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初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在介绍答题技巧之前,先看个图片,了解一下一般的文章的结构。这是一棵树,树由树干、树枝和树叶组成。树干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树枝相当于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而树叶都在树枝上,主要是解释树枝的。这是普遍规律,仔细研究历年中考阅读材料,也基本上能体现上面的结构特点。下面详细介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
2、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
3、,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
4、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二、审慎审题,定向扫描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
5、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三、针对标准,定向训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
6、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中考试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我们在统计分析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平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失分却较少,而有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却失分较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对于阅读理解题,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出题规律,并记住如何针对各种特
7、定问题去进行解答的技巧。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
8、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
9、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10、,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
11、,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12、。7、比较阅读理解。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二、现代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不过,从那以后,只要我们父子一起坐下来,父亲就会让我坐在他身边。如果是我先坐在板凳上,他就会主动坐到我身边,而我也会像父亲那样,往一边挪一挪。 工作之后,我
13、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
14、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
15、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
16、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淘淘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
17、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任时光穿梭。(说明以上内容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8期上,有增删)(1)请结合全文来说说“和父亲坐一条板凳”时发生哪几件事?请分点加以概括。(2)请简要赏析下列句子或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3)第段中提到父亲年轻时的事件,有什么作用?(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我对父亲的感情。【答案】(1)我和父亲同坐一条板凳抽烟;父亲年轻时,让吵架双方同坐一条板凳来调节矛盾;父亲让我和亲自同坐一条板凳,
18、化解彼此的矛盾;当我升职后,我和父亲同坐一条板凳,父亲告诉我要坐稳。(2)“仪式”指秩序形式,在文中指我和父亲同坐一条板凳,虽然缺乏沟通,但更多的是父与子之间一种精神的交流的形式,他已经把我当成大人来看待了。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层指父亲不希望我摔倒,其实是暗示我在踌躇满志之时,不该骄傲,更多的应该是恪守本分,这样才能坐稳。(3)第段属于插叙,写父亲年轻时为他人调解矛盾,主要是让大家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体现父亲年轻时的威严,丰富人物形象。为下文写父亲调解我和妻子矛盾的情节埋伏笔,增加文章的内涵。(4)从父亲与我坐同一条板凳,闷头抽烟,可以看出父亲的沉默寡言;通过父亲虽然不了解我的工作,但他每
19、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赞美和怀念。【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搜索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和父亲坐一条板凳”时发生哪4件事,我和父亲同坐一条板凳抽烟;父亲年轻时,让吵架双方同坐一条板凳来调节矛盾;父亲让我和亲自同坐一条板凳,化解彼此的矛盾;当我升职后,我和父亲同坐一条板凳,父亲告诉我要坐稳。(2)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20、最后写出表达效果。(3)此题考查分析写作方法的能力。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第段属于插叙,写父亲年轻时为他人调解矛盾,主要是让大家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体现父亲年轻时的威严,丰富人物形象。为下文写父亲调解我和妻子矛盾的情节埋伏笔,增加文章的内涵。(4)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从父亲与我坐同一条板凳,闷头抽烟,可以看出父亲的沉默寡言;通过父亲虽然不了解我的工作,但他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赞美和怀念。【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21、。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一切都好 顺子刚奔进柱子家的院门,就高声喊:“大娘,我柱子哥给您捎东西来了。”柱子娘的脚还没迈出屋门,顺子已进了屋:“大娘,您看,这些东西都是柱子哥给您买的。”顺子把东西放在那张油漆斑驳的桌子上。 柱子娘用粗糙皴裂的手抚摸着那些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桃罐头、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点心,泪眼婆娑。 “顺子,柱子咋没回来?”柱子娘用袖口擦去眼角的泪。 “柱子哥那边忙呢,走不开。柱子哥现在比我有出息。” “真的?” “嗯,真的。” “柱子这孩子啊,打小心眼实诚,遇事不懂得变通,干啥都死脑筋。自小我没担心过他会闯祸,因为他从来都是受委屈、受欺负的那一个。”柱子娘笑了,眼睛
22、望着照进屋里的阳光。阳光被树影摇得一晃一晃的,像小时候的柱子一跳一跳向她走来。 柱子8岁的时候,柱子爹去世了。柱子娘农忙时侍弄地,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就这样供柱子读完了初中。柱子毕业后不愿意让娘再为他吃苦受累,执意不肯再去上学,而是跟着村里的人出去打工了。 “我一直念叨,柱子在外面别受欺负,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柱子娘起身去院子里,拿来一些豆角给顺子,“顺子,你和柱子打小要好,你们俩在一起,相互照应着点儿。”柱子娘忽然猛烈地咳嗽起来,越咳越起劲,直咳得脸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顺子看着柱子娘痛苦的样儿,有些无所适从,唯一能做的是轻轻给她捶背。 “大娘,您怎么了?您去医务室看看吧。” 柱子娘摆
23、摆手,缓了缓后说:“我去看过医生了。顺子,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免得他挂心。人家领导对他好,我不能分他的心。” “大娘,您去医院看过吗?” “镇医院的医生怀疑我是肺癌,让我去市里查,我没去。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我多半是得了不好治的病。顺子,你千万不要告诉柱子,大娘求你了。我不想拖累柱子,只要他好好的,我怎么着都行。”柱子娘满眼祈求地望着顺子。 “大娘,我听您的。我,我不会告诉柱子哥。”顺子使劲忍着眼里的泪。 “顺子,你这是还没回自己家吧?你回去吧,爹娘都想自家的孩子啊。” “哎,大娘,那我回了,您好好保重。”顺子背起包走出院门,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了。 “顺子,你回去告诉柱子,就说我一
