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示范性高中课程体系的规划与设计
33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示范性高中课程体系的规划与设计
一、示范性高中课程整体规划的出发点
1、当前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变化与高中生发展需求的变化
(1)当今社会发展促进现代人以“学习为主”的时间延长(在原来12+2或4年基础上,增加12+4+N年模式),带来高中教育任务的变化
★ 学生在未来发展中面临多次分流选择,高中升大学的分流主要标准是学习成绩与能力以及志、趣、能的认识与开发的不同水平,大学毕业之后还将有多次发展方向的分流选择;
★ 丰富性与选择性应是高中多样发展的重要内涵,为不同潜质、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创设成长的平台。
(2)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与人格发展的基本定型期,志向逐渐形成,兴趣逐步聚焦,优势潜能逐步显现
★ 高中生对自身发展的志、趣、能开始有了逐步的认识,高中阶段需要努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志趣能匹配;
★ 为拓展高中生志、趣、能匹配的选择空间,不同的高中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学生特点与学校特色进行个性化课程的规划与设计
2、现代科技发展与学习领域的认识深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挑战与推进
★ 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对基础知识与学科基础内容进行重新思考
★科技进步引发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及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2)对学习领域认识的深化带来课程体系巨大变化
3、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学校课程体系设计的影响
(1)对立德、立志、树人的充分关注,立德树人与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发展的引领
(2)对德育课程在认识、实践、体验、反思四个方面关系的处理
二、示范性高中课程体系化设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1、办学定位
(1)对象: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特点、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课程规划与设计
(2)国内:课程改革给予了广泛的空间,显现自身特色与个性必须有自身的课程体系
(3)国际:国际名校应当有自身特色的、高选择性课程体系,把握国际课程先进元素
★ 国际课程成绩达到高端
★ IB开设了26门,DP文凭经过率100%,平均分达41.5(满分45分)
AP开设了15门,平均分达4.56(满分5分)
SAT成绩:SATI最高分满分2400分,SATII数学、物理等科目最高分均为800分
TOEFL考试成绩:IBT 120分(满分120分)
★ 国际课程教育质量获世界认可
毕业生报考欧美大学录取率超过90%,一流大学录取率超过85%,报考美国大学的80%进入排名前50名的大学。
国外100多所大学直接到国际部招生;外国学生报考中国重点大学录取率达100%
★ 国际课程相关研究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高中国际课程实践研究》丛书,总卷已出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信息科技、六个分卷也已完稿。
初上海中学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共同举办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成立,国际课程的实践研究走上更规范的道路。
2、教师准备
(1)观念:学校文化引领、与学生发展需求匹配的教师发展要求
(2)学识:知晓学科、知晓结构、指导建构、探究理论
(3)能力: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提升教师有效开发与教授发展型课程的能力与水平
★ 提升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兴趣聚焦的能力与水平
★ 提升教师把握学生发展关键期,引导学生持续飞跃的能力
★ 提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课题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究的能力与水平
★ 提升教师学习国际课程,进行课程比较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4)结构:“四基一特”(学科、人文、英语、信息素养基本功+特长)
★ 上中教师结构:平均年龄33岁左右,硕士、博士以上学历超过50%,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超过50%,150名教师能进行学科英语教学
3、资源开发
(1)人与物:注重人尽其才,物适其用
(2)数字平台:良好的数字化环境的支撑推进学校课程的选择与运作
(3)社会资源:以学校需求为导向,充分适当调动社会资源来促进学生志、趣、能的开发
★ 上海中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生物研究所、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16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推进不同领域创新人才早期培育
三、示范性高中课程体系的建构框架
(一)学校课程系统建构的发展阶段
1、系统建构准备阶段( - ):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知识基础
