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565072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2009、2010年)二一一年五月东莞市副市长2009、2010年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评分汇总表 考核指标及分值 自评得分领导与管理(30分)投入与保障(30分)改革与发展(40分)总分12345678915871010101413131002009年158781010141313982010年15877101014131397 副市长(签名):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评 分 办 法一、领导与管理1.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教育工作,及时报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经常深入学校指导工作,每年为教

2、育办几件实事;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本指标有4个要素共15分: 出现区域性违反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现象的一票否决。没能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教育工作,没能及时报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扣3分。没落实到学校指导工作的扣2分;为教育办实事每缺一年扣1分。校园和周边环境安全保障不力的扣5分。出现重大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分值15自评分2009年15他评分2009年2010年152010年自评说明我市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国家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坚持教育发展“六个优先”,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学校用地、优先引进教育人才、优先落实教师待遇、优先解决教育工作

3、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深入推进“三转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现完全免费义务教育,积极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创新方法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问题,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采取积分制招收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地级以上市。近两年,吴道闻副市长多次向市主要领导汇报我市“三转二”办学管理体制改革、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学校安全和卫生防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教育管理机构等教育工作情况,并积极推进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两年来,吴

4、道闻副市长亲临一线,指挥重要考试的组织和学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多次召开高中布局调整校舍建设工作现场会、校舍安全工程工作会议,视察校园安全工作,参加校庆典礼、德育及教育科研活动和其他在学校举办的重大活动,了解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积极为教育发展排忧解难。健全和完善了校园安全防范机制,有效推动了全市高中布局调整校舍建设工作,协调市有关部门出台了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规范文件。2009年,市政府将新建学生宿舍列为年度十件实事之一;2010年,市政府将新建一批学校列为年度十件实事之一。近两年,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2009和201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分

5、别为95.10%、95.1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小学五年保留率为99.34%、101.58%,初中毛入学率为 130.84%、126.3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01%、97.9%,初中三年保留率为 101.24%、 100.7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8.66%、99.74%,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规范化学校达标率为100%,我市普通高考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升本科、升重点人数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市32个镇街全部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近年来,作为分管教育工作的市领导,吴道闻副市长多次亲自参与到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工作之中,积极协调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好校园及周

6、边环境治理和安全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2008年4月,在全市校风工作会议上,吴道闻副市长强调公安政法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决打击各种黑恶势力对校园的侵害,并加强协助形成长效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教育的发展。2009年7月,在全市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上,吴道闻副市长要求各镇街要负起责任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大安全宣传的力度,着力加强学生溺水事故隐患排查工作,落实好学校安全教育,全力确保学生生命安全。2010年,针对严峻的校园安保外部环境,吴道闻副市长多次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努力提升校园安保工作水平,切

7、实防止发生涉及针对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同时,他本人也多次率队赴镇街、学校进行督查。佐证材料目录编 号题 目111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文件、资料1122008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12东莞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市政府工作会议纪要131视察学校等有关重视教育活动的报道材料132为教育办实事的典型资料133反映基础教育主要指标的教育统计报表 14反映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保障机制和落实情况的材料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评 分 办 法一、领导与管理2.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制定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招收欠发达地区生源的规划和措施,积极促进区域内各类教育均衡协

8、调持续健康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本指标有2个要素共8分: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实施不到位扣2分;没能制定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招收欠发达地区生源的规划和措施,每项扣1分;没有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扣2分;区域内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现状没改进的扣1分。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扣2分。分值8自评分2009年8他评分2009年2010年82010年自评说明 2009年和2010年,吴道闻副市长在每年的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都强调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整体提升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在吴道闻副市长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市制定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方案,建设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9、基地已获省教育厅批准;高中布局调整中,新建、扩建中职学校顺利推进,职教城建设稳步进行;对在我市就读的“双转移”中职学生给予每人每年3500元的学费补助。两年来,我市不断改革中考招生考试制度,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继续实施莞城地区小学升初中电脑派位入学,出台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全市各类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我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8所(含技工学校),其中公办19所,民办9所。全市中职教育在校生50531人,规模在全省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全市有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10所,省级重点2所。重点中职学校在校生31518人,占整个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的62.4%,

10、规模办学的效益作用日渐显现。2010年,我市制定了关于对民办中职学校招收我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学生实行学费补助的通知,我市民办中职学校每接收一名“双转移”学生,市财政按每生每年3500元标准给予资助,学校每一学年再按学生就读专业和已核准的收费标准减去资助3500元后的差额向学生收取学费。2010年我市中职学校接收“双转移”学生6559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76.3%。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市于2009年6月制定了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计划投资33亿元打造我市职教基地。到2012年,完成新建5所、扩建4所中职学校,全市

