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体美学基本范畴.docx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566335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体美学基本范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随假设当代科技的不断升级,身体美学在人工智能时代也走到了新的开展阶段。元宇宙”话题在当下能够持续升温, 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它符合群众对虚拟现实走入日常生活的期待与想象:互联网开展到21世纪,已到了从传统读屏模式 向立体沉浸模式转化的临界阶段o 1 -元字宙”的底层技术基础架构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其获得公众接受的社会心理基础 已经基本完备。公众的共识是:人类需要一个与物理世界平行开展且有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开展的虚拟世界,我们 不应将自己的身体局限在物理现实层面,还应当进一步延伸到虚拟现实层面。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状况下,经典身体美学 体系发生失效的问飓开始突显,其所涉及的诸多基本范畤遇到了新的挑战,

2、需要在新语境下重新审视、调整和界定。由 于新的身体美学体系是建立在对经典身体美学体系“无中生有的改写基础上的,所以这种颠覆性的改写会显得充满争议。 尽管我们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所谓“弱人工智能“时期,传统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和范畴也将继续长期占据优势地 位,但随着新技术不断渗入日常生活,传统身体美学和后身体美学”异质共存的格局正在显现,而且未来后身体美学” 所占比重将逐步加大。一、从附身”到“离身:演变中的“思想”范畴我们当下在讨论身体美学基本范畴时,对诸如身体、思想等范畴所做出的判断都是基于自然肉身。这样的思维惯 性很容易让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体美学基本范畴产生误判。从主体的角度说之,身

3、体就是人类思想的物质载体,同 时又是人类借以实现自己意志的物质工具。这其中存在着几个关键要点:首先,身体是物质性的,与精神性的思想相对; 其次,身体和思想不可分割;履后,身体因为承载思想而具有主体性,但同时由于作为意志的工具而具有客体性。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后人类”语境中,身体所涉的相关范畴不再单纯基于自然肉身。远程身体”和“虚拟身体”等人 工身体形态的出现,使得身体”“思想”之间的均衡被打破,博弈的重心在不同的场景中会在两者之问出现偏向和摇摆,故 而需要重新定义和阐祥。有学者批评传统心灵美学是将“心”(思想)凌驾于肉身之上的等级美学,正所谓心被想象为一种主体性角色,身 那么被当作需要驱动、充实

4、、引导的被动之物。1实际上,自然人类的肉身也由此包含疳一个内在的等级结构,大脑在这 个结构中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个体的恩想就源自此,而身体的其他地方都不具备思维能力,只能作为附庸存在。然而按 照逻辑推演,会思考的身体或将是未来开展的趋势。2当代提倡身体美学的学者在建构其理论基础时,都提到思想和身体作为一体的不可分割性(或曰“身心一体*灵肉 一体)。身体美学对于纠正传统形而上美学那种遗忘身体在场”的错误倾向有重要意义,但这种所谓“不可分割性只是 一种对身体的自然状态的描述,而非对身体的超越状态的思考,亦非对后人类身体技术化状况的展望。“身心一体”的提法自身在逻辑上能自洽,但在具体论述时往往停留在语

5、义含糊的文学语言层次,未能以更严谨的哲 学语言来对所涉范畴进行细化定义。其实严格说来.“思想作为哲学范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意义上的个体生 命的思想,此思想可称为附身思想”,身体美学学者所谈的思想(或曰心”“灵魂”)就是指这种不能高开身体而独立存 在的附身思想”。由于身心不可分,故而有学者也将人类意识林为涉身意识(embodied consciousness)。3而且附 身思想*虽然源于身体,但从来不止步于身体,它内在地包含着溢出身体的冲动。人类总是带着好奇心去思索和探索未知 的领域,同时也总希望打破肉身的时空眼制,获得发挥更加自由的场域。4于是还存在另一类文化意义上的“离身思想在人工智

6、能未出现之前,这种离身思想主要表现为“文本思想I它 是个体生命所思所想以文本载体(包括文字、祝觉符号、图像、音频、视频等)延伸出来的高身存在。这种“文本思想” 不会随其生产者自然寿命的结束而终止,反而可能在借助文本载体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扩展。如马克思早已离世, 但马克思主义却仍然保持着生命力。前述“附身思想和“高身思想都是相对自然人类而言的,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后人类语境,特别是蔺着“元宇宙建 设的持续推进,“高身思想范畴又多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代码思想。方面是自然人类借助数字化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 代码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在诸如“元宇宙这样的数字载体中存在,实现所谓“数字永生。1另一方面是人

