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定汇报甘肃省交通科技通信中心江苏长天智远交通科技兰州朗青交通科技二一二年八月目录前 言61概述71.1指导思想71.2分析评定目标71.3分析评定意义81.4分析评定标准82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现实状况102.1信息网络覆盖范围102.2交通运输市场监管112.3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理122.4交通运输公共服务122.5交通运输信息化应用和资源共享132.6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143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趋势153.1国家对“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要求153.1.1保障交通运输系统通畅、高效163.1.2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173.1.3保障交通
2、运输安全发展173.1.4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现代物流183.1.5提升决议前瞻性和科学性183.1.6构建绿色交通193.2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情况193.2.1在政务建设方面,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203.2.2在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信息化取得关键进展213.2.3在交通运行管理领域,信息化已经有较大突破213.2.4在运输企业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已展现良好势头223.3优异省份交通信息化发展情况223.3.1实现全省交通信息网络联网运行223.3.2实现信息化对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业务全覆盖233.3.3构建“门户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交通公共服务体系233.3.4推进
3、完成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243.3.5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得到深入推广和提升253.3.6交通应急保障和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53.3.7以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263.3.8强化科研对信息化建设支撑作用273.3.9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不停完善274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评定284.1评定对象284.2评定步骤和措施284.3评定过程304.3.1全省交通信息化调研工作304.3.2甘肃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304.3.3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定404.4评定结论424.4.1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纵向和横向比较424.4.2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
4、化发展趋势514.4.3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不足535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目标595.1面向交通基础设施595.2面向行业管理605.3面向公众服务615.4面向管理机制616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提议616.1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626.1.1交通运输信息通信专网建设(一张专网)626.1.2数据中心和交通运输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中心平台)636.1.3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一张GIS图)646.2建立并完善面向行业信息管理平台646.2.1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省级交通运输应急处理系统646.2.2视频联网监控系统666.2.3交通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676.2.4省
5、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议分析系统686.2.5关键营运车辆监管系统696.2.6全省交通运输监控网络建设666.2.7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系统706.2.8交通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726.2.9专网门户下厅长页面726.3建立并完善面向社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736.3.1省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大厅和门户网站736.3.2交通服务热线系统746.3.3信息公布和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756.3.4城市出租车管理系统766.3.5城市公交监管和服务系统776.3.6客运联网售票系统796.3.7道路运输维修企业信息平台796.3.8省道路货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806.4加强引导和促进交通运输企业
6、信息化建设816.4.1加强对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816.4.2推进关键联络企业信息化建设816.4.3建立并完善面向企业信息共享平台816.5以示范、试点工程引领信息化连续发展826.6完善保障方法826.6.1强化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826.6.2确保信息化建设资金起源846.6.3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和绩效考评846.6.4加大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训力度856.6.5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857评定项目组员单位组成86 前 言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
