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经济学是关于选择如何使用资源的学术体系。消费者的行为也是消费者如何做出选择的行为。需求是消费者的行为,决定需求的是消费者所做出的选择。本章将把消费者的行为作为一种理性选择来进行分析。第一节 效用和需求一、效用与消费者行为1)效用效用(utility)是一个人从商品的消费或活动的举办中获得的 满足程度。效用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因为人们是通过获得能使他们快乐的东西,回避能使他们痛苦的东西来得到效用的。总效用是一个人从消费某些商品与劳务中所得到的总好处或总满足程度,即,从消费所有数量的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的总合。总效用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消费水平,消费的数量越多,总效用越大。
2、边际(marginal),在经济学上的涵义就是指“增量”。如,当你拥有第一种光盘时,就产生了一个增量,拥有数从 0 增为 1;当你拥有第二张光盘时,又产生一个增量,拥有数从1 增为 2;当你拥有第 n 张光盘时,肯定还会产生一个增量,拥有数从 n-1 增为 n。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 1 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化量,即增加1 单位消费量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量。消费某一物品会给人带来满足感,通常消费的越多,得到的满足感的总和就越大,即总效用就越大。但每1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效用)会越来越小,并最终降低为无满足感(效用为0),甚至可称为负满足感(效
3、用小于 0)。例,当一个饥饿的人吃东西,如饺子,吃最前几个时,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最大的,因为很饿,能增加一点食物(从无到有)都会使他想吃的欲望得到很大的满足。随着消费饺子数量的增加,即,离吃饱的程度越来越近,其每多吃一个饺子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就会越来越小。当他吃到最后一个时(如第50 个),新增的满足感就会降为 0,即吃到最后一个时他就吃饱了,由于最初饥饿而想吃的欲望完全消失。这时,因为此前每吃一个都会带来一定的满足感,所以总满足感(总效用)已达到最大(想吃的欲望得到完全的满足),即总效用已实现最大化。因为已经吃饱,如果再吃,每多吃一个就会感到越来越不快乐(吃撑了带来的痛苦),这说明新增的满足感已
4、小于 0。消费其他物品也有同样的趋势,如,很渴望得到某一名牌化妆品的女生,能得到第一份所带来的效用肯定很大,而随着她能消费更多数量的这一品牌化妆品,每增1 数量,效用都会有所降低,甚至对是否再消费同一品牌也会感到无所谓。这种随物品的消费量增加,其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经济理论认为,随着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最终会出现(不一定一开始就出现)。数学表达:因为总效用与消费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故总效用TU 是消费量 x 的函数,即,TU=U(x)。边际效用 MU 是消费量 x 的增量所带来的总效用 TU 的增量,即由 X 所引起的 TU 的变化量 TU。所以,M
5、U=U(x)=0,即边际效用使总效用增加,边际效用为正值。总效用TU 最大化的满足条件是,dXdTUMU=U(x)=0,因当 MU 降低为 0 时,TU 就无法在获得正的增量了。只要边际效用还未降低到0,总dXdTU效用就会不断增加。图表表达参加课本 160 页,图 7-3。总效用等于所有边际效用之和,即,TU=MUi2)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某种商品的总需求量与其价格的关系称为市场需求(market demand)。而实际的需求无疑是由个人作出的。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individual demand)的总合,即:Dm=di3)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由两个因素决定,即,限制条件和偏好。一个
6、消费者的选择受到其收入水平和物品价格的限制。如一个人的收入是既定的M,他只够买两种商品X 和 Y,它所能够买得商品的组合受到受 M 和价格 PX、PY的限制。导读课本 156-157 的例子。由能够消费的 X、Y 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绘成的曲线,称 消费可能性曲线,或预算线。预算线外的任何一点的组合超出收入水平,是无法支付的。预算线划分了能消费和不能消费数量组合之间的界限。预算线表达了支出成本等于 M 的一系列商品的组合集,即,M=PXX+PYY,其中 M=收入=支出消费者到底选择哪种组合,由他的偏好决定。二、消费者均衡此部分内容解决的就是消费者如何选择商品组合,这里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当消费者
