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向日葵在中国的传播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向日葵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明清时期向日葵在中国的传播和分布情况,并探讨了民国时期向日葵的分布和建国以来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向日葵;传播;路径
向日葵,一年生草本,原产美洲,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在我国的栽培面积仅次于大豆和油菜,经济价值超过了玉米和大豆。向日葵自明代传入我国后,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向日葵传入我国的时间与路径
关于向日葵引种至我国的时间,以往公认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称丈菊。[1]近年有报道,河南省新安县荆紫山发现明正德14年(1519)重修玉皇阁时的琉璃瓦,瓦上有向日葵图案。如是,则将大大提前向日葵传入我国的时间。
就笔者目前所能查到的400多部地方志,发现明代纂修的方志物产中有不少关于向日葵的记载,特别是明嘉靖(1522—1566)《临山卫志》的记载,将我国向日葵最早记载时间向前推了半个多世纪。在明天启7年《平湖县志》,万历36年《汝南志》,万历37年《济阳县志》、万历46年《安邑县志》等中都有记载,说明明代中后期向日葵在我国的部分省份已开始种植。另外,史料中还有一些关于向日葵的记载,也能使我们管中窥豹。在16-17世纪间成书的屠本《瓶史月表》中,向日葵就是“七月花使令”中列举的四种花名之一,只是没有形态的描述,这个记载时间与明嘉靖《临山卫志》的记载时间比较接近,可作相互印证。明代赵《植品》二卷中提到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传入了“向日菊”和“西番柿”,书前作者自序时间为万历丁巳年。史料中有向日葵的记载当是在它已传入国内一段时间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向日葵约在明代中期传入中国,万历年间在我国部分地区已有种植,比我们原先认为的要早得多。
目前,向日葵引入我国的准确路线仍不能确定,但结合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向日葵很可能通过海路引种至我国。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它由中国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至波斯湾,将中国丝绸、陶瓷等物产运往欧洲,而中国也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其中美洲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占了很大的比重。据姚旅《露书》记载,同属美洲作物的烟草就是“漳州人自海外携来”。另据北京大学陈炎教授介绍,1570年西班牙人占领马尼拉后,中国通过马尼拉开辟了一条横渡太平洋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使亚、美两大陆开始了联系。西属美洲的各种农作物如玉米、向日葵等就是通过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运到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至南洋各地,并进一步引进中国。
二、向日葵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演进
在探讨向日葵在我国的分布及演进情况之前,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向日葵经常和一些植物混在一起。地方志在着录向日葵时,也是混淆不清的,而且使用的向日葵名称有三十多种。因此,在利用方志资料前,先进行葵辨是很有必要的。“葵”原指葵菜,为人们普遍栽培并食用,最早记载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由于种植季节的不同,葵菜又分为春葵、秋葵和冬葵。唐代以后,随着大量新菜种的引进和培植,葵菜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中晚唐开始,“葵”不再单指葵菜而也可能是指观赏植物葵花,如秋葵、蜀葵等。而向日葵最早是由航行到美洲的西班牙人发现,把其带到欧洲种植观赏,后来引种至我国。事实上,葵花属于锦葵科,向日葵属于菊科,区别是很清楚的。在进行“葵”辨之后,我们利用方志资料时就能做到相对准确了。
明清时期向日葵的引种情况
明嘉靖《临山卫志》中的向日葵记载是目前笔者所查阅的资料中最早的记载,明天启7年《平湖县志》中也有后续记载。从方志中还发现,清康熙之前浙江省内就有比较广的向日葵分布记载,并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沿海地区,如平湖、海宁、萧山、余姚、宁波等。前述,向日葵从海上传来,浙江临海,所以最先有记载也是合理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方志记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同一信息两地记载相差半个世纪以上,还是可以认定先后次序的。在其它省份的方志中,向日葵的记载时间都要比浙江晚至少几十年。故此,笔者认为向日葵从海外引进后,最先在华东浙江一带种植,随后向国内其它地方逐渐传播开来。而向日葵以超过我们想象的速度在国内迅速传播,是与明清时期全国范围内水陆交通网络的日臻完善分不开的。
1、以浙江为中心,向其周边地区辐射。
方志中浙江及其周边地区有向日葵记载的最早时间分别为:明嘉靖《临山卫志》、顺治8年《含山县志》、顺治11年《徐州志》、康熙39年《漳浦县志》、雍正3年《武宁县志》。浙江周边地区的向日葵记载要远远晚于浙江,笔者认为是由于作物的引进传播具有重复性,也许在引进之初,由于生态适应性、有相关替代物,或其它原因,未能扎根下来,但后来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又从另一个地区再次移种过来。此外,在乾隆之前的福建省方志中,有向日葵记载的地区大多数集中在沿海一线,如漳浦、泉州、安溪、莆田、连江等,所以也不排除福建省的向日葵是由海上直接传入的可能性。
2、以浙江为起点,传入华北地区。并以直隶作为次级传播中心,向东北地区扩展。
