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_杨钦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2829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_杨钦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_杨钦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_杨钦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02 20237中 彩 页【文章编号】1006-3862(2023)02-C007-060引言“双评价”工作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和前提。为指导各地开展评价工作,2020 年 1 月自然资源部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评价技术流程、成果形式等做了明确要求,但考虑地方差异较大,指出“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细化补充相关要求和具体内容,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用性”1。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已进入收官阶段,需要对包括“双评价”在内

2、的各环节工作进行总结复盘和完善提升。2022 年 3月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总结 实施情况的函,要求各省市结合各地实践,围绕成果应用成效、存在问题和完善建议等总结指南试行情况,旨在进一步完善指南,推动评价成果在各级规划中的有效应用。回顾 2019 年以来各地“双评价”实践,“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基础性、科学性地位已形成共识,但仍面临较多技术方法和规划应用的难点,尤其在市县层面。究其原因,多数实践仍局限于评价单一环节的工作认知,对规划的衔接和应用支撑不足,亟待从局部认知向整体认知转换。近年来“双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三大方面。针对“双评价”概念,部分研究对其科学本质、

3、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还需进一步厘清2-7;针对技术方法的不足,较多研究结合实证提出了改进策略2,7-14;针对杨钦宇1,2 余 婷1,2 卢庆强1,2,3,*郭继凯1,2(1.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5;2.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北京,100085;3.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北京,100084)【摘要】伴随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步入收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工作也进入了总结完善阶段。受制于“就评价论评价”等局部认知,当前各地市县“双评价”实践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与难点。为进一步提升“双评价”工作成效

4、、支撑技术指南修订完善,针对实践需求和痛点,提出应在国土空间规划全流程视角下认知“双评价”工作,重点围绕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开展系统性研究总结:一是从数据、指标、方法、维度等方面开展适应地域特征和规划重点的技术体系深化研究,提升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二是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各环节应用需求,开展“双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应用体系拓展研究,提升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关键词】市县“双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技术方法;应用体系【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用体系研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规划应用,不少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14-17或开展专项应用探索,

5、如主体功能区优化18、地域功能分区19、三条控制线划定20-24、优势农业空间划定25等。现有研究大多针对单一研究方向开展,面向评价工作全流程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于“双评价”工作实施总结阶段的需要,不再过多探讨理论体系问题,而是聚焦难点集中的市县尺度,从如何认识“双评价”工作出发,明确重点优化方向,以提升“双评价”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为目标,围绕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开展系统性总结研究。1整体认知视角下“双评价”优化思路1.1“双评价”实践难点目前市县“双评价”实践中仍普遍存在“就评价论评价”、“为评价而评价”等局部认知误区:一是机械依赖指南,重计算轻研究,未能因地制宜优化调整评价指标

6、、方法和维度。二是评价结果不会应用,陷入“双评价”无用论和万能论两个极端。一方面由于指南对于成果应用的路径和方法不够明晰,评价结果易与后续规划方案及支撑体系脱节17;另一方面,需客观看待国土空间规划的抗解性与“双评价”的有限理性作用2,不能将“双评价”结果直接传导成规划方案3。此外,市县层面实践中还面临数据获取难点。数据种类庞杂,涉及部门和专业众多,收集处理难度较大。1.2“双评价”优化思路“双评价”是“评价规划实施评估”完整连续动态过程的一个环节13,应在国土空间规划完整体系下审视评价的作用、重构评价工作认知。在整体认知视角下,“双评价”应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因而需要提升评价支撑规划应

7、用的实用性,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第一,构建“双评价”应用支撑体系。即明确评价结果能够支撑规划应用的具体环节和专项内容,厘清后续环节对评价内容和结果的要求,以及在本底评价基础上还需要拓展的分析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AOGEO)知识枢纽及应用示范”(2019YFE0126600)*通讯作者:卢庆强(1977-),男,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总体研究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带头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Email:。8中 彩 页城市发

8、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02 2023内容。第二,优化“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一是从适应地域特征角度完善评价技术方法,保障评价结果准确性,满足规划应用层面对评价结果的尺度、精度、深度等要求;二是从衔接规划需求角度拓展技术体系的内容,将规划的要求和逻辑引入评价过程,强化评价内容的延展性。以上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技术方法体系是构建应用支撑体系的基础,应用支撑体系为技术方法体系的优化指明方向。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开展研究,细化补充指南在市县尺度的评价方法和应用体系(图 1)。技术方法上,一是针对数据

