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561377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关于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关于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关于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国际文化交流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合作教育论文摘要:文章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从师资构成、课程设置和校园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发挥国际文化交流这一大学基本职能的作用。文章并认为,确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地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这是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文化交流在大学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借鉴世界现代文明的成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大学人才的培养方式,逐步走向国际化,是一条可以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并可获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好路子。这不仅是我国

2、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原始创新性不足的瓶颈问题,阐述了大学的国际文化交流职能对增强高等教育的创新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一、从高等教育的职能看国际文化交流及其作用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针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指导原则和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强调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论及“高等教育的功能”时报告指出,大学的第四项职能是国际合作。报告着眼未来的大目标,从全球范围内透视教育问题,视野广

3、阔,见解独特而深刻。它强调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学会共处是做人做事的基础,而学习的关键是掌握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应被看成是激发学习的过程,一种终生的整体体验。在一定的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这种终身学习不再只是完成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它同时也是人们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知识经济是建立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更新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面对21世纪的挑战,人们有必要对教育重新审视,改变对教育纯功利主义的期望。大学的任务是探索、创新和传播高深知识,而知识具有普遍性。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学术交流成为时代的主题,知识的传播已跨越了国界。大学国际文化交流由于其在文化

4、创新和融合、促进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方面的独特优势,已成为大学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项职能。世界许多大学的发展史已充分证明:一所大学的创新力和生命力由其与外界交往的机会与频率、学术文化吸收的强与弱、学术文化所依存的社会活力及活动范围等因素所决定。据悉,目前已有1130多个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相呼应,全力推进各自的教育改革。例如,美国大学的教育改革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为基本内容,建立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理智能力为核心,形成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以促进个性自由发挥、能力可持续发展以及心灵世界的完善为课程设置的终极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为顺应21世纪经

5、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美国许多大学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竞争中,许多创新型国家就是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其提高人才与科技优势的制胜源泉。他们把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推动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制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明确提出采用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的教学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他们大量招收外国留学生,将学生出国学习、精通一门外语等均纳入教育计划,调动一切

6、资源支持和鼓励公民与学者的国际交流。前不久,美国还通过立法,计划从2010年开始,每年派出大约100万学生参加海外学习项目。日本则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韩国则专门成立了“21世纪委员会”,将努力提高和增强学生“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和对各国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作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国家成功的人才战略充分说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均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手段。然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容乐观。美国新闻周刊2006年首次将大学国际化作为评估指标之一,评出了全球100强大学,排在前10位的除了英国的

7、剑桥和牛津大学以外,其余均为美国大学;进入100强的亚洲大学有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的9所大学,中国大陆无一大学入榜。另据2005年麦肯锡报告称: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将会妨碍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这份报告实际上是把国际文化交流及其所起到的作用联系起来,该研究报告根据对83名人力资源执行经理的采访后得出结论,中国每年培养出近160万各类工程师,但与印度25%的大学毕业生具备了去外国公司工作的技能相比,中国这个数字不到10%。报告认为:中国大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英语教学对口语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中国学生在校时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的实用创新技能和团队

8、精神。报告还预测,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不断扩大业务,他们将面临在中国难以招聘到高质量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现代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的培养标准、教育发展改革的空间和资源、教育质量的评价与规则等均发生了变化。国际文化交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社会中教育发展水平、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中担负着日益重要的职责。为此,高校应从长远发展出发,确立国际文化交流在学校国际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中加大国际文化交流的内涵与力度。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解决高等教育创新性不足的问题1高等教育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中

9、国新教育的创新性不足与国际文化交流的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症结之一。中国的高等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体制影响,缺乏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日显:其一,教育思想和观念缺乏先进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专业化,素质教育滞后;强调单一规格的大一统教育,忽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其二,课程设置还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课程体系仍然是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重单学科系统性教学,轻多学科综合性教学。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并常以现成结论为主,缺乏补 充前沿性的新知识。其三,中国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

10、的培养。如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科研创新训练不足,难以得到名师指点;教师往往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以及学生对经典的死记硬背,不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学习主要依靠教科书,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许多学生习惯于从书本上找现成答案,学术视野窄,科学思维与判断性思维能力较低,创新意识不强,团队协作能力不强。其四,正如中科院路甬祥院长所指出的那样,中国高等教育的弱点之一是缺少更广泛深入的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一是多年来,虽然我国许多高校以国际教育合作推动学科的发展与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的发展还不平衡,渠道不广,层次不高,深度也不够。原因之一是观念陈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

11、体不明,国际化意识不强,相当部分学校和学者缺乏了解国外教育、管理和文化的先进性的机会;其次是教师的整体外语水平不能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广泛开展;三是我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使得在与国外高校的教育合作中较为被动。2构建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主要要素21世纪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教育国际化、大学功能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学科交叉综合化的总趋势,尤其是随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已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必须。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促高等学校创新性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的教育体系、培养模式和国际化环境建设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

12、该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应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师资构成。“办学之道,教师为本”。只有具备国际意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领域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要求的人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教育水平所积淀出来的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学术思想、科技水平对于我们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可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是课程设置。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和全球意识。学生应掌握一门外语并了解别国文化,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法律、国

