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江新区“十二五”规划初步思路两江新区“十二五”规划初步思路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攻坚时期,是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全新开局、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两江新区“十二五”规划,对贯彻落实国函201036号文件精神,加快实现中央战略目标定位,对推进重庆发展改革,加快建设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对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1发展基础 两江新区是我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
2、放新区,也是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新区位于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和两路寸滩内陆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可开发建设用地面积550平方公里。新区辖35个乡镇街道,2009年户籍人口138万、常住人口160万。立足国家战略定位要求和新区发展实际,两江新区实行“1+3”、“3托1”的开发管理模式,由6大板块协同推进新区开发建设。新区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已成为全市最具经济活力的板块,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初具规模。2009年实现GDP 814亿元,占全市的12.5%;人均GDP 50875元,是全市人均的2.
3、2倍。工业总产值1511亿元,占全市的18.3%。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占全市区县级财政收入的2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亿元,占全市的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5亿元,占全市的14.9%。 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以汽车、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为主导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拥有长安、霍尼韦尔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金融、商贸、物流、研发等现代服务产业具备较强实力。两江工业开发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五里店工业研发设计中心、“星”系列总部楼宇基地等园区及配套功能较为完善,产业集群化、园区专业化明显加快。 内陆开放重要门户显现雏形。开放
4、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内陆地区唯一集水港、空港双功能于一体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已封关运行,西部最重要的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已轮廓初显,西部最大的悦来会展中心已开工建设。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3亿美元,占全市的32.4%;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3.7亿美元,占全市的43.7%,其中出口14.6亿美元,占全市的34.1%。 2面临的形势 金融危机促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可能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等多重特征并存时期。在世界性外需恢复增长缓慢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从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型,对外开放战略从双沿开放向内陆开放转型,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和社会民生受到高度关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主
5、旋律。同时,我国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10年,西部大开发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政策趋向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内需增长,加强重点经济区开发,培育新的增长极。这给两江新区在内陆地区探索建立改革驱动、开放引领、内需导向、民生主导、生态友好的科学发展新模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总体看,两江新区发展具备四大优势。一是综合交通优势。两江新区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将形成航空、港口和铁路三大全国性交通枢纽。江北机场到2015年将形成4500万人次的年吞吐能力,成为西部最大机场;寸滩港加上果园港的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达到340万标箱
6、,成为我国内河航运的最大港口;国家八大铁路干线交汇重庆,西部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将在新区建设;新区内高速路、快速路、城市轨道交通线密布,5条高速路与全市路网构成四通八达的二环线八射线高速公路网络。二是要素成本优势。水、电、天然气、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比沿海地区低40%左右。重庆有56所高校、在校生规模62万,有341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50万,常年可输送各类人才30万人,能为两江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辐射范围优势。两江新区地处内陆腹地,辐射范围广,市场潜力大,所处的“西三角”地区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还可以进一步辐射西部地区680万平方公里、4亿多
7、人口。四是政策优势。除享受浦东和滨海所有现行政策及先行先试权之外,两江新区还叠加了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新区自身也出台了多条吸引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 同时,两江新区发展也面临开发建设任务重、发展现状与国家战略定位之间差距大等突出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在今后几年着力解决。 综上所述,两江新区已经具备在重庆和中西部“加快”、“率先”发展的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新区形成发展框架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创新开发模式,提升开发水平,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
8、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两江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经济总量达到1500亿元,年均GDP增长23%,常住人口达到230万,区域金融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及万亿工业园区等核心板块取得突破性进展,内陆开放、统筹城乡取得重大进展,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到2015年,经济总量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00亿元,年均GDP增长26%,常住人口达到300万,要素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西部产业高地建设顺利推进,初步建成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幸福两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3%,整