9、痛点,系统梳理数据类别与来源;二是针对不同区位、地形和定位的市县,研究如何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指标体系;三是针对部分指标常规评价方法适用性不足,研究如何结合区域特点优化评价方法、拓展适用场景;四是针对地域特色难以刻画的问题,研究如何构建特色维度的评价方法体系。其中,指标、方法优化更侧重适应地域特征,评价维度拓展则更多为了衔接规划需求。应用支撑上,结合指南要求和规划需求,从支撑指标核算与分解、支撑国土空间风险研判、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支撑三条控制线划定和支撑规划传导五个方面探索构建“双评价”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的应用支撑体系。不同应用支撑对评价过程提出了不同要求,其中各环节均对评价结果准确性

10、有较高要求,而国土空间格局构建和“三线”划定则更注重评价内容的延展性。图1“双评价”工作优化技术路线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优化2.1夯实评价数据基础“双评价”基础数据涉及专业部门众多、类型庞杂、收集和整理难度较大。相比全国和省级评价,市县尺度数据获取难度更大。评价数据来源分为两类:一是政府部门数据,主要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农业、气象、水利水务、地震(或应急管理)、文物保护等核心部门;二是网络公开数据集,包括高程、土壤、气象、基础地理、遥感影像、POI 等各类高精度资源环境数据和高分辨率时空大数据(表 1)。评价工作应以政府数据为准,以网络开源数据为补充。同时,针

11、对不同尺度评价需求应使用不同精度的数据源,如市级尺度坡度评价可采用 15m 栅格 ALOS 卫星 DEM 产品,县级尺度建议使用地方测绘地形图、三调坡度图等高精度测绘成果。2.2构建“通用+特色”指标体系我国区域资源环境差异显著,不同市县规划对“双评价”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而指南指标设计更适用于省级尺度和通用场景,也给各地评价工作预留了弹性。因此,各地区在评价开展前,应首先面向不同尺度层级,从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梳理区域本底特征、研判区域核心短板以及规划关注的重大问题出发,结合发展阶段、数据基础等情况,明确评价侧重点,因地制宜选取通用指标和特色指标,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2.2.1 通

12、用指标选取指南主要涵盖了生态、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灾害、区位、气候等七方面通用指标。但通用指标并非都是必选,各地应根据评价侧重点筛选。以生态评价为例,首先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明确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确定研究区域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及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性选择评价指标,如有指标反映的问题在研究区域不存在则可不纳入评价。例如西南地区因喀斯特地貌应重点关注石漠化问题,西北地区、华北北部及东北西部则应重点关注防风固沙等生态服务功能及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2.2 特色指标选取当通用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区域资源本底特征时,可结合地表1“双评价”常用网络公开数据及获取来源序号数据内容数据来源机构名称115m/

13、30m 数字高程模型(DEM)地理空间数据云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2基于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3蒸散发数据集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技资源服务系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1:100 万/1:25 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5多年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多年平均静风日数、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日平均气温 0活动积温、干燥度指数、多年月均气温(华氏温度)、多年月均空气相对湿度(%)、逐日平均风速、土壤湿度、太阳辐射数据中国气象数据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6POI 数据(含兴趣点、

14、路网)高德、百度等网络地图高德、百度等网络地图7降雨侵蚀力中国降雨侵蚀力R值的计算与分布(、)汇编(王万忠等)或根据规划区域有关降雨侵蚀力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中国植被区划数据、中国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数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数据等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9植被覆盖(NDVI)、Landsat 遥感影像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资料来源:作者整理杨钦宇等: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用体系研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

15、.02 20239中 彩 页方实际补充特色指标。以城镇灾害评价为例,除指南明确的地震和地质灾害风险,对诸如大规模矿产开发、地下水超采和洪涝高发地区等,需增加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并集成各项灾害评价结果作为城镇建设避让的安全底线。例如采矿地区可增加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严重影响区等指标;地下水超采区域可增加地下水漏斗区、地面累积沉降量等指标;重点流域地区和防洪城市可增加蓄滞洪区等指标。2.3优化适用不同场景的评价方法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只针对某类场景条件,同一评价指标在不同场景下需根据实际需求改进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更真实和精准地反映区域特征。2.3.1 应对不同资源环境约束类型的评价方法优化