7、含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多种气候类型。甘肃省以河西走廊著名,是沿丝绸古道寻古访胜旅游热点和关键集散地, 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各异。甘肃省水资源关键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交通相对便利,中川机场辟有通往全国关键城市二十多条航线;312国道穿境而过;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关键时期,是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紧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关键阶段。交通运输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专题,以转变发展方法、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根本,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效、提升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便捷、安
8、全、经济、高效综合运输体系。必需充足发挥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支撑和保障作用,着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强化多种运输方法高效衔接,提升公众信息服务水平,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理能力,提升政府决议管理效能,促进行业可连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行业,对促进甘肃经济新腾飞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甘肃地处西北内陆,自然环境给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要解除自然环境带来不利原因,应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信息化放在优先、带动全局位置,并经过对信息化发展科学评价和统筹计划,有效促进甘肃交通综合运输系统建设,为争取率先实现甘肃交通基础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9、1 概述汇报在描述此次分析评定目标、意义和标准基础上,关键从“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现实状况”、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趋势”、“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评定”、“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提议”四个层面上进行了叙述。基于“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现实状况”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趋势”,采取对比法对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开展评定。从甘肃省交通发展历史层面纵向比较到和中国交通运输信息化优异省份(关键为江苏省)横向比较,明确甘肃交通运输信息发展水平,分析甘肃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差距和不足。在“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提议”一章中,以交通部“十二五”计划为蓝本,结合甘肃交通现实状况,提出了“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化
10、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并完善面向行业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并完善面向社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引导和促进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继续以示范、试点工程引领信息化发展”等合理化提议,最终为保障提议落实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法。1.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科学、客观、公正地对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评定,充足剖析调研过程中发觉问题,明确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模式和方向,为交通运输部门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决议支持。1.2 分析评定目标经过开展全方面深入调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客观、公正地分析评定甘肃省在“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结果和发展需求,积
11、累经验、总结教训,为甘肃交通运输信息化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1.3 分析评定意义1、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标杆参考,指出发展方向分析评定能够科学、客观地总结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十一五”期间本身取得成绩,发觉工作中不足,为以后发展提出合理化提议。同时,经过对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已开展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技术测评也能为以后信息化项目建设提供参考标准和依据,降低信息化建设盲目性和无序性,为信息化合理建设指明发展方向。2、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工作创新经过将分析评定这种新管理手段付诸于实践,对于交通运输行业各部门切实体验到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工作新变革,深入加紧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促进交通运输部门信息
12、化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转变,开展管理工作创新有很关键现实意义。1.4 分析评定标准1、全方面性标准全方面性标准含义,是指在确定和利用评价标按时要全方面、不可片面。落实全方面性标准,首先要在制订评定指标时,注意把握评价标准全方面性;其次要在评价过程中,广泛全方面搜集相关信息,所搜集信息要含有代表性,要进行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分析和判定,努力争取真实正确反应甘肃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现实状况,而不是只局限于局部或部分特定方面,实现对其全方面合理评价。作为评价信息和资料,内容要尽可能全方面、正确、真实。当然,全方面性并不是面面俱到,将各评定指标不分主次、不分关键机械罗列,要筛选含有代表性
13、和高度概括性主导指标,以正确、客观地反应信息化绩效真实性。2、科学性标准评定科学性关键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评定指标体系科学性,每个指标全部要有明确含义和目标导向,避免选择那些含义模糊指标,避免相互矛盾、标准不一、越界划分等错误。二是评定方法科学性。评定方法有很多个,如调查分析法、教授评议法、综合评定法等,不能只选择其中一个或两种方法来进行评定,而应采取多个方法相结合方法进行评定,这么得出结果更含有说服力,更真实有效。3、公正性标准公正性标准要求评价主体在评定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态度,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可歧视或偏袒任何评定对象,影响评定结果正确性和真实性。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标准交通运输