13、际贸易、金融、管理、科技等方面的宽广知识,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并合作共事。也就是说,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促使学生不仅学会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且具有学科交叉的优势,广阔的国际知识和战略思考能力,能够聚焦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能理解和处理快速变化的周围世界。三是校园环境建设。课程设置除提供国际化的系列课程外,还应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跨文化活动环境与平台。招收和派遣留学生,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同时注重校园学生构成的多样化和异质性,通过多元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和碰撞,激活思维和灵感,并形成创造因素。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了解不同社会和文

14、化间的差异并体会到这些差异存在的价值,视野将大大开阔。三、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增强高等教育的创新性1引智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构建新型的国际教育合作关系引智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构建新型的国际教育合作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考察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合作科研;二是通过强势学科的“强强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或联合培养,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诸方面构建一整套的应对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长短期结合或特聘、兼职、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聘用机制,把国(境)外高水平专家教授请进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等。尤其是争取与国境外高

15、校或机构联合共建教学、科研中心或实验室,开展讲学、联合培养、科研、开发的“综合型”引智,推动教学、科技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四是重视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专业课外籍教师聘请与各类资源的短期讲学或报告相结合,使各专业开设的外语课程或讲座逐步增加,为师生创造语言环境和开阔视野的机会;五是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不用出国就可以取到“经”。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引智可达到以引进吸收促创新、开拓教师国际视野的目的,使他们尽快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信息,了解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最新进展,开拓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同时可尽快提高外语应用水平,掌握双语教学技能。2赋予鲜明的国际化内涵,加强

16、课程重组整合和文化素质教育应在课程内容上加快改革,如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学科的课程体系,与国际上通行的学术规范接轨。此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仅靠专业教育是难以形成的,辅之以文化素质教育则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为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得到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开设国际竞争和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以及课外学术活动,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以及介绍外国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课程,增设国际学习和研究以及跨文化研究的课程,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在专

17、业课教学中,要注重介绍国外最新科技文化成果和动态,同时增设具有国际性特征的专业选修课。在教材的选用上,尽可能选用国际先进教材。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并尽可能多地聘请外国专家和学者前来授课或短期讲学,尤其是充分利用海外政要、知名大学或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着名企业家等资源,邀请他们来访、交流和讲学,逐步建立起海外专家名师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创造外语环境。教学计划中尽可能增设国际化的实践环节或合作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境内外的国际交流经历。要大力开展外语教学的改革试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知识与技巧。3积极推进国际间的学生交流与培养首先,使学生在校期间

18、能够参与国(境)外学习,增加国(境)外学习经历。如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机构的教育合作,在国外设立学习点,开展双边或多边和多层次的交换生项目,攻读学位、海外实习、技术培训、夏令营、暑期课程、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国际会议、联合培养、国际竞赛等。通过上述素质拓展、学习交流和学位教育等不同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而且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更趋于“中西合璧”,为培养有国际背景的创造性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校园环境是学生国际化教育的重要 载体,一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主办的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及其服务工作,参与学校外事活动及服务,到外企实习或培训,参与导师

19、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加强在校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促进国际语言环境的形成,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4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加强智能发展、加强教学实践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三个趋势。首先,要注意增设适应个性化培养的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外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鼓励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容许有不同意见。在教学目的上,注重入门的引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辨别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教学方法都很值得借鉴。我们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或

20、出国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引进国(境)外长短期教师,加强学术交流,潜移默化地促进我方教师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鼓励教师设计一套旨在提高学生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环节,用课外活动、专题及个案学习、专门设计的作业和实践环节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创新应用于学习和研究工作上。同时,借鉴和采用国外通行的合作教育方式,开设讨论课、开展各类课内外创新研究活动,使学生接受学科研究方法训练,在合作环境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开阔视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要鼓励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推动课程教学的转型。其次,提倡

21、中外教授为学生开课,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的进展,激发学生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中外教授的进取精神、治学态度、创新意识和研究方法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这一方面,美国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尽量安排最有名、最有经验的教授教本科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同时聘请优秀研究生作助教,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又如,建立联合导师制度,学科背景不同的教授以群体教学的方式授课,或联合开设一门跨学科复合课程,为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角和知识结构。有的学校还要求资深教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本科低年级学生开设专题讨论课或独立的研究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得以结识优秀的老

22、师,从教授们的研究成果中受益。第三,多设一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和开展的科学研究,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加强学校与跨国公司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与工业界相互联系的实践教育体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到这些公司实习,或共同推行对学生的培训或资格认证,传播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促进技能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与跨国公司、国(境)外大学或机构开展科技合作或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学生通过接触企业和参与科研,初步掌握科研方法,积累研究经验,激发勇气和提升创造力。同时加强企业家精神和技术领导才能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影响力(包括实力、智慧、诚信、责任感和独立精神等多个因素)的形成。通过合作,高校可积累与国内外产业界合作的经验,获得世界范围内产业技术前沿发展的信息,用以指导科研方向,带动学术研究和教学。四、结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能有效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竞争力,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这是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的职能和作用,借鉴国(境)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注重在高等教育中体现和贯彻国际化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和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