9、体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9年翻一番,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 产业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2年,区域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明显加快,工业总产值比2009年翻一番,达到3000亿元,单位GDP能耗下降8%,新产品产值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在2009年基础上翻两番,达到6000亿元,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逐步提高,要素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单位GDP能耗下降
10、15%,新产品产值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初步建成内陆开放重要门户。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外开放格局,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江北国际机场、西部国际会展中心、江北嘴金融核心区等重要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形成通达“一江两翼三大洋”的对外交往和运输大通道,不断提升内外资利用水平和外贸进出口规模质量,初步建成内陆开放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门户。 “幸福两江”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绿地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建成“一半山水、一半产业”的绿色生态新区。实现更充分就业,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教育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
11、大众化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加快建成轻轨、城市快速干道等无缝衔接、任意两点间30分钟通达的“半小时两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安全感,初步建成功能完善、居住舒适、平安和谐、出行便捷的宜居城区。 (三)产业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 按照国家的总体定位和战略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2大领域,打造“6+3”核心产业体系(6大工业:以轿车和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汽车产业、以轨道交通和电力装备为主导的装备产业、以电脑整机和信息家电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为主导的
12、生物医药产业、以碳纤维和高温超导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节能产品和环保设备为主导的节能环保产业;3大服务业:以创新金融为主的金融业、以会展物流为主的商贸业、以资讯研发为主的信息业),构建“1心4带”战略空间布局(金融商务中心、都市功能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物流加工产业带、先进制造产业带),努力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国家重大装备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陆地区最大的综合运输物流中心、出口加工贸易中心和商务会展中心,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研发创新中心。 “1心”: 金融商务中心。包括石马河、大石坝、观音桥、华新街、五里店、江北城、龙溪、龙
13、山、龙塔、天宫殿、人和等街镇。突出提升中央商务功能、国家级研发创新基地功能,重点发展创新金融、资讯研发、商贸商务3大核心产业,大力发展设计、创意、总部经济、产业楼宇等产业,重点打造江北嘴金融核心区、观音桥商贸核心区、人和总部基地、五里店研发设计中心,加快科技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平台、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建成内陆地区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要载体、西部一流的总部产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研发创新中心和金融中心。 “4带”: 都市功能产业带。包括大竹林、礼嘉、鸳鸯、翠云、悦来、双龙湖、回兴等街镇。培育发展国际商务功能、新兴都市功能,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汽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5大核心产业,重点打造悦
14、来会展城、双龙湖国际商务新城、金山商务中心、大竹林高尚居住区,建设和谐宜居之城和现代都市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蔡家、施家梁、水土、复兴等街镇。突出研发创新、绿色低碳、清洁制造功能,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研发设计等5大核心产业,重点打造同兴工业园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适当发展高品质生态居住及休闲等产业。 物流加工产业带。包括保税港区、铁山坪、玉峰山、两路、双凤桥、王家、木耳、古路等街镇。突出和完善保税物流、出口加工、临港临空功能,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仓储物流、保税加工等3大核心产业,大力发展电气机械等出口加工业,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服务业,加快江北机场、寸滩港、果园
15、港、重庆北站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寸滩港物流园区、石坪轻加工出口基地、江北机场物流园区、临空机电出口基地,建成内陆地区最具规模和实力的保税物流及出口加工产业集聚区。 先进制造产业带。包括郭家沱、鱼嘴、复盛、龙兴、石船等街镇。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平台功能,重点发展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品等5大核心产业,以鱼复现代物流功能区、龙石先进制造功能区为载体,打造万亿工业基地,建成国内最具影响和实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之一,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四)两江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 两江新区将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坚持改革驱动、开放引领、内需主导、民本
16、开发、生态友好五大战略举措,创新开发,探索一条西部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科学发展之路。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用好先行先试这把“金钥匙”,将体制机制创新向纵深推进,在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利用等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一是探索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实现“新区的事情新区办”。在新区现有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市级部门的支持和各行政区、功能区的配合,增强两江新区管委会在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管理、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开发建设进度。二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妥善处理转户进城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
