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 案第一次课第1章管理会计概述(第 1、2、3节)课 时2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目的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熟悉管理会计的职能、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重 点管理会计的含义、管理会计的职能难 点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讲授内容: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述一、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一) 管理会计的定义1狭义:狭义的管理会计,又称微观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
2、个会计分支。本书主要讨论狭义的管理会计问题。2广义:广义的管理会计,是指用于概括现代会计系统中区别于传统会计,直接体现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核评价等会计管理职能的那部分内容的一个范畴。(二) 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实践本身客观存在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内在功能。按照管理五职能的观点,可以将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三)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的内容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工作内容,包括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面。其中,前两项内容合称为预测决策会计;全面预算和成本
3、控制合称为规划控制会计。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二、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 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1会计发展史的角度看,由传统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过渡形成了管理会计产生的时代背景2从20世纪50年代起,管理会计首先在西方得到迅速发展3管理会计实践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管理会计学理论研究的繁荣(二) 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其对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导致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2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发展3在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起到了积极
4、的促进作用(三)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1传统管理会计阶段在管理会计的发展史上,20世纪初50年代期间被称为传统管理会计阶段。2. 现代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迄今被称为现代管理会计阶段3. 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三、管理会计假设与原则(一)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所谓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合理界定管理会计工作的时空范围,统一管理会计操作方法和程序,满足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要求,从纷繁复杂的现代企业环境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组织管理会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系列前提条件的统称。具体内容包括: 1. 多层主体假设又称多重主体假设。该假设规定了管理会计工作对象的基本活动空间。 2. 理性行为
5、假设3合理预期假设4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管理会计原则是指在明确管理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为保证管理会计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而确定的一系列主要工作规范的统称。1最优化原则。它是指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不同管理目标的特殊性,按照优化设计的要求,认真组织数据的搜集、筛选、加工和处理,以提供能满足科学决策需要的最优信息。2效益性原则。该原则包括两层涵义。第一,是指信息质量应有助于管理会计总体目标的实现;第二,是指坚持成本效益原则。3决策有用性原则。决策有用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必须符合相关性和可信性的要求。信息的可信性又包括可靠性和可理解性两个方面,前者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内在质
6、量的可信性,后者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外在形式上的可信性。4及时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规范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时间,讲求时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数据收集、处理和信息传递,确保有用的信息得以及时利用。5重要性原则。贯彻重要性原则,必须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和决策有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及时性的重要保证。6灵活性原则。尽管管理会计也十分讲求其工作的程序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但必须增强适应能力,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供不同信息,以满足企业内部各方面管理的需要,从而体现灵活性原则的要求。(三)管理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的关系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管理会计工作的必备前提,
7、是实现管理会计基本原则。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是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对管理会计工作质量(尤其是对其信息质量)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课后作业见随堂随练教 案第二次课第1章管理会计概述(第4节)第2章成本性态分析(第1节)课 时2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目的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概念、构成内容、特征及其类型。重 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成本按其可盘性分类难 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讲授内容: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述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一)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现代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源于同一母体
8、,都属于现代企业会计,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相同。两者都以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它们都必须服从现代企业会计的总体要求,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分享部分信息。在实践中,管理会计所需要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部分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1工作主体(范围)的层次不同。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可分为多个层
9、次,它既可以以整个企业(如投资中心、利润中心)为主体,又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局部区域或个别部门甚至某一管理环节(如成本中心、费用中心)作为其工作的主体。而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往往只有一个层次。2工作侧重点(具体目标)不同。管理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而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3作用时效不同。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限于分析过去,而且还在于能动地利用已知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同时控制现在,从而横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主要在于反映过去。4遵循的原则、标准和依据的基本概念框架结
