大批一线教师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素质,使之与新课改的理念、要求相符合,确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也对广大中学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一线教师因长期使用旧教材,对于新增设的学科不甚熟悉。因此,需要一线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重新拿起相应的教材,自觉积极主动去钻研,精通相关知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总之,尽管新课改有诸多困境,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停止中学教育改革的“借口”,因为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我们要迎难而上,不断创造条件,将新课改推向纵深。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