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清远职业技术学院56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二O一一年十月十二日目 录1 项目概述1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12.1 康复医学迅速发展,康复需求不断增加22.2 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滞后22.3 国家对康复医疗的重视度日益凸显22.4 健康产业已成为清远市十二五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33 专业现有基础与优势33.1 办学历程33.2 招生与就业33.3 人才培养模式43.3.1 校企对接43.3.2实践育人63.4 课程建设73.5 师资队伍83.6实验实训条件93.7
2、 社会服务94 专业建设104.1指导思想114.2建设目标114.3建设内容144.3.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144.3.2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64.3.3 教学团队建设214.3.4 教学实训条件建设244.3.5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65 专业建设保障措施275.1 外部建设环境良好275.2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285.3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项目建设的实施管理286 建设预期效果分析296.1 建设中期预期目标分析( 初到 底)296.2 建设后期预期目标分析( 底到 初)307 建设进度与资金投入预算307.1建设进度(见表1)307.2资金投
3、入预算(见表2、表3 )35表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资金预算一览表35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 陈庆亮1 项目概述本项目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职教成 11号)、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规划和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依据,打造“清远(南粤)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建设的核心地位为目标;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重点进行建设,辐射带动护理学院护理、助产、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协同发展,主动承担对本省职业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带动责任。项目建设目标是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将其建
4、成特色引领型品牌专业,使其成为广东地区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推进校企对接、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 、建设教学团队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项目建设时间为二年项目建设时间为 - 。项目建设总资金446080万元。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康复医学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以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与保健、预防、临床共同组成全面医学,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因疾病和损伤而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患者。包括急性创伤或手术后的患者、由各种慢性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者、年老体弱者、各种残疾患者及亚健康人群。2.1 康复医学迅速发展,康复需求
5、不断增加康复医学的发展是社会和患者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处理巨大自然灾害或战争造成残疾的必要措施。劳动作业、交通意外事故、文体活动意外损伤以及自然灾害或战争等所造成的伤残人数增加,同时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很多患者带残生存,加上人口寿命延长,慢性疾病患者增加,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导致了大量的亚健康人群,于是造就了庞大的需要康复服务的人群,康复需求不断增加。2.2 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滞后 现代康复医学被引进国内30年以来,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康复治疗专门人才供不应求。中国康复医学会日
6、前调查表明,中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差距如此巨大,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与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滞后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而有计划地发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康复医疗事业的近切需要。2.3 国家对康复医疗的重视度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了康复医疗重要性,已出台和正在出台一系列促进康复医疗发展的的方针政策,如 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 康复医学医疗保险全覆盖,卫生部出台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等,康复医学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2.4 健康产业已成为
7、清远市十二五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培育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医疗康复与保健等健康服务业,力争将清远建成环珠三角健康服务基地。总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院作为清远市唯一一所公办高等院校,应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为解决康复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缺乏的矛盾作出贡献,因此全面提升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加快康复治疗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对提升清远、广东乃至全国康复医疗发展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 专业现有基础与优势3.1 办学历程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前身为清远市卫生学校康复治
8、疗专业,始建于1999年。 清远市卫生学校并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大专层次,有 的办学历史,基础较为扎实。在校学生人数由最初的27人,增长到现在的271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由最初的50,到现在的280;实训设备(不含基础课程实验实训设备)总价值由最初的2多万元,到现在的40多万元;校外实训基地由最初的5个,到现在的15个。3.2 招生与就业本专业大专层次成立至今共培养毕业生约300人,现有在校学生271人,报到率历年达80%以上,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报到率为81.25%,就业率为98.1%,在广东珠三角各大中城市,大西南的广西、四川,长三角江浙及福建沿海地
9、区的康复医疗、保健机构的服务一线,均有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的身影,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率高,如清远市人民医院、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清远市中医院、清远市北江医院、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市三九脑科医院、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等。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本专业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专业技能及适应工作的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满意率为97%。3.3 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实践育人。经过专业课程整合、课程项目改造,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
