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回龙山至团山湖大堤公路(回龙山至团山湖大堤公路(X190)建设项目)建设项目 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K0+000K14+000,总长,总长 14.0Km 设计图表设计图表(第一册(第一册 共二册)共二册)长沙锦程公路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沙锦程公路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一九年六月二一九年六月 回龙山至团山湖大堤公路(回龙山至团山湖大堤公路(X190)建设项目)建设项目 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一阶段施工图设计 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总经理:勘察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 长沙锦程公路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沙锦程公路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发发 证证 单单 位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证证 书书 编编 号号 A143007972 工程名称:回龙山至团山湖大堤公路(X190)建设项目第 1 页 共 1 页序号序号图图 表表 名名 称称图表编号图表编号序号序号图图 表表 名名 称称图表编号图表编号设计图纸设计图纸1项目地理位置图S-12设计总说明书S-23道路平面图S-34路基标准横断面图S-45拆迁电力、通信设施表S-56全线板块调查汇总表S-67路面板块调查表S-78路面工程数量表S-89路面结构图S-910排水工程数量表S-1111排水工程设计图S-1212平面交叉工程数量表S-1313平交顺接示意图S-1414防护工程数量表S-1515防护工程设计图S-1616安保工程S-17目目 录录备注备注备注备注-1-设设 计计 说说 明明 书书 一一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200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试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0812017)二二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 本工程起点位于回龙山路。沿沩水南岸江堤东行,终点至望城乌山镇团山湖堤,线位基本沿防洪堤堤顶布设,现状堤顶标高在 3739.9m 之间。本次大修里程为 K0+000K14+000 段,总长度 14.0Km,公路等级为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km/h。三三 现状情况现状情况 现状 K0+000K10+540、K12+210K14+000 段为水泥路面,路基宽 7m,路面宽 3.57.5m,水泥路面有断板、破碎、断角现象,现状 K10+540K12+210 段为沥青路面,路基宽 89m,路面宽 6.57.5m,沥青路面状况较好、无明显开裂现象。各路段现状路基、路面宽度及路面类型见下表:沿线道路现状情况一览表沿线道路现状情况一览表 序号 起始桩号 长度 (m)路基宽(m)原路面宽(m)设计宽度(m)原路面类型 处理方案 1 K0+000 K0+480 480 7 3.5 6 水泥路面 打碎加铺 2 K0+480 K0+590 110 7 3.5 6 水泥路面 新建路面 3 K0+590 K1+600 1010 7 3.5 6 水泥路面 打碎加铺 4 K1+600 K2+940 1340 7 4.5 6 水泥路面 打碎加铺 5 K2+940 K3+120 180 7 5.0 6 水泥路面 新建路面 6 K3+120 K6+800 3680 7 5.5 6 水泥路面 加宽罩面 4 K6+800 K7+200 400 7 5.5 6 水泥路面 新建路面 5 K7+200 K7+440 240 7 6 水泥路面 新建 6 K7+440 K9+340 1900 7 6 6 水泥路面 新建路面 7 K9+340 K9+500 160 7 5 6 水泥路面 加宽罩面 8 K9+500 K9+800 300 7 5.5 6 水泥路面 新建路面 K9+800 K10+540 740 6 5 5 水泥路面 换板罩面 9 K10+540 K11+550 1010 8.0 6.5 6.5 沥青路面 罩面 10 K11+550 K12+210 660 9.0 7.5 7.5 沥青路面 罩面 11 K12+210 K14+000 1790 7.0 6.0 水泥路面 利用 总计总计 14000 四四 现状照片现状照片 -2-项目起点 现状水泥路面 现状沥青路面 项目终点 五五 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 本项目设计主要对既有公路进行路面加宽罩面。道路平面不作调整,全线按四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设计,设计速度为 20km/h,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总里程为 14.0Km。