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海之大乐-教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575855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海之大乐-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东海之大乐-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海之大乐-教案 东海之大乐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 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涘”指水边。“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秋天多有霖雨。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若”,为海神。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 ※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河伯的视野局限于入海口之内的时候,志得意满,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其视野的原有局限被打破了,他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表明他对海之大心悦诚服。 他还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就是俗语。“闻道百”,形容所听到的道理很多。“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莫若己者。“少”是看不起、轻视的意思。“轻伯夷之义”即轻视伯夷的高义。“少”和“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 伯夷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国君生前有意把位子传给伯夷的弟弟叔齐。可他死后,叔齐让于伯夷。伯夷不接受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周武王讨伐殷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试图用“仁”“孝”之类的观念来劝阻他。武王灭商,两人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史记·伯夷列传》称他为“义不食周粟”。 “大方之家”指懂得大道理的人。河伯看到渤海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就会永远摆脱不了那种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 ※ 通过河伯的感悟,阐述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且看海神若对他说了什么: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拘:局限 于:被 虚:所处环境 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原因是它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原因是它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原因是他被所受教育束缚。 ※ 这三句话写世人常遭受的闭塞或人自身所具有的局限,生动而且透彻。人如果被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不断地超脱在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方面的束缚,其境界、气象、格局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但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海神肯定河伯的地方,正在于他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之中,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盈:溢出 虚:减少 这可以说是海神的自我认识。 在天下所有的水中,海呈现出最宏大的景象:所有的河流最终归向它,没有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是向外排泄海水的地方,海水永无休止地从这里向外排泄,却丝毫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所以,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不盈”“不虚”“不变”“不知”,寥寥数语,写尽了大海之大。然而尽管海如此之大,海神却没有自满和自得,因为他从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中来认识自己。 他说: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自多”即自我赞许、自以为贤。“比形于天地”,指形体被天地包容。“方存乎见少”,意思是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 自己跟天地相比,犹如山中的一小块石头或木头,凭什么自我赞许呢?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自省意识。 不仅北海不足以自多,“四海”(天下)也不足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而跟四海相比,四海之内的“中国”不足以自多(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中国在四海之内,就好像一粒米在大仓里面。而跟万物相比,人类只是万物之一种,不足以自多;跟人类相比,个人只是人类之一员,也不足以自多: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卒”借为“萃”,意思是聚集。“豪”通“毫”,指动物长而细的毛。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称天下事物的数量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 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五帝”乃是古史传说中的五位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任士”这里指有能力的士。整句话意思是说,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全都不足以自多。 ※ 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值得借鉴。世间所有人,只有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小结 这则寓言通过河伯和海神若的对比,说明了大小的相对性。 这则寓言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的局限和对自我的偏执,跳脱这些局限,超脱对自我的偏执,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永远不应该自满。 (五)参考译文 秋天大水常常到来,众多的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里面前去。那时候,水流盛大,两岸之间以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互相望去,分不清牛马。