10、体化教学模式。在探索双元育人模式的过程中,积极构建“三环节、两环境、一重点、零对接”的人才培养工程。“三环节”指的是学生学习包括校内模拟实训、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两环境”是指学校环境和企业环境;“一重点”是指顶岗实习管理;“零对接”是指育人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简称为“3210”系统工程(实现“双元育人”的途径之一)。3.3.1 校企对接本专业以康复医学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重点,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加大校企对接度,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康复治疗专门人才,具体如下:(1)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11、在专业建设的行业调研中,我们不但注重专业技能、技术和专业基础的调研,同时注意收集行业中优秀的行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素材,并经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的改革、新生的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和班规班纪的制订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渗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探索专业与行业、课程体系与岗位群的对接:探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从行业和企业聘请相关专家组成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3
12、)初步建立了双证书课程体系:本专业学生实行“高级保健按摩师资格证”和“毕业证”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一年后经过全国统考取得“康复治疗士”资格证。以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康复治疗士资格考试大纲、高级保健按摩师资格考试大纲、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为指导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确定相关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4)初步建立了与校外顶岗实习医院的“双元育人”机制从 至 5年期间,与广东省工伤复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三九脑科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儿童医院等共计12家三级甲等医院达成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为期
13、一年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约有20%的学生在实习医院就业,其中有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三九脑科医院等。3.3.2实践育人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学院专业群建设的特点,我们在市场调研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专业进行了系统设计、实施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现在主要的实践育人过程如下:(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比例为35.4%,实践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比例为64.6%,其中校内实践教学占实践教学总学时的比例为49%,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的比例为51%,在校期间生均独立操作实训总学时数约为845学时。(2)探索课程
14、项目改革:学院 开始进行了课程的项目改造,本专业现有康复应用解剖等3门课程经过了校内课程的项目改造测评。计划在近两到三年将初步完成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项目化改革,形成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项目课程体系。(3) 初步建成校内与校外互补的实训基地:学院从 始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当前占地面积约为280,包括作业治疗技术实训室、运动治疗技术实训室、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实训室和儿童康复治疗实训室,现有实训仪器设备总价值40多万元。当前正逐步将实训室改建成与课程项目改造相配套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为校内实训创立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当前拥有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清远
15、市中医院、清远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等12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课内和课外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3)探索“双向交替”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模式:即实训基地在课内为实训室,课外则为康复治疗室,具有双重功能;学生则兼具三重身份:在课内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课外是实训室管理员和真实工作岗位上的技术人员,她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为全校师生提供康复保健服务。经过这种运行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经过真实的工作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职业核心能力。(4)实践育人的拓展方式:成立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志愿服务队,开展了系列康
16、复保健义诊服务等实践活动,如在学院历届校运会中为运动员及全院师生提供康复保健服务;每年多次到清远市社会福利院、清远市星星儿童自闭症训练中心、清城区社会福利院、清城区智障中心、蟠龙村、中山公园、城市广场等地方开展康复治疗保健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在每年全国“助残日”举办“助残杯”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康复保健服务公益活动。经过上述拓展方式,培养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提升了学校和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5)积极筹建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研究中心,推行“教学-科研-产业开发”融为一体的改革发展模式,为中青年教师和学
17、生提供良好的学术和技能实训环境。 3.4 课程建设3.4.1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当前我院正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团队已有5位教师一次性经过了学院的项目化职教测评,其余专业教师正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已经过学院项目化测评的专业课程有临床康复治疗、儿童康复治疗、康复应用解剖等5门课程。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和展示、学生作品竞赛和展示等活动,如在各年级定期开展康复应用解剖知识竞赛、康复评定技能竞赛、作业治疗技能竞赛、运动治疗技能竞赛、传统康复治疗技能竞赛、康复治疗技能竞赛、康复治疗技术展示以及每年的5.12康复技能大赛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了学
18、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经过多媒体、视频资料、邮箱、QQ、飞信等方式进行教学,突破了时空障碍,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职业环境及师生的沟通交流平台。 3.4.2 已编写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及实习大纲。当前正在着手进一步修订,按照学院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制订课程标准。3.4.3近三年来加强了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力度,共同编写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系列教材,主编2本,副主编5本,参编7本。3.4.4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本专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中已结题的项目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061001)”,
19、正在进行的项目有“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康复治疗课程一体化教学方式的探讨(JG10001)”,正在申报的项目有“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儿童康复治疗课程一体化教学方式的研究”。3.5 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1人,其中校外兼职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66.7有企业工作经历,“双师”素质教师占60%;专业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助教1人; “清远市名中医”1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按摩师考评员3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公共营养师高级考评员2人;专任教师中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的7人,获得中级职业技能证书的7人。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在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共计60多篇,主编或参编本专业教材14本,主