24、切都好,让他放心。”柱子娘在大门口对着顺子的背影说。顺子没有回头,他不敢回头。 “我知道了,大娘,您回去吧,外面风大。” 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从架子上摔了下来,腿骨折了,现在还躺在医院里。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就让顺子回村,给娘带个好。临行前,柱子千叮咛万嘱咐,让顺子对娘说他一切都好。 走到胡同口,顺子大声说:“大娘,柱子哥一切都好,您放心吧!”说完,脸上泪流成河。(选自2018年第17期微型小说选刊)(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文章中的画线段落运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什么表达效果? (3)简要概括柱子娘的形象特点。 (4)小说以“一切都好”为题,有何妙处?
25、 【答案】 (1)顺子从他与柱子娘的交谈中得知柱子娘得了肺癌,同时柱子娘怕柱子挂心,让顺子说她一切都好。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同时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让顺子告诉娘他一切都好。(2)插叙。插叙柱子因父亲去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情况,体现了柱子是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为下文写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的事做铺垫。丰富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小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3)柱子娘是一位可以为了孩子吃苦受累、体谅孩子、疼爱孩子的患有肺癌的母亲形象。(4)标题“一切都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以“一切都好”为文章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
26、兴趣,同时题目也与结尾相互照应。 【解析】【分析】(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顺子、柱子和柱子娘,主要事件是柱子和柱子为了让对方放心,互相“撒谎”,让顺子传话一切都好。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2)划线句子插叙柱子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的家庭情况,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写出柱子娘的艰辛生活,柱子外出打工,突出柱子的懂事、孝顺,突出“一切都好”的主题。(3)本题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农闲的时候四处打
27、短工”表现柱子娘的吃苦耐劳;“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免得他挂心”“自己忍受病痛也不告诉柱子”表现柱子娘挂念柱子、体谅孩子。(4)结合本文内容来看,“一切都好”表面指柱子和柱子娘都让顺子告诉对方自己一切都好。深层含义指柱子和柱子娘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表现了浓浓的亲情。顺子作为见证人来回捎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文章的中心。故答案为: 顺子从他与柱子娘的交谈中得知柱子娘得了肺癌,同时柱子娘怕柱子挂心,让顺子说她一切都好。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同时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让顺子告诉娘他一切都好。 插叙。插叙柱子因父亲去世
28、,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情况,体现了柱子是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为下文写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的事做铺垫。丰富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小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柱子娘是一位可以为了孩子吃苦受累、体谅孩子、疼爱孩子的患有肺癌的母亲形象。 标题“一切都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以“一切都好”为文章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也与结尾相互照应。【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题是在记叙
29、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0、交代文章的线索。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暖爱拂过红围巾邓迎雪 许小然想送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事情的起缘是她看见同学李美琪的妈妈就围着那样好看的红围巾,石榴红的颜色,金色的丝线若隐若现,看上去毛绒绒的,给人感觉非常温暖,再衬上李美琪妈妈那件有蕾丝边的黑棉衣,那美丽的搭配效果,立即就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花轻轻击中了许小然的心。 她想给妈妈买条这样的围巾!妈妈每天去市场卖菜,围的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薄薄的旧围巾,回家的时候,脸颊常冻得红红的。许小然想,如果妈妈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 许小然去商场悄悄看了看,但是一看价钱,热切的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120元,而许小
31、然只有30元,离这个数目还远着呢。尽管如此,许小然还是摸了摸围巾,果然细致绵软,手感很好,那美丽的色泽比春天的花朵还鲜艳。导购小姐说,这是澳州产的羊绒围巾,今年卖得最好。 许小然无精打采地离开商场,心里失望透了。她一边走一边想围巾,忽然有个想法跃上心头她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呢。 她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兴奋。 许小然平时住校,一周才回一次家。这天放学吃过饭后,趁着班里没人,许小然鼓足勇气去教室后面的灰斗里捡瓶子。只见那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好几只饮料瓶,许小然忙高兴地弯腰去捡,忽然,身后响起阴阳怪气的口哨声,许小然一惊,回头见是胖男生张承虎。许小然脸红心跳,仍旧低下头捡瓶子
32、。张承虎怪声怪气地问,许小然,你在干什么。许小然没有理他,拎着袋子走出了教室,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后边传来他稀里哗啦的笑声。 许小然心里有些难过,但想想那条漂亮的红围巾,这些不好的情绪转瞬即逝了。 那天晚自习后,许小然拎着一袋子塑料瓶回了寝室。室友邵娟立即掩鼻子反对,这是垃圾啊,有病菌。许小然的脸又红了,她赶快拎着放置到卫生间一角。直到第二天,她和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商量,才把那袋塑料瓶放在赵阿姨放置工具的贮藏室里。赵阿姨夸许小然说,现在像你这样懂事的孩子可不多啊。 渐渐地,班里同学都知道她捡瓶子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笑话她。许小然发现,他们不再到处扔空瓶子,而是悄悄地放到她的塑料袋里。刚开始,她很
33、不好意思,再后来,她会大方地有礼貌地说声谢谢,内心里洋溢着小小的温暖。 许小然的两个好朋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许小然摇摇头,神秘地一笑。 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好像怕它飞走似地。她的步子轻快,嘴角不住地绽开小花,她喜滋滋地想,虽然收入很少,但毕竟积少会成多啊,这样算来,她春节前应该能实现买围巾的愿望啦。 就这样一点一滴,许小然卖废品的收入积攒到了85元,再加上她的零用钱,已快够买一条美丽的红围巾了。可就在她即将实现这小小梦想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让她改变了计划。 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后,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通报了初二班
34、一位女生家庭的不幸遭遇。就在前天,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生父亲突然犯病,挥刀砍向她和弟弟,妈妈为救她姐弟两个,死死地抱住父亲,结果被父亲砍成重伤,女生和弟弟受了轻伤,现在她们一家三口,住在两个医院里。她家里本来就很穷困,现在遇上这样的事情,更是雪上加霜,也因此,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向他们捐款,奉献爱心,帮他们度过难关。 班上的几名女生听着听着就哭了,许小然也哭了。 班里开始捐款的时候,许小然第一个捐款,120元,正是那条红围巾的价格。那天,天很冷,下着雨,但当她把钱放进红色捐款箱的时候,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这份爱心,那名同学和家人更需要。 许小然想,看来今年给妈妈买不成那条红围巾了,但是相信明年冬天