14、信息化分析评定关键路径是要将难以测量信息化建设情况转换成为能够计量和比较数字和资料,一些交通信息化建设现实状况能够用直观和明确数字再现,而诸如服务质量、需求满足等指标难以量化,所以,在分析评定中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2 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现实状况 “十一五”是甘肃交通运输全方面、快速发展五年,也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快速发展五年。提出甘肃省交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对甘肃省信息化建设提出全局计划和要求,含有重大指导意义。五年来,交通运输信息网络由简单局域网向互联互通交通运输综合信息网络发展,应用系统由独立业务系统向信息资源共享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发展。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工作在“十一五”期间
15、取得了长足发展,关键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2.1 信息网络覆盖范围 “十一五”期间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有大幅提升,交通厅机关和公路、运管、征稽、海事四局和高等级公路高管局、交通计划设计院、工程处等厅直属单位陆续建成了各自局域网系统。其中公路局、运管局、征稽局和高等级公路高管局已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全部或部分延伸至地、市、县级下属单位。交通厅机关分别经过和MPLS VPN专线方法和交通部、省政府连接,可实现和省级其它政府部门信息交换。部分市(州)交通局已经过2M专线方法和市政府连接,实现和其它政府部门信息交换,但连接基础为单机方法。省厅和省运管局信息中心以2M专线方法互连,省运管局信息中心又以2M和公路局
16、、水运局、交通执法局,以10M方法和高管局互连。上述各局和省运管局网络是连通,省厅和公路局、运管局也是互通。但现在省厅和高管局、水运局、执法局及各局之间即使有物理链路相通,并未配置路由,各大局之间无法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应用受到限制。甘肃省高速公路系统已建成一套覆盖全省高速公路SDH传输网络,同时在SDH基础上构建了高速IP网络交换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程,该网络可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域。2.2 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经过“十一五”期间大力建设,交通运输市场监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监管规范、体系、系统对应而生。建成了四级运政管理系统,实现车辆年检审、业户开业、日常管理等多项业务办理
17、,业务办理愈加透明、规范,业务办理期限深入缩短,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实现了道路运输政务管理智能化目标。建成了省、市、县三级监控体系,实现车辆实时跟踪、调度指挥、远程控制等功效服务,为行业管理决议和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丰富车辆动态运行信息,保障了车辆安全行驶。IC卡电子证件系统、GPS监控管理系统和驾校和检测站监管服务系统相继在全省投入使用,向社会公众和经营业户提供电子证件发放及识别管理、GPS车辆动态监控和驾校和检测站经营秩序监督,为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监督机制、端正行业风气、提升服务质量等提供了新渠道。实现了关键营运车辆联网联控部省监控平台互联互通,深入健全了系统应用及运行监管体系,督促完成了
18、全省关键营运车辆终端加装工作,保障了关键营运车辆运输安全。初步建成交通基础数据库,包含船舶数据库、船员数据库、水运企业数据库、港口基础数据库、水运法规库,实现了对船舶管理、船员管理、安全管理、水运企业管理、行政执法信息化管理,促进水路运输管理跨越式发展和职能转变,促进运输结构调整,保障水上运输安全。2.3 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理交通部开展了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广工作“省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和服务工程”。甘肃省交通厅利用交通部开展示范工程推广工作契机,实施了“甘肃省级交通应急处理平台和信息服务工程”工作,整合省级交通信息资源,初步形成省级交通数据中心,关键形成运输行业管理、水运管理、公路管理和
19、应急处理、全省交通地理信息等一批基础性、战略性交通信息资源库。正在推进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交换和共享,关键开展地市级和县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进行交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经过信息技术和业务结合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管理决议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企机关市场竞争能力得到较大提升。2.4 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公共信息服务比以往任何时期全部有空前发展。省运输交通厅及下属公路局、运管局、路政总队、水运局、高管局依靠互联网建立了政府网站,实现了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公布和相关业务网上受理和审批。依靠公路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和客运站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经过门户网站、
20、高速公路救援、咨询呼叫中心96779和96969、交通广播、路侧广播、可变情报板、警示标志、车载滚动显示器、分布在公共场所内大屏幕、触摸屏等显示装置,为出行者提供较为便利出行信息服务。“客运联网售票及网上清分系统”已经在兰州、平凉两地部分汽车站完成了软件布署和试运行,作为提升道路运输企业服务水平关键平台,经过信息化手段促进运输企业能够在猛烈市场竞争中,遵守运行规则、保障公众利益、发挥最大效能、发明经济价值。“物流信息系统”已经在兰州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完成布署,同时伴随13家物流园区和18家货运站联网运行,已初步搭建起覆盖全省物流信息平台。各个物流园区和货运站定时向平台提供物流信息,规范了物流信息
21、传输渠道,提升了物流信息质量,初步发挥出了物流平台对于信息资源配置作用。2.5 交通运输信息化应用和资源共享“十一五”期间提出实现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一张网、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张图、一个号”整合目标,明确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应用和资源共享方向。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路面和桥梁养护管理、运政和路政管理、港政和航政管理、水上安全管理、客运联网售票、货运交易信息服务、港口物流等信息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建设了基于GIS/GPS甘肃省公路数据库系统,实现1:25万和1:5万覆盖全省国、省、县、乡、专和村道公路电子地图。完成了运政管理系统、路政管理系统、GPS车辆信息服务系统、航政管理系统、养护管理系统、路网调