7、工墉程的“代码 思想。与前种“人源思想不同,它属于“机源思想,源自机器的自我编程,而这也将是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除了自然人 类之外新出现的、由高级智慧生命产生的“人工思想。2虽然目苗这两种电子思想”都还只是科幻电影当中的内容,但按照逻辑推演,随假设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必 然出现在未来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尽管如此,这种教字永生”本身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技术手段让个体生命 的记忆在赛博空间里获得延续,并不代表其就能由此获得永生。一个脱离了原有肉身的人二是否仍然能定义为原来的 那个人?作为“身心一体的肉身人类,我们的衲神世界具有内在的具身性,从肌肤微妙的触感到舌尖细腻的味觉,都是 建构起我们

8、认知的基础。当这种具身性的平衡被数字化身体打破后,那个数字“我即便在未来科技的兼能下完整保存了 肉身大脑里原有的思想,但其接下未的演化将很难再依照原有路径去延续了。所以数字“我其实不是肉身“我的永生,而 是作为新存在物的另个我二作为晚近十余年的前沿课题.“类脑计算是目前主流国家科学家非常重观的技术内容。3所谓类脑计算二按照学 界的定义,从狭义方面谈是指“仿真、模拟和借签大脑生理结构和信息处理过程的装置、模型和方法,其目标是制造类脑 计算机和类脑料能;4从广义方面谈那么是指借助大脑神经的工作原理与机制而进行的计算,它以脑神经网络为借黑卷照 对象,力图到达“将高维信息微在多层、多粒度、高可塑性的复

9、杂网络空问中进行处理”的人工大脑的技术高度。5这种类脑计算”技术在未来十年内的具体研发前景虽还不明朗.但作为一种开展中的科技,它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 只是时间问题。6未来“类脑计算”跟人工糟能枝术的深度融合必将引发一场攻变现实格局,甚至改变人类历史的技术革 命。而当“类脑计算”终于到达人.类水准.从简单的模仿人类的思维形态走向相对成熟的人类思想形态,形成具有自我意 识的真正的代码思想”时,它将终结当下基于附身思想而存在的身心一体命题的唯一性,使得“身心一体*和“身心分置” 两种不同思想形态共同存在于世。与受肉身及其寿命限制的“咐身思想”不同,代码思想.可以离开肉身而存在和开展,甚 至还能与“附身

10、思想产生间性关联,从与附身思想和其他“离身思想的对话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演化出超戴传统“身体一 思想二元模式的新形态。对于自然人类而言,思想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肉身逐步产生和在实践中开展的存在。具体到个体主体而言,思想 是基于肉身而产生的一种衍生存在,当我们的身体朽去时,附在其上的思想也将随之油尽灯灭,永远消失。而自然人类 制造出的人工粗能却正好相反,它是先有了“代码思想”(活的数据),“身体只是其“代码思想”的容器,这些代玛数据 随时可以脱离现有容卷”,从此转移到“彼二甚至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同时联网存储于不同的载体中。关于这种人工思 想的定义,不再受到基于自然肉身的传统身体美学的设定所束缚。中世

11、纪神学美学强调,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提供 了上帝的光辉,光辉所及之处就被“照亮。而这一“提供理论很可能在未来技术条件下获得普遍实现,只不过实现审美理 念共享化的不是想象中的“上帝的光辉”,而是可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稳态移植的“活的数据”一“代码思想二但凡能置入 “代码思想之处,皆可显现生命的活力之关。二、从“肉身的”到“人工的”:被改写的“身体”范畴然而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身体的泛化开始开展为一种越来越显著的趋势。这也就应了学者迈克斯奉格马克 (MaxTegmark)在提“生命3.0”税念时所做的基本判断:人类必然要进化到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去重塑自己的身体的 程度。1“身体这个原本所指非

12、常清晰明了的范畴,正在变得所指模糊而充满争议。所谓身体二不再仅专指那个包含着 不可分割的我思”和“我身”的自然肉身形态,而是成为一项母范畴,其所包含的子范畴不但包括经典意义上的自然肉身二 还包括人工屡面的“远程身体”和“虚拟身体”。而且,日后“自然肉身”还会在枝术升级过程中变成人机一体”的智能身体” 形态。可以说,身体”正在从“灵肉一体”的一元化古典形态,向“身心分置”的多元化后人类”形态转变。所以,从经典身 体美学到“后身体美学”,就是一个从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或曰多中心化的过程。其一是远程身体二即具备一定的身体功能,并且这些功能可以在主体意志操作之下参与实践活动的一种人工身体 形态。远程