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主要技术标准表主要技术标准表 序 号 项 目 单位 指标值 1 公路等级 四级公路 2 设计速度 km/h 20 3 车道数 条 双车道(单车道)4 路面宽度 m 6(7.5、6.5、5)6 桥涵设计荷载 公路级 7 设计洪水频率 小桥、涵洞 1/50;路基 1/50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g 0.05 9 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 六六 方案设计方案设计 6.1 路线路线 1、平面设计 本项目设计速度为 20km/h,采用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原公路线形基本满足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本次设计不对平面线形进行调整。2、纵断面设计 原公路纵坡平顺,基本保持原路面标高及坡度的基础上进行路面结构层加铺:1)水泥路面加铺段纵断面设计标高为:原水泥路面标高+加铺路面结构层厚度 9cm。2)起终点标高与原路面标高接顺。3、横断面设计 现在老路基宽为 79m,采用原有路基宽度,根据原有路基情况,有余地加宽路面的段落,则进行路面加宽。4、道路用地 用地范围以原有路基宽度为准。-3-6.2 路基、排水路基、排水 6.2.1 路基标准横断面路基标准横断面 本项目为四级公路,设计速度 20km/h,现状老路基宽为 79m,其中回龙山路(K0+000)X075(K3+050)路段交通量小,X075(K3+050)郭亮路(K14+000)段交通量较大,根据原有路基情况,只局部进行路基拓宽,对路基宽度满足要求路段,进行路面加宽,横断面设计方案如下:1、K0+000K9+980 段采用路基宽度 7.0m。路幅布置为:0.5m 土路肩6.0m 行车道0.5m 土路肩。2、K9+800K10+540 段采用路基宽度 6.0m。路幅布置为:0.5m 土路肩5.0m 行车道0.5m 土路肩。3、K10+540K14+000 段完全利用原有路面。6.2.2 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 为保证路基有足够的压实度和强度,本项目压实度参照二级公路标准控制,必须采用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要求的填料填筑路基。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对改线及加宽段的最低压实度要求见下表。土质路堤填料强度、料径及压实标准表土质路堤填料强度、料径及压实标准表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要求项目 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 CBR(%)填料最大粒径(cm)轻、中等及重交通 上路床 030 95 6 10 下路床 3080 95 4 10 清淤换填 回填土 92 2 20 注: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为基准。土路肩培土的压实度应94%。粗粒土(填石)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压实厚度的 2/3。表列强度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规定的浸水 96h 的 CBR 试验方法测定。6.2.3 路基排水路基排水 本项目为河堤公路,大部分路段由边坡漫流排水,两侧有房屋路段新建 0.40.6 盖板边沟,局部挖方路段新建 0.40.6m 矩形明沟。6.3 路面路面 根据路面的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地质、材料,实践经验及施工养护条件等情况,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经济合理的原则,并且结合环境治理进行设计,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6.3.1 路面状况评价路面状况评价 1.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 1.项目概况与交通荷载参数 该项目位于湖南省,属于四级公路,起点桩号为 K0+000,终点桩号为 K14+000,设计使用年限为 8.0 年,根据交通量 OD 调查分析,断面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 1556 辆/日,交通量年增长率为 6.0%,方向系数取 50.0%,车道系数取 100.0%。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表A.2.6-1 确定该设计公路为 TTC0 类,根据表 A.2.6-2 得到车辆类型分布系数如表 1 所示。表 1.车辆类型分布系数 车辆类型 2 类 3 类 4 类 5类 6类 7类 8类 9类 1011车型分布系数50.3 35.1 14.7 0.0 0.0 0.0 0.0 0.0 0.0 0.0 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如表 2 所示。表 2.