17、等农村权益,完善转户进城农民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入城配套政策。三是成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样本。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思路,合理规划、有序推进各类住房项目,满足新区未来人口集聚和人群多样化的需求。重点是加快公租房和定向商品房建设,让所有低收入人群和征地农民住有所居,从而解决数十万人的居住问题。四是率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扩大现有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同时加快实施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在西部地区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让新区居民人人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为内地和全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8、提供示范和样本。五是加强规划和用地体制创新,合理布局国土空间。探索实行“四规叠合”,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地票交易试点,为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用地保障。 2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以“寸滩、空港、果园”3大港区和“江北嘴金融区、人和总部基地、悦来会展城”3大商务要素集聚区为依托,加快对外开放,积极探索内陆开放新模式,为内陆开放探索新路子。一是夯实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港口、机场、保税区、会展中心、金融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内陆地区政策最优、功能最全、开放程度最高的对外开放口岸。二是提升内外资利用水平。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招商引资新格局,瞄准领军企业,吸引龙头型、核心型大型
19、跨国企业入驻,争取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货物分拨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项目落户。三是创新服务贸易模式。积极发展离岸金融、转口贸易,建设西部地区离岸金融中心、第一大“转口贸易港”,打造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和内陆第一大保税仓储物流基地,提升外贸进出口规模和质量。四是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收购境外优质企业、优质资产、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3发展内需主导经济。依托广阔的内陆市场,充分发挥在内陆及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不断完善有利于内
20、外需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不断培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潜力和空间。一是加快建设区域大市场。强化“立足西部、服务内陆”意识,确立为西部内陆发展服务的宗旨,统筹规划、协调开发优势资源,加快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资金、技术、产权、人力资源和产品市场。二是加快发展面向中西部市场的产业。结合中西部市场快速提升的生产和消费需求,大力培育和发展与内陆市场紧密结合的经济型轿车、微型汽车、信息家电、轻纺产品、医疗器械等产业。三是加快建设对外交往和运输通道。加速推进“一江两翼三大洋”战略,加大港口、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西部、畅通内外的立体交通网络。四是加快
21、建设进出口口岸。加强资源整合,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跨地区、部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和协作,吸引更多的内资通过与新区科技、信息、人才、环境等优势资源的结合,不断增值;吸引更多的内地产品利用新区的营销网络、会展功能、口岸优势走向世界,增强综合竞争力。五是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努力推动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市合作,加快成渝经济区、长江上游经济带、“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在合作方式、内容、主体、组织上大胆创新,在发展和服务中强化枢纽性功能。 4探索民生主导的开发模式。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民生主导,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和发展好民生,让广大人民共
22、享开发开放成果,建设“幸福两江”。一是切实保护好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不仅要让农民在开发中受益,还要保护好开发地的人文传承,以文化开发促进经济开发。二是创建充分就业示范区。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行多渠道免费培训,保证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征地农民和城市待业青年顺利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三是打造宜居城市的典范。建设两江幸福广场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休闲娱乐场所,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加快建成“半小时两江”,按照品质高、配套齐、功能全的标准打造方便、安全、舒适的居民新区,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建成功能完善、居住舒适、出行便捷的宜居新城区。四是创新建立新型测评机制。建立幸福指数评价和
23、统计体系,定期通过民调机构进行独立调查,了解群众意愿,收集群众意见,吸纳群众智慧,把调查结果纳入对干部和单位的考核,通过群众的监督评价改进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5探索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新路。抓住重庆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契机,把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主要抓手。一是转变发展理念。引导区内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环境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改善环境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局面,加快推进污染集中处理,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和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推进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打牢环境保护的基础。三是加快建设生态型新区。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森林两江”建设,保护好区内山脉、河流、湿地等天然生态屏障;切实在企业层面建立起物质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在社会层面构建起科研教育生产为一体的循环型经济体系,建成“一半山水、一半产业”的绿色生态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