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教育现状及前景一、近年来中国工程教育取得的成绩近年来,中国的工程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具体表现为:教育规模快速扩张。自年开始,中国高校按照政府的改革要求大规模扩大招生,从年到年的年间,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平均年增长达,至年全国招生万人,在校生总数达万人。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科在大学中占有最大比重,在扩招前工科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年以来,虽然工科院校的基数有大比重下降,但由于大规模扩招,到年工科在校生和当年新招生占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仍是高等教育中的最大比重。与世界各国比较,中国的工科在校生无论绝对数还是比重都是第一位。扩大招生使更多中国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人接受了高等工程教育,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至年,当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由于中国经济刚迈入中低发展国家门槛,人口基数庞大,又多年有效地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新增人口在逐步减少,因此扩招的速度在慢下来,近年大体上年增左右,估计工科生源今后也会逐年递减。教育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首先是对职业教育的重新重视。建国后,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政府一直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以培养大量第一线具有专门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但世纪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一度被削弱,社会上普遍漠视职业教育,家长普遍要求子女接受普通教育,即使是对于爱好技能型
3、操作的孩子也不准其接受职业教育而一定要其接受普通教育。原有职业学校纷纷升格,不能升格者不少被撤并,与产业部门和企业的联系被人为切断,这种情况到了近期有了重大转变,在各方面的呼吁下,政府重新重视职业教育,年和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各种教育计划、规划中都列入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工科职业教育也有了恢复和发展。以年为例,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新招本专科万学生中,高等职业院校所招为万人,占,其中工科类学生为万人,在高职学生中占。学位教育也有积极的变化,以应用实践为基础的专业硕士学位得到了肯定,并得到很快的发展。其中工程硕士占了最大比重,年全国共招收硕士研究生万人,其中专业硕士
4、万人,占,工程硕士万人,占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开始工程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教育试点。教育投入大幅提高。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投入也相应提高。截止到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达亿元,与年相比,增长达,年来以年均的比率增长,其中对高等教育及包括高等工程教育在内的投入的提高幅度也应该不低于此数。各高校校园建设明显改善,教学设备显著增加,学校占地动辄数千亩,大楼一盖就若干万平方米,从校园外观来看,一点不比发达国家的一些名校差。各种教学设施和科研试验设备尽管在数量上仍然不足,但在质量上却日臻优化,不少设备堪称国际一流。虽然梅贻琦先生说大师比大楼更可贵,但如果通过努力建立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再辅之以最好的设施,
5、岂不是两全其美、如虎添翼?所以,只要不是摆花架子,只要不以妨碍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为代价,能改善办学的硬件条件总是一件好事。教育质量有所提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进展,中国高校逐渐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如分子生物学、量子理论等;新专业也包括很多工程专业,如环境科学和工程、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等。其中有的专业原来只在少数学校有,现在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有些传统专业也开拓了新的内容,例如煤炭的清洁利用、极端制造等。教学本身也在不断地改进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工科教学中增加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如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也在探讨和改进
6、中,不少学校在校企结合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教学改革在积极开展。在“回归工程”的背景下,部分学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强调需求决定论和学生主体论的价值导向,强调全面工程训练,强调实践主导下的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和的教学模式改革,这两个概念虽然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创新。如在汕头大学等学校的探索中,根据中国的实际,在的实践中融入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元素,使的内涵更加全面。也在一些学校开始实践,成为我国众多新教学模式中富有成效的一类。应当指出,所有这些改革都得
7、到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支持和引导。国际合作在不断推进。不少高校与国外学校建立了联系,合作方式多种多样,从不定期到定期互访、交流经验、互换学生和访问学者,到合作办学、互认学历、共同授予学位。合作办学的方式也各有特色,如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合办的交大密西根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与宁波市合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与北京邮电大学合办的工商管理博士班等等。不少中国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利用暑假到国外对口学校进行第三学期学习。国外办学的一些新的理念也传入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在汕头大学等学校积极实践,对促进教学改革很有帮助。的引入也已取得积极的成果。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扩大了招收外