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车辆类型 2 类 3 类 4 类 5 类 6 类 7 类 8 类 9 类 1011非满载车比 80.0 85.0 65.0 80.0 55.0 65.0 45.0 60.0 55.0 65.0 满载车比例 20.0 15.0 35.0 20.0 45.0 35.0 55.0 40.0 45.0 35.0 根据表 6.2.1,该设计路面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根据附表 A.3.1-3,可得到在不同设计指标下,各车型对应的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如表 3 所示。表 3.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 -4-设计指标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 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 车辆类型 非满载车 满载车 非满载车 满载车 2 类 0.8 2.8 0.5 35.5 3 类 0.4 4.1 1.3 314.2 4 类 0.7 4.2 0.3 137.6 5 类 0.6 6.3 0.6 72.9 6 类 1.3 7.9 10.2 1505.7 类 1.4 6.0 7.8 553.0 8 类 1.4 6.7 16.4 713.5 9 类 1.5 5.1 0.7 204.3 10 类 2.4 7.0 37.8 426.8 11 类 1.5 12.1 2.5 985.4 根据公式(A.4.2)计算得到对应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3,433,915,对应于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78,165,626。本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 2,810,584,交通等级属于轻交通。2.初拟路面结构方案初拟路面结构方案 初拟路面结构如表 4 所示。表 4.初拟路面结构 结构层编号 层位 材料类型 厚度模量(MPa)泊松比 1 上面层 沥青混合料 40.0 10000 0.25 2 下面层 沥青混合料 50.0 10000 0.25 3 上基层 无机结合料稳200.10000 0.25 4 下基层 无机结合料稳200.10000 0.25 5 下基层 粒料材料 150.300 0.35 6 土基 56 0.40 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 4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 Ks 取 1.41,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 K取 1.00,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 56MPa。3.路面结构验算路面结构验算 3.1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验算 根据表 G.1.2,基准等效温度 T为 23.1,由式(G.2.1)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等效温度为 24.5。可靠度系数为 0.52。根据 B.3.1 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 6 个分层,各分层厚度(hi)如表5 所示。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分别计算设计荷载作用下各分层顶部的竖向压应力(Pi)。根据式(B.3.2-3)和式(B.3.2-4),计算得到 d1=-8.23,d2=0.77。把 d1 和 d2 的计算结果带入式(B.3.2-2),可得到各分层的永久变形修正系数(kRi),并进而利用式(B.3.2-1)计算各分层永久变形量(Rai)。各计算结果汇总于表 5 中。各层永久变形累加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总永久变形量 Ra=2.7(mm),根据表 3.0.6-1,沥青层容许永久变形为 20.0(mm),拟定的路面结构满足要求。表 5.沥青层永久变形计算结果 分层编号 分层厚度(mm)竖向压力(MPa)修正系数(kRi)永久变形(mm)1 10.0 0.70 2.23 0.1 2 15.0 0.70 3.28 0.3 3 15.0 0.69 6.95 0.6 4 10.0 0.67 7.77 0.4 5 20.0 0.64 7.42 0.8 6 20.0 0.58 6.04 0.5 总计 2.7 3.2 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验算 根据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得到无机结合料层层底拉应力为 0.279MPa。根据气象-5-资料,工程所在地区冻结指数 F 为 50.0日,按照表 B.1.1,季节性冻土地区调整系数 ka 取1.00。