10、构不同。管理会计在工作中还可灵活应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目标管理原则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它所使用的许多概念都超出了传统会计要素等的基本概念框架;而财务会计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公认的会计原则”。5信息特征及信息载体不同。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为满足内部管理的特定要求而有选择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财务会计能定期地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或个人提供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连续的和综合的财务信息。6方法体系不同。管理会计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财务会计的方法比较稳定。7工作程序不同。管理会计工作的程序性较差;财务会计必须执行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11、8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目前管理会计体系尚不够完整;财务会计现在已经达到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地步。9观念的取向不同。现代管理会计更为关注管理的过程;财务会计不大关心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10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一、成本及其分类(一)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概念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成本(Cost)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二)几种主要的成本分类1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分类 成本按核算目标不同可分为业务成本、责任成本和质量成本三大类。2成本按其实际发生的时态分类成本按其时态分类可
12、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两类。区分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有助于合理组织事前成本的决策、事中成本的控制和事后成本的计算、分析和考核。3成本按其相关性分类成本的相关性是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决策方案是否有关的性质。成本按此分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两类。4成本按其可控性分类成本的可控性是指责任单位对其成本的发生是否可以在事先预计并落实责任、在事中施加影响以及在事后进行考核的性质。以此为标志,成本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两类。5成本按其可辨认性分类成本的可辨认性是指成本的发生与特定的归集对象之间的联系,又称可追溯性,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6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
13、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类。生产成本又称为制造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非生产成本又称非制造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以外的成本。7成本按其可盘存性分类按可盘存性进行分类,可将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成本按可盘存性分类的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企业准确进行存货估价,正确计算损益。课后作业见随堂随练教 案第三次课第2章成本性态分析(第2、3节)课 时2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目的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熟悉成本性态和相关范围概念及其意义,明确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性态分类的异同 重 点成本性态、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相关范围的意
14、义、成本性态分析难 点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特点、混合成本的细分、回归直线法讲授内容: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二、成本按其性态分类(一)成本性态的涵义成本性态(Cost Behavior)是指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Volume)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又称为成本习性。在最简单的条件下,业务量通常是指生产量或销售量。这里的成本总额主要是指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营业成本费用,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非生产成本。(二)成本按其性态分类的结果1. 固定成本(1)定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2)固定成本的特点:固定成本总额(用a常数
15、表示)的不变性;单位固定成本(以下用ax表示)的反比例变动性。(3)固定成本的进一步分类: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不受企业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影响的那部分固定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受企业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期改变其数额的那部分固定成本。2. 变动成本(1)定义: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2)变动成本的特点:变动成本总额(用bx表示)的正比例变动性;单位变动成本(用常数b表示)的不变性。(3)变动成本的进一步分类: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在其单位成本受客观因素决定、消耗量由技术因素决定的那部分变动成本;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在单耗受客观因素决定
16、,其单位成本主要受企业管理部门决策影响的那部分变动成本。3. 混合成本(1)定义:混合成本是指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2)混合成本的存在具有必然性(3)混合成本的进一步分类:按照混合成本变动趋势的不同,又可分为阶梯式混合成本、标准式混合成本、低坡式混合成本和曲线式混合成本四种类型(三)相关范围对成本性态的影响1相关范围的定义:在管理会计中,把不会改变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性态的有关期间、业务量的特定变动范围称为广义的相关范围,把业务量因素的特定变动范围称为狭义的相关范围。2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3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4相关范围的意义:由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
17、关范围的存在,使得各项成本的性态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转化性的特点。因此不应该对成本性态作绝对的理解。三、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和方法(一) 成本性态分析的涵义成本性态分析是指在明确各种成本的性态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相应成本函数模型y=a+bx的过程。(二) 成本形态分析与成本按形态分类的关系1.联系:第一,两者的对象相同。不论是分析还是分类,都以企业的总成本为对象;第二,开展成本性态分析要以明确成本按性态分类为前提。2区别:第一,两者的性质不同。成本性态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成本按性态分类则仅仅属于定性分析;第二,两者的最终结
