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新医科”背景下的神经病学教学体系改革_韩莹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0374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医科”背景下的神经病学教学体系改革_韩莹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新医科”背景下的神经病学教学体系改革_韩莹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新医科”背景下的神经病学教学体系改革_韩莹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金项 目:吉 林 大 学 本 科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项 目()重 点 项 目()通讯作者文章编号:()浅谈“新医科”背景下的神经病学教学体系改革韩莹莹,康春阳,李东霓,王志佳,刘晓阳,钟专(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输血科;放射线科,吉林 长春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骨科)在教育部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背景下,新医科作为四新之一,其人才培养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主导掀起了一场科技革命浪潮,给高校医学教育带来福音,同时也给相关教学活动提出更高要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促进高校医学教育向高品质高效率发展,

2、实现了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转型,为社会不断输出优秀的医学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医学生重要培养内容,神经病学涉及的概念复杂、解剖结构复杂,实践教学活动存在诸多短板,无法适应新时代下高校医学教育的需求。医学教育改革,以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满足社会医学需求,保障民众健康和美好生活为目的。本文基于“新医科”背景,对神经病学体系改革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几点见解。新医科的概念与内涵 新医科的概念教育部于 年月对外公开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版,该计划提出全面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形成四位一体的新教育格局,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从“量”向“质”发展。自此开始“新医科”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

3、不少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和讨论。它是指将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植入传统医学,以实现医学的信息化发展、数据化发展。新医科的特征鲜明,主要体现在:新概念、新专业以及新背景。它是技术发展和医学发展有机互动的结果,也是高校医学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在新医学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创建新模式、新机制、新体系,让更多新兴技术、前沿学科与传统医学有机统一,构建富有中国特色、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医学战略网络,引领全球医学潮流。新医科的内涵新医科内涵主要体现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以及新体系五个方面。沉淀了创新、科技、综合的教育新理念新医科是技术进步、医学发展的结果,从“健康中国”战略着手,紧密关注国际医学发展脉络,

4、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依托医学教育改革方向与目标,形成了新医科理念,发展新医科根本目的是培养更多优秀卓越的新医科人才,提高临床医学水平,升级基础医学培养机制,强化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新,为医疗领域输入科技型、创新型以及综合型医学人才。创新了多学科融合、交叉的专业新结构医疗技术日益成熟,科研技术日新月异,在双向互动、内外加持下,新医科冲击了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有新知识输入,让其知识结构不断升级、深化、完善。如:年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项目,将理工科与医学学科结合,除了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之外,还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增加了生物、数理以及大数据课程。但是学科交叉教学还在探索阶段,其他医学院校尚未开

5、通此类课程。通过建设新医科,推进新兴专业课程进入校园,创新专业,融合了人文、医学、理工等多学科,丰富学习内容,也间接地改变了传统医学专业结构。探索了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国内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院校培养为主,辅以临床规范培训,而“新医科”主张多体协同培养模式,它与“医教协同”相比,范围更广,机制更灵活,形成“医、教、产、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医院、高校以及社会企业联合办学,致力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丰富临床医学实训基地、实习基地,让医学人才能够精通医学,懂得技术,善于创新。打造了国际性、世界性的教育新质量新医科改革背景下,中国医学教育紧紧抓住本次机会,跻身国际医学大舞台,联合其他国家医学

6、培养机构,强化新医科人才教育质量,完善配套的专业认证制度,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标准,提高医学人才队伍的国际竞争优势。创建了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新体系中国实验诊断学 年月第 卷第期在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中,中国打了一场场漂亮的抗疫战,其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问题不断贡献着智慧,这一切都源自新教育体系的支持,未来中国医学领域、世界医学领域还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挑战,创建面向未来的新医科教育体系,完善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临床教学,是新医科改革方向,也是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驱动。神经病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传统教学突出局部传统教学注重

7、疾病分析,往往忽略了病人的治疗康复过程,整体治疗比较被动与滞后。重“医学知识与技能”轻“社会伦理价值”传统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职业素质,临床学习阶段以理论知识为主,实操类学习、临床思维学习、医患关系维护等内容涉及不多。重“理论”轻“学习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更新知识能力培养”教学活动以理论为主,实践性、实操性教学并不多,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教师机械式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这样的单向性教学,制约了学习质量、效率,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形成自主学习习惯。还有不少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好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应方法就万事大吉了,而在临床中遇到很多难题,无法游刃有余地解决

8、。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案例教学模式值得探究和尝试,突出学生本位,教师引导。专业内容“繁、难、偏、旧”传统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缺少书本与现实结合,因此借助大数据背景,引入大数据案例和循证思维非常有必要。“新医科”引领神经病学教学体系改革综合前文分析不难看出,传统神经病学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型医学教育的需求,不少高校纷纷尝试新医科改革,以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机制,为社会输出复合型医学人才。基于现实需求与改革迫切性,医学领域先后推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计划提出打造“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教育模式,将新技术、新理念、新结构植入传统医学教学中,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战