根据式(B.2.1-2),现场综合修正系数为-1.132 根据工程所在地区,查表 G.1.2 得到基准路面结构温度调整系数为 1.41,根据初拟路面结构和路面结构层材料参数,按式(G.1.3-1)计算得到温度调整系数 kT2 为 1.13。由表B.2.1-1,对于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疲劳开裂模型参数 a=13.24,b=12.52。弯拉强度为 1.5MPa。根据以上参数,按式(B.2.1-1)计算得到无机结合料层底疲劳寿命为 2,701,409,786。4.路基顶面和路表验收弯沉值路基顶面和路表验收弯沉值 根据附录 B.7 节,确定路基顶面和路表验收弯沉值时,采用落锤式弯沉仪,荷载盘半径为 150mm,荷载为 50kN。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 4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 Ks 取 1.41,则平衡湿度状态下的回弹模量为 56MPa,采用公式(B.7.1)计算得到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为 331.1(0.01mm)。采用拟定的路面结构以及各层结构模量值,路基顶面回弹模量采用平衡湿度状态下的回弹模型乘以模量调整系数 kl(kl=0.5),为 28MPa,根据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得到路表验收弯沉值 la 为 31.2(0.01mm)。5.结果汇总结果汇总 各项验算结果汇总如下表所示:表 6.分析结果汇总 验算内容 计算值 对比值 是否满足 沥青层车辙(mm)2.7 20.0 是 半刚性层疲劳开裂对应的累积当量轴次 2,701,409,786 78,165,626 是 由上表可知,所选路面结构和材料能满足各项验算内容的要求。6.3.3、路面设计参数、路面设计参数 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标准轴载为 BZZ-100,设计基准期为 8 年。根据 公路自然区划图,本区属5 区,最大温度梯度为 90/m,设计交通量等级为轻交通。根据本项目交通量等级、道路等级、使用功能、路面破损情况及周边环境,拟定以下路面结构方案:1)、对 K0+000K2+940 段路基宽度满足要求,路面碎石化加铺。2)、对 K3+120K6+800、K9+340K9+500 段路基宽度满足要求,路面加宽。3)、对 K9+800K10+540 段现状水泥路面路段采用直接罩面方案,加铺前需对原板进行换板、压浆等病害处理。4)、K10+540 K12+210 段现状沥青路面采用直接罩面方案。5)、K2+940K3+120、K6+800K9+340、K9+500K9+800 等段落路基宽度满足要求,路面新建。5)、K12+210 K14+000 段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状况较好,可完全利用。路面结构方案表路面结构方案表 直接罩面方案直接罩面方案 加宽罩面方案加宽罩面方案 打碎加铺方案打碎加铺方案 新建方案新建方案 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3C 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3C 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3C 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3C 乳化沥青粘层 乳化沥青粘层 乳化沥青粘层 乳化沥青粘层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6C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6C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6C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6C 1cm 同步碎石封层+乳化沥青粘层 1cm 同步碎石封层+乳化沥青粘层 1cm 同步碎石封层+乳化沥青粘层 1cm 同步碎石封层+乳化沥青粘层 原 24cm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修补 24cm 水泥混凝土路面 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 20cm 厚 C20 素混凝土基层 原 24cm 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 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 15cm 厚级配碎石垫层 15cm 厚级配碎石垫层 原有路面段原有路面段 加宽段加宽段 加铺段加铺段 新建路面段新建路面段 注:同步碎石封层不计入路面结构层厚度。直接罩面路段旧路处理弯沉要求(1)经处理后的板块弯沉值应小于 20(0.01mm)。(2)相邻板块间弯沉差应小于 6(0.01mm)。6.4 路面病害处理路面病害处理 1、挖补换板处理:(1)原行车道破碎板、断板需进行换板处理。(2)破碎、清除旧混凝土过程中不得伤及相邻面板。(3)处理基层时,基层强度符合规范要求,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6-技术细则(JTG/T F202015)的规定。