16、我国东中西部地形气候类型多样,同一评价指标面对不同资源环境约束场景时需要适应性调整评价方法。以农业供水条件评价为例,一般地区以降水量为依据,部分区域由于水资源约束类型差异,应针对不同场景优化评价方法:对于本地水资源有限、外调水占比较高的地区,可结合降水量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构建判断矩阵。对于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困难的工程性缺水地区,可结合降水量、河网密度、灌溉便利度等综合评判。其中,灌溉便利度主要考虑提水能力和引水能力,即农田距离最近水源的水平距离和垂直高差(图 2)。对于云贵高原等蒸散力较强的区域,可采用干旱指数计算,即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图2 针对工程性缺水地区的农业供水条件评价资料

17、来源:作者自绘2.3.2 强化市县层级空间分异特征的评价方法优化指南中评价方法更适用于省级尺度,部分指标在市县评价中结果较粗糙,难以精细刻画空间分异特征,可适度改进评价方法。以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为例,水源涵养量以降水量减去蒸散量和地表径流量进行计算。市县尺度降水量及蒸散量空间差异性低,仅用该方法难以准确体现山地城市林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异特征对水源涵养功能的显著影响。因此,可引入体现山地丘陵垂直分异规律的因子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如通过植被覆盖度强化水源涵养功能较强的林地重要性等级,通过海拔因子强化识别分水岭、水源地等水源涵养重要地区(图3)。2.4拓展凸显地域特色的评价维度针对特殊地区的特色化问

18、题,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影响重大,但生态/农业/城镇三大功能指向无法涵盖时,需要增加体现地域特色的评价维度,构建特色指向评价方法体系,为规划编制后续环节提供依据。2.4.1 三大功能指向内部的评价维度拓展以农业评价为例,指南中涉及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三种农业类型。其中种植业评价指标及方法设计仅适用于生产粮食的耕地,对于茶叶、烟叶、中草药及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重要果蔬等缺乏考虑。各地可根据地方特色和规划需求,探索构建特色农产品种植适宜性评价方法,为精细化识别优势农业空间、支撑特色农业发展布局等提供参考。例如通过构建涵盖土壤、地形、气候及生态 4 大类评价指标,识别出武夷山市适宜茶叶种植的中山

19、丘陵地带(图 4)。图4 茶叶种植适宜性评价示例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4.2 三大功能指向以外的评价维度拓展某些资源富集地区需要在规划中明确资源开发保护利用规则,可探索特色资源保护重要性或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例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遗址保护区等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开展文化空间保护重要性评价。通过识别法定及潜在文化资源与文化空间,对文化资源本体及其环境开展重要性评价,为构建文化空间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格局提供支撑。2.4.3 三大功能指向之间的评价维度拓展针对不同功能地域相互重叠的多宜性问题,如平原地区普遍存在的“城农双宜”现象,可进一步探索“城农双宜区”细化识别评价方法。区别于本底评价偏重自然

20、本底,城农双宜区分析应统筹发展和约束两个角度,兼顾生态及粮食安全、城镇发展诉求。限制要素主要包括生态、灾害等底线类要素,同时避让采矿权、现状用地(连片优质耕地/建设用地)等,并区分限制性等级。动力要素可根据城镇和农业各自发展需求筛选指标(图 5)。分别从城镇/农业角度耦合动力与限制要素,研判发展动力等级。最后根据判别矩阵叠合城镇和农业动力等级,依据城镇/图3 某丘陵城市水源涵养评价方法优化前后结果比对资料来源:作者自绘杨钦宇等: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用体系研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10中 彩 页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

21、udies Vol.30 No.02 2023农业发展动力的相对强弱,细化识别城镇优势空间、农业优势空间和城农均势空间,进而支撑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等规划内容。3“双评价”应用支撑体系构建在国土空间规划全局视角下,“双评价”需要从前置性指导向全过程指导转变16,因此构建评价应用支撑体系是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多地市县实践和指南对成果应用的要求,认为以下五大方面既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最能发挥“双评价”的支撑作用。3.1 支撑指标核算及分解指标核算和分解是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核心内容之一。结合本底评价结果、承载规模测算、潜力分析等,可为耕地保有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等规划指标核算和图斑调整提供