11、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调整为15所,民办中职学校1112所,中职在校生达6.5万人以上;新建市级公共实训中心,充实各职业院校实训场所;建设培训机构580所,各类培训年培训总量达65万人次。我市在制定重大教育政策法规时,首先充分征求有关部门、镇街和及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形成初步方案后,提交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或市长办公会讨论,并在政府信息网公示,进一步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决策形成后,交由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及时公布各项教育政策执行情况及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市委督查室及市政府督查室定期跟进督查各项教育决策的落实情况,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并

12、在必要时在全市范围进行通报。佐证材料目录编 号题 目211确立科教兴市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文件资料212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办法221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招收欠发达地区的生源的规划和措施222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发展的有关资料223反映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有关材料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评 分 办 法一、领导与管理3.按照省定编制及时足额配齐教师,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按时足额发放;重视校长、教师的培养、培训,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教师数量、结构和素质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制度和师资队伍。本指标有4个要素共7分:没按照省定标准核定编

13、制配齐教师、教师有编不进、代课教师没逐年减少扣1分;没能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扣1分。没有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福利的扣1分。校长、教师培养、培训的规划、措施和资金配套没落实的扣1分;教师配置数量、结构和素质没能满足教育发展的扣2分。没有建立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制度和师资队伍扣1分。分值7自评分2009年7他评分2009年2010年72010年自评说明 我市高度重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全面深入实施“三名工程”(“三名”指:名校、名校长、名教师)为抓手,建立起由教育局主管局长领导,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全面统筹,并依托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全国高校组织实施,各镇(街)宣教办安排教师学

14、习的运作机制,积极实施教育部、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两个规定和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函授学习、专家讲学、讨论研究、教育实践、教育考察等培训方式开展大量以师德教育和新课程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近几年我们开展的工作主要有:教师在职学历进修、中小学新任教师见习期转证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中小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培训、学科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培养、中小学班主任全员轮训、普教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中小学英教师海外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中级全员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师资培训、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系列培训、中小学校

15、长后备干部和学校中层干部培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高中教师职务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卫生人员培训等等,平均每年培训约1500018000人次。 根据市财政、人事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市统发镇(街)教职工工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东财2006258号)精神,从2006年9月起,我市实行由市财政按统一标准委托银行发放全市镇(街)中小学在编在职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工资、津贴和奖金。实行教师工资统发后,我市已建立起稳定、公平、合理、有效的教职工工资统发机制,全市教师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并基本实现均衡化,充分调动了全市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促进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我市教师2009年、2010年

16、年均收入(含财政统缴的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分别为107998元和108815元,实现了逐年增长。目前,我市不但确保了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符合省“两相当”的要求,并逐步建立起教师工资津贴收入与公务员工资津贴收入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我市按照省有关编制文件规定的基本编制标准,结合我市公办中小学非户籍学生较多、流动性大的实际尽量足额配齐教师,并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2009年,我市教职员编制数和实际数分别为27254人和23673人;2010年分别为27305人和25168人。2008年9月,我市共有代课教师3058人,2009年2月,我市出台了东莞市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通过在中小学代课教师

17、中选招聘用制合同教师,妥善解决了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从2009年9月起,我市中小学不再存在代课教师。同时,我们切实加强了中小学临时聘用代课人员工作管理,采取有关措施,坚决防止代课教师问题出现反弹。我市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教师录用、培训、干部选拔、激励等管理制度,如市直属学校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关于加强东莞市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东莞市中小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东莞市中小学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配备标准、2010年东莞市中小学公开招聘公办教师考试实施方案等等,同时扎实推进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逐步建立起适应教育发展的人事制度。2010年,全市幼儿园、小学

18、、初中、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1%、99.97%、99.82%、98.74、90.41%;幼儿园和小学专任教师大专以上率分别为28.1%、95.28%,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率分别为:80.17%、98.74%、90.41%。佐证材料目录编 号题 目31反映校长、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和措施的有关资料32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按时足额发放并逐步增长的有关资料33教师编制文件及教师资源配置的有关报表34有关人事制度和教师队伍的资料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评 分 办 法二、投入与保障4.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19、在预算决算中逐年提高;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实行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 本指标有4个要素共10分: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得比例下降扣3分。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下降扣3分。“三个增长”中每有1个没有增长扣1分。没有实行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核算管理体制的扣1分。 本指标不能为0分。分值10自评分2009年8他评分2009年2010年72010年自评说明一、 我市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09年和2010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基本实现逐年提高。 单位:

20、万元 年份财政性教育经费生产总值所占比例2008年480030370253001.30%2009年540413376300001.44%2010年626626424625001.48%二、2009年和2010年,我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预算决算中基本实现逐年提高。 单位:万元年份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总支出所占比例2008年479625216968222.11%2009年540413232620423.23%2010年625965289830021.60%三、我市努力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1.全市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基本实现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单位:万元年份教育财政拨款教

21、育拨款增长财政经常性收入财政收入增长增长对比(百分点)2008年43359118521162009年49286913.67%20328119.76%3.912010年56514814.66%232627614.44%0.22%2. 我市生均教育经费基本实现逐步增长。 单位:元/生年份普通高中普通初中中职类小学生均增长生均增长生均增长生均增长2008年14096123251423675212009年154839.8411222-8.95151806.63939224.872010年1843219.051411525.781694211.6199485.923. 我市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实现逐步增长(

22、扣除大型修缮及基建)。 单位:元/生年份普通高中普通初中中职类小学生均增长生均增长生均增长生均增长2008年37624752444217212009年487329.523120-34.35552524.38294971.352010年785861.26366317.41729632.052496-15.35四、实行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我市实行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根据市财政局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实行二级统筹办学有关经费问题的通知(东财200757号)精神, 2007年,我市财政按中职学校每生每年7100元的培养成本(不含收费返拨)核拨学校教育经费。200

23、8年,我市对公办中小学的生均教育成本和教育经费进行了重新核定,其中中职学校扣除由财政统发的人员经费后公用经费供给标准为4600元/人年。我市中职学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按核定的生均培养成本确定学校每年教育经费总额。除人员经费由财政委托银行每月下拨至教职工个人账户外,其余经费统一作为公用经费(含专项经费),由学校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和本校实际情况,编制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预算,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请财政核准,再报同级人大审批执行。扣分:绝大部分指标均正常增长,极个别指标没有增长,自评2009和2010年各扣2分和3分。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评 分 办 法二、投入与保障5.落实教育费附加、

24、转移支付用于教育资金、免费义务教育资金、公用经费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依法依规征收、使用和管理;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本指标有2个要素共10分:转移支付、免费义务教育资金、公用经费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每有1项不落实、使用不规范扣2分。 城市教育费附加不落实、使用不规范扣1分,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低于30%扣1分。本指标不能为0分。分值10自评分2009年10他评分2009年2010年102010年自评说明2009年和2010年,我市征收教育费附加分别为4.75亿元和6.08亿元,全部用于教育发展。其中,城市教育费附加分别为4.75亿元和6.08亿元,用

25、于职业技术教育分别为1.82亿元和2.0亿元,分别占38.32%和32.89%。根据市财政局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实行二级统筹办学有关经费问题的通知(东财200757号)精神,从2007年起,我市实行市镇两级办学体制。2008年,我市对公办中小学的生均教育成本和教育经费进行了重新核定,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开核定和供给,并将公办学校免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纳入公用经费正常下拨。经核定的公用经费供给标准为:高中4600元/人年,市直初中3700元/人年,镇(街)初中2550元/人年,市直小学1500元/人年和镇(街)小学1400元/人年。除人员经费继续由财政通过银行统发至教职工个人账户外,其余公用经费(含

26、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按季度由财政下拨学校维持学校正常运作;民办学校免费义务教育资金由财政部门于每学期开学时下拨各镇(街) 民办学校。2009年,市财政共下拨免费义务教育经费1797.82万元、学校公用经费25027万元;2010年,市财政共下拨免费义务教育经费1797.56万元、学校公用经费23888万元。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评 分 办 法二、投入与保障6.教育收费行为规范,没有乱收费现象;区域内没有发生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现象;没有出现重大校舍安全事故。 本指标有3个要素共10分: 因政府责任出现乱收费行为现象一票否决。 发生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