(4)处理基层后,应修复、安设传力杆和拉杆。(5)原混凝土面板没有传力杆或拉杆折断时,应用与原规格相同的钢筋重新安设。安装时应在板厚 12 处钻出比传力杆直径大约 24mm 的孔,孔中心距 30cm,其误差不应超过3mm。(6)横向传力杆直径为30,长度为 50cm,嵌入相邻保留板内深 25cm。(7)拉杆孔直径宜比拉杆直径大 24mm,并应沿相邻板块间的纵向接缝板厚 12 处钻孔,中心距 70cm。拉杆采用16 螺纹钢筋,长 45cm,10cm 嵌入相邻车道的板内。(8)传力杆和拉杆宜用环氧砂浆牢牢地固定在规定位置,摊铺混凝土前,光圆传力杆的伸出端应涂少许润滑油。(9)传力杆若安装倾斜或松动失效,应予以更换。(10)浇筑的混凝土面层应与相邻路面的横断面吻合,其表面平整度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规定,补块的表面纹理应与原路面吻合。(11)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开放交通。2、裂缝灌缝处理:(1)顺着裂缝扩宽成 1.52.0cm 的沟槽,槽深可根据裂缝宽度确定,最大深度不得超过 2/3 板厚。(2)清除混凝土碎屑,吹净灰尘后,填入粒径 0.30.6cm 的清洁石屑。(3)根据选用的灌缝材料,按相关规定进行配比,混合均匀后,灌入扩缝内。(4)灌缝后对板块进行钻孔压浆。(5)待砂浆抗压强度达到 3MPa 时,用水泥砂浆堵孔,即可开放交通。3、压浆处理:(1)凡弯沉超过 20(0.01mm)的板块,需进行压浆处理。(2)灌浆孔布设应根据路面板的尺寸、下沉量大小、裂缝状况以及灌浆机械确定。(3)用凿岩机在路面上打孔,孔的大小应和灌注嘴的大小一致,一般为 5cm 左右。(4)钻孔深度为穿透面板(包括混凝土基层)。(5)灌浆孔与面板边的距离不应小于 0.5m,在一块板上,灌浆孔的数量一般为 5 个,也可根据情况确定。(6)灌注机械可用压力灌浆机或压力泵,灌注压力为 1.52.0Mpa,应根据板块病害类型确定压力大小。(7)灌浆作业应先从沉陷量大的地方的灌浆孔开始,逐步由大到小。当相邻孔或接缝中冒浆,可停止泵送水泥浆,每灌完一孔应用木楔堵孔。(8)待砂浆抗压强度达到 3MPa 时,用 M10 水泥砂浆堵孔,即可开放交通。4、抗裂贴施工(1)使用电动刷子、吹风机对选择使用抗裂贴的裂(接)缝进行清洁处理,裂缝表面须平整(宽度大于 5mm 的裂缝须先灌注高分子密封胶),无大的突起、凹陷、松散、碎石或油痕、油脂及其它污物;如有较大坑槽,必须填补。(2)将抗裂贴背面的隔离纸张揭去,无粘性物面朝上,以裂(接)缝为中心线将抗裂贴平整地贴在路面上。气温低于 15时需先刷胶或者火烤,再粘贴。(3)如遇不规则的裂(接)缝,可用裁纸刀或剪刀将抗裂贴切断,按裂(接)缝的走向跟踪粘贴。但在抗裂贴与抗裂贴的结合处,要形成 5060mm 的重叠。(4)用滚筒用力碾压,将抗裂贴熨贴至地面,以确保抗裂贴同路面结合成为一体,不能有气泡、皱褶。(5)在基层粘抗裂贴的施工完成后,尽量将完工的路面保护起来,避免对抗裂贴表面的污染和破坏。(6)喷洒粘层油,罩面层混合料。(7)抗裂贴技术要求 玻纤玻纤-高聚合物复合夹层抗裂贴技术要求高聚合物复合夹层抗裂贴技术要求 -7-6.5 原材料技术要求原材料技术要求 1)沥青路面(1)基质沥青技术要求为:面层 AC-13C、AC-16C 采用 AH-70 基质石油沥青,须满足下表要求: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基质沥青基质沥青)指 标 单 位 等 级 沥青标号 70 号 针入度(25,5s,100g)0.1mm A 6080 针入度指数 PI A-1.5+1.0 软化点(R&B)不小于 A 46 60动力粘度不小于 Pa.s A 180 10延度 不小于 cm A 15 15延度 不小于 cm A 100 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 A 2.2 闪点 不小于 A 260 溶解度 不小于 A 99.5 密度(15)g/cm3 A 按实测 TFOT(或 RTFOT)后 质量变化 不大于 A 0.8 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 A 61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cm A 6(2)各沥青面层的粗集料、细集料、填料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技术规范(JTG D50-2006)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有关规定:沥青面层用粗集料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8%,沥青表面抗滑层要选用抗滑、耐磨石料,其磨光值大于 40,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4 级;2)乳化沥青技术要求为:粘层和透层油采用乳化沥青,沥青标号同表面层。