13、身体”的出现,让在场”从此分为“肉身在场”和“远程在场”两种类型。目前给社会群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远程身 体形象,主要来自科幻电影。2实际上.远程身体的理念在当下已却分被实现:士兵操控攻击无人机”,使用无人机上 的远视距来追踪观察甚至攻击目标;航空航天技术人员操控机器人登陆月球乃至火星,完成诸如采样和记录等工作。虽然 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还不是真正的远程身体”,至多只是我们假设干延伸性的机械器官的组合,而且它们仍然达不到完全与 主体意志直接“一体融合”的“身体”标准,但这种由自然人类借助远程控制系统操作的机械在功能上已经迈入“远程身体”原 始形态的门槛了。“远程身体”的摄像头承当肉身的视觉功能,机械

14、腹体承当肉身的手脚功能,但它不仅仅是“我”的自然肉身在机械上 的一种外延,而且还是一种超越原有肉身自然属性的外扩。以前述“无人机”为例,它的飞行功能就不在人类能力范围内, 故而不属于对人类肉身功能的一种模仿和外延,而是一种超越了自然肉身功能的全新属性,属于一种新的超身体范喳。 当下神经形态计算领域正在专攻的一项课题蔬是构建“新一代感知系统即开发一整套功能类似生物而性能超越生物的 感知系统。3未来一旦这一感知系统可以投入日常应用场景,乃至与人体通过特定踣径实现互联,那么我们的外接身体 甚至会成为一种超越自然肉身的“超身体二任何认知,都寄要特定的架座来支撑。这些架座在日常生活中是种习见而不察的“暗

15、存夜”,就像海面下的冰山基 础,然而正是这些海面下的巨大局部支撑者显露在海面上那一点点冰尖。“盲人识日这个古老故事在后人类”语境下最重 要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个体主体的任何认知馥基于其自身的认知架座。盲人由于缺少祝觉卷官.所以旁人无论怎么解 释,他都难以领悟那个不可触又不可见的太阳究竟是什么。同样,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对于一位处于前现代生活 状态中的老农而言,他是不可能在耕田时产生关心全球即时信息的联网意识的。因为他缺少产生这种意识的电子联网器 官一招能设备。反过来,这也说明智能设备确实就是一种当代人类的新春官,只不过它是人工生产的、游离于肉身之 外的器官。生命的意义,正是“对自我边界的拓展

16、,1外在器官的丰富化使得人类知觉获得扩展,感受的边界也在不断 延伸,将“自我拓展到更远的地方,缝而也导致人类思想发生延伸性改变。2在移动互联网的城能下,我们的身体感觉 巳经不再止于诸如视觉、听觉等传统的五种,而是继而开展出了科技时代催生的第六感觉:“联网觉。我们对世界的把 握也借助“联网觉打破了此时此地的直观、直察的局限,进入跨地域的多媒介观察层面,主体问性也就由此从例重于冥 想的理念主体问性”升级为可以实际操作的“联网主体问性故而人类审关范围可以借助远程身体”的赋能扩容,新的身 体形态会帮助我们将“我思”和“体验”扩展到肉身难以到达的领域。其二是虚拟身体I即在缴字虚拟空间当中存在的一种身体形

17、态。按照其缘起,“虚拟身体”分为两类:是人类肉身在数字虚拟空间中的投射。这是一种所谓肉身的虚拟映射,如我 们在联网游戏里的映射身体,或在网络办公会议上的映射身体,它只是肉身的附属品。二是在数字虚拟空间里被构崖起 来的数字身体。如联网游戏里的角色,他们的身体就是一种没有肉身作为依托的纯粹虚拟身体。虽然自联网游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走红起,“虚拟身体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无须讨论就被理所当然认可的一种身 体形态,但严格说来,“虚拟身体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否属于“身体范畴尚存疑待论。到目前为止,“虚拟身体仍然不 是一种具备主体性的身体形态”,而仅仅是种客体性的“身体形象”,因为这种“虚拟身体只有身体的外观

18、而不具备定 的身体功能,只是一种客体性的“被看”之物。而且,当下联网游戏当中的映射身体不是在主体意志操控之下运动的,而 是主体借助现实的肢体去操作游戏柄才能控制,这就更加显示出它的客体性。此外,从存在方式看,“虚拟身体和“代码 思想在数码世界里都是一种虚拟的数据维构.不存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和思想之间的区分关系。故而“虚拟身体”乃是一 神被建构的、缺少确定性和感知力的身体形象,只是在称谓上具有“身体”特征,在本质上尚不具备“身体”属性。尽管如此,“虚拟身体这种只是“身体形象而非身体形态的状况正在被不断升级的技术改变。美国学者布尔达亚 (GrigoreC. Burdea) 1993年就在Elect