20、持或参与科研课题10项;获省级、市级和院级荣誉称号多项,如杨敏荣获 “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陈庆亮荣获 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杨敏荣获 清远市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一篇;王小燕、陈庆亮分别荣获 清远市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各一篇;陈庆亮、黄拥军分别荣获 清远市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各一篇;陈庆亮、王小燕、黄拥军荣获 学院“优秀教师”称号等。3.6实验实训条件本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一个,占地面积约为280,包括作业治疗技术实训室、运动治疗技术实训室、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实训室和儿童康复治疗实训室,现有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
21、实训仪器设备总价值40多万元。当前正逐步将实训室改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为校内实训创立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推行双证制教学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技能鉴定引入教学考核。在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本专业可面向学生开展中高级保健按摩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比例达100%。3.7 社会服务3.7.1 近三年来,本专业为清远市残疾人联合会职业培训中心培训盲人初中高级保健按摩师约100人;为清远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培训康复治疗师10人次。3名教师担任清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按摩师考评员工作。3名教师分别担任广西南宁职工康复医院、清远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专家
22、。3.7.2 成立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志愿服务队,开展了系列康复保健义诊服务等活动,经常到清远市社会福利院、清城区社会福利院、清城区智障中心、蟠龙村、中山公园、城市广场等地方开展康复治疗保健志愿服务活动。如 3月参加团市委的三五学雷锋城市广场服务活动。 6月参加由清远市红十字会牵头的清城区帮助中老年人义务康复保健活动。 3月参加团市委三五学雷锋活动。获得了清远共青团 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康复志愿队进社区医疗保健服务”、 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项目“康复志愿队进社区康复治疗服务”和 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奖”。多次荣获清远市和学院“优秀志愿服务队”称号。另外,康复志愿者服务队为全校师生服务的身影总
23、是历届校运会亮丽的一道风景线。3.7.3 开放康复治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对全院师生和社会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和保健服务。3.7.4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如陈庆亮主持的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 A015) “游戏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作用的研究与实践”;王小燕主持的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 B)“清远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发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黄拥军主持的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 B)“广东连南瑶族青少年体型及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黄拥军主持的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计划项目(KY070006) “广东瑶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张林平主持的清远职业技
24、术学院科技计划项目(ZK007) “瑶药走马胎、黄花倒水莲联合平胃散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4 专业建设4.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职教成 11号)精神,结合广东省、清远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本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校企融合、多源办学机制,践行工学一体、双元育人模式;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
25、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康复治疗专门人才。4.2建设目标4.2.1总体目标立足清远、面向广东康复医疗与保健服务产业;培养与康复保健产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各级康复保健机构输送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坚持“服务产业、多源建设、双元育人、突出特色”,经过两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多主体”专业建设机制,创新“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双师型”队伍结构,推进“双证书”制度,形成具有清远职教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对同类专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4.2.2具体内容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培养适合以服务清远康复
26、保健服务产业为重点,形成清远及至珠三角康复保健人才资源库,能满足各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疗养院等各级康复机构、保健康复机构和老年看护机构的康复医学技术岗位工作对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需求。具体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应用知识,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推进校企对接1、建立校企对接工作机制,开展“3个1”建设,优化专
27、业指导委员会结构及运行机制;建立1个校企合作工作站;成立1个康复治疗研究中心。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23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和23门院级精品课程,争取省级精品课程突破,并编写23部工学结合教材或校本教材。3、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强化实践育人1、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两年内专项投入200万,经过校企合作新建和改建校内实训室,建成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使之成为学生技能训练中心、职业素质训导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经过培训和社会服务,形成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索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多源”建设
28、的模式与机制,形成对同类专业及专业群有借鉴作用的实训内容、设备配置标准和开展对外服务方式。2、完善校内实训室“双向交替”运行管理机制,即实训基地在课内为实训室,课外则为康复治疗室的双重功能;学生则兼备学生、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三重身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康复保健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管理实训室,使得学生的身份在学生与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相互交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建设的体系。经过这种运行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3、对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优化与选择,新拓展技术设备先进、信誉高、带教能力强、管理严格和具有就业潜力的
29、三级甲等医院23家,完全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又能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4、按照学院有关顶岗实习的系列管理制度,在学生顶岗实习区域相对中心位置、技术设备先进、信誉高的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以工作站为平台,校内进修教师以巡点、专业指导等方式,校外兼职教师以带教考核和指导毕业论文等方式共同参与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搭建起校企资源双向交流的桥梁,探索深度校企合作的机制。转变培养方式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形成特色明显的“三环节、两环境、一重点、零对接”的“3210”人才培养工程和相应的教学模式,以课程的项目改造为抓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