7、所选择的各种物品与劳务的组合达到总效用最大时,这种选择就是效用最大化选择,这是也就是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者以使效用最大化的方式配置其收入(资源)的状态。效用最大化就是达到最大可能的效用,或说在消费时使总效用达到最大。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总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使一定的支出带来最大的享受或满足感)。原因在于他的消费组合受到其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的约束,只有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才能充分地利用他的收入,并得到最大的满足。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每花费 1 元所买进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每1 美元支出的边际效用是从某种物品最后 1 单位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效用 除以该物品的价格
8、。即:=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物品的价格物品的边际效用XX物品的价格物品的边际效用YY或,=XXPMUYYPMU这一条件的实现,就实现了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以使用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来配置其收入的状态。这一条件下最大化得以实现的原因在于,如果,如,即消费者每单位XXPMUYYPMUXXPMUYYPMU货币在 X 商品上的支出所获得效用大于在 Y 上获得的效用,这时消费者继续将货币花费在X 上就会获得更多的满足,于是他将放弃一部分 Y 的消费而继续选择消费 X(因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当然愿意将钱更多地花在能使自己得到更大满足的商品上)。由于消费任何一种商品最终将导致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他增加X
9、 的消费时,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就会不断下降,直至下降到X 的边际效用等于 Y 的边际效用,这时再将货币(放弃消费 Y 的货币)用于 X 的消费就不会产生比消费 Y 得到更大的满足(即,=)。XXPMUYYPMU当达到这一状态时,无疑意味着消费者在X 上得到的总效用已经达到他所愿意再放弃Y 时的最大值。由于此时消费商品 Y 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已经因不断放弃Y 去消费 X 而递增,数量增加时边际效用递减,减少时当然就会产生递增,可用图表演示)已等于消费商品X 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再放弃 Y 的话,将导致消费 Y 所带来的边际效用超过 X,那么消费者对 X 所享有的最大满足(最大总效用)就会
10、降低,这当然是它所不愿意做的。而这一均衡点也意味着在这一点消费Y 时,如果再将货币从消费 X 转向 Y 的消费就不会产生比消费 X得到更大的满足(因为只有更大时,他才会更多的消费Y),此时对 Y 的消费也达到了所愿意放弃 X 时的总效用的最大值。因为,当达到均衡点时,X 的总效用已最大,Y 的总效用也已最大,所以 X+Y 的总效用实效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的数量组合(x,y)即为实现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所选择的组合。或,当选择这一组合时,就实现了效用最大化,达到消费者均衡。见书 p.64,面包和唱片的例子。图表证明,见 165 页图 7-4。因为,TU=MU,所以只有当,=时,TUX+TUY围住
11、的面积最大。XXPMUYYPMU*数学证明:效用函数和预算线之如下:TU=U(X,Y)(1)PXX+PYY=M (2)(2)式可改写为:M-PXX-PYY=0以不等于 0 的变量(拉格朗日乘数)乘上式得(M-PXX-PYY)=0 (3)将(1)、(3)式相加得到拉格朗日函数:Z=U(X,Y)+(M-PXX-PYY)(4)由于(4)式中的(M-PXX-PYY)=0,所以 Z 与 U(X,Y)的极大值同一。Z 是 X、Y、的函数。Z 的极大值的必要条件是对所有自变量求其偏导数,Z=0:ZX=MUX-PX=0 (5)其中 MUX=UX(X,Y),以下同XZZY=MUY-PY=0 (6)YZZ=M-P
12、XX-PYY=0 (7)Z由(5)得,MUX=PX (8)由(6)得,MUY=PY (9)由(8)、(9)式可得,=或 =,YXMYMUYXPPXXPMUYYPMU因此,效用函数 U(X,Y)最大化的条件就是=或 =YXMYMUYXPPXXPMUYYPMU 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 MUm三、边际效用与需求由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而消费者收入水平是既定的,故当价格P 变动时,物品的价格物品的边际效用PMU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当消费者依照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多种商品的消费组合时,就要按照=的条件,建立新的消费组合。XXPMUYYPMU当价格既定,而消费者 收入水平变动 时,所能购买
13、的商品量也会发生变动,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当消费者依照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多种商品的消费组合时,就要按照=的条件,XXPMUYYPMU建立新的消费组合。从边际效用理论 推导出需求理论: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将递减。因此,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对于越少的边际满足感,消费者只愿意支付更少的价格。所以,对于更大的消费需求量,相对应的只能是更低的价格。从边际效用曲线直接可推导出需求曲线。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数量与消费者在购买时实际支付的数量之间的差异。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要获得一定的总效用,其获得的总效用通常会超过他支出货币的而牺牲的总效用,两者之