19、ro93国际会议上提出虚拟现实需要具备的三I特征:“沉浸(Immersion)、 “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 。 3他所谈的“三T主要是从效果层面来阐释,如果考虑到虚拟现实场景 在“元宇宙阶段的进一步升级,就必须再增加一个内容:“通证经济4“元宇宙预示假设“虚拟身体将有一套数据生态系 统作为支撑,区块链等技术可以从数据保真的层面确证这种身体的实在性它可以成为一种具有客观性的“身体形态, 而不仅仅是个随时可被替换的身体形象。目前与“元宇宙”相配套的可穿戴交互设备也正在升级送代过程中.那些试图败于捋戏消费者以“肢体感知的游戏设 备,改写了“虚拟身体”在较

20、早的联网游戏当中被动的客体性。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即时感知运动者的“虚拟身体”的肢体状况。 虽然目前的可穿簌交互设备仍然相当原始,仅仅局限于视听乃至微电震动剌激等模拟方式,但按照现在科技的开展速度, 不捧除这方面的技术在晚近几十年内就会有较大突破.实现更加完整而细腻的深度感知匹配,让虚拟身体和现实肉身 之间形成双向互感。作为展望,虚拟身体或许能具备更丰富且相对独立的主体属性,而不再只是现实肉身的附庸。在 更远的未来,一旦人工智能到谩奇点,联网游戏里的角色就将具备某种独立性,从客体性变为主体性,届时他们甚至可 以通过制作物理身体来使得自己的虚拟存在对象化。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

21、面对面”传统模式受到重大冲击,在被迫社交隔离的情况下,“非 肉身接触”的社交方式开始在社会实践中大量运用,甚至渐成一种持续性的演化趋势。网上云端办公在2020年开始登上 历史舞台。借助相关软件,肉身处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开会和研讨,这种肉身停留在原地 而“精神身体在科技鼠能下虚拟穿梭于各个空间的“身心分置体验之前虽零星存在,但得到如此普谊的应用那么是首次。故 而疫情之下的2020年可谓“身心分置”普谩化的历史元年,从此“身虽不能至,而思至之的后人类体验开始成为新常态。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工程构想内容之一,就是建立沉浸式仿真网络会议,让人们通过虚拟身体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团队合

22、 作。这一方面契合了新冠疫情带来的“非肉身接触社交转变趋势,另一方面也开辟了新的团队合作纪元,其构建起了能 够让领导者跨越空间限制去整合起团队的技术平台,这就让人们的资源整合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其三是“智能身体二即在自然肉身”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化改造和升级,让自然人类以“人机一体的方式演化成的 身体形态。对此,早前就有学者称之为“赛博格BCyborg),即人类的新形态是一种控制论的有机体(Cyberneticorganism), 是所谓机器与生物体的混合。1继而有诸多相关学者就赛博格”议题展开过系列研讨。这方面的理论间题笔者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关于“赛博格”议题的研讨是在大数据、移动互

23、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前进行的,那时的学者尚 未料想到在随后几十年间人类科技就快速推进到了现在的高度,所以他们在细节研讨方面也没有清楚地涉及今天的状 况。自然肉身”的局限性不用赘述,如前所述,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苟子在劝学中所做的“善假于物论。我们的肉身 在行走、抬举、眺望等方面都远不如在这些方面有所长的其他动物,但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长,就在于能借助 超越自己肉身的外物去实现我们的意志。正如今天的我们学习驾驶车辆等一样,未来人类必然要学习使用各种“外接器官” 来强化自己的身体能力;晚近几十年我们在学习使用无机体的移动互联网设备,未来人类可能还需要学习使用更多生长在 肉身上的有机体智能设备

24、。当下的人机接口”正在开启一个新时代,这使得身体成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汇点,未 来的人类自然肉身或将以升级为智能身体”的形态存在,渐次升级为“生命3.0”。其四是“外化身体二即数字人类为自己制作的外化仿生身体。或许未来随假设科技开展,作为活的数据而生活在诸如元宇宙”这样的虚拟世界里的数字人类,当他希望获得在现 实生活中体验的机会时,也能够给自己定制一个仿生身体,从而以物质形式体味人世间的酸甜苦殖。这样的身体形态目 前虽主要被作为科幻电影内容来表现,但按照逻辑推演,当人工招能到达奇点之后恐将成为现实。届时,身体领域的 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关系倒转过来,不是物质身体决定精神意识,而是效字化的精神意