18、果不同。成本性态分析的最终结果是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并建立相应成本模型, 成本按性态分类的结果是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三) 成本性态分析的基本假设 1相关范围假设:在研究成本性态分析时,必须假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总是处在相关范围之中2. 一元线性假设:假定总成本可以近似地用一元线性方程y=a+bx来描述 (四)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1. 分步分析程序分步分析程序又称多步骤分析程序,属于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的程序。2 同步分析程序同步分析程序又称单步骤分析程序,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同步进行的程序。(五)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是指
19、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必须采取的技术手段。常用的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包括:技术测定法、直接分析法和历史资料分析法。1技术测定法技术测定法又称工程技术法,是指利用经济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技术方法所测定的企业正常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分析确定在实际业务量基础上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水平,并揭示其变动规律的一种方法。2直接分析法直接分析法又称个别确认法,是指在事先已经掌握有关项目成本性态的基础上,在成本发生的当时对每项成本的具体性态进行直接分析,使其分别归属于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两大类的一种方法。3历史资料分析法历史资料分析法是指在占有若干期相关的成本(y)和业务量(x)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数学方法
20、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确定常数a和b的数值,以完成成本性态分析任务的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1)高低点法高低点法又叫两点法,是指通过观察一定相关范围内的各期业务量与相关成本所构成的所有坐标点,从中选出高低两点坐标,并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总额(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a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b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2)散布图法散布图法又称布点图法或目测画线法,是指将若干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数据标注在坐标纸上,通过目测画一条尽可能接近所有坐标点的直线,并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3)一
21、元直线回归法一元直线回归法又称最小二乘法或最小平方法,是指利用微分极值原理对若干期全部业务量与成本的历史资料进行处理,并据此来推算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中的固定部分)a和单位变动成本(或混合成本中变动部分的单位额)b的一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课后作业见随堂随练教 案第四次课第3章变动成本法(第1、2节)课 时2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目的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了解变动成本法的一般概念;掌握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重 点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难 点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讲授内容:第三章变动成本法一、成本计算分类概念简介(一)成本计算的涵义狭义的成本计算是指一般意
22、义上的成本核算,即归集和分配实际成本费用的过程;广义的成本计算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成本核算子系统、成本计划子系统、成本控制子系统和成本考核子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管理会计学中使用的是广义成本计算概念。(二)成本计算的主要分类1 按成本计算的演化进程分类 以此为标志分类,可将成本计算分为原始成本计算、主要成本计算、加工转换成本计算和传统成本计算。2 按成本计算流程的不同分类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按批量不定期进行的分批成本计算和按加工步骤定期进行的分步成本计算。它们简称为分批法和分步法。3按成本计算时态的不同分类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事先进行的估计成本计算、事后进行的实
23、际成本计算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标准成本计算。4按成本计算对象的类型不同分类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业务成本计算、责任成本计算和质量成本计算。5按成本计算规范性的不同分类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常规成本计算和特殊成本计算。6按成本计算手段的不同分类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手工操作式成本计算和电算化成本计算。二、变动成本法概述在现代管理会计的常规成本计算过程中,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分类,这就是成本计算按产品成本期间成本的划分口径和损益确定程序的不同进行的分类。以此为标志,可将成本计算分为完全成本计算和变动成本计算。(一)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概念1变动成本法的定义变动成本法在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
24、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2 完全成本法的定义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条件,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二)变动成本法的历史变革(三)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管理会计理论认为:在进行成本计算、界定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时,必须摆脱财务会计传统思维定式束缚,重新认识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本质。按照重新解释的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定义
25、,产品成本只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不应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必须作为期间成本处理。这就构成了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课后作业见随堂随练教 案第五次课第3章变动成本法第 3节变动成本法的内涵等课 时2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目的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 重 点两法产品成本的构成、两法期间成本的构成、两法损益的确定程序难 点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讲授内容:第三章变动成本法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程本法的区别(一)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尤其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
26、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完全成本法首先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二) 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在变动成本法模式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则全部被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在完全成本法模式下产品成本则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只有非生产成本才作为期间成本处理。(三) 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的水平不同 当期末存货量不为零时,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不可能转化为存货成本或销货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计入产品成本,并要在存货和销货之间进行分配,使一部分固定