14、间的差就是消费者剩余,即他在交易中得到的好处。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他愿意付出的价格与他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异。(消费者拥有的边际效用曲线和需求曲线是同一的)参考书 175 页图 7-7价值悖论:有些物品价值低,但效用却很大,如水,不消费它甚至就不能活。但另一些物品价值很高,却并非必不可少,如珠宝。消费者剩余理论正可以对此做出解释。一些价格低的生活必需品,如水、食盐、面粉等,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很大而边际效用却不大,消费者为此支出的费用也不大,因而消费者剩余很多。钻石等奢侈品边际效用很大,但总效用相对并不大,因而消费者剩余小。同样,这种情况也符合消费者剩余理论:当消费者在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选择
15、消费组合时,对奢侈品支付昂贵的高价格和对必需品支付低价格,最P,U消费者剩余P1 Q1 Q奢侈品的总效用少,消费者剩余也少 生活必需品总效用多,消费者剩余多终的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相等的,这种消费者选择符合等边际原理。即;=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奢侈品的高价格如钻石奢侈品的高边际效用,必需品的低价格,如水必日需品的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理论、供给和需求理论更合理地解释了 商品价格的形成:商品的价格是在供给与需求的市场交易中形成的,给人们带来的边际效用越高的商品人们越愿意支付高价格,反之则只愿意支付低价格。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在解释大量价格的形成时都无法成立,如沉船中打捞起的200 年前的葡萄酒可
16、买到极高的价格,但为它付出的劳动却并不比200 年前多;一只美丽的海螺也可以买到高价格,当显然拾到它的人并未付出多少劳动;凡高的画也是高昂的,但凡高的劳动真的能值制造几百辆轿车的劳动吗?更何况凡高的画曾经是一钱不值的。19 世纪边际效用理论的兴起替代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已不再被用来解释商品价值的形成。第二节 可能性、偏好与选择一、消费可能性1)预算线和预算方程预算线即消费可能性边界。消费者对消费的选择受到预算方程的约束。预算方程:M=PXQX+PYQY,其中 M=收入=支出由上式可得,QX=-QY or QY=-QXXPMXYPPYPMYXPP其中或分别表示收入 M 所能够买得最大数量的
17、X 或 Y,也可称为按 X 或 Y 计算的实际收入。XPMYPM如,收入 M=100 元,面包价格 PX=2 元,那么按面包价格 PX计算的实际收入就是 50,即实际收入相当于 50个面包。由于收入与价格是既定的,所以预算方程就是关于QX和 QY两个变量的二元一次方程,或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在预算线上存在无数QX和 QY的组合点。预算线由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水平决定,当收入或价格发生变动时,预算线也相应变动。2)价格变动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而另一种不变时如 X 商品的价格变动(上升或下降),Y不变,按变动商品计算的实际收入数量就会发生变化,而按不变商品计算的实际收
18、入数量则不变,预算线将依照 X 商品价格变动的状况发生相应变动。由此将形成新的预算约束下的X 与 Y 商品的消费组合集。如,收入不变,X 商品价格下降,按 X 商品计算的实际收入的数量(即)就增加,同时 Y 商品价格XPM不变,这将导致预算线与 x 轴的交点向外移,与 y 轴的交点不变,形成新的预算线。参见书181 页图 8-2 例子。3)收入变动的影响价格不变条件下,消费者收入发生改变,势必使按X 和 Y 商品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数都发生改变,预算线将按 X 商品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与按 Y 商品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的变动情况同时发生变动。由此将形成新的预算约束下的 X 与 Y 商品的消费组合集。
19、如,X 和 Y 的价格均不变,消费者收入增加,势必使按X 和 Y 商品计算的实际收入数量都增加,这将导致预算线与 x 轴及 y 轴的交点同时向外移,从而使预算线整体外移,形成新的预算线。见书183 页图 8-4 例子。意义:由于收入水平或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预算线变动的意义在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发生变动时,其消费可能性边界也将发生变动,从而按照新的实际支付水平形成新的商品消费组合形式。二、消费者偏好偏好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喜爱或不喜爱的程度。偏好是消费者的一种心理状态,往往取决于一些非经济因素。如北方人对小麦的偏好与南方人对稻米的偏好并不受价格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偏好问题,消费者行为理论假定