22、度指挥系统、交通量信息处理系统、公路计划统计管理系统、地质灾难管理系统、沥青路面管理系统、公路桥梁管理系统、道路运输远程视频系统、数字会议室系统、交通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等道路运输应用软件系统。实现了信息化对公路、水路交通业务部分覆盖,提升了办公效率和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公路、运管、征稽和高管局等全部已基础建成各自数据中心或行业数据库,对基础数据搜集、分析、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效率大大提升,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发挥了主动作用。2.6 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队伍经过近几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初具规模。尤其是道路运输行业,经运管局信息中心统一培训、考评,各市级信息中心已配
23、置了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 指导方针,邀请优异省份信息化管理教授前来咨询,并派出专业人员参观学习,有力地提升了信息化维护管理水平。另外,经过举行培训班,关键加强了基层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提升了基层网管人员录入基础数据正确性和时效性,确保了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3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趋势3.1 国家对“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要求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社会生产方法深刻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战略布署。交通运输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关键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
24、方法转变、全方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关键抓手。信息化不仅将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也将成为交通运输行业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关键载体。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8月26日在南京召开全国交运输信息化会上强调,要把支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主攻方向,大力促进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为加紧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交通运输部信息化“十二五”计划也要求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视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转变为愈加重视提升科学决议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及政务效能;从以往各自分散、独立建设转变为集约化建设,大力推进整合共享项目建设,建立统一通信信息基础网络、数据中心
25、和应用支撑平台,大力提倡“一网通”、“一号通”、“一站通”、“一卡通”等整合建设模式,避免反复建设,提升投资效益;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转向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计划、落实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开放模式。要关键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交通运输运行环境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和此同时,要充足应用低成本、高性能、绿色节能智能化传感器技术,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交通运输运行环境可视、可测、可控。为此布署开展四项重大工程和三个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四项重大工程包含公路水路安全通畅和应急处理工程、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工程、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议分析工
26、程;三个示范试点工程领域是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和城市客运。从发展趋势看,关键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3.1.1 保障交通运输系统通畅、高效要求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提升其运行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供通畅高效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行业关键任务,也是全社会对交通运输基础要求。“十二五”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仍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估计公路总里程将达成45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将靠近11万公里,沿海深水泊位达成2214个,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超出1.3万公里,民用车辆和营运船舶总数将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规模总量不停扩大,使中国交通运输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已形成
27、资产进行充足利用和潜力挖掘,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效率,保障路网水网通畅,已经成为迫在眉睫关键任务。3.1.2 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要求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立即、正确出行信息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举措。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关键变革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提升,中国将全方面进入机动化社会,估计民用车辆保有量将超出1.5亿辆。交通出行规模快速扩张,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求日益增加,城际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公共客运将面临前所未有巨大出行压力。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必需和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生活品质相适应,要充足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提升交通