27、性制造费用被期末存货吸收递延到下期,另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销货成本被计入当期利润表,这必将导致分别按两种成本法所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及销货成本的水平不同。 (四)销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不完全相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变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五)损益确定程序不同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区别不仅限于成本方面,它们还会影响到营业利润的计量程序。如在变动成本法模式下,只能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而在完全成本法模式下则必须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由于两种成本计算法的损益确定程序不同,又派生出如下三点区别:1.营业
28、利润的计算方法不同2.编制的利润表格式及提供的中间指标有所不同3.计算出来的营业利润有可能不同(六)所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变动成本法是为满足面向未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由于它能够提供科学反映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利润与销售量之间有关量的变化规律的信息,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强化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业绩考核等职能,促进以销定产,减少或避免因盲目生产而带来的损失。完全成本法是适应企业内部事后将间接成本分配给各种产品,反映生产产品发生的全部资金耗费,确定产品实际成本和损益,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它提供的信息在揭示外界公认的成本与产品在质的方面的归属关系,按该法提供的成本信
29、息有助于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能刺激增产的积极性。课后作业见随堂随练教 案第六次课第3章变动成本法第4节变动成本法的内涵等课 时2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目的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差额简算法;理解两种成本法分析利润差额的含义及变动规律;熟悉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重 点利润差额的简算公式、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难 点两法营业利润差额产生的原因及简算公式的应用讲授内容:第三章变动成本法四、两种成本法分期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一)两种成本法分期营业利润差额的涵义 将某期分别按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之差简称为该期两种成本法营业利润的广义差额。用公式表示就是: - (二) 导致两种成本法分期营业利润出现狭
30、义差额的原因分析两种成本法分期营业利润出现狭义差额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成本计算法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生产成本的水平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又具体表现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异。(三) 广义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1. 广义营业利润差额的一般规律(1) 若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等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则两种成本计算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必然为零,即它们的营业利润相等;(2) 若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大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则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必然大于零,即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一定大于按变动
31、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3) 若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小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则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必然小于零,即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一定小于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2 广义营业利润差额的特殊规律(1)当期末存货量不为零,而期初存货量为零时,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必然大于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即广义营业利润差额大于零;(2)当期末存货量为零,而期初存货量不为零时,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必然小于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即广义营业利润差额小于零;(3)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为零(又称为产销绝对平衡)时,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必然相等
32、,即广义营业利润差额恒等于零;(4)当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不为零,前后期固定生产成本和产量均不变,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期末存货中的固定生产成本与单位期初存货中的固定生产成本相等时,则广义营业利润差额的性质取决于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的数量关系(或产销平衡关系)(四)广义差额简算法两种成本法当期营业利润的差额=完全成本法下单位期末存货中的固定生产成本期末存货量-完全成本法下单位期初存货中的固定生产成本期初存货量或完全成本法下单位期末存货中的固定生产成本期末存货量-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五、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及该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1 变动成本法的优点第一
33、, 变动成本法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第二, 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第三, 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和收益资料,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第四, 采用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核算工作2 变动成本法的缺点第一, 变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的要求第二, 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采用变动成本法会对所得税产生一定的影响课后作业见随堂随练教 案第七次课第3章变动成本法(第5节)第4章本量利分析(第 1节)课 时 2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目的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量利的相关概念,了解变动成本法的优
34、缺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重 点本量利的概念难 点本量利的概念讲授内容:第三章变动成本法五、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及该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二)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第一种观点是采用“双轨制”。即在完全成本法的核算资料之外,另外设置一套变动成本法的核算系统,提供两套平行的成本核算资料,以分别满足不同的需要。第二种观点是采用“单轨制”。即以变动成本法完全取代完全成本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第三种观点是采用“结合制”。即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以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期末对需要按完全成本反映的有关项目进行调整,以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三)变动成本法