20、:1、偏好是完全的,即任何两个消费集是可比较的,对A 的偏好大于 B,或相反,或相等;2、偏好是可传递的,即如果消费者在A 和 B 之间更偏好 A,在 B 和 C 之间更偏好 B,那么,他在 A 和 C 之间就更偏好 A;3、所有商品都是值得拥有的,且对任何一种商品总是偏好其多,而不是其少,如对苹果的偏好,5 只肯定大于 3 只。我们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偏好这一概念。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的组合,即在无差异曲线上,消费(x1,y1),(x2,y2)(xn,yn)各商品组合所产生的满足感均相等。在这条曲线上消费者对于各点的偏好程度也相等。无差异曲线可
21、以有各种形状,直线、正双曲线、折线等,只要能表达消费组合的无差异即可。但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见书 185 页图 8-5。由于在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代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所提供的总效用(总满足感)均相等,所以无差异曲线又称 等效用线。无差异曲线或等效用曲线有如下 特征:在无差异曲线图上的多条无差异曲线中,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总效用越大,即 1U1U2U3Un。无差异曲线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 不能相交,相交则说明两条无差异曲线有相同的总效用,与不同 2的等效用曲线代表不同的总效用相矛盾。作图可证。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保持满足程度不变时为了得到更多的X 物品与放弃 Y 的物品
22、的比率。数学表 3示:MRSxy=XY因 X 与 Y 反方向变动,符号相反,故边际替代率小于零。无差异曲线的第三个特征是: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X 与 Y 的组合即,(xi,yi)的边际替代率是负数,即,MRSxy=AQ,这是因为只有可变投入 1所产生的增量大于 已有的平均产量时,才能使新的平均产量增加。当平均产量处于递减(下降)阶段时,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即MQAQ,这是因为只有可变投入 2所产生的增量小于 已有的平均产量时,才能使新的平均产量减少。当平均产量处于从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时,即平均产量不增不减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即 3MQ=AQ,这时因为只有在可变投入所产生的增量等于
23、 已有的平均产量时,才能使新的平均产量不变。而这一点正好是从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图表见 237 页图 10-3(b)。由于边际产量最终会出现递减,所以 平均产量最终也要递减。二、短期成本总成本(TC)是生产中使用的所有投入成本的总合,包括租用的土地、建筑、设备等的成本,以及向工人支付的工资。固定成本是不取决于产量的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的成本。相应的总量 分别称为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边际成本(MC)是增加 1 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即,MC=QTC平均成本(AC)是每单位产量的成本。相应的概念还有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总固定
24、成本+总可变成本,即,TC=TFC+TVC,图表表达见 241 页图 10-4(a)它们的特征:因总固定成本不变,所以平均固定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随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所分摊的总固定成本就越来越少。平均固定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边际成本最初可能会递减,但最终会出现递增的趋势,所以,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U 形线。边际成本曲线的这种变化正好与边际产量曲线的变化相对称,边际产量可能先增加,但最终会递减。实际上边际产量的减少,就意味着相对的边际成本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最初会因为边际成本的下降而下降,但边际成本的最终递增势必带动平均可变成本的递增,因此,平均可变成本也是一条 U 形线。MC 是增加 1
25、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即,MC=。而总成本中固定成本不变,只有可变成QTC本变化,所以,边际成本(MC)只与平均可变成本(AVC)有关,与平均固定成本(AFC)无关。平均可变成本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MC 曲线位于 AVC 曲线之下时,平均可变成本处于递减阶段。因边际成本这时总是小于平均可变成本,1就会进一步带动平均可变成本递减。当 MC 曲线位于 AVC 曲线之上时,平均可变成本处于递增阶段。因边际成本总大于平均可变成本且不 2断增加,就会带动平均可变成本递增。平均可变成本从递减转入递增的转折点就是AVC 曲线的最低点。在这一点上,边际成本恰等于平均可 3变成本。在此之前边际成本一直