28、智能化水平,改善出行信息服务质量,提升公共信息服务能力。3.1.3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要求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理监测预警、通信保障和决议支持水平。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平稳运行是交通运输发展永恒专题,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理能力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关键职责。“十二五”交通运输行业面临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应对多种突发事件任务愈加繁重,必需充足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交通运输风险监测预警,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协调专业和社会力量,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提供安全出行环境;必需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和应急决议分析,优化配置应急保障资源,提升应急指挥能力;必需面向社会立即公布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提升
29、应急信息服务能力。3.1.4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现代物流要求实现多个运输方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要加紧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必需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强多种运输方法相关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促进多种运输方法有效衔接;促进物流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供给链上下游供需双方业务协同,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运作效率。3.1.5 提升决议前瞻性和科学性要求正确掌握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深化行业综合运行分析,提升决议前瞻性和科学性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关键表现。 “十二五”交通运输业面临形势愈加复杂
30、,多种新问题、新矛盾不停涌现,对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广度、深度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需充足依靠信息监测、采集、统计、估计预警、挖掘分析等信息化手段,立即获取全方面、正确信息,做出快速判定和科学决议,改变以往决议中以定性和经验分析为主情况,使决议愈加含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增强指导性,避免决议失误带来风险和损失。3.1.6 构建绿色交通要求依靠信息技术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步骤,节能降耗,降低排放,是实现国家“两型社会”重大战略目标和推行国家承诺客观要求。“十二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节能减排任务愈加艰巨,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必需充足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步骤,实现
31、运输生产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输装备利用效率,降低空驶,降低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保障交通运输系统通畅高效运行,降低因交通拥堵造成能耗和污染;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和排放监测监控,加紧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运输装备淘汰更新。3.2 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情况近几年信息化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很快。信息技术高渗透性和高集成能力,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充足技术支撑,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了交通运输传统产业。 就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统计来看,现在,已经有24个省厅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19个建设了省级交通运输行业网,22个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18个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1
32、7个建立了综合信息公布系统,20个建设了道路运输管理系统或运政系统。有19个建成了交通运输行业专网,27个建成了交通厅内部局域网。15个省运管局建成运政管理信息系统,5个建成关键运输GPS监控系统,6个建成客货运输管理系统,2个建成交通应急指挥系统,4个建成道路运输综合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伴随长三角区域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开展,新一轮全国跨省区市联网收费已经开始。不停车收费组合式一卡通(ETC)已经成为目前智能交通发展主流和新技术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以提升政府决议、监管、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为关键,以智能交通为发展方向,全方
33、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面交通信息服务。 关键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3.2.1 在政务建设方面,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建设了政府机关局域网,开通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各类管理应用系统,并相继建立了对外服务网站,基础实现了相关信息网上公布。地域级以下交通主管部门在办公中普遍应用了计算机,部分了实现和上级主管部门网络联接和利用互联网传输信息。依据对全国31个省级交通厅(局)调查统计,现在有90%省厅已建机关局域网,87%省厅已开始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90%省厅已在国际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网站或网页,全部省厅全部可和部机关经过电子邮件系统