30、学组织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同时将职业素养、团队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团队经过与境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术交流与专项进修;经过校企融合,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推进技术服务、行业一线锻炼等措施进行双向人才培养。建设期间, 聘请康复医学专家1名作为专业顾问,专业带头人国内学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国外进修学习不少于1次,进一步提升专业带头人的专业水平,培养成为校级教学名师、使之成为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全面引领专业建设工作;加强对现有骨干教师的培训、新培养1-2名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教师职
31、教能力测评经过率达90%。新聘专业技术水平高具有一定行业知名度,懂教学和培训的兼职教师10名,加强相应原管理制度,并提高兼职教师的课酬水平,充分调动兼职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初步形成数量充分、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网站,在专业网站上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工学结合实习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评价机构能经过平台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时评价,学院对相关信息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整体评价与反馈,从而初步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4.3建设内容4.3.1 校企合作、工学
32、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依托南粤职教集团建设规划和学院校企合作相关规章制度,经过实施“3个1”工程,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最终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育人”运行机制以及“多源建设”的建设机制。(1)优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构及运行机制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人员结构,拟聘任本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56人,本院学术水平高,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45人,共911人。主要负责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提出对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建议、
33、意见和发展规划;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本专业科技信息方面的讲座,指导、协调产学结合工作;经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科研与科技开发。(2)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依托清远市人民政府,以协议合作的方式,按照校企合作的机制,在学生顶岗实习区域相对中心位置、技术设备先进、信誉高的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共同组建“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校企合作工作站”。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工作站工作章程、管理运行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评价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行业一线锻炼的制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管理办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与实施
34、办法等系列制度,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教师进修学习、校企联合科研的工作平台,形成校企资源双向交流的桥梁,探索深度校企合作的机制。经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够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在与学校开展生产性合作中获得经济利益;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经过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时了解行业企业最新科研动向和技术发展需求,获得企业经费赞助和科研项目,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获得真实的生产性教学环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及时获取人才需求
35、信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信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向学院提供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实现资源共享。(3)成立“康复治疗研究中心”坚持以“服务产业、多源建设、双元育人、突出特色”为建设核心,立足清远、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的康复医疗服务产业;以培养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建立“康复治疗研究中心”。把中心建设成教师能力提升的推动器,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孵化器,校企合作的平台,社会服务的基地,对外合作交流的窗口,专业技术发展航标的功能体系。探索“多源”专业建设、“双元”育人的创新之路,打造南粤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核心点的地位,实现培养高素养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目标。4.3.2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36、(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学院“校企融合、工学一体”办学与人才培养理念,在双主体育人模式下,探索和实施实行 “三环节、两环境、一重点、零对接”的“3210”式人才培养工程。将人文素质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相结合,形成浓厚的“双主体”育人氛围。始终把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善于学习、善于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精神、精益求精和乐于奉献精神等医学行业特有的职业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塑造学生热爱康复、献身康复的职业精神。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必须获得毕业证和市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获取率达100%,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应达到98%以上,用
37、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满意率应达到98%以上。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模式改革继续大力推进课程的项目改造,在现有3门课程已经过了校内课程的项目改造测评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推进,对尚未经过课程项目改造测评的专业课程全力推进;一手抓项目改造的深化与实施,对已经过课程项目改造测评的专业课程要实施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化提高。在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强化实践育人,经过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举办“助残杯”趣味运动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配合项目课程
38、改造与实施,对现有的校内实训室进行调整,建设成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室6个,包括康复评定、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和儿童康复治疗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室,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建立康复治疗研究中心,满足情景教学。按照校内外实训互补的原则,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与医院共同制定实习大纲、实习管理工作办法、考核与评价制度等。采取集体统一组织进医院形式,按计划进行顶岗,插入就业指导、职业素养等学习,加强顶岗实习的阶段性检查,建立顶岗实习学生动态信息网,推行双导师指导制度,强化实习管理,让学生尽快渡过职业上岗迷茫关,顺利实现“零距离上岗”。 建立拓展学生职业技能
39、培养的平台 建立专兼结合的学生职业拓展指导团队,制订相配套的管理和激励制度,将康复治疗志愿服务队改建成康复保健协会,承担组织义诊、技能竞赛和三下乡等任务。建立立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网站,在专业网站上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工学结合实习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评价机构能经过上述平台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时评价,学院对相关信息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整体评价与反馈,从而初步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经过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修订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由企业行