26、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因此只能带来平均可变成本不断减少。当二者相等时,不会产生变化。在此之后边际成本继续上升并持续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引起平均可变成本随之上升。因,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所以平均成本总是大于平均可变成本。二者之间的差就是平均固定成本,即 AC-AVC=AFC。图表表达为平均成本曲线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之上,二者的垂直距离是平均固定成本,由于平均固定成本是递减的,故二者之间的垂直距离是逐渐缩小的。几者之间的关系的图表见 241 图 10-4(b)三、长期成本1)长期的生产函数在长期中,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规模(可以改变各种要素的投入),从而也就可以创造出它作为生产依据的不同
27、短期成本曲线。企业长期的生产函数为:Q=f(K,L)由于长期内企业对任何生产要素的投入皆可做出调整,所以资本和劳动都可变,总产量由资本K 和劳动L 两个变量决定。又由于长期内所有成本皆可变,故不存在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区分,即,机器、厂房、土地等要素都可增加或减少。长期成本分析中也包括与每一产量相对的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2)规模收益(报酬)规模收益是企业按相同的比例增加所有投入量时产量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即各种投入量按相同比例增加),导致收益变动有以下三种情况:规模收益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与投入增加的比例相等,即当生产规模扩大时,按固定比例增加的生产 1要素所产生的收益不变。见课本
28、的例子说明,246 页规模收益递增(规模经济):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即当生产规模扩大时,按固定比例 2增加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收益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以更细的分工,更新的技术为前提。规模收益递减(规模不经济):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即当生产规模扩大时,按固定比 3例增加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收益越来越少。规模不经济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生产规模越大,管理就越复杂,有效的信息沟通就越难,个人的创造性就越难发挥。一种生产技术在不同的生产水平上会显示出不同的规模报酬。产量较低时,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产量较高时,则可能出现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在不同的企业和行业间有很大的不同
29、。在其它条件不变下,规模报酬越显著,该行业中企业的规模一般来说则越大。制造业与服务业相比规模报酬递增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生产制造需要较大的资本投资。服务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大规模和小规模的效率都差不多。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明了当资本和劳动都可变动时可以达到的最低平均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由不同生产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直接得出。见课本248-249 页图 10-6 和 10-7。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各个既定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点间的线段的连线。当生产规模的变化时可无限细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一条包络线。见幻灯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30、是一条 U 形线。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收益有如下 关系:当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时,将出现规模收益递增(规模经济);当长期平均成本保持不变时,将出现规模收益不变;当长期平均成本递增时,将出现规模收益递减(规模不经济)。每一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一个点(一个特定产量)上相切。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与短期的相似。*当长期规模收益不变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 与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SAC 的最低点都相切,LAC是一条 X 轴(数量轴)平行线(斜率为 0)。*当存在规模经济或不经济时,整个 LAC 曲线上只有一点才是某一特定的 SAC 曲线上的最低点,这一点也是 LAC 的