8、国留学生的规模,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已超过万人,“十一五”期间增加了以上。其中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大多是汉语言、文史类专业,工科专业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等机构也与国外相应机构建立了联系渠道,开展互访、举办研讨会等活动。二、中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工程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供需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在人才供需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一方面相当比例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一次就业率在下降,而较长时间的就业率未见数据;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人,直接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人与企业需要的人不对口。至于深层的原因,就有多种分析
9、了,概括起来说有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从总量上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年增长率在左右,但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却远远低于此数,只有左右,如果排除农业就业人数的减少,则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者的年平均增长率为左右,其差距反映了综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大扩招时期招入的学生逐渐毕业,年毕业生数量却是百分之几十的增长,显然与需求之间难以相互适应。即使考虑到由于企业技术进步,新兴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的加速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的增长比例较大幅度地超过劳动者总量的增长,但也不可能增长得这么快。再考虑到我国企业的大多数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假以时日,这种不匹配、不适应就有其必然性了。从
10、结构上看,包括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都有不适应的地方。在层次结构上,如前面已提到的职业教育,尽管已有很大进展,但相关的社会舆论导向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实际发展上也还存在学校层次决定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等问题。在专业结构上,很多新兴专业、交叉专业仍嫌不足。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引进了新技术,一些传统产业有所复苏,如采掘业、传统制造业等,但前些年在一些高校中此类专业已经萎缩,因此也出现人才不足。此外,由于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导致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发展目标与模式趋同化。由于对院校实行行政化分档次管理,高校被分为高职院校、一般高校和“”学校,后来在“”学校之
11、上又命名了若干“”学校。另一种分类叫做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再一种分类叫一流大学和非一流大学,一流又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或省内一流等等。本来主要是培养人才类型上的差别,变成了层次差别,而且层次又和学校及领导人的级别挂钩,和学校得到的科研经费和其它支持紧密联系。因此,越是上层的学校得到的资源越多,发展得越快,马太效应极明显;而越是分层,分在较低层次的就越不甘心,总想往上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都想办成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发展目标和模式趋同。在不断攀比的过程中,培养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的目标模糊了,培养人才是学校中心任务的目标模糊了。不少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放在争取更多
12、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上,而培养目标缩减为单一的科学研究人才,教学摆不到学校的中心位置,管教学的领导、做教学的教师地位不高,评职晋级时评分低,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教学中缺乏实践。由于学生规模大,实践要求与实践条件之间存在很大反差。从内部看,学生在校的实验条件严重不足,实验分组越来越大,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有的实验甚至只是教师演示、学生观摩。从外部看,学校与企业联系薄弱,学生到企业去实践的机会很少。学校方面缺乏相关经费,对学生实习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也不够,怕学生到企业去捅娄子;而企业也怕麻烦,不愿接受学生去实习。从大环境来看,大企业为数有限,确实接纳不了这么多实习学生,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很多
13、操作都已自动化,学生去了要为他们专门设计实习环境,也需要相当的投入;至于广大中小企业大都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安排一些部件组装等简单操作,也难以让学生进行真正的实践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让学生自己去找实践单位,学生找不到就随便找个地方开个证明信到学校交差。过去工科学生必需有的设计环节大多被取消,课程设计没有了,毕业设计被毕业论文所取代,而缺乏实践的论文则靠东拼西凑甚至抄袭来完成。此外,学校中大多数教师本身都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没有实践经验,又普遍缺乏从企业来的兼职教师,因此也难以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教学体系不适应工程特点。教学体系长期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来划分和安排,
14、缺乏适应现代工程特点的变化。基础课甚至相当部分专业基础课是按照科学教育的理念组织的,主要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并不按照工程的需要加以重组。专业课也主要是讲技术、讲分析,以还原论为基础,缺乏工程的系统思维、综合思维,在学科定义、设计理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方面,都有待根据工程的特点予以矫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一些国外引入的新理念尚未充分普及,大多数学校还谈不上创造性的应用,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重组也大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能力薄弱,伦理缺失。除了实践能力差以外,学生普遍缺乏正确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由于应试教育对中、小学的长期影响,学生普遍缺乏独立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无论中学或大学都