35、的应用程序1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 2期末调整第四章 本量利分析原理一、本量利分析概述(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涵义本量利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简称为CVP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关系分析(Analysis of Cost-Volume-Profit Relationship)的简称。 (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本量利分析所建立和使用的有关数学模型和图形,是以下列基本假定为前提条件的。成本性态分析的假定假定成本性态分析工作已经完成,全部成本已经被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有关的成本性态模型已经建立起来。相关范围及线性假定假定在一定时期内,
36、业务量总是在保持成本水平和单价水平不变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变化的,于是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和变动成本单位额的不变性在相关范围内能够得以保证,成本函数表现为线性方程(y=a+bx) 产销平衡和品种结构稳定的假定假定在只安排一种产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可以找到市场,可以实现产销平衡;对于多产品生产的企业,假定在以价值形式表现的产销总量发生变化时,原来的各种产品的产销额在全部产品产销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发生变化。 变动成本法的假定假定产品成本是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即产品成本中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所有的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在内),均作为期间成本处理。目标利润的假定在西方管理会计学本
37、量利分析中的利润,通常是指“息税前利润”,在我国由于没有这个概念,只能从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或净利润三个指标中选一个,考虑到营业利润与成本、业务量的关系比较密切,在本书的本量利分析中,除了特殊说明外,利润因素总是指营业利润三、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三)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本量利分析所考虑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固定成本(用a表示)、单位变动成本(用b表示)、产量或销售量(用x表示)、单价(用p表示)、销售收入(用px表示)和营业利润(用P表示)等。(四)贡献边际及其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在本量利分析中,贡献边际(Contribution Margin)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前所述,所谓贡献边际是指产品
38、的销售收入与相应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又称边际贡献、贡献毛益、边际利润或创利额。(五)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内容本量利分析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单一品种的保本分析;盈利条件下单一品种的本量利分析;单一品种的本量利关系图;多品种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二、单一品种的保本分析(一)保本分析的基本概念所谓保本(Breakeven),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相等、盈亏平衡、不盈不亏、利润为零。(二)保本点的确定.保本点的涵义保本点(Breakeven Point)是指能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的业务量的总称。即在该业务量水平上,企业收入与变动成本之差刚好与固定成本持平。.保本点的表现形式单一品种的保本点有两种表现形式:
39、一是保本点销售量(简称保本量),一是保本点销售额(简称保本额)。它们都是标志企业达到收支平衡实现保本的销售业务量指标。.单一品种保本点的确定方法(1)图解法图解法(Graphic Approach)是指通过绘制保本图来确定保本点位置的一种方法。该法的原理是当总收入等于总成本时,企业恰好保本。(2)基本等式法基本等式法又称方程式法(Equation Method),是指在本量利关系基本公式的基础上,根据保本点的定义,先求出保本量,再推算保本额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公式为:保本量(x0)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a/(p-b)(3)贡献边际法贡献边际法(Contribution-margin M
40、ethod)是指利用贡献边际与业务量、利润之间的关系直接计算保本量和保本额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方程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公式是:保本量固定成本/单位贡献边际a/cm 保本额固定成本/贡献边际率a/cmR 课后作业见随堂随练教 案第八次课第4章本量利分析(第 2、3节)课 时 2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目的本课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经营安全程度的评价指标,熟悉保本点和保利点的含义,掌握保本点和保利点的相关公式及应用 重 点安全边际、保本作业率、保本点和保利点的含义及其计算难 点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评价指标讲授内容:第四章 本量利分析原理二、单一品种的保本分析(三)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评价指标.安全边
41、际指标许多企业在计算保本点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确定安全边际指标。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是指根据现有或预计的销售业务量(包括销售量和销售额两种形式,分别记作x1和y1)与保本点业务量之间的差量所确定的定量指标。2.保本作业率指标某些西方企业不考核安全边际率,而是利用“保本作业率”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安全程度。3.安全边际率与保本作业率的关系安全边际率与保本作业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MSR+dR1 (四)关于保本状态的进一步研究从完整的意义上看,在一定时期内,若某企业不盈不亏、收支相等、利润为零、贡献边际等于固定成本、安全边际各项指标均为
42、零、保本作业率为100%,则可以断定该企业一定处于保本状态。三、盈利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是特殊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在此基础上本节进一步讨论企业处于盈利条件下的本量利关系,重点研究保利点、保净利点、保利成本、保利价格等指标的计算公式。(一)盈利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意义保本分析以利润为零、企业不盈不亏为前提条件。经过这样抽象处理,可以简化本量利分析过程,便于建立定量化模型。但是本量利分析不应当停留在如此简单的水平上。(二)保利点及其计算保利点的涵义所谓保利点,是指在单价和成本水平确定情况下,为确保预先确定的目标利润(Target Profit,记作TP)能够实现,而应达到的销售量和销售额的统称
43、。为此,保利点也称实现目标利润的业务量,具体包括保利量(记作x)和保利额(记作y)两项指标。保利点的计算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可推导出保利点的计算公式如下:保利量(x)=(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贡献边际保利额(y) = 单价保利量=px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边际率=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1-变动成本率) (三)保净利点及其计算保净利点的涵义保净利点又称实现目标净利润的业务量。目标净利润也称税后目标利润(记作TTP),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缴纳所得税后实现的利润目标。保净利点的计算在保利点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可推导出如下保净利点的
44、计算公式:保净利量( x) =固定成本+目标净利润/(1-所得税率)/(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保净利额( y) =固定成本+目标净利润/(1-所得税率)/贡献边际率 保本点、保利点与保净利点计算公式的比较从有关公式可见,不论是保本分析还是盈利分析,凡计算有关销售量指标时,均以单位贡献边际为分母;凡计算有关销售额指标时,则都用贡献边际率作分母(或可以用单价称以相关销售量),这是它们共性之所在;但这些公式的分子是不同的。(四)保利成本及其计算保利成本的涵义保利成本是指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特定成本应当达到的水平,包括保利单位变动成本和保利固定成本两项指标。保利单位变动成本的计算保利单位变动成本(记作b),又称为实现目标利润应达到的单位变动成本。保利固定成本的计算保利固定成本(记作a),又称为实现目标利润应达到的固定成本。(五)保利单价及其计算1.保利单价的涵义保利单价(记作p)是指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为保证目标利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