22、依据,同时可结合市县下辖政区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各项指标需调整的图斑分布情况,为指标向下分解提供依据。如支撑耕地保有量核算,一方面可结合现状调查数据和“双评价”结果,核算位于农业不适宜区和生态极重要区内应调出耕地规模(如 25 度以上陡坡耕地、土壤严重污染耕地、位于水土流失极敏感区内的耕地等);另一方面可结合耕地承载上限和潜力分析,核算可补充耕地规模。3.2 支撑风险研判通过问题诊断和风险区域识别,为转变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功能布局、确定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重大工程提供基础依据。3.2.1 资源环境开发利用风险识别因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的风险,结合与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相关的单项评价指标

23、及气候变化等趋势分析,剖析问题风险及原因,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及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建议。以环境风险为例,通过分析区域大气扩散条件、水/土/大气环境质量及污染源分布,识别导致环境质量变差的因素,从通风廊道布局、产业/能源结构调整等角度提出优化路径。3.2.2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风险识别因空间利用不合理导致的冲突,将本底评价结果与现状用地叠合,研判人类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威胁程度、耕地保护与城镇开发布局的不合理区域,提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建议。以生态空间冲突为例,结合生态极重要区内现状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规模及分布分析,分区分类提出处理建议,逐步引导有序退出、实施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3.3 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

24、护格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是制定国土规划分区和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基础。以本底评价结果和城农双宜区分析为基础,研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适宜分区,支撑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构建。首先提取生态极重要区、城镇农业均不适宜区作为严守生态底线和保留自然基底的限制开发区域;其次,对城镇/农业单适宜区、双宜区分别研判,识别发展动力强弱等级;最后按规则将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极重要区、城农均不宜区、农业生产优势区、城镇建设优势区、功能复合区域 5 种类型,明确各空间单元最适宜的功能导向,分区制定开发保护利用策略(图 6、表 2)。图6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适宜分区研判技术路线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3.4 支撑三条控制线划定“三

25、线”划定是国土空间规划实现空间治理的重要抓手,其本质是空间发展权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博弈。国土空间的多宜冲突与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价值16决定了“双评价”无法形成对“三线”统筹划定的直接支撑。尽管如此,仍可通过合理的规则设计,从技术理性出发发挥“双评价”间接支撑“三线”优化布局和空间定界的作用。杨钦宇等: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用体系研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图5 黄河流域某市“城农双宜区”细化评价技术路线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02 202311中 彩 页态空间,开展生态修复

26、及土壤环境治理,陡坡耕地也可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3.4.3 支撑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代表一定时期内城镇发展的最大需求空间,而“双评价”可以从供给侧为边界划定提供空间支撑。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适宜分区识别的城镇发展潜力空间(城镇建设优势区+功能复合区)为基础,进一步提取城镇开发边界备选区域。首先,将城镇建设优势区优先纳入开发边界备选区域;其次,将功能复合区根据城镇发展动力等级按需次第纳入备选区域。功能复合区是城镇增量拓展的重难点区域,应在集约利用、科学配置原则下精准投放用地指标,既满足城镇功能适度拓展需求,又尽可能减少与耕地保护的冲突,因此需对此类空间纳入边界设置较高门槛。通过城镇发展潜力

27、空间的用地优先级确定开发边界备选区域,为进一步按照规则开展划定工作奠定空间基础(图 8)。3.5 支撑规划传导国土空间规划注重政策逻辑,既强调自上而下的传导与分解,也需要上下联动的统筹与反馈机制,而“双评价”也是规划传导的重要内容。省级评价侧重县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评价精度与市县评价差异较大,尤其是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空间边界难以形成绝对约束,更注重格局传承。而市县两级评价精度相似,更利于直接传导。本文认为必须建立评价结果传导反馈机制,即明确农业和城镇承载规模、不适宜区及生态极重要区等评价结果向下传导的约束性要求,以及自下而上校核反馈和冲突协调的规则。3.5.1 主要衔接内容上下级评价重点衔接承载

28、规模、极重要区/不适宜区规模及空间分布等。以适宜性评价结果衔接为例,对比上下级评价结果各等级规模及空间分布差异,应允许由评价精度造成的小差异,对于整体格局或大规模斑块等较大差异,应从基础数据、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溯源差异产生原因,进而明确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结果。3.5.2 核心传导要求指南 缺少对上下级评价协调反馈机制及路径的指引18,未来应明确评价结果的层级传递和冲突协调机制,以及不同类型评价结果层级传递的规范性要求2。如生态评价结果原则上图7 基于“双评价”的生态保护红线补划备选区域识别技术路线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图8 某市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分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杨钦宇等:

29、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用体系研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表2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导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适宜分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生态极重要区确保纳入规划分区中的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控制区城农均不宜区限制开发活动,优先生态保育修复农业生产优势区粮食安全保障及耕地保护核心区域城镇建设优势区发展动力强,作为城镇建设优先发展区域功能复合区城镇与农业重点协调区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区域发展战略重点论证功能指向,实现增量用地精准投放资料来源:作者整理3.4.1 支撑生态保护红线布局优化以生态评价结果为基础,分析未纳入红线的生态极重要区及位于生态一般区的红线规模与分布,为生态红线优化提供依据。对于

30、未纳入红线的极重要区,可将同时具备两种以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两种以上生态环境脆弱问题的区域作为生态红线补划备选区域,结合生态格局完整性、连通性等进行修正(图 7)。3.4.2 支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分析永久基本农田与农业不适宜区、生态极重要区冲突区域,结合现状调查不实耕地,提出永农优化调整及整改补划建议。例如建议调出农业不适宜区内的基本农田不实耕地,实有耕地则根据导致不适宜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如 25 度以上陡坡耕地会加重水土流失,暴雨时田埂易崩塌,且农产品供给效率低、耕种劳动强度大,建议调出;重度污染耕地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调出后的耕地优先纳入生12中 彩 页城市发展

31、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0 No.02 2023要严格“自上而下”传递2,仅允许通过更高精度数据和实地调查进行边界校核,以及基于生态空间完整性、系统性、连通性补充评价和修正细节。而城镇评价结果传导则应给予更多弹性,下级评价在上级评价的不适宜区基础上可通过更高精度数据、评价模型或参数修正得到更符合地方实际的评价结果16,如结合地形、灾害、区位、基础设施等对城镇不适宜区细化校核并反馈上级,通过技术协调化解结果冲突,下级在后续应用时主要参考本级评价结果。4结论与建议本文针对近年来“双评价”实践在局部认知下存在的指标方法未

32、结合地方特点、评价结果难以应用等问题及数据痛点,从国土空间规划全流程视角重新审视“双评价”的作用其核心意义在于对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等后续环节的应用支撑,也是其实用性的体现。为了更准确、有效地支撑规划,就需要提升评价技术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因此,“双评价”工作优化提升应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针对不同地域特征和规划需求,评价数据、指标、方法和维度需要充分适应不同层级和不同地区规划的特色5,完善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二是本底评价结果、综合分析等需要紧密衔接后续不同环节规划应用的重点开展拓展性分析,丰富评价应用支撑体系。此外,“双评价”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讨。一是评价结果的刚性约束问题。市县评价精度是

33、 30m 栅格,而土地调查图斑和项目用地范围往往是矢量数据、精度远高于前者,当现状用地或项目范围与评价结果产生冲突时,评价结果缺乏形成绝对刚性约束的合理依据;二是评价技术体系尚未与规划相关专项的技术逻辑全面打通,对规划应用支撑仍有拓展空间。例如农业潜力分析与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技术思路不同,前者是以农业适宜区为基础反向扣减非潜力用地,后者则是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正向挖掘耕地潜力,两者结论难以衔接。因此,从评价结果到规划方案的传导规则设计,到综合分析与专项规划的技术衔接等内容,仍是未来“双评价”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参考文献】1 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

34、)Z.2020.2 郝庆,邓玲,封志明.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抗解问题与有限理性 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3):541-551.3 杨帆,宗立,沈珏琳,等.科学理性与决策机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 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0):2311-2324.4 岳文泽,吴桐,王田雨,等.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挑战与应对 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0):2299-2310.5 周道静,徐勇,王亚飞,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7):814-824.6 陈伟莲,李升发,张虹鸥,等.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

35、“双评价”体系构建及广东省实践 J.规划师,2020,36(5):21-29.7 尹怡诚,成升魁,马润田,等.基于“在地性”与“协同性”的丘陵地区县域“双评价”模式探讨以湖南辰溪县为例 J.经济地理,2020,40(9):102-113.8 赵珂,夏清清,胡晓艳.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的贝叶斯网络机器学习方法 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08):109-120.9 田川,刘广奇,李宁,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J.规划师,2020(5):15-20.10 于连莉,郭晓林,宋军.青岛市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J.规划师,2020(6):5-12.11 覃荣诺,谢波,