15、普遍不开设逻辑课和沟通课,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这方面能力弱。此外,社会上、学术界的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和风气也必然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不少学生缺乏独立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不遵守做人做事讲诚信的行为规范,甚至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凡此种种,都令人忧虑。三、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前景展望中国政府已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今后十年中国教育事业做了全面规划,尽管其中对工程教育直接着墨不多,但实际上“纲要”的各个部分大多影响到工程教育。如“高等教育”一章中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意味着大规模数量扩张阶段已告结束,今后要转到提高质量上来,这当然涵盖了工程教育的发展方
16、向。其他如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段落都与工程教育直接有关。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纲要的内容,展望中国工程教育发展前景,可以预期:学校竞争将加剧,工程人才的供需矛盾将缓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参与高考的总人数开始下降,这意味着学校之间的竞争将加剧,促使各学校在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上下真功夫,部分质量较差又无特色的学校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而多数学校会不断进步。随着经济发展和招生增长率的下降,供需总量上的矛盾将逐步缓解虽然会有一个较长过程。学校办出特色有赖于改革工程师制度和行政化的办学体制。竞争的局面将促使各学校更多地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7、,逐步认识到需求的多样性,并根据各自的长处准确定位,办出自己特色,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满足社会的需要。当然这同时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协同,其中的关键有二:一是工程师职业资格的导向作用,目前中国还没有完整的职业和执业工程师制度,因此工程教育缺乏社会导向,此事酝酿已多年,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并将对工程教育起到重大促进作用;二是体制上学校分类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做法必须改变,以消融学校趋同化的动力,“纲要”中已明确“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关键在如何落实。产业转型将有利于解决产学结合培养人才问题。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解决实践教育缺失的根本途径。一方面需要推动立法,让企
18、业明确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学校要精心组织学生去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务求在学生真正学有成效的同时,使企业也能从中受益,达到双赢。同时要看到,广大中小企业在整个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会逐步转型,市场压力会促使它们产生对工程人才和工程创新的需求。只有广大中小企业转变了,国家才有持续发展的希望,教育中的问题也才能得到相应的解决。在产学结合中也要同时解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目前有些学校,尤其是较好的学校想以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完全代替学生到企业去接受实践教育,这方面的动向值得注意。教师将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力。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个长期的过程。改革的主力是教师,主要阻力也来自教师。要讲清道理,动员
19、广大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汲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改革。对、等理念要吃透其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消化吸收,并不断创造新的做法。当前,教育部确定在部分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认为,只要认真踏实去做,坚持数年,必有成效。对教师业绩的考核、职务的晋升应体现其改革内容和成效。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从各个方面努力。高校应协调安排各类课程,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各类知识,并培训学生的各种能力。要从人才全面成长的角度,改造德育课程,把德育贯穿到学生在校各个方面的活动中去,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应逐步开设一些长期缺失的课
20、程,如工程伦理、逻辑思维、人际沟通等,并推广到所有学校;要组织好第二课堂、科技竞赛等课外活动和其他有益的社会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关键是教师们要发挥示范楷模作用。当然,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中、小学如何改变已经形成多年的应试教育体系,需要全社会从上到下,从政府领导、学校、家长到学生本人转变观念,真正形成人人皆可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认知,同时要打破已经形成的各种既得利益链。虽然做到这些决非短期之功,但学生在高校学习有其规定的期限,不能等中小学都改好了再来,高校必须从现实出发,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在校学生得到更多更全面的素质教育。从工程教育的角度看,在中小学教学内容中除科学知识外如何适当增加一些基本的工程知识,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以上各点,有的是相对较短期的任务,有的是长期努力的方向。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向前推进,工程教育的质量必然会逐步提高,也必须逐步提高,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工程教育现状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