35、,她一定会给妈妈买一条最漂亮的围巾。(1)许小然为什么想送给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2)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情节许小然心理变化许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120元的围巾,而自己只有30元_兴奋同学张承虎嘲笑许小然检饮料瓶_大多数同学悄悄把空瓶放到许小然的塑料袋里先不好意思,后来内心洋溢着小小的温暖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得到11元收入喜滋滋许小然第一个捐款120元_(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许小然的两个好朋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许小然摇摇头,神秘地一笑。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好像怕它飞走似
36、地。(4)文章写许小然想方设法要为母亲买一条漂亮的红围巾,好不容易凑够了钱,却插入初二班一女生家庭横遭惨祸,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谈谈“拂过红围巾”的“暖爱”有哪些?许小然身上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答案】(1)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2)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3)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心里藏着为妈妈买红围巾又不愿告诉同学的调皮神情。动作描
37、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4)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中心)。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5)“暖爱”有: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孝敬长辈(母亲);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认
38、真阅读第二三段,不难解答。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要把握文章内容。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3)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找准词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结合句意进行分析。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的调皮神情。动作
39、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4)本题考查文章的布局谋篇。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梳理故事情节,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这一故事情节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中心);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5)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考查。只要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暖爱”有: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打扫卫生
40、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孝敬长辈(母亲);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故答案为(1)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2)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3)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心里藏着为妈妈买红围巾又不愿告诉同学的调
41、皮神情。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4)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中心)。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5)“暖爱”有: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孝敬长辈(母亲);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2、能力。做此类型题,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解答即可。(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人物情感变化。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先分清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平时练习时,要在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尽量使用文中词语,如果没有现成的词语可用,要结合情节进行概括。(3)这类题型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可。(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作答时,联系文章内容,从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等方面选择,也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作铺垫。(5)本题考查对文
43、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型题,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解答即可。可借鉴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需紧扣所给内容的主旨写出感受即可。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砌 末周海亮 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 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幅蒙娜丽莎看了又看。男
44、孩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孩比蒙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跳,更喜欢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不语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美, 更不懂音
45、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零活,后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的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
46、白头偕老。 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 发得慢了。他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他懂。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连他都不相信。 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他去听过一次,女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女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非得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
47、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艺术,有他和她,生活还需要什么呢? 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的 布景,甚至有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台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戏,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义,对女人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过。 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好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5 期)(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2)仔细品读小说,回答下列问题。画线句“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中出现两次,请结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