31、最低点。除此之外,较大或较小规模的工厂的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都不会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这时因为长期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当选择某一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非LAC 最低点)来生产某一产出 P 时,虽然该规模的平均成本已达到最低,但如选择更大的规模来生产同一产出P,平均成本将处于下降的状态,也就是说较大的规模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的优势。因此长期中厂商总会选择更有效的规模来生产 P。*长期边际成本 LMC 曲线并不是一簇短期成本曲线 SMC 的包络线。长期成本曲线上的任一点总是与某一特定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交点所代表的产量就是LAC 与 SAC 相切点的产量。实际上就是,由短期边际成
32、本和短期平均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推导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任何产量Y 的长期边际成本必须与生产 Y 产量的最优工厂规模相适应的短期边际成本相等。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 也是 U 型的,这是由于递增的和递减的规模报酬的存在,而不是生产的某一要素的报酬递减的原因。第三节 生产要素组合一、等产量线与生产要素替代1)等产量线与生产要素替代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 和劳动 L 都是可变动的,并且两种要素可以相互替代。即达到同一产量可以选择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劳动,或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劳动。生产函数为,Q=f(K,L)达到同一产量可以有多种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我们用等产量线来表
33、示达到某一产量的资本与劳动的各种组合形式。在等产量图上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代表越高的产量。见258 页图 11-2。等产量线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相互替代比率,称为两种要素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也就是,保LK持产量不变时,增加 1 单位这种要素而需要减少另一种要素的量的比率。由于相互替代是相反的变动,故,MRTS=MC 时,显然增加产量将带来更多的超过 总成本的总收益,此时增加生产会带了更多的利润;当MRMC,MRiMCi的差就会持续增加。故,当 MR=MC 时,二者的差达到最大。而当产量继续增加,MC 持续上升超过 MR(即 MR1),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数量增加从而厂商总收益增加。相反则
34、相反。所以价格下降引起厂商总收益增加时的销售量就是厂商边际收益为正时的销售量(因总收益增加肯定是由于尚存在大于 0 的边际收益所致),也就是说,边际收益为正时的销售量富于需求弹性。相反,价格下降引起厂商总收益减少时的销售量就是厂商边际收益为负时的销售量(因总收益减少肯定是由于存在小于 0 的边际收益所致),也就是说,边际收益为负时的销售量缺乏需求弹性。见312 页图 13-2当边际收益为 0 时,这一点的需求弹性等于 1。需求的价格弹性对于垄断厂商的意义在于:因为厂商是该行业的唯一供给者,可以由此决定价格和数量,所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绝不会选择价格的需求弹性小于1 的状态下的产量。*(
35、完全竞争市场中任意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都具有无穷弹性,因此只要增加供给量就能增加总收益,不存在数量增加导致总收益减少问题。因为价格为不变的正值,当然边际收益总大于0。不过,总收益增加时,厂商仍可能亏损,因总成本可能已超过总收益。见完全竞争的幻灯片)2)价格和产量垄断厂商的生产函数同样也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同样也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也选择MR=MC时的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3)短期中的状况短期中垄断厂商也可能出现 0 利润和亏损状况。当需求曲线在总平均成本曲线之下与之相切时,就会出现0 利润。当需求曲线位于总平均成本以下时,将出现亏损。图表见315 页图 13-4。长期中厂商不会选择亏损状态经
36、营,因为它是价格和产量的决定着,因此通常会存在经济利润。垄断供给者没有供给曲线,价格和产量皆由垄断着决定,因此二者之间没有完全竞争市场上那种必然逻辑关系,也就没有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供给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产量下,按照需求状况来决定价格。二、价格歧视(差别)价格歧视是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向某些消费者收取的价格高于另一些消费者,或者对少量购买的消费者收取的价格高于大量购买的消费者。当垄断者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价格时,或对每位消费者都收取他愿意为每一单位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时,就存在完全价格歧视。但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多。价格歧视很常见,如厂商对只购买 1 单位的收取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而购