25、识主动为自己创造作为物质载体 的“身体,肉身反过来异变为所谓安装和运行程序的栽体。三、从物理时间”到“主观时间”:日后将被技术重塑记忆时间”范畴身体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主体性,而动态的实践就涉及“时间T可题。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诸多哲学家都在研 讨“时问范畴问距方面下过功夫。早年胡塞尔对“时间的专固研究那么奠定了现代哲学中时间研究的基础。胡塞尔在这方面 做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相对系统地阐述内在时间”的命题。客观存在的物理时间,必须先被“我”感知,进入我”的意向性 结构之中,它对于“我”而言才是存在者的,否那么“我”即便每时每刻釜存在于客观的物理时间之中,也不能理解时间的存在。 于是胡塞尔就将这

26、种被纳入“经验秩序中的、被感知到的“时何”称为“内在时间二以便与客观存在的物理时间相区别。这 种被胡塞尔称为“,感知中的时间”,重心落在了作为个体主体的我的具体意向性结构上。1后来海德格尔参照感知中的 时间命题,将个体生命称为此在二即所谓时间内的存在者。2此处的时间”指的就是个体生命的寿命.每个人都只能 在自己寿命规定的时间内存在,无法超越自身大限。正所谓时问实质上是一个有主导极的结构体,3当我们侧重于它的客体性例面来阐述时,所言的即一种外在的、 客观的“物理时问”范畴;当我们从感知来谈论它时,所释的那么是一种主观的、呈现在意识当中的“主观时问范畴。牛顿在从物理屡面谈及自然哲学时,所谈的即“物

27、理时间。他将之称为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他又提出 它自身以及它自己的本性与任何外在的东西无关,它均一地流动,且被另一个名字林之为持续的(duratio)、相对的、 外表的和普遍的时间,是持续通过运动的任何可感觉到的和外在的度量(无论精确或者不精确),常人用它代替真实的 时间,如小时、日、月、年。4康德也是从物理时间的视域出发来定义“时间范畴,他提出,“时间不是以某神方式从 经验抽象出的经验性概念.时间是先天地被给子的5即在他看来,时何不属于经验对象,而是去人格化的先天存在, 不在经验世界的有效把控范围内。此处的.遗憾在于,作为关学史上里程啤式人物的康德不是从审关而是从物理学角度 阐述时

28、问范畴。其实审美所涉及的时问乃是一种与“物理时何不同的主观时间艺术家最摆长的本领即将在日常生 活的物理时间内一闪而过的场景、念头等枚取下来,并用丰富的文本措绘或者象征性的意象来让这一刻、这一闪念变慢, 在“主观时间”上加以延长、扩充和细致化。而由此产生的审美情感,就得以在一种诗意的气氛中“缓释当人工智能时代的“后人类”语境到来之后.记忆”的样态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在搜索引擎的助力下,记忆分为了 肉身记忆和可随时被调度来的联网记忆,前者存储在我们的肉冒大脑中,而后者存储在联网存储器中。搜索引繁不断发 展者的智能化和便利化,开始让群众将“记忆的任务从肉质大脑局部分担给存储器。传统的死记或背式的肉身记

29、忆方法 也由此开始出现失效问题,人们逐步意识到在联网条件下,最重要的不是机械背诵信息,而是具备借助搜索引繁调度和 整合各种信息,去开展创新性工作的能力。传统角制性记忆需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问精力,而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的联网 记忆极大地节约了我们的时问,绽句话说,就是增加了我们此在在世的时间密度。跟100年前的人们相比,当代人有着 与他们相似的自然寿命,但实际上现代人可支配的、高质童的时间要远大于他们,即现代人经历过的“主观时间要长于 他们。假设再做延伸设想,当未来人类的技术开展到能够控制记忆移植后,时间范畴的含义将进一步多元化,在主观时 问的基础上还将出现由人工合成的“记忆时间、正所谓“对时间流动

30、的感知才是意识的真正内核1我们之所以觉察到 时间在流动,除了事物本身按照时间维度在变化外,也因为我们通过记忆信息来加以感受。我们经历过的事件留下的记 忆,正是我们锚定时间刻度的坐标。换言之,从主观维度看,记忆即时间。2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现在是时何的一 个环节,连接着过去的时间和将来的时间”。3在个体主体的意识中,抽象的时间”是以具体的场景变换样态而绽开的, 我们只能生活在“现在”之中,并且在这个持续存在的现在”中连接“过去”和“未来”:“过去”以记忆的形式呈现,“未来”那么以 愿景的形式呈现。这同时也意来看,如果控制了一个人对过去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就控制了他所意识到的既往“时间。人类的

31、思想认知首先是一种“身体化认知,其中满含着感性经验的记忆构成了对时间的意识。未来一旦“记忆时间 通过技术获得实现,就将从物理层面改写现有“主观时间的定义。如果记忆可以移植,那么在人类的意识当中,他“感受 过”的时问就被廷长了。未来科技开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通过移植记忆耒延长”我们存在的时间虽然我们无法超 蕊肉体必朽的时间大限,但可以在这个被限定的时何内尽可能增加内容。假设一个人的固定寿命的值为T,而此人原本 的一生经历在其记忆中留下的内容为一个困定值C。那么在固定寿命T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植新的内容X进他的记忆 中而使得他的记忆内容变成新的值C,列为公式就是C=(C+X)。这意味着X变量可以

