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的关系.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506007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抗AT1和α1受体自身抗体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抗AT1和1受体自身抗体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的关系【摘要】 目的: 探讨抗血管紧张素受体1型和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是否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有关. 方法:以合成的AT1和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61例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患者和60例高血压病无肾损害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型AT1受体(165191),和1受体(192218)自身抗体.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浓度,用荧光分析法测定儿茶芬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组抗AT1和1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和%,明显高于高血压组的%和%及正常对照组%和%. 神

2、经内分泌激素指标,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组,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 结论: 抗G蛋白偶联型AT1和1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发病有关,同时伴有神经内分泌激活.【关键词】 高血压/并发症;肾功能衰竭;受体;自身抗体0引言Fu等1发现恶性高血压患者中存在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产生不随时间而脱敏感的受体激动剂样活性;Wallukat等2发现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患者血清中可产生具有受体激动剂样活性的抗血管紧张素受体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成为独立于儿茶酚胺和Ang II的另一种受体激动因子,在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旨在探讨

3、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患者血清中抗AT1受体和1受体自身抗体检出率,探讨高血压合并肾损害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对象200201/200311本院住院及门诊高血压患者121例. 其中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患者61例;高血压病无靶器官受损患者60例. 健康对照组40例,来自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心肌酶及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以上三组均排除内分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采集血标本前避免服用免疫抑制剂和1受体阻滞剂. 采集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取血清后-40贮存备用. 高血压病诊断均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 高血压病合并肾

4、损害诊断标准4:为原发性高血压;出现蛋白尿前已有5 a以上的持续性高血压(150/100 mmHg,1 mmHg= kPa);有持续性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镜检有形成份少;有视网膜动脉硬化或动脉硬化性视网膜改变;除外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除外其他继发性肾脏疾病.方法多肽合成多肽合成采用多肽自动合成仪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AT1和1受体多肽,合成具有抗原决定簇的AT1和1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多肽片段. 多肽片段序列参照文献5,分别为:AT1受体165191位氨基酸残基片段. 1受体192218位氨基酸残基片段.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合成肽的纯度在95%以上.和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测ELISA法检测自身抗体

5、按照本实验室建立的方法5,检测AT1和1受体自身抗体. 实验中设置空白对照和阳性、阴性对照,测A值时以空白对照调零,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以健康人群为参考血清,取A值超出对照健康人群两倍标准差的患者血清标本为阳性对照血清. 研究血清与阴性血清的吸光度之比(标本A值空白对照A值)/(阴性对照A值-空白对照A值),超过倍者判为抗体检测阳性.,Ang,E和NE的检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浓度,用荧光分析法测定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的测定方法UAER测定于取血前一日清晨07:00开始收集24 h尿,加甲苯酸防腐混匀后记录总量,用ELISA测定技术进行检测.统计学处理:

6、 数据用xs表示,率及构成比间的比较采用2检验,多组均数间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组间的比较用非参数检验. 所有数据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2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组与高血压病组血压水平没有显着差别,肾功能参数有显着差异性(P), 肾功能损害主要与高血压病有关.表1三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略)三组抗AT1受体和抗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频率用已知120,140,180,1160稀释度的AT1及1受体及抗体阳性和阴性的血清作为参考血清. 患者血清在稀释度140和180时阳性率较为稳定,我们选择了180作为常规稀释度. 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组患者血清抗AT1受体和抗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明

7、显高于高血压病无肾损害组及对照组,高血压病无肾损害组稍高于对照组. 说明抗AT1受体和抗1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有关.表2三组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略)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组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明显高于高血压病无肾损害组及对照组,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常伴有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表3).表3三组神经内分泌激素检测(略)3讨论G蛋白偶联受体在受到刺激后通过内化、降解、融合、转移、递呈给相应的免疫细胞,反复的受体刺激是促进其内化、降解进而诱发自身免疫的重要机制. 机体组织损伤导致隐蔽抗原的暴露是自身抗体产生的另一途径6. 持续的高血压不仅对全身血管造成损害,且直接对肾小球内膜及该处毛细

8、血管造成内膜及血管壁损害,最终导致肾小球破坏. 由于血管抗原暴露,在部分易感人群诱导机体自身免疫应答,产生抗血管受体抗体.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患者中却测出现较高滴度的AT1和1受体自身抗体,明显高于高血压病无肾损害组及正常对照组. 廖玉华等7研究发现,在难治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中,检出抗AT1和1受体自身抗体,这些患者合并肾损害频率明显增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据此推断,抗AT1和1受体自身抗体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患者的发病,自身免疫机制参与可能是引起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患者测出了高滴度抗AT1和抗1受体自身抗体, 推测这一抗体可与

9、该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受体激动样活性,导致肾组织细胞钙超负荷,引起肾组织损伤. 自身抗体通过相应受体所引起的病理效应可能是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抗AT1和抗1受体自身抗体的存在及其病理性激动剂样活性可能是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产生的重要机制. 由此认为,抗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有关. 这种自身抗体可以与鼠心室肌细胞膜蛋白结合,与哌唑嗪竞争1受体结合位点,显着增强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收缩频率,具有1受体激动剂样活性6-9. 本实验检测结果证实了高血压合并肾损害组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明显高于高血压病组及对照组,表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常常伴有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

10、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AT1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滞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减少蛋白尿的产生,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减轻肾脏病理和功能改变. 检测上述神经内分泌免疫因子,选择降压药物可能更有利于高血压病合并肾损害患者靶器官长期保护作用.【参考文献】1 Fu ML, Herlitz H, Schulze W, et al. Autoantibodies against the angiotensin receptor (AT1)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 Res, 2000, 18(7):945-953.2 Wallukat

11、 G, Homuth V, Fischer T, et al. Patients with preeclampsia develop agonistic autoantibodies against the angiotensin AT1 receptorJ. J Clin Invest, 1999, 103(7):945-952.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 高血压杂志, 2000, 8(12):94-112.4 许贤文,潘缉圣. 高血压肾损害A. 王海燕. 肾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144-1151.5 Liao YH, Wei YM,

12、 Wang M, et al. Autoantibodies against AT1receptor and a1adrenergic receptor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Hypertens Res,2002, 25:641-644.6 Dechend R, Homuth V, Wallukat G, et al. AT1 receptor agonistic antibodies from preeclamptic patients cause vascular cells to express tissue factorsJ. Circulat

13、ion, 2000, 101(20):2382-2387.7 廖玉华,魏宇淼,王敏,等. 血清抗AT1受体自身抗体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的病理作用及临床干预研究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1,2:65-69.8 Wallukat G, Muller J, Hetzer R. Specific removal of 1adrenergic autoantibodies from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J. N Engl J Med, 2002, 347(22):1806-1811.9 Iwata M, Yoshikawa T, Baba A, et al. Autoimmunity against the second extracellular loop of (1)adrenergic receptors induces adrenergic receptor desensitization and myocardial hypertrophy in vivoJ. Circ Res, 2001, 88(6):578-586.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