方志中华北地区有向日葵记载的最早时间分别为:明万历36年《汝南志》、明万历37年《济阳县志》、明万历46年《安邑县志》、顺治3年《真定县志》。比浙江的向日葵记载时间晚了半个多世纪,因此向日葵很可能是由浙江地区逐渐传入华北地区的。
方志中东北地区的向日葵记载都比较晚,最早的记载时间分别为:康熙29年《辽载前集》、光绪11年《奉化县志》、民国6年《林甸县志》。这是因为东北三省在清初时,地居边侥,以畋猎游牧为生。土地长期以来为边防驻兵所占用,黑龙江直到光绪30年才全部放垦,吉林直至宣统时期才全部丈放。清代以后,随着关内流民的大量迁入,很多中原农作物被带入东北,使东北地区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日益丰富,就连边陲僻地也开始广泛种植各类作物。东北地区最初的向日葵应该也是从中原地区引进来的。
3、从浙江传至湖广地区,湖广地区又作为次级传播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
方志中记载湖广及其周边地区有向日葵的最早时间分别为:康熙23年《零陵县志》、康熙36年《宜都县志》、康熙48年《荔浦县志》、康熙57年《余庆县志》、乾隆元年《云南通志》、乾隆4年《兴宁县志》、乾隆13年《南川县志》。从方志记载的时间先后顺序,可以推断利用长江之便,向日葵从浙江传至湖广地区后,湖广作为向日葵的次级传播中心,再向周边地区辐射。此外,在乾隆之前的云南省方志中,有向日葵记载的不多,其中有记载的地区,如镇雄、沾益等都位于与贵州接邻之地。因而,云南省早期的向日葵由邻省传入的可能性更大。
4、以陕西为中心,向西北地区逐渐扩散。
方志中记载西北地区有向日葵的最早时间分别为:康熙20年《米脂县志》、康熙41年《岷州志》、乾隆47年《西域图志》、民国8年《大通县志》、民国24年《西藏史地大纲》。据赵《植品》记载向日葵为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传入。值得注意的是,赵为陕西乱蚫人,平生好花木,亟力搜求奇种亲自栽种。书中记载以关中所产和作者本人种植的为主,书的特点是记载真实。由此可推断,向日葵是直接从海外引进陕西省。然而,方志中陕西省关于向日葵的记载最早是康熙20年《米脂县志》,比浙江的记载时间晚了约一个多世纪,而且米脂县靠近陕西与山西的接壤处。因此,笔者认为陕西省初期的向日葵很可能是从海外偶然传入,但未发展起来,后来又从其邻省重新引种。
以上均为笔者依据史料,对明清时期我国向日葵分布情况做出的合理推测,可能有所漏误,在此特别指出。
民国时期向日葵的分布情况
民国32年《大埔县志》:“向日葵,多在蔬园栽植”、民国14年《献县志》:“今邑境向日葵或于园圃种之”、民国9年《合州县志》:“向日葵田家多种之”等,反映了民国时期向日葵在我国仍是零星种植。民国19年《呼兰县志》:“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较大面积栽培向日葵的最早记载。
虽然种植面积不大,但民国时期向日葵的种植已遍及大江南北,全国23个省区的地方志中均有向日葵的记载。其中,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方志中关于向日葵记载的州、县数量最多,分别为39个、32个、25个,这表示民国时期向日葵在这三省的分布面最广。这主要是因为向日葵喜干燥、寒冷,故在北方、西南种植很普遍。但在南方,特别是在炎热、多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台湾、海南等地种植有限。
建国以来向日葵的发展情况
1、主要分布情况
建国以来,向日葵面积不断扩大,并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扎根下来,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华北、西北半干旱或轻盐碱地区。近年来,随着全国食油需求量增加,在中国北部约有300万km2的地区逐渐发展了一条向日葵带。东起黑龙江,西起新疆,北纬35°~50°,包括黑龙江省大部,内蒙古、辽宁、吉林、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北部、陕西北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北部。这些地方主要属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热同季,全年降水80%集中在作物生长旺期,具有向日葵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其中,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吉林、内蒙古、辽宁、新疆。单产以内蒙最高,其次是黑龙江、甘肃、云南、吉林。
2、新品种的引进
19世纪早期,俄国人V.S.Pustovoit在Krasnodar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向日葵培植,成果斐然,油的含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向日葵的大面积种植。建国初期,我国的向日葵以食用种为主,种植的品种有三道眉、大马牙、墨籽葵花等。20世纪50年代初从苏联、匈牙利引进了油用向日葵苏联二号、三号、匈牙利一号等品种,但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不多。70年代后又引入墨葵、先进工作者等品种,在中、南部地区多用于麦茬复播。这些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以墨葵推广面积最大,占向日葵种植面积的60%左右。随着向日葵新品种的广泛应用、栽培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市场上食油需求量的增加,向日葵在我国逐渐从非传统油料作物变成重要的食用油作物。
[参考文献]
[1]王象晋.群芳谱卷3[M].花谱·丈菊第56页,明天启元年刻本.张宗子.河南新安荆紫山发现向日葵图案琉璃瓦[J].古今农业,1995,.叶静渊.“葵”辨——兼及向日葵引种栽培史略[J].中国农史,1999,.王毓瑚.中国农学书目[M].农业出版社,1964.175.曾芸.向日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古今农业,2005,. 赵红娟.葵与古诗文及信仰习俗考辨[J].浙江社会科学,200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武殿林.中国向日葵带及其开发之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199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