27、育资金任何一种现象一票否决。 出现重大校舍安全事故的一票否决。 本指标不能为0分。分值10自评分2009年10他评分2009年2010年102010年自评说明我市从1999年开始逐步实行教育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学校由镇(街)委派会计,一切收费收入全额上缴财政专户,学校支出要先作预算,由镇(街)宣教办审核,再由财政核拨。同时,我市十分重视加强学校经费管理,逐步建立起中小学校自下而上的部门预算制度,将学校各项收支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每年开展学校财务检查,不断加强对教育资金下拨和使用的监管力度,使教育经费及时到位,保障学校正常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9年和2010年,我市没有发生贪污、

28、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现象。佐证材料目录编 号题 目4561教育经费统计简表4562财政局向人大提交的预决算报告4563财政局预决算报表、统计局年度统计表、教育局经费统计报表等4564教育经费管理的有关文件资料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评 分 办 法三、改革与发展7.中小学没有C、D级危房,学校布局合理;逐年消除大班额;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实现“校校通”;学生生活设施完善;校舍、实验室装备和图书等符合建设部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到2010年,有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实训场室1万平方米以上

29、,生均实训设备4000元以上。本指标有6个要素共14分:没及时消除危房、布局结构不合理扣3分。大班额没逐年下降扣3分。没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和英语课、实现“校校通”扣2分。学生生活设施没达要求的扣2分。校舍、实验室装备和图书没按规定标准配置扣2分。到2010年中职学校规模没达到要求扣2分。分值14自评分2009年14他评分2009年2010年142010年自评说明2006年,我市基本完成了全市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全市各镇(街)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全面消灭校舍危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原因,校舍危房隐患还会存在,为此,各镇(街)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学期开学前对学校校舍进行全面检查,对校舍存

30、在安全隐患的,及时进行改造,确保了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与此同时,市镇两级财政根据校舍危房改造的需要,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校舍危房改造专项经费(市直属学校的危房改造经费主要纳入生均定额经费中列支),切实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另外,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从2009年起,我市积极实施校安工程,对达不到规定的学校校舍实行重建或改造,做到“建一所,达标一所”、“改造一栋,达标一栋”,从根本上消除校舍危房,确保师生安全。2009和2010年我市普教系统中小学幼儿园没有出现重大校舍安全责任事故。20102011学年,全市幼儿园有727所,6576个班,学生208373人,班均32人;全市小学有330所,1172

31、0个班,学生552377人,班均47人;初中有150所,3714个班,学生187878人,班均51人;普通高中有40所,1369个班,学生70398人,班均51人,基本符合省市有关班额的规定。 从2000年开始,我市有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到2002年秋季,全市所有学校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发达镇区和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其他学校全部从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都能按省教厅的要求开足课时,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覆盖率达100%。2002年,我市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2000年我市规划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并开始教育城域网的建设。教育专网以广电网和电信网为依托,形成一个较为良性的运作机制。其中

32、莞城、万江、南城、东城四个区采用广电光纤实现与东莞教育网连接,其它镇区采用电信光纤实现与东莞教育网连接,网络中心和学校的连通带宽为10兆,城域网实现双出口,一条通过100兆光纤教科网理工学院汇接点连接到广东省基础教育网,一条由东莞电信提供的800兆互联网出口,使接入东莞教育网的用户能快速访问互联网。目前光纤网络已经覆盖全市32个镇街、所有中学、中心小学等大部分公办学校,数量达近300个单位。2008年底,我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全部建成为规范化学校,所有高中阶段学校均高标准配置,学生生活设施完善。2007年,我市已全面完成全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将于2012年全面

33、完成。2010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市一级以上学校比例达89.53。全市中小学校舍、实验室装备和图书等符合建设部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全市中小学建有实验室(物理、学化、生物、科学)共计830间,总使用面积达88429米2;建有电脑室共计537间,总使用面积达57227米2。实验室、电脑室建有完善的设施、设备,有配套的教学仪器(演示实验仪器和分组实验仪器每4个平行班配备一套,学生分组实验按二人一组数量配备),实验室装备建设符合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要求。我市中小学校都建有图书馆(室),购备图书共计2198万册,总价达17296.2万元。学校的图书配备、图书馆建设符合教育部20

34、03年发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要求。2010年,我市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有东莞理工学校、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东莞市高级技工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全市中职学校实训场室达20.4万平方米,生均实训设施设备为6353.9元。到2012年,待我市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完成后,将有9所中职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且所有新建扩建中职学校都按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设置标准配备实训设施设备。佐证材料目录编 号题 目711学校布局调整及校安工程有关资料712关于班额的教育综合统计报表72关于课程开设的有关文件资料73全市实现“校校通”的有关文件资料74反映学生生活设施及普通中小学硬件配备符合