32、让他在心理时间上活了几童子, 甚至几十辈子。对于植入记忆中涉及的存在经验,人们其实都没有其实经历过,但记忆一直让人们的身体认为自己确实 经历过,这就是种另类的、在自然时问不变的情况下是长个体“存在时间的方法。在以人工方式合成的记忆时间”里,时间成为一种体验,对过去的记忆充满感情地加以调取,使之与此刻的意向彼 此交在在一起,共同构成“现在”的认知和情思。而这种以记忆为载体的体验,在个体生命的意向性结构中就成为一种.存 在”的具体显现。而且记忆时间”实现后还可能给人类开展带来革命性的促进作用,因为个体寿命有限,人们往往受制于 大限而无法持续推进自己的学识积累,一旦可以借助记忆移植使学识积累加速,人

33、类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将迎 来爆发式增长。四、从“具身”到“超具身”:人工智能时代的“具身性”范畴与强调思辨的形而上美学研究不同,身体关学耕究格外强调学理探讨本身所具有的“具身性”(embodiment)。所 谓“具身性”,虽然在不同学派、学者那里会存在一定的阐释差异,但总体观之,其基本含义是明确的,即:作为主体的 人,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知等意向性活动都依戡于自己的身体,主体构建自己的意识世界与身体密切相关。正所谓: 认知过程根植于身体,是知觉和行动过程中身体与世界互动塑造出来的。4或曰:“具身的观点把意义建筑在身体经验 的基础上。人类的概念形成、语言表达、认知判断都基于身体的运动图

34、式。5具依到美学,如果没有基于理性认知的具身体验,就不会有真正的“感性学。视觉、听觉、嗅觉,以及更具私密性 的触觉和味觉,都是我们认知外部世界的基础,直接、切身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趣味。视觉帮助我们在一瞬 间就从整体上把握对象,触觉继而让我们得以更为细腻、贴近、真切地感受对象的质感、温度等实存属性。可以说,多 种感官共同作用,构成了我们的审美知觉,而这种知觉,在审美活动中进一步提升为审美情感。故而有学者指出:在美 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之荫,它已经蕴含着身体话语(discourse of the body)。n1首先,“具身性在当代被标举,其时代背景就是对以往“思想凌驾于“身体之上的思维模

35、式的不满。柏拉图所谈的 诸多获低“身体而抬高“思想的言论,诸如41哲学家并不关心他的身体,而是尽可能把注意力从他的身体引开指向他的灵 魂之类,几乎成了当下身体美学倡导者必引的负面案例。2在“灵魂高于肉身”的奈围之中,“身体”长期被压制,成为一种不入流的、低级的、晦暗不明的存在,仿佛人的精神 可以不依赖于身慌而独立存在一般。“具身性被重新提起,就要回到身体主体去思考个体生命“在世界中存在”的问题。 故而梅洛庞蒂将身体置于主体的位置,提出“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上存在”,我们用我们的身体感知世界。他还 指出,在“我的身体”是“作为一个自然主体、作为我的整个存在的一个哲时形态的情况下,“我是我的身

36、体”。3经过在学术话语权上多年的博弈,具身性”在哲学所究和审美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已经逐步获得普遍的成认.它也 成为探讨意向性活动时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当“后人类”语境渐次到来,身心分置存在状态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之 时,具身性范畴又遇到了新的挑战。虽然具身性本身的基本内涵没有改变,但它的具体呈现样态发生了较大改变,必 须重新加以琲讨、阐释和定义。在经典语境中,“其身性范畴是在身心一体前提下进行阐发的。而在枝术贼能的后人 类语境下,身心一体这个前提正在受到挑战,毕竟“身心分置的存在状态让身体不再只指自然肉身,而是包括了诸如 远程身体虚拟身体之类的人工身体,这就使得身体美学谈到具身性范畴时需要面

37、对“身体形态不确定性问题。在传统身体美学“身心一体”的语境中,“身体”的形态是基本确定的,虽然不同的人在外貌上各有差异,但种属、性 别、年龄在指定时间段内都具有明确性。然而到了后身体美学的身心分置”阶段,当人工身体”被纳入身体”范畴之后, 身体”就成了一种不确定的存在。4从哲学层面观之,这实际上意味假设以往我身”与我思”的均势状态被打破,我思”才 是确定“我之为我”的鼓终保证,而诸多“我身只是我思”的从,例。而“后身体美学”这种“身心分置”和“身体所具有的这神不 确定性的特征,很可能导致身体”的主体性在进退失据中被异化为客体性。其次,具身性开始向“超具身性”方向开展。随假设“具身体验能够在借助