34、或采取其它联接方法和部交换信息。初步实现了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公布和相关业务网上办理。3.2.2 在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信息化取得关键进展在计划、勘察、设计等工作中,很多单位已经利用网络开展联合设计,开始普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等,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大大加紧。在建设管理方面,高等级公路、大型桥梁建设、深水筑港、深水航道整改已经采取信息化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了项目管理软件,显著提升里管理水平。在海事基建方面,已建成了17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和42个雷达站,提升了船舶及特殊水域交通管理水平。3.2.3 在交通运行管理领域
35、,信息化已经有较大突破区域性运政管理计算机系统得到普遍应用;路面养护管理和评价系统(CPMS)、桥梁养护和评价系统(CBMS)已在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公路GIS系统、公路规费征稽系统等也得到了很好应用;高速公路通信、监控、收费系统成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关键手段,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正式启用,广东、浙江、江苏、重庆、山东、山西、辽宁等省也全部实现了省内联网收费。在海事管理系统中,建成了覆盖全国14个直属海事局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网,实现了船舶、船员、通航环境管理等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业务计算机化,ISM管理信息系统、中国船舶汇报系统、船舶检验信息系统等全部得到了很好应用,为保障船舶航行
36、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3.2.4 在运输企业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已展现良好势头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理念逐步渗透,计算机联网售票,车站、港口、车辆、船舶计算机管理系统已经普遍应用,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大中型港口和大型航运企业(集团)主动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围绕运行管理、调度指挥、运输过程控制和企业内部事务处理等业务需求,开发了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信息系统,并经过国际互联网开展用户服务。港航EDI用户总数已超出1000个,其应用已收到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中国港航运输生产中不可缺乏技术手段。3.3 优异省份交通信息化发展情况江苏、浙江等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本节关键介绍江苏交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
37、实状况。3.3.1 实现全省交通信息网络联网运行在完善交通电子政务省级横向网、省市纵向网基础上,组织完成了13个省辖市交通电子政务横向网建设,公路、航道、运管、地方海事等均进行了业务割接,运行情况良好,形成了覆盖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和业务机构、连接交通部和省市政府交通信息网络,为跨地域、跨部门系统协同和联网应用提供了确保。网络管理方面采取自维和第三方维护相结合方法,高速公路企业负责光纤维护,同时委托专业企业进行光纤抢修和维护,及工作日夜间和节假日传输网管监测,并充足利用网络自愈环境保护护技术,形成多重保护机制,确保网络安全稳定运行。3.3.2 实现信息化对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业务全覆盖依据交通发展和信
38、息化建设计划,组织完成了交通电子政务实施方案(-)和(-)两个三年方案编制和实施,根据交通业务系统总体架构,推进完成了路网调度指挥、养护管理系统、路政管理系统、运政在线、客运出租车综合服务系统、公交调度系统、航政管理系统、地方海事现场监督业务管理系统、港口管理系统、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系统等水陆交通业务系统,和项目招投标管理系统、交通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管理系统、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交通综合统计信息系统、交通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交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交通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交通综合管理辅助决议支持系统等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完善和推广,实现了信息化对公路、水路交通业务
39、全覆盖,提升了办公效率和行业管理服务水平。3.3.3 构建“门户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围绕公共服务,对 “江苏交通”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愈加突出政务公开、网上审批和办事功效;建成了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并整合开通了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网(),其出行向导、图行江苏、交通时况、出行参考、交通旅游等栏目标推出很好地满足了公众出行需要;建成覆盖全省96196江苏交通服务热线系统,面向社会公众开通了出行帮助、政策咨询、投诉监督等交通信息服务,自热线9月26日正式开通至底,已快速成为交通运输部门服务社会有效载体、交通运输部门信息公开关键窗口,及交通运输部门接收社会监督平台。
40、系统采取省市共建模式,整合了各类交通信息资源和交通服务应用系统,和社会上已存在相关交通服务号码资源进行联动,实现了统一平台、统一步骤、规范服务、联动管理、强化监督,只要公众对交通有需求,拨打96196,即可得到全天候交通信息服务。加之先前建设覆盖全省“交通广播网”(FM101.1),“网站、热线、广播”三位一体现代交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完成。3.3.4 推进完成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会同上海牵头组织开展了长三角ETC示范工程建设,围绕示范工程实施范围和规模、省界站合建模式、车道栏杆设置、省际结算清分、MTC改造、联调联测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和确定,制订了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组