35、标准的有关资料75反映中职学校硬件配备情况的有关资料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评 分 办 法三、改革与发展8.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没有设重点校和重点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年辍学率逐年下降;“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且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97%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0%且逐年提高。本指标有6个要素共13分: 免费义务教育不符合省的要求扣3分,属政府行为造成违规的一票否决。 设重点校或重点班扣2分。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达标扣2分。 初中辍学率不达标扣2分,没有逐年下降一票否决。 “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不达标扣2分。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不达标扣2分。分值13自评分2

36、009年13他评分2009年2010年132010年自评说明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积极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从2006年秋季起,我市不分城市和农村,全面对本市户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收杂费,每年少收约14600万元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市镇财政承担;二是从2007年秋季起,在免收杂费的基础上,对我市户籍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小学每生年200元、初中320元的标准免收课本资料费,所需经费每年约6700万元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三是从2008年秋季起,免收我市户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借读生杂费差额,每年免收的费用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承担,实现了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费

37、教育。我市按照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以及相关规定,切实做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工作,不断巩固“普九”工作成果。从2009和2010年,我市户籍人口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我市高度重视初中教育工作,将降低初中辍学率作为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和大力推动高中教育发展与普及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09和2010年,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入学率均为100,辍学率为0.221和0.219。我市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高度,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我市将能够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安排在适当的普通学校跟班就读,将需要特殊教育的安排在东莞市启智学校进行教育,同

38、时还组织市教育局同市残联等机构密切合作,做好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2009和2010年,我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8.57%和98.62%。 我市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工作,特别是自2010年胡锦涛、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有关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的讲话以来,我市进一步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问题。2009和2010年,3-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95.10%和95.15%,比上年分别提高了0.08和0.05个百分点。 经过2010年下半年的大量调研,我市于今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东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

39、),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列为今后几年教育的重点工作,进一步优化我市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保教质量,我市学前教育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佐证材料目录编 号题 目81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有关文件资料82教育综合统计报表等资料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评 分 办 法三、改革与发展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且逐年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有一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建立了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和工读结合助学模式;中职学校与欠发达地区联合办学,并完成当年省下达的招收欠发达地区生源的任务。 本指标有4个要素共

40、13分:高中毛入学率不达标扣4分。中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模未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扣3分。 没有示范性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扣2分。 没有建立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和工读结合助学模式扣2分。 没有完成联合办学和当年招收欠发达地区生源的任务扣2分。分值13自评分2009年13他评分2009年2010年132010年自评说明我市高度重视高中教育工作,将办好高中教育作为提升基础教育工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筹备后备人才战略工程来抓。通过高中学校布局调整,整合优化高中阶段学校教育资源,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2009和2010年,我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8.66%和99.74%。2010年,全市有独立设置

41、中等职业学校28所,全市中职学校招生人数19736人(不含省属、跨市中专学校在我市招生人数),在校生规模为50531人,规模在全省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开设的专业有电子、计算机、会计、金融、服装、毛织、家具、模具、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美术装潢、旅游服务与管理等30多个种类,其中9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全市有国家级重点10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2所,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占整个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的62.4%。多年来,我市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中职毕业生达25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模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0年,我市共有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7所

42、。我市已建立起完善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一是从2002年开始,我市实施“低保”家庭助学金制度,所需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目前助学金发放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800元、初中900元、高中3000元和大学7000元,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后,该项制度仍然执行。2009年和2010年,我市分别向11365名和 10471名低保家庭子女发放助学金2773.24万元和2681.79万元。二是从2005年秋季起,财政向“低保”家庭在读子女中学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发放标准为每生每年1720元。2009年和2010年,全市分别向3817名和3990名低保家庭在读子女中学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共656.52万元和686

43、.28万元。三是2008年设立“低保”边缘户在读学生助学金,发放标准为大学生每人每年3500元、高中生1500元,2009年和2010年,分别向22003名和20050名低保边缘户子女发放助学金5035.45万元和4804.10万元。四是每年指导和督促各镇(街)、学校做好对所有困难家庭在读子女的书(学)杂费、住宿费等进行减免,并发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难问题。2009年,共有14149人(次)获得助学减免,减免金额达616.34万元,还有1066人(次)获社会捐助95.88万元;2010年,共有18716人(次)获得助学减免,减免金额达557.55万元,还有1599人(次)获社会捐助173.92万元。我局根据省教育厅和省宋庆龄基金会的安排,推荐品学兼优的高二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