37、买几个单位的则可以收取低一些的价格。价格歧视的价格差级越多,厂商获得既定产品的总收益也就越大,总利润也就越大。当实行价格歧视时,销售既定产品的总收益总大于不实行价格歧视时的总收益。超出的这部分总收益是通过剥夺消费者剩余 获得的。图表见 318 页图 13-5。在实行完全价格歧视时(即对每一单位都收取所愿支付的最高价),垄断厂商将不再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因为此时不再与厂商的产量决策相关),而是在边际成本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处决定产量。此时,每销售 1 单位的产品所获得的利润都等于需求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这一差额大于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差。由于对于同一产品,不同的消费集团存在着不同的
38、需求弹性,所以对需求弹性高的集团收取低价格,对消费弹性地的集团收取高价格就会使垄断者的利润增加。(课本 322 页有错误,“边际收益”改“边际成本”。)三、垄断与竞争的比较垄断与竞争相比存在以下差异:产量与价格差异:1竞争状态下,厂商供给曲线即为边际成本曲线,行业供给曲线就是所有厂商供给曲线之和。行业根据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供需均衡)来接受价格和确定产量,均衡状态下行业利润为0。垄断状态下,垄断厂商就是整个行业,它是价格的制定者,根据MR=MC 决定价格和产量,而此时MRP,MC 也就小于价格 P(竞争状态下厂商的 MC=P)。由于边际收益曲线低于需求曲线(垄断行业的MC 曲线此时与竞争行业
39、的供给曲线,即行业MC 重合),如此确定的价格比高于竞争行业,产量小于竞争行业。见 324 页图 13-7 或幻灯片垄断厂商还可实施价格歧视,是总收益大于无价格歧视的状态。配置效率差异:2竞争状态下,消费者获得消费者剩余,生产者获得 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之所以是向上倾斜的,是因为厂商供给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最终接受的总收益超过总机会成本的那部分,有供给曲线以上的部分表示。供给曲线以下的部分是总机会成本。(供给曲线表示的是每个价格上厂商愿意提供的数量,或既定数量上 愿意接受的价格。)垄断市场存在 寻租现象 3建立垄断的活动就是一种寻租。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也是租金。垄断厂商将
40、消费者剩余占为己有,就是寻租。获得垄断权也要付出成本,这也是寻租。垄断企业可能存在规模经济和 范围经济 4范围经济是由于生产产品种类的增加所引起的平均总成本的下降。当现有技术可用于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时,就可能产生范围经济。如,一条生产线既能生产小汽车又能生产拖拉机。由于同样的生产要素是用于多种产品,从而降低了成本。垄断企业可能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此其边际成本曲线就会低于竞争行业的供给曲线(边际成本)。这样,垄断企业就可能产生大于竞争行业的产量和小于竞争行业的价格。第三节 垄断竞争和寡头完全竞争和垄断都是极端的市场结构,许多市场介于这两者之间,我们称之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两类
41、: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垄断竞争的市场上存在则数量众多的厂商,行业可以自由进入,与完全竞争的不同之处是其产品与其他同类厂商的产品有差异。(如,同一档次的数码相机品牌众多,佳能与尼康、富士等存在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厂商垄断势力的大小取决于它的产品在区别于其他厂商产品方面获得的成功。寡头垄断:寡头垄断市场上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竞争,行业进入受到限制。垄断来自于行业进入的困难,如要求大规模的投资。*行业垄断卡特尔,市场上的所有厂商公开勾结,达成在价格和产量上的同盟。一、垄断竞争产品差异是垄断竞争市场存在的关键。垄断竞争具有三个特征:厂商数量众多;行业自由进入;每个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都是向
42、下倾斜的。尽管与完全竞争相同,行业由数量众多的厂商构成,但任一厂商的产品都与其他厂商有差异(非同质),因此厂商有自己的需求曲线。由产品的差异而产生垄断势力。但由于不同厂商的产品很相似,所以替代性很强,需求曲线相对就比较平坦。短期内,垄断竞争的厂商与垄断厂商一样以MC=MR 来确定产量,并获得这一产量时所能够得到的最高价格。厂商可能获得经济利润。见 339 页图 14-2(a)。由于行业可自由进入,当存在利润时,就会吸引其他厂商进入该行业。长期内,由于新厂商的进入,占据了一定比例原有厂商的市场分额,使需求曲线内移,同时带动原厂商的MR 曲线也内移,导致利润消失,达到新的均衡。见339 页图 14