40、业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其进行评价、论证;修订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基本要求等相关教学文件和相关考核标准作为人才培养过程评价的基础。人才培养效果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2)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行业相关专家分析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与素质的需求,共同制定本专业培养标准;按照专业培养标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根据康复治疗士考试大纲、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 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分解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将岗位任务和能力需求,序化教学内容,选择
41、教学方法与手段,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教材。具体操作如下: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项目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职业岗位调研经过市场调研,确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代表性就业岗位: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中医康复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儿童康复治疗师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第一,以筛选确定的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代表性岗位工作任务标准,将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分解成成主要工作任务;第二,按工作任务的相同和相近原则,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归纳出要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知识和职业素质要求,凝炼形成岗位基本能力需
42、求、核心能力需求和能力拓展需求模块;第三,依据岗位基本能力需求、核心能力需求和能力拓展需求,分别构建公共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康复应用解剖知识、康复评定、作业治疗、运动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言语治疗能力为核心,整合课程内容。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根据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确定康复应用解剖、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针灸推拿治疗技术、临床康复治疗和儿童康复治疗为核心课程,从上述核心课程中选择23门作为优质核心课程,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核心,进行校企合作共建。以“工
43、学结合,双元育人”思想为指导,按照课程项目改革方式进行课程建设,与实现课程内容服务性、先进性、教学方法的实用性、课程标准职业性为建设基础,把课程的网络资源的建设作为建设的重点,尽量突出服务地方的特色,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基础上,将康复应用解剖、临床康复治疗等3门已经过院级项目化测评的课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以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目的、以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为目标,建成院级精品课程,争取省级精品课程的突破,并作为带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全面启动专业课程改革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建设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按照课程项目改造与教学实施的
44、要求、根据工作过程融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服务当地康复医疗需求的实际情况,由教师和所合作企业专家共同编写康复应用解剖和运动治疗技术等23本工学结合教材,及课程标准、案例库和课件等相关的课程网络资源,达到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作用,最终实现既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3)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专业网站为依托,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为龙头,以资源共享、辐射示范为目的,以专业建设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网络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实训及实习资源库、社会服务资源库为建设重点内容,打造一个学生学习、教师课改、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与研讨等的优质平台与窗口。具体内容有:行业职业标准、岗位职业
45、能力、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指南、专业信息文献。课程标准、课程介绍、教案、教材、习题库、教学录像、课程作品展示。网络精品课程主要包括康复应用解剖、临床康复治疗2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题库、中/高级保健按摩师理论与实操考核题库、院级技能竞赛题库。社会服务、产品研发、技术服务。虚拟实验与实训、模拟仿真训练等资源库。4.3.3 教学团队建设以校企合作工作站及康复治疗研究中心等为平台,结合学院关于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实施办法、关于教师进修培训的实施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暂行办法、外聘专业带头人的实施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暂行办法
46、等相关制度,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和引进”的原则,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师德高尚、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结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证。建设期内,经过与境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术交流与专项进修;经过校企融合,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推进技术服务等措施进行双向人才培养,初步形成数量充分、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1)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经过国外培训与交流不少于1次、国内进修培训不少于半年、专项进修23次和行业一
47、线锻炼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专业带头人的水平,使其成为校级名师和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全面引领专业建设工作。从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聘请1名知名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作为专业顾问,共同承担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任务,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对专业带头人进行指导。(2)骨干教师培养选拔9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熟悉该专业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对该专业的教学工作有较深入的研究、学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在职学历提高、外派进修、到行锻炼和参与研发项目等途径提升其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对其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四方面能力的训练。建设建设期间,每位教师至少达到国家规定两年内有三个月的行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历的要求,丰富实践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及企业技术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针对新入校教师和尚未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经过外派国内培训机构和专业技能培训进修、到行业一线锻炼并参与项目研发等途径,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对已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加大下行业锻炼的频次,进行持续保鲜培养,达到国家规定2年内有三个月的行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历。与行业进行双向培养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