(1)让课程选择性逐步深入到基础性课程,在语文、数学等12门学科必修课推进“核心+选择”模式,认识到基础型课程也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2)发展性课程主要立足于教师能开设怎样的课程科目、模块让学生选学,有130个科目与模块供选学,逐渐形成现代、动态、开放格局。
2、系统建构初步尝试与规划阶段( - ):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建构课程期望图谱
(1)学校课程期望图谱不只着眼于现在,更立足于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从学生、学科、学校、社会发展四个角度分析,架构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
(2)学校课程图谱由注重立志的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注重激趣的学习领域课程子图谱与注重挖潜的优势潜能开发课程图谱。
3、学校课程图谱的初步实施阶段( - ):将课程图谱实施作为创新实验重要载体
(1)从 始学校在上海率先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验,课程图谱实施为重要载体;
(2)专门课程的实施是在面上选择学习基础上对趣能探索的深化与聚焦。基于一定领域的课题研究推进学生对自身优势潜能的识别与开发;
(3)专门课程与基于一定领域的课题探究成为高中阶段推进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重要切入点与主要途径。
统计显示:95%以上的专门课程,学生的满意率都在90%以上。
4、学校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阶段( - ):促进专门课程的深化与超越
(1)课程选择性的深化与课程探究性的升华将是未来学校课程纵深发展的两大走向
(2)高中专门课程不同于大学专业课程,不需要完整的学术性阐述,但高于现行的高中课程,视野更宽,在某些点上有相当的深度,适合在某一方面感兴趣与有潜质的高中生学习
(3)部分学生在某一或某些领域有超出寻常的优势潜能,需要学习超越现有学校能够提供的课程内容,获得更好的发展
“2个满分”的奥数金牌获得者( “满分”获得者牟晓生; “满分”获得者聂子佩),均自学过《数论导引》(华罗庚著),《Proofs From The Book》等数学领域著作
(二) 、 课程图谱介绍与系统实施
1、课程图谱的基本构架
(1)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
★ 总体导向:重在立志,强调认知、实践、体验、反思融为一体
★ 基础型:四个类型,国家规定科目的深化+上中开发的资优生必修课(CPS、双I、LO、48小时适应性生存训练等)
★ 发展型:四个类型(39个科目150多个模块),认知类占18%,实践类占37%,体验类占25%,反思类占20%
★ 主要特点
● 关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活动能力
● 关注学生的意志磨练与抗挫折力
● 关注学生提升自我意识基础上对兴趣、潜能的认识
● 关注学生的团结协作与志存高远
(2)学习领域课程子图谱:基础型关注核心知识基础上的因材施教,上海标准+上中纲要;发展型共涉及七个学习领域14个学科范畴,有720多个科目/模块可选学
●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类有227个,注重学科知识的延伸
● 视野开阔:视野开阔类有253个,注重了解该学科的现代发展前沿
● 解析探究:解析探究类有155个,注重学科以及学科交叉领域的模块探究
● 应用实践:应用实践类有92个,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与生活运用
★ 主要特点
● 关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活动能力
● 关注学生的意志磨练与抗挫折力
● 关注学生在提升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兴趣、潜能的认识
● 关注学生的团结协作与志存高远
(3)优势潜能开发课程子图谱:在学习领域图谱选择学习基础上深化,以课题研究等形式推进,涉及10多个领域
★ 主要特点
● 专门课程内容从总体上相当于或略高于国外大学预科水平
● 探究课程注重基于专门领域知识学习与导师引领的探究
● 关注在导师指引下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实验与课题研究
● 重在给学生知识铺垫、方法指导、信息储存、思维训练和志向引导
★ 具体实施
● 科技班:分领域进行专门课程授课与指导学生基于专门课程学习的课题研究
● 金融实验组:注重思辨讨论与分组开展虚拟实验
● 节能汽车实验组:注重动手实践与操作运用
● 人体医学实验组:注重理论引领下的体验学习,在实验室里开展探究、体验
● 法学实验组:注重大师引领下的讨论与调研,7位授课教师是法学权威专家
(2)学科图谱的编制与教材编写
★编制原则
考虑教师水平;考虑学生可接受性;考虑学科特点;考虑可操作性。
★基本要求
科目名称、科目描述、教材与教学对象、课程目标、学时安排、具体内容、评价方式、参考资料。
★教材编写
更新观念、注重鲜活、关注现代、鼓励创新。
(3)实施匹配
(4)资源开发
★ 注重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样资源利用
● 以课程开发与授课为载体
- 间,共邀请140余名博士、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来校授课, 其中包括院士、长江学者以及973首席科学家;以科技班专门课程第一学期授课为例,校外专家授课实录光盘累计有320多盘。
● 以课题指导为载体
● 以项目实施为载体
● 以实验室建设为载体
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构了“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激光与光纤实验室”等29个现代数字化实验室。
四、示范性高中课程实施效果与思考
(一)实施效果与基本结论(以 为例)
1、实施效果
(1)以学校创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学生获得了极大提升
(2)有了学校课程体系的奠基,学生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
★ 连续四年有学生获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金牌,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2500多个高等第奖。科技班学生发表论文8篇(2篇SCI),国家专利2个;