43、-2(b)。垄断竞争更有利于产品的革新和创造多样化的产品供消费者选择。二、寡头寡头市场并不限制其他厂商进入,但由于寡头市场的厂商规模都很大,想要进入的厂商也必须具备很大的规模,因此市场进入就变得相当困难。寡头市场上的少数几家厂商在生产决策上具有关联性。由于每家厂商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所以任一企业的决策都会对市场造成影响,也对其他厂商造成影响。以下是关于寡头的传统理论:1)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这一模型假设:如果一家企业的价格上升,其他企业不会跟随涨价。而如果一家企业降价,其他企业也会随之降价。因为相对高的价格将使企业失去其原有的一些市场份额。在这一假设下,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就是拐折的。当价格高于
44、P 时,需求曲线较有弹性。如某家厂商提高价格,则对该厂商产品的需求会立即减少,市场份额流入其他厂商手中。价格在P 之下时,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如果某厂商降价,其它厂商也跟随降价,那末,该厂商降价就不会引起需求量的明显增加。需求曲线的拐折使得边际收益曲线在价格P 点断开。见 334 图 14-3断口之间,即使厂商的边际成本发生变动,厂商也不会改变价格和产量。因可能由此失去市场。2)存在一家可决定市场的大厂商的模型市场中存在一家大规模的厂商,占有市场的最大份额(如50%、70%),其他厂商都小。在这种市场中,大厂商向垄断市场中的厂商一样行事,是价格和产量的制定者(按MR=MC 决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45、,其他小厂商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像完全竞争一样)。见 346 图 14-4上述的传统理论的解释难以令人满意。三、寡头和博弈论博弈论又译作对策论,是关于对手决策行为及相互影响的理论。就如下棋一样,甲要考虑自己出招后,乙有何种对应方式。囚徒的二难困境:两个同案囚徒因一向轻罪将被判刑两年(证据确凿),但他们还可能犯有其他重罪,比如抢劫银行。为了得到证据审讯人员将他们分开审问,并按坦白从宽的原则对他们进行引诱。如果二人都坦白,则轻重并罚,每人判刑 5 年;如果二人都不交待,则只能按轻罪判刑2 年;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拒不坦白,则坦白之人只判刑 1 年,拒不交待的判刑 10 年。两囚徒的博弈决策矩阵如下:
46、囚徒 B坦白不坦白囚徒 A坦白5(A),5(B)1(A),10(B)不坦白10(A),1(B)2(A),2(B)在囚徒的二难困境中,当每一囚徒都做出自己的最好选择时就实现了均衡。这种博弈的均衡又称作纳什均衡。由于博弈的任意一方都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所以均衡状态是双方都交代。都不交代当然会更好,但每个囚徒都知道不交代是不符合个人利益的。对每个囚徒来说,坦白的最好结果是判1 年,最坏结果是判5 年。而不坦白的最好结果判 2 年,最坏结果是判 10 年。显然,坦白的结果优于不坦白。寡头博弈中的行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考虑价格变动状况;产量变动;广告策略变动;改变产品特点。四、双头博弈假定只有两
47、家厂商的寡头市场,他们有相同的边际成本曲线。两家厂商达成价格和产量的协议,即组成垄断集团。对于协议的每家厂商都存在守约和违约的策略。当双寡头勾结就产量和价格达成协议,此时双寡头市场与垄断市场的情况一致(他们确定的价格肯定高于平均成本)。他们将平分行业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厂商将获得相同的经济利润。见356 页图 14-6。一家寡头厂商违约,另一家守约。一家厂商声称需求减少(实际没有减少),要降低价格才能保证销售同一数量,另一家同意一起降价并维持产量不变。但违约方不仅降价同时还增加了产量来适应因降价引起的需求增加(延需求曲线的移动),这样违约方就得到了更多的利润,而守约方的利润则较以前减少。当双寡
48、头都违约时,他们会不断降低价格和增加产量,直到达到行业的供给与行业面对的需求相等时才停止。此时,价格已等于最低的平均成本,经济利润消失。七七夕,只因有你,夕,只因有你,总有一些人牵肠挂肚难以忘记,总有一些日子温暖甜蜜最为珍惜从春夏到秋冬,从陌生到熟悉,虽不能时时联系,却总在特别的日子想起你,七夕快乐,我的朋友。七夕,只因有你,七夕,只因有你,因为有你,再苦生活也不觉得累,再大的险阻也无所畏,再大的波折也不担忧,再痛的经历也会忘记,因为有你,我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七夕快乐,我的朋友。七夕,只因有你七夕,只因有你,相识,是最珍贵的缘分,牵挂,是最真挚的心动,思念,是最美丽的心
49、情,问候,是最动听的语言,在这七夕到来之际,最美的祝福送给你,七夕快乐,我的朋友。七夕,只因有你七夕,只因有你,雨点轻敲窗,风吹散了梦想,唯有你的模样依旧在脑海里徜徉,夜深人静时,你占满了心房,舍半生轻狂,半世时光,只为拥有一段和你相处的珍贵情缘,七夕快乐,我的朋友。七夕,只因有你,七夕,只因有你,虽然相距很远,但两颗心却紧紧相连虽然不常见面,音容笑貌犹如眼前,悄悄的挟一缕情丝,放飞在炎炎夏日默默的拽一丝牵挂,悬挂在无垠宇宙静静的捎一声问候,盛开在七夕佳节七夕快乐,我的朋友。七夕,只因有你,七夕,只因有你,祝福,是一种真实的心意,是一种甘甜的快乐,是一种浪漫的味道,是一种温馨的记忆,是一种美丽的幸福,更是我们情谊永远不变的纽带,七夕快乐,我的朋友。七夕,只因有你,七夕,只因有你,爱是种体会,即使心碎也觉得甜蜜,爱是种感受,即使痛苦也觉得幸福,爱是种缘分,即使分离也觉得快乐,七夕到了,最真诚的祝福送给你,七夕快乐,我的朋友。七夕,只因有你,七夕,只因有你,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单身人士找到爱的方向,愿情侣们找到幸福的天堂,愿夫妻找到温暖的避风巷,愿岁月抚平生活的忧伤,愿爱的花瓣轻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