38、科技手段的情况下,以超越自然肉身的形 态获得,超具身体验也未到日常生活中。所谓超具身(ultra-embodiment),即个体主体在开展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和认知等意向性活动时,仍然是基于自己“身体二但由于“身体巳经多元化,并不止于单纯的自然身体,个体主体经常处 于多重“在场的状态,而具身体验开始呈现出超越自然肉身体验的趋向,通过从肉身到技术化身体、从现实到虚拟等各 神渠道获得。即便是在当下虚拟技术相对原始的条件下,“超具身体验也已出现,如通过网塔游戏的形式让玩家在虚拟 空间中拥有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体验。按照扎克伯格的设想,日后其公司构建的元宇宙”工程将渐次提升浸入式虚拟世界 体验,这意味假设参

39、与者还将获得更加丰富、逼真的感官体验,能够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各拥有个“身体,并通过这些“身 体获得更多超越以往自然人类的,超具身体验”。在前人工智能时代,“虚拟体验”往往通过想象来完成,故而有所谓“想象一个红色玫瑰就是拥有一个红色玫瑰的体 验的说法,1但到了虚拟现实技术介入体验的阶段,“体验不再只是通过作为构思的思想体验到达,而是完全可以通 过切身的“感官体验直接抵达。按照传统身体美学的思路,审美的本真与经验的原初性是直接挂钩的,然而现在经过智 能化效果处理后的声音很可能比真实的声音更具有触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更具有所谓“超本真特性,“真实”在新技术景现 中变成了所谓复数形态,自然真实和虚拟真实

40、斐属于真实”范畴。于是,如何正确评价这种非自然的、“超真实”的声音带 来的更加细腻、真切的听觉经验,就成了后人类时代身体美学需要反思的项诂题。接下来“元字宙”将以哪种虚拟技术方式接入尚待考察.不过按照目前的科技储藏,应当有两种方式可用:一是与物 理现实相区隔的虚拟现实设备(VR)接入,人的肉身停留在室内之类的受限区域,用以操纵元宇宙里的虚拟身体;二是 与物理现实相融合的增强现实设备(AR接入,通过技术化眼镜让物理现实的生活获得虚拟现实的赋能,比方在商家购 物时,点击特定界面可展开菜单来辅助选购。目前虚拟现实可穿栽交互设备(无论是PR还是“AR”设备)存在假设诸如体 积过于笨重、可视化界面缺少希

41、确性等技术缺陷,但考虑到20余年来智能设备的升级速度,这些瓶颈问鹿必将得到有 效解决。彼时其操作界面也将变得相对友好,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大规模进入群众化的日常应用场景。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从可穿戴交互设备”阶段到未来“意识接入”阶段的转变,也将对传统“具身性范畴产生相当大 的冲击。现在的可穿就交互设备对主体所展示的“虚扳现实”界面仍然非常原始,只能仰就于各种外部物理模拟技术。2传 统“具身性”范畴基于一个基本前提,即切身体验必须通过感官直接接触来获得,在“外界一感官一意识的意向性递进过程 中,感官是承接外界和内在意识的枢纽。但现在“具身性逐渐出现了两条路径:通过自然感官直接获得的“现实具身性

42、和基于技术化手段实现的虚拟具身性在接下来的元宇由虚拟空间中,“虚拟具身牲将获得更大的实践空间。而且作 为设想,日后当技术升级到能够跳过感官,直接通过神经传输在意识当中实现虚拟的“切身体验时,超具身性”概念将更 加广为接受。3屐后,我们还需要关注“超具身性”本身带有的内在风险。“超具身性”的前提是人机一体,然而人工智能是如此强大, 以致一个小小偏差就很可能在特殊环境下被放大到影响人类社会的程度。因此,人机一体后的后人类很可能会被人工 智能左右,“籍具身性也有可能沦为人工智能算法的附.庸。目前人工智能所显现的基本是一种将特定的片面能力开展到极致的特征,而相应的,对其的批判能力抑没及时鹿 上。相比之

