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双测过关(二十三)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政策是()A抵抗侵略B边打边谈C不抵抗政策 D观望犹豫解析:选C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东北军撤入关内。2在20世纪中国发生的某次学生运动中,游行队伍打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等口号,这场运动是()A五四运动 B一二九运动C国民革命 D义和团运动解析:选B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3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
2、致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C备战日寇 D“围剿”红军解析:选C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故A项错误;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故B项错误;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故C项正确;1933年,红军仍然在南方地区对抗国民党军队“围剿”,故D项错误。4大刀进行曲如此唱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促使“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C“华北事变” D八一三事变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卢沟
3、桥事变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面抗战爆发,故选B项。5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革命性质的变化 B革命对象的变化C主要矛盾的变化 D国际形势的变化解析:选C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敌人。正是这一矛盾的变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6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其目的是()A维护国家统一 B实现团结抗日C推翻北洋军阀 D发展统一战线解析:选B全面抗战开始后,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
4、第四军。7“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这里的“转变”应是指()A由反共到与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B由反共到不再敌视中国共产党C放弃了反共、剿共政策D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解析:选A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由反共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由反共到不再敌视并不能有效推动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由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民政府并没有放弃反共、剿共的策略,在抗日战争时期,爆发了反共的皖南事变,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国民政府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8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纪念日
5、,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关于国家高度重视该活动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是()A再次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B铭记日本侵华这段国耻,不忘仇恨C纠正日本恣意篡改历史的错误做法D向外国人宣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选A国家高度重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维护和平”,故选A项;B、C、D三项皆不符合题干主旨,均排除。二、非选择题(共14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
6、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引自历史教科书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该条约为马关条约,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加以归纳总结。第(2)问,可从军事、政治、经济等角度作答。答案:
7、(1)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罪行: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进行血腥殖民掠夺;野蛮屠杀中国人民;开展细菌战等。B级选考能力提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B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C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D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解析:选D“14年抗战”用
8、更加丰富的史实控诉日本侵华的罪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中,东北抗联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4年抗战”是对日本国内存在的否认侵华史实的右翼势力的有力回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4年抗战”主要是针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所做的回应,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表明()A列强经济侵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B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C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D商品销售中
9、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解析:选D1931年日本侵略东三省,不是列强,故A项错误;B、C两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从材料中香烟广告的内容,可知体现了商人的爱国情感,故D项正确。3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平津沦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反省录中的内容()A体现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B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C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D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蒋介石在思考对付日本的办法以及打败日本的决心,故A项错误;“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
10、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可见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故B项正确;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在1937年9月,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联共的思想,故D项错误。4下面为华北地区煤矿资本及产量表(1943年),这反映出()资本关系资本额(元)占华北煤矿资本(%)产量(吨)占华北煤矿产量(%)中日合办130 950 00045.116 554 32232.23日资独办159 330 00054.8913 779 20167.77合计290 280 00010020 333 523100A.日本推行“以华制华”方针B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D日资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煤炭
11、产业解析:选B日本推行“以华制华”方针,表现为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日合办”“日资独办”在华北地区煤矿资本及产量的份额可看出日本十分重视对华经济侵略,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是为了通过经济侵略来继续和扩大对华战争,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故C项错误;“完全控制了”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14分)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是一种中国病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层的颓废”,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我称之为“政治植物人综合症”,病症如“眼”科:视野短浅,目光狭窄;
12、“心”“脑”科:思维陈旧,苟且偷安;“精神”科: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肢体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败无度;文人病:文弱无耻,空谈漫议;军人病:贪污浪费,惜死顾身。其他还有如富贵病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社会病全民腐败堕落等。材料二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贪婪腐败;我们的人民斗志涣散,对国家福利漠不关心;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不负
13、责任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光明日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统治阶层的颓废”的主要表现,并说明该表现对战后中国的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学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对日政策。(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的表现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条约签订以及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浑浑噩噩,毫无生气不负责任”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
14、,先表明张学良、蒋介石九一八事变时期对日的态度、政策,然后阐述他们政策的具体表现和恶劣影响。答案:(1)表现:视野上目光短浅、思维陈旧、不思进取;生活上骄奢淫逸、贪贿无度;外交上奴颜媚骨;军事上懦弱退让、畏敌如虎;文化上文弱无耻、崇尚空谈;社会上民风败坏、整体堕落。影响:导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看法:精神上浑浑噩噩,毫无生气;行动上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官员贪腐伪善,青年颓废堕落,人民斗志涣散;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评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电令东北军力避冲突。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口号,采取不抵抗主义。一面继续“围剿”红军、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和排除内部异己力量;一面谋求同日本侵略者的妥协。蒋介石、张学良沿用“以夷制夷”的故伎,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英、美等国出面干涉上,幻想依赖国际联盟逼迫日本撤兵。张学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