36、何建华,等.县级国土空间“双评价”的技术难点与优化策略 J.规划师,2021(9):10-16.12 李龙,吴大放,刘艳艳,等.生态文明视角下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以生态敏感区宁远县为例 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0):2385-2400.13 武廷海,周文生,卢庆强,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研究 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9,11(2):5-15.14 白娟,黄凯,李滨.“双评价”成果在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思路与实践 J.规划师,2020(5):30-38.15 蒋国翔,王金辉,罗彦.国土空间“双评价”再认识及优化路径探讨 J.规划师,2020(5):10

37、-1416 孙爱博,公云龙,金志丰,等.基于规划实践的国土空间“双评价”审视与反思 J/OL.中国国土资源经济.https:/ 方一舒,艾东,邢丹妮,等.生态文明背景下“双评价”的国土空间优化与应用以云南省为例 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33-40.18 罗彦,蒋国翔,陈少杰,等.基于“双评价”和主体功能区优化的国土空间规划探索 J.城市规划,2022,46(1):7-17,52.19 王亚飞,樊杰,周侃.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J.地理研究,2019,38(10):2415-2429.20 魏旭红,开欣,王颖,等.基于“双评价”的市县级国土空间“三区三线”技

38、术方法探讨 J.城市规划,2019,43(7):10-20.21 项广鑫,符金豪,曾丽婷,等.基于“双评价”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以湘潭县中心城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0):2401-2414.22 陈泽胤,刘政,李思颖,等.耦合“双评价”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路与实践 J.规划师,2021(14):20-26.23 刘禹希,张杰,马文达,等.基于市级“双评价”优化的县级城镇开发边界试划研究以 溧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编制实践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1(6):28-35.24 申杨,龚健,叶菁,等.基于“双评价”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

39、黄石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7):27-36.25 苏鹤放,曹根榕,顾朝林,等.市县“双评价”中优势农业空间划定研究:理论、方法和案例 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8):1839-1852.作者简介:杨钦宇(1988-),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研究中心智慧规划室项目经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收稿日期:2022-11-07杨钦宇等:市县“双评价”技术方法及应用体系研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认知视角(下转中彩页第 24 页)24中 彩 页城市发展研究 30 卷 2023 年第 0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

40、ies Vol.30 No.02 2023The Organic Renewal Path of Urban Areas in EOD Mode:Taking Meishan Urban Area of Jinzhai County as An ExampleNIE Wei,SONG Jiajia,LIU Shuhao【Abstract】EOD mod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green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golden mountains and silver mountains,

41、and is a development mode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benefits to economic benefi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and existing difficulties of the national EOD model pilot project,and takes the EOD pilot project in Meisha

42、n urban area,Jinzhai County as a case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counter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project;Three key issues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OD mode projects,such as large industry span,long reduction cycle and relevan

43、t industry identification,for reference to the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imilar pilot projects.【Keywords】EOD;Organic Renewal;The Concept of Two Mountains;Ecological Governance;Meishan Urban AreaResearch on Technolog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Systems of Double Evaluation at City and County Le

44、vels:Based on the Overall Cognition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YANG Qinyu,YU Ting,LU Qingqiang,GUO Jikai【Abstract】Accompanied by the compilation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tepping into the end,the wor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uitab

45、ility evaluation(referred to as Double Evaluation)has also entered the stage of summary and improvement.Be subject to some incomplete cognitions,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ractices of Double Evaluation at city and county levels presently.To furtherly promote work effect

46、iveness and support the revision of relevant technical guidelines,aiming at the practical needs and pain points,the paper puts forwards establishing overall cognition of Doubl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and carries out systemic summary research on technolo

47、g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systems mainly.Firstly,it carries out research on improving evalu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which adapted to differ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needs from the aspects of data,indicators,methods and dimensions,so a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ity and applicability

48、of evaluation methods.Secondly,it connects the needs of different planning application links,and carries out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systems about how Double Evaluation supporting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so a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bility of evaluation results.【Keywords】Double Evaluation at City and County Levels;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Overall Cognition;Technology Methods;Application Systems(上接中彩页第12页)聂 玮等:EOD 模式的城市片区有机更新路径以金寨县梅山城区为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