43、下,传统“具身性范畴内在包含着审美和伦理的维度,这两个维度对具身性”向负面开展的可能性起到相应的 制约作用。基于人机一体的“超具身性”是否能延续和开展这两个原有维度还有待观察。显然,原本内在于“具身性范畴的审关维度在新技术语境中存在被消解的风险。在身体感知的手段如此多样、延伸 的范围如此广阔,加上虚拟感知模拟开始愈加逼真的情况下,出现了快感压倒美感的趋势,而日益快感化的感性体验那么 有可能由于过度强势,破坏“享受与“批判”之间的平衡,从而引发个体主体的“感性异化”。虽然审关仰赖于身体感官的直 接感受,但从来不止于感官感受本身,而是还带着显著的价值判断居性,但“感性异化”后的“宰美”很可能丧失这

44、种价值判 断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娱乐至死”的问题。当下愈加逼真的电子博戏体验已开始让青少年沉溺其中,一些者少年甚 至有从将之当成业余消遣变成占据正甘生活的主体的趋向。高质量电子游戏的出现.让传统康德美学中对审美的判断出 现了危机,因为康德美学认为,审美愈加趋向于无功利性二其品质就越高,而电子耕戏也是“无功利”的,纯桦是为了精 神的自由游戏,但它的感性异化能力比其他具有显著功利性的社会性活动还要强大,以致有“电子毒品之称。从神经美学的角度视之,“审美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其作用“必然包含着物理神经层面上的发生过程,1目前其发 生的场域仍然是自然感官层面。但如果未耒进入人工定制阶段,“审美就变得相当

45、微妙,它既可以是对人性的提升,也 可能是对人性的扭的。试想,如果某天开始进入电子设备深度植入人类感官意识阶段,如视阪膜植入和人工耳蜗植入, 乃至深度介入人类感官认知的神经植入,那么电子游戏带来的异化效果很可能超越目前的任何娱乐手段。我们面对 的现实世界的本然状态的呈现,充满着各种无可防止的缺陷,给我们蕾来各种痛苦,而相比之下,虚拟世界可以按照我 们的需要加以定制,以“审美欺膈”的方式让我们生活在充分的愉悦”状态中。如果电子袖戏升级到虚拟世界接入的高度, 那么童无疑问,相当多人甚至愿意沉溺在那样的虚拟世界里而对现实生活感到厌恶.会自愿接受感官欺罪而异化为一个 厌恶现实症”患者。作为更遥远的设想,

46、当人工智能全面压倒自然人类的阶段逐步到来之后,大量的自然人类将变成多 余人,即所谓被排除在社会进程之外的裸命二2那时他们对于现实的无力感或许更严重,虚拟世界这种“电子毒品”恐将 成为相当一局部人的精神寄托。毕竟.即便是人工裕能处于极弱阶段的今天,诸多工作领域已在人工智能碾压下出现所 谓的无用阶级。3这就让人忧虑未来此趋势会加剧,乃至造成人类社会形态的异变。当然,也有乐观的看法,认为人 工智能可以祓轻人类工作负担,而“免于工作的束缚使人类能够更加深彻地反思自身、关注自身。4但是,态度再乐观 也需要预先提防危机的到来。同样,内在于具身性”的伦理维度也存在被消解的风险。在当下技术条件下,真实的个体主

47、体已经可以躲在“远程 身体”和虚拟身体”后面,借助这些化身来满足自己的森求和欲望。与此同时,这些化身虽然直接行使假设主体的意志,却 在物理形态甚至道德层面上可以跟主体的肉身脱钥。5这警醒我们,当科技化的身体所延伸出的能力在开展速度上开始 快于驾驭它的伦理能力时,此种科技赋予的新能力就很可能发生异化,乃至在异化后开始反噬人类本身。所以“机器伦 理(MachineEthics)愈加成为学界研讨的热点问题。还有学者就比提出前瞻性道德贵任问题,认为开发人工智能时 必须对它未来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进行审祝评估,以前瞪性的态度负起对未来人类的责任。6我们必须回归价值理性的 维度,认真反思和批判工具理性借助新

48、技术之势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冲击。如果将来技术能提升到意识接入的技术水准,那么跨身体的超具身体验”将从外部感受升级到内部感受。这也将延 伸出假设干新问题.如前述的虚拟气味等设想。这种以欺骗意识的手段来构建气味意识的做法,已然对我们默认的认知和 价值观念构成挑战。与之相类似的,如何在“超具身性演化的过程中防止价值理性弱化、工具理性抬头等现实何题,如 何在新的语境下以更高水准去重构超具安性”的伦理和审美维度问题等,都将是接下来需要人们认真思考和研讨的一系 列严肃课题。五、结语虽然受到当下技术所眼,后身体美学所涉及的诸多新范畴和新命题还主要存在于逻辑推演当中,但它们都成为逻 辑推演中无法绕开的问题。而且,在探讨科幻文艺作品时,它们已是文本世界中假设存在着的“虚构现实二在今日语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科技 > 人工智能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