41、织完成了系统实施方案、暂行技术要求、运行管理体系三个专题课题研究和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运行管理规程、ETC系统省际特情处理标准、ETC用户章程、ETC用户发展宣传营销方案、江苏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和运行计划研究编制。12月31日,“江苏上海”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示范工程试运行正式开通,11月28日,安徽省ETC顺利并入苏沪高速公路ETC收费系统。7月28日,江西省ETC顺利并入苏沪皖高速公路ETC收费系统;现在,全省开通ETC专用车道224条,客服网点22个,用户达成8万多,车道和网点遍布全省各关键地级市,极大地方便了用户。3.3.5 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得到深入推广和提
42、升在南京市域联网售票基础上,开展了省域联网售票系统研发并于进行试点和推广,现在全省已经有44个一级站、64个二级站实现联网售票,100多个三级及以下客运站(含农村客运站)实现了区域联网售票,拓展了移动售票、网上订购票、手机订购票、邮局订购票、118114购票、POS机自助等多个服务形式,同时,还以南京试点开展了跨省联网售票研究,实现了和滁州、马鞍山联网售票;南通、苏州和上海实现了异地互售。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运综合管理开展了IC卡报班管理和区域道路客运运行调度系统研究应用,有效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水平,并基于二代身份证技术开展了对ATM自助取票、快速检票、客运班次管理、旅客信息管理、统计分析和数据上
43、报等功效升级扩充,为旅客出行提供了便捷,同时也为以后实名制购票乘车应用打下了基础。3.3.6 交通应急保障和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成了江苏省厅应急指挥中心视频联网监控管理平台和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全省联网高速公路和京杭运河苏北段不一样编码格式视频监控图像集中解码和联网调用,可实时调看全省联网高速公路(含跨江大桥)1000多路监控点及苏北运河约50个监控点交通视频图像,在初抗雪灾保通畅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即时调看全省高速公路、跨江大桥和苏北运河交通情况,和立即将图像向省委、省政府进行转发,为应急指挥决议调度,有效疏解交通和组织抗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交通应急指挥系统二期正在建
44、设,逐步扩大全省应急指挥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将厅各直属业务局和含有条件地市区域监控中心相关(铁路、航空、港口、航道、地方海事、运管、干线公路关键节点)视频资源接入厅视频联网监控平台,推进大交通背景下应急管理和协调调度工作。3.3.7 以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认真组织完成部信息化示范工程(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区域性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拓展建设水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系统,并以此为抓手和示范,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和融合。一是建成省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在交通信息资源计划研究基础上,搭建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和各市交通局、厅属单位业务数据和交通基
45、础数据交换和共享,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支撑保障。二是推进交通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建设。以业务数据资源为基础,建成了公路、航道、车辆、船舶、港口基础数据库,和交通地理信息数据库、综合统计数据库、应急数据库和信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依据交通决议需求,开展了专题分析和专题数据库研究,建立交通专题指标体系,并制订了交通专题数据库设计规范。3.3.8 强化科研对信息化建设支撑作用组织完成了长江港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水运交通量网络监测系统建设研究、南京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研究、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基于快速客运物流信息系统、ITS域多业务系统跨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图像处理技
46、术高速公路交通流异常情况告警系统研究、市域突发公共事件交通应急预案管理及辅助决议系统、京杭运河苏北段GPS船舶辅助调度系统研究、苏通大桥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研发、交通信息化绩效评定体系研究、交通安全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项目标研究,取得了良好应用成效;开展了苏州市智能公交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江苏省交通地理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研究、综合运输枢纽体系长途客运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南京汽车维修网研究等服务于目前交通运输发展项目研究。3.3.9 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不停完善结合行业管理实际需要,根据轻重缓急,强化专题标准研究制订,组织研究和审定了江苏省高速公路通信专网总体技术要求、江苏省高速公路通信系统
47、施工作业指导书、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暂行技术要求(每十二个月维护更新)、公路收费车道计重设备技术及安装施工规范、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机电工程检验评定标准、江苏省高速公路通信、收费、监控三大系统维护技术规范、江苏省交通视频监控联网技术要求等;依据交通信息资源整合要求,结合基础数据库建设,制订了车辆、公路、航道、船舶等基础数据库数据元集合交换标准;还组织开展了电子不停车收费、卫星定位系统(GPS)行业应用等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制订了江苏省交通厅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要求、江苏省交通厅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措施、江苏省交通厅网站管理措施、“江苏交通”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考评措施、江苏省交通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管理暂行措施、江苏省交通厅视频会议系统管理措施、江苏省交通通信骨干传输网管理规则、江苏省交通电子政务市级横向传输网运行维护管理措施等;和省测绘局签署了相关加强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和合作协议书,编制印发了江苏省交通地理信息使用管理措施(试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