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粘层油)品种及代号 PC-3(透层油)品种及代号 PC-2 试验方法 破乳速度 快裂或中裂 慢裂 T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阳离子()T0653 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 0.1 0.1 T0652 粘度 恩格拉粘度 E25 16 16 T0622 沥青标准粘度 C25.3 s 820 820 T0621 蒸发残留物 残留分含量,不小于 50 50 T0651 针入度(25)0.1mm 45150 50300 T0604 延度(15),不小于 cm 40 40 T0605 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 97.5 T0607 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 2/3 2/3 T0654 常温贮存稳定性 1 天,不大于%1 1 T0655 5 天,不大于%5 5 T0655 3)粗集料的技术要求 上面层 AC-13(C)、下面层 AC-16C 采用的粗集料为须满足如下表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要求 指 标 单位 上面层 下面层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 30 30 T 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 35 35 T 0317 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 t/m3 2.45 2.45 T 0304 吸水率 不大于 3.0 3.0 T 0304 坚固性 不大于 -T 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其中粒径大于 9.5mm 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 9.5mm 不大于 20-20-T 0312 水洗法0.3mm 部分)不小于 -T 0340 -8-含泥量(小于 0.075mm 的含量)不大于 5 T 0333 砂当量不小于 50 T 0334 亚甲蓝值不大于 g/kg-T 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s-T 0345 5)石屑的技术要求 石屑是采石场破碎石料时通过 4.75mm 或 2.36mm 的筛下部分,其规格应符合如下表的要求。热沥青混合料用石屑规格热沥青混合料用石屑规格 规格 公称粒径 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mm)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S15 05 100 90100 6090 4075 2055 740 220 010 S16 03 100 80100 5080 2560 845 025 015 注:当生产石屑采用喷水抑制扬尘工艺时,应特别注意含粉量不得超过表中要求。6)矿粉的技术要求 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如下表的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 项 目 单 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 t/m3 2.45 T 0352 含水量 不大于 1 T 0103 烘干法 粒度范围 0.6mm 0.15mm 0.075mm 100 90100 70100 T 0351 外观 -亲水系数 1 T 0353 塑性指数 4 T 0354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T 0355 7)混合料技术要求 1、沥青混合料 1)沥青路面道路沥青:上面层 AC-13C、下面层 AC-16C 采用 70 号 A 级石油沥青。沥青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2)面层混合料配合设计、孔隙率、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等技术指标要求应满足现行规范要求。3)施工单位进场后,应结合筑路材料的来源,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4)沥青混凝土面层矿料级配组成推荐如下表所示。5)其他各项指标应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 试 验 指 标 单位 其他等级公路 中等交通 击实次数(双面)次 50 试件尺寸 mm 101.6mm63.5mm 空隙率 VV 深约 90mm 以内 36 深约 90mm 以下 36 稳定度 MS 不小于 kN 5 流 值 FL mm 24.5 矿料间隙率 VMA()不小于 设计空隙率(%)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 VMA 及 VFA 技术要求()9.5 9.5 9.5 4 15 15 15 5 16 16 16 沥青饱和度 VFA()7085 7085 2、AC-13C、AC-16C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须满足如下表 12 要求:AC-13C、AC-16C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C-13C 100 90100 6885 3868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9-AC-16C 100 90100 7692 6080 3462 2048 1336 926 718 514 48(2)基层上须按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洒布透层油,沥青面层之间须洒布粘层油。