9、略创新教学活动,培养更多卓越的、复合的、优秀的医学人才,为美好健康民生提供保障。本次新医科改革,给神经病学教学体系改革带来深刻启发。创新神经病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是重点植入新兴信息技术,协同发展“医教产研”,以其他学科补充医学学科的不足,为神经病学学科提供“养分”,拓展医学生的基础知识面,拓展他们的视野,引领全球医学改革进程,从而形成医、文、工、理多科融合的新医科培养体系。一方面要把控好新医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夯实基础,为新医科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优化新医科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均衡理论学习、实践临床学习,找到二者可以融合相通的地方,如新技术旧方法、技能素质、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等。医学院校

10、实施新医科改革,关键是攻克政策壁垒跨平台建设师资合作,让更多其他学科的优秀师资进入医学领域,师资之间相互学习,共享资源,配套的人事考核、人事激励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让其更符合“新医科”特征,创新“高校、企业”双向流通渠道,为校内教师提供校外学习深造机会,让校外优秀的人才可进入校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研创能力。在基于大数据的精确教学模式中,教师如何进行准确的干预应注重及时的教学评价。这主要取决于相应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大数据采集、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运用技术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管理,可随时随地了解师生教学情况,根据日常教学信息形成后台评估与分析,预测教学结果,并制定学

11、习策略、学习计划、改进建议。推进“人工智能 医学”新医科人才培养路径依托新技术、新平台、新背景重新构建新医科专业框架,如“人工智能医学”框架,在基础医学方向之外,增加脑认知、大数据、云计算等专业,培养更多懂医学,懂人工技术的复合人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医学领域的智能化管理。其过程是基于学习行为数据构建原始数据特征的数据模型,对学习行为、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结果及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进行全面分析,预测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并将预测及时反馈。能为教育教学课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及教学软件开发者提供有益信息的支持与帮助,实现多资源的良性互动,最终改善教学效果。学习分析技术则作为一种能够从海

12、量数据中提取潜在应用价值信息的工具,可促进和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效果。其技术特征在于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教师与学生的数据,主要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建模等技术优势,利用分析测量数据的结果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与干预,实现改善教学形式促进课程学习的目的。,课程形式灵活多样化课程形式可以是微课堂、网络课堂或者旋转课程,形式尽量多样化,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增加“人工智能 医学”选修课,弥补专业基础课的空白。如果直接在必修中增加人工智能内容,那么基础课程时间会被占据,学生学习任务、压力也会增加,建议以选修课形式设计课程,让学生自我选修。运用媒体硬件与程序软件,开展网络课堂、翻转课堂,并增加选修课程打卡管

13、理,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学生自主化学习,又可增加课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此外,开放的网络、大容量的云设备存储了不少精品视频,这些为学生的选修学习提供支持,也给网络课程、微课程提供了保障。教学活动中可结合本次学习内容、目标,分解内容,制作课程 或小视频,形成微课件,上传至百度云盘,学生根据提取码可随时登录、下载、浏览课程。也可以供他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使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和学生互动更加便利,学生之间互动也更加频繁,通过微信平台发起课程学习链接,统计学生学习情况,建设公众号定期推送学习信息,设计特色信息板块,如必学知识点、神经病学领域的名人轶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此外,在

14、“人工智能医学”新医科培养框架中,还可增加一些人文学科内容,如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展望稳步推进新医科改革,是时代发展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它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还关系到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全周期发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传统医学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发展,夯实现代医学的智能基础。“人工智能医学”新医科教学模式,以个体医疗为基础,运用新兴技术,立足分子层思考,了解病患疾病、遗传信息等,利用有效的关键信息,寻求最佳治疗靶点,以实现精准诊断、精准分期分型。在 全面普及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贸易、医疗、教育等领域,它改变我们生活、生产方式,也改变

15、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新冠疫情发生后,以医疗大数据、医学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医疗信息技术迅速投入疫情防控的工作,对未来智能医学发展和新医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从某些方面看,新冠疫情给“人工智能医学”发展带来机会,也给医科教育工作者带来深刻反思,防疫期间教育部门倡议“停课不停学”,线上网课成为常态,不少设计师还推出了虚拟实验平台,为线上教学提供辅助。网络平台丰富了传统教学内容,让其跳出固有模式、载体,让教学活动更信息化、数据化,也给新医科建设提供筹码,进一步推动了契合新医学改革背景的新医科教育体系建设,为培养卓越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无限支持。参考文献: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等“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

16、考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刘映洁,何力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张蜀靖,丁卉,胡豫,等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收稿日期:)中国实验诊断学 编辑部声明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数据化期刊群、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入网期刊。本刊已许可上述单位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以上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否则本刊视为同意收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