于是黄河水神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他顺着河水往东走,到了渤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海水的边际。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的脸色,他仰视着向海神若叹息说:“俗话这样说:‘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高义的人,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我如果不是到了你这里来就危险了,若是那样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渤海海神若说:“井中的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受教育的束缚。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游览于大海,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了。天下之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所有的河水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向外排泄,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减少;少雨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可是我未曾凭这自我赞许、自以为贤,我自以为形体被天地包容,而从阴阳那里禀受了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小石头小木头在大山里面一样。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又凭什么自我赞许、自以为贤呢!算一算天下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算一算中国在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不就像一颗细小的稊米在大仓里面一样吗?宣称天下事物的数量我们称之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成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有能力的士所辛劳的,全都在这里了……” 三、探究 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 四,总结: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一则寓言 二、分段学习第二则寓言 (一)第1段 1、朗读 2、补充注释 少,年轻。长,年长。明,懂得。行,德行。“然”1和“可”1,都是意动用法。困,穷尽。方,术,道理。 3、参考译文 公孙龙问魏公子牟说:“我公孙龙年轻的时候学习古代帝王的道术,年长后懂得了仁义的德行;把事物的同和异合而为一,把事物的硬度和颜色分别开来;以不然为然,以不可为可;穷尽百家的智慧,穷尽众口的辩才。我自以为最通晓事理了(见识最高远了)。可是我现在听了庄子的话,糊里糊涂为之感到惊异。不知道是我的论辩赶不上他呢,还是我的智慧不如他?现在我无从开口,请问其中的道理。” 4、解读 这一段写公孙龙自满于一时的口舌之利,自恃为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 (二)第2段 1、朗读 2、补充注释 独,难道。接,承托。颐,下巴。莫吾能若也,宾语前置句。壑,沟。跱,站立。不时,不常常。告之(以)海。潦,发大水。为(之),因此。崖,边缘。加损,更退缩。不为,不因为。顷久,时间短长。推移,改变,变化。多少,雨水多少。进退,增减。 3、参考译文 公子牟靠着案子叹息了一声,仰面向天而笑道:“你难道没听说过那浅井之中的蛤蟆吗?它对东海的鳖说:‘我太快乐了!出来就在井栏圈上跳跃,进去就在井壁破砖瓦上休息。进入井水中,井水就浮着我的两腋,托着我的下巴,踏在井底的泥巴上,泥巴就盖没了我的脚背。回头看看井中的孑孓、蟹、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啊。况且占据一沟水,跳跃或站立在浅井中的快乐,这也是快乐的极点了。先生为什么不常常进来看看呢?’东海的鳖左脚还没迈进井中,右脚就给绊住了。于是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退了回去,还把东海的大乐告诉蛤蟆说:‘海太大了,说是千里之远,也不能够穷尽它的宏大;说是七八百丈之高,也不能够穷尽它的深邃。大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发大水,可是海水没有因此更增加;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闹旱灾,可是海水的边沿没有因此更退缩。不因为时间短长而改变,不因为雨水多少而增减,这就是东海的大乐啊。’浅井里的蛤蟆听了这东海的大乐,显出很恐惧的样子,惘然自失。 4、解读 这一段把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对比。 坎井之蛙的固步自封、安于小我以及褊狭的心态,说明了它既没有清醒地认识自我,又没有清醒地认识世界。 (三)第3段 1、朗读 2、补充注释 自适,自满。是非……与,这不是……吗。方,正。奭然,犹“释然”。乃,竟然。规规然,浅陋拘泥的样子。指,测量。故行,原来的走法。故,原来的技能。业,本来的学业。 3、参考译文   “再说智慧不知晓是和非的界线,却还想着观察庄子的言论,这就好比叫蚊子背山、叫商蚷快速渡过黄河一样,它们是一定不能担当这些任务的。况且智慧不知晓论析异常奇妙的见解,却自满于一时口舌的敏捷,这不是浅井里面的蛤蟆吗?更何况他庄子的言论正下踏黄泉而上登皇天,没有南没有北,四向离散,深入所到深不可测当中;没有东没有西,始于奥妙幽暗最高最远的处所,返回无不通的大道。你竟然浅陋拘泥地用明察和辩说来寻求它,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儿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这不也太小了吗?你去吧!你难道没听说过燕国寿陵余子在赵国首都邯郸学走步的故事吗?这位寿陵余子结果没能学会赵国的绝技(或本事),又忘掉了自己原有的走法,只好爬着回家去了。现在你如果还不离开,将忘记你原来的技能,失去你本来的学业。” 4、解读 这一段先用蚊子不能背山、商蚷不能快速渡河,来比喻不知是非者不能观于庄子之言;再用以管窥天、以锥指地来比喻浅陋拘泥的用明察辩说索求庄子的意旨,所得不过九牛一毛;最后用邯郸学步的故事来比喻公孙龙不具备学习庄子之言的资格,而且方法不对却硬要去学,其结果只会和燕国的寿陵余子一样。 (四)第4段参考译文 公孙龙嘴张着合不拢,舌头翘着放不下,就逃之夭夭了。 三、小结 这一则寓言的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 四、课后练习二提示 1.平时就说:“(人们)不了解我呀!” 2.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受拘束而不说出自己的想法(“毋吾以”可以理解为不要因为我停止;“以”通“已”)。 3.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 4.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像自己一样(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5.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6.真的哀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均为宾语前置句。 五、作业: 预习《尊生》 思考: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12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