★ 学生的艺术、体育素养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如,我校乒乓球队连续六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获得世界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等世界赛事冠军34个。
(3)形成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的四个维度八个核心衡量指标
(注:这些指标主要显现在科技领域的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
(4)学校课程的规划与设计的实践研究获多方认可并形成研究论著
★北京、天津、南京等多个省市党政代表团来校考察调研学校课程建设,《中国教育报》( 6月20日头版头条)等媒体专门报道;
★ 在《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管理》等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 出版《资优生教育——乐育菁英的追求》《孩子怎样读名校》《高中国际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总卷)》等3本专著。
2、基本结论
(1)学校课程的设计和整体规划应以促进学生志趣能匹配为出发点
★学校课程应关注学生志向、责任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志趣能匹配激活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2)为学生个性化知识构成奠基是高中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
★促进学生个性化知识构成需要在借鉴中创新,构建合适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高选择性课程支撑下,学生知识结构呈现出单核、双核、多核等类型,直接影响其未来选择与人生发展追求。
(3)深化专门课程与课题探究是示范性高中推进创新人才培育的主要途径
★ 专门课程、课题探究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志趣聚焦与发展趋势;
★ 专门课程与探究课程有利于培育学生思维批判性、深刻性与跳跃性、缜密性;
★ 专门课程与探究课程是锻造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载体。
(4)建构数字化校园与校内外资源优化是学校课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支撑条件
★ 数字化校园促进课堂超越与管理创新,深化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探究与创新;
★ 促进资优生潜能开发的课程建设对教师带来新挑战,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势在必行;
★ 大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实质性合作也是切实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5)促进评价观念与体系的改革有助于学校课程建设树立正确导向
★ 注重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更好地认识、发现自己的志趣和潜能;
★ 家庭对孩子发展的认识应不断更新,加强与学校的协同;
★ 高校应在对学生在不同领域创新潜质的识别上进行评价改革。
(二)学校课程体系设计的理性思考(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1、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 接受式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但远不够,应关注接受学习与主动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
★ 现代设备、数字化环境的及时跟进是接受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过渡的良好载体。
2、升学与志趣聚焦的关系
★ 以升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课程体系容易将学生的志向窄化;
★ 强调志趣导向,让学生在选择学习中志趣聚焦,促进志趣能匹配而不是简单的应试分数,能激活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获得升学与素养提升的双赢。
3、核心知识基础与个性化知识构成的关系
★ 学科的核心内容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有所变化;
★ 正确处理基础课程与发展课程的关系,努力促进学生基于志趣聚焦领域的个性化知识构成;
★ 正确认识创新素养提升与专业基础养成的关系。脱离高中生志趣聚焦、潜能匹配的领域,一般性地去锻造创新思维与人格,难以取得显著效果。
4、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关系
★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必须思考当前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关联,推进现代技术的运用;
★ 推进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探究十分必要,同时应考虑过分关注现代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学生某些基本能力的失衡;
5、国内课程与国际课程的合理借鉴与创造性运用关系
★ 学科群思想的合理引入;
★ 课程的选择性、现代性、数字化的实现问题。
6、校内考试评价与校外考试评价的关系
★ 把分数线性排序绝对评价转变为基于素质的相对评价;
★ 从基于共同知识领域的评价,逐步过渡到共同领域与不同领域相结合的评价;
★ 希望高校能在识别学生创新素养与潜能方面进行相应的测试与评价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