透层油用量 1.1L/m2;粘层油用量 0.5L/m2。透层油、粘层油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制备,在高温条件下宜采用粘度较大的乳化沥青,寒冷条件下宜使用粘度较小的乳化沥青,其品种及代号分别为PC-2、PC-3,用量应根据下卧层的类型通过试洒确定,并不宜超出所列的用量范围。道路用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 4.3.2 规定。(3)各沥青面层的粗集料、细集料、填料应符合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有关规定:沥青面层用粗集料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8%,沥青表面抗滑层要选用抗滑、耐磨石料,其磨光值大于 40,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4 级。(4)碎石 a.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 31.5mm,底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采用的碎石压碎值基层不大于 30%,底基层不大于 35%,硫酸盐含量不得超过0.25%,其级配就应足下表要求。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范围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范围 规格 方 孔 筛 孔 尺 寸(mm)通 过 以 下 方 孔 筛(以 质 量 计)(%)37.5 31.5 19.0 9.50 4.75 2.36 0.6 0.075 基层 100 90100 6080 2949 1532 620 05 底基层 100 93100 7590 5070 2950 1535 620 05 b.级配碎石垫层采用的碎砾石压碎值不得大于 35%,其级配应满足下表的要求。级配碎石垫层集料级配范围级配碎石垫层集料级配范围 规格 方 孔 筛 孔 尺 寸(mm)通 过 以 下 方 孔 筛(以 质 量 计)(%)37.5 31.5 26.5 16 9.5 4.75 1.18 0.6 0.075 垫层 100 85100 6585 4267 2040 1027 820 518 010 c.路面各层次使用的水泥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及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见表:水泥稳定类材料压实度及水泥稳定类材料压实度及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 层位 稳定类型 压实度(%)无侧限抗压强度(Mpa)基层 集料 98 3 底基层 集料 97 2 d.级配碎石垫层压实度不小于 96%(重型击实),CBR 值不小于 80%。(5)水泥 水泥混凝土面层须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化学成份和物理指标必须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技术要求。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水泥。(6)封层 基层与面层之间设置1cm厚普通沥青同步碎石封层。沥青采用70号A级沥青,用量为1.1kg/m2,碎石级配如下表,碎石覆盖率按照80%控制,并用同步碎石封层车施工。封层碎石级配组成封层碎石级配组成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 mm)的质量百分率(%)13.2 9.5 4.75 2.36 0.075 95100 510 03 01 00.5 2)水泥混凝土路面(1)接缝设计 接缝填料:要求与混凝土粘结能力好,回弹性好,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于水,高温时不溢出,低温时不脆裂,耐久性好,可选用聚氯乙烯胶泥。(2)路面材料技术要求 路面材料根据当地材料供应情况确定,水泥混凝土面层粗集料建议采用砾石,细集料可采用河砂,路面材料具体要求如下:A.水泥 水泥混凝土面层须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化学成份和物理指标必须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表 3.1.4“中型交通路面”技术要求。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水泥。B.粗集料 路面和桥面混凝土的粗集料原则上使用砾石,其最大料径不宜大于 31.5mm,应满足:压碎值23%,坚固性8%(按质量损失计),针片状含量15%,含泥量1.0%,泥块含量0.5%,硫化物及硫酸盐1.0%(按 SO3 质量),表观密度2500kg/m3,洛杉矶磨耗损失-10-32%,松散堆积密度1350kg/m3,空隙率47%。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 24 个粒级的砾石集料进行掺配。其分级级配和合成级配须满足表 1 的要求。C.细集料 路面的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河砂,其等级不低于级,氯化物(氯离子质量)0.02%,坚固性8%,云母含量1%,含泥量2%,泥块含量0.5%,硫化物及硫酸盐0.5%(按 SO3 质量),轻物质1.0%,表观密度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400kg/m3,空隙率45%。其级配要求见表 2 所示。粗集料级配范围粗集料级配范围 类型 粒 径 级 配 方 孔 筛 孔 尺 寸(mm)2.36 4.75 9.50 16.0 19.0 26.5 31.5 37.5 累 计 筛 余(以 质 量 计)(%)粒 级 4.759.5 95100 80100 015 0 9.516 95100 80100 015 0 9.519 95100 85100 4060 015 0 1626.5 95100 5570 2540 010 0 1631.5 95100 85100 5570 2540 010 0 合成级配 4.7531.5 95100 90100 7590 6075 4060 2035 05 0 细集细集料料级配范围级配范围 砂分级 方 孔 筛 孔 尺 寸(mm)0.15 0.30 0.60 1.18 2.36 4.75 累 计 筛 余(以 质 量 计)(%)中 砂 90100 7092 4070 1050 025 010 6.6 路面路面施工施工(1)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 本工程的沥青混凝土采用在沥青拌和厂集中机械拌制。应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控制混合料的配合比、拌和温度、出厂温度和摊铺温度。施工时,对运到现场的沥青混合料的温度至少每小时检测一次,如混合料的温度不满足要求时应及时通知拌和厂调温。沥青混合料的碾压按初压、复压、终压三阶段进行,开放交通时的路表温度不高于 50。沥青混合料应进行配合比设计。如采用商品沥青混凝土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并且每一批产品都应有检验资料。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要求。(2)基层及底基层施工 a.基层及底基层施工之前测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并根据施工时的气候条件确定施工时的含水量。b.压实工序应在初凝以前完成,压实厚度一次以 1520cm 为宜。混合料摊铺后要进行平整,然后压实。碾压自路边至路中进行,每次重叠后轮宽 1/2,碾压过程中注意找平,及时铲高补低,填补处要翻松料,重新压实成整体。最后,用中型或重型压路机碾压直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为止。c.避免雨天施工。d.分层施工时,在施工上层之前应先洒水湿润底层。e.成型后,必须及时洒水养护,养护期不少于七天,每天洒水,洒水次数以表面湿润为准。f.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从加水泥拌和到压实成型大约延迟时间(包括干拌时间)不应超过 3 小时。g.半刚性底基层、基层不能流水作业接连摊铺施工时,应在底基层表面撒布水泥浆,确保层间的粘结良好,水泥用量宜为 1.21.5kg/m2。(3)粘层施工 各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之间的粘层油宜采用专用沥青洒布车喷洒,路面潮湿及气温低于10时不得喷洒。喷洒的粘层油在路面全宽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凝土接触的侧面采用人工涂刷。(4)路面抗滑性能指标 在交工验收时横向力系数测试车,以(601)Km/h 的车速测定横向力系数(SFC);用铺砂法或激光构造深度仪测定路面宏观构造深度。其竣工验收值如下表:-11-竣 工 验 收 值 横向力系数 SFC 构造深度 TD(mm)54 0.55(5)加铺沥青路面施工 A、应在老路面达到规定的弯沉、回弹模量后,方能进行路面铺施工。B、在施工前应对路面结构层的原材料和混合料进行试验,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必须满足要求后才能进行路面的施工。C、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拌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制应注意:沥青混合料的拌制采用间歇式自动拌和机拌制,加强对热料仓料的取样、抽检与筛分。拌和楼应定期标定和校核。生产过程中应对混合料进行抽检试验,以控制混合料级配和油石比。拌和楼应对每天打印出生产记录,以便对产品的配比进行总量控制。施工过程必须自始至终控制混合料各施工阶段的温度。满足现行施工规范表 5.2.2要求。烘干集料的残余含水量不得大于 1%。拌和机的矿粉仓应配备震动装置以防止矿粉起拱。添加消石灰等外掺剂时,宜增加矿粉仓,也可由专门管线和螺旋升送器直接加入拌和锅,若与矿粉混合使用时应避免二者密度不同发生离析。拌和机必须有二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