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双测过关(十四)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梁启超把中国古代某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A汉朝刺史B宋朝三司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解析:选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机构只向下传达皇帝政令,没有任何决策权,其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体现了传声筒和复印机的作用,与清朝军机处的特点相符,故D项正确。2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官员上朝礼仪日渐宽松和谐C君主专制日益加强D君臣关系由隶属演变为平等解析:选C
2、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经历了由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的变化,说明官员的地位越来越低,君主权力越来越大,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越来越强调君主与官员的等级,关系会越来越紧张,故B、D两项错误。3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朝,“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A清朝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解析:选B隐语并不能说明清朝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A项错误;清朝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用隐语,而不敢明确指出明朝
3、与清朝,这反映了当时文字狱等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故B项正确;隐语也不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故C项错误;不敢明确指出明朝与清朝,并不是思想僵化的后果,而是文化专制的后果,故D项错误。4“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D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选D统治者良好的个人素质属于主观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A项错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而不是原因,B项错误;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
4、力发展,属于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5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表现在()A双方平等协商签订 B保证双方领土完整C为中俄两国带来长久和平 D双方皆无利益损失解析:选A该条约是在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故A项正确;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仍属于中国领土,但同时清政府同意把大片土地割让给沙俄,故B、D两项错误;C项为其影响,排除。6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设台湾府 B平定准噶尔叛乱C册封达赖、班禅 D设伊犁将军解析:选C题干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
5、们的习俗;虽然政令合并统一,但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清朝时期,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C项符合题意。7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A盟旗制度的建立 B明成祖迁都北京C岭北行省的设立 D金瓶掣签制完善解析:选A材料所述长城失去了“边界”的意义,其原因在于长城以北地区也被纳入了中国版图,盟旗制度是清朝对蒙古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政治制度,A项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无关;C项是元代的行省制;D项是对西藏的制度。8“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
6、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这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A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B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解析:选A据材料“宁可求全关不开”可知,乾隆帝主张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故A项正确;闭关锁国是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要求,故B项错误;抑制了明清时期社会转型属于当时的影响,故C项错误;乾隆帝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这是当时的影响,不是深远影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14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
7、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材料二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的“边患”,将东北、北部与西北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
8、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方行天下,至于海表”“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等信息概括得出天下主要指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华夏为中心);根据“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得出延伸到周边地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秦朝统一全国和拓展疆域的史实
9、回答即可,即平定六国,收回河套地区;统一岭南,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第(2)问,根据“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的边患,将东北、北部与西北变成和平的边疆”得出消除了“三北”边患;根据“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得出改善蒙、藏、满、汉等民族关系;根据“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得出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答案:(1)内容:天下主要指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华夏为中心);并延伸到周边地区。史实:平定六国;收回河套地区;统一岭南;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2)消除了“三北”边患;改
10、善蒙、藏、满、汉等民族关系;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B级选考能力提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清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A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B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C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解析:选C密折制度的实行并不是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A项错误;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说法绝对,B项错误;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使得皇帝对行政体系的掌控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密折制属于封建君主集权的体现
11、,不是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D项错误。21682年清朝攻取台湾后,康熙帝对台湾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并将台湾视为“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这反映了()A清朝军事落后,无力驻防B统治者缺乏国家主权观念C台湾不具有经济发展价值D国力削弱,力不能及解析:选B清政府忽略台湾地区的管理并不能说明清朝军事落后,故A项错误;清朝不重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和管理说明统治者缺乏国家主权观念,故B项正确;清朝统治者忽视对台湾地区的管理与台湾是否具有经济发展价值无关,故C项错误;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国力强盛,并不是国力削弱,故D项错误。3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
12、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严控对外联系 B防止鸦片走私C杜绝西方思潮 D避免海难发生解析:选A清朝前期厉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断绝沿海民众与海上抗清力量的联系,故A项正确;鸦片走私开始于清后期,故B项错误;“敢出界者斩”是控制国人出海,不是西方思潮的传入,故C项错误;“避免海难发生”不是“海禁”政策的目的,也无法避免,故D项错误。4“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框架下发展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对这一时期最具历史洞察力的说法是()A近代
13、社会的前兆 B康乾盛世的辉煌C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D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解析:选C当时清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而言,当时已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由盛转衰已不可避免,故选C项,排除B项;此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衰落,没有很快地走向资本主义,排除A、D两项。二、非选择题(共14分)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解决办法是,如果皇帝不愿听从丞相的封驳,那么丞相就应当辞职,否则,国家机器就不能正常运作。到了唐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部门分工,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职
14、责就是“出纳帝命,封驳诏奏”。凡有制敕下发,先经门下,门下认为不当者,可以封还重拟,需要修改者直接批注退回,具体由给事中操作,“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其后,这一制度一直存在,即便到了明崇祯年间,李清任给事中,曾看到被皇帝下令廷杖的官员,已经根据旨意解衣待杖,也要等给事中签押的驾贴送到后方可行刑,这显然是封驳制度的遗留。摘编自刘文瑞封驳制度的意义材料二清承明制,仍设内阁,但实际的政务中心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内阁等中枢机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军机处。军机处被皇帝严密控制,从未有过独立的“执政”大权,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军机处的职能有最高命令的撰制、发出,收受奏折,等等,这样一来
15、,皇帝的办公厅就从内阁转移到南书房、军机处。摘编自何庄从古代诏敕制度的演变看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诏令的运行体制及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朝相比,清朝皇帝诏令运行机制的不同之处。(4分)(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的因素及特征。(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其中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出纳帝命,封驳诏奏。凡有制敕下发,先经门下,门下认为不当者,可以封还重拟,需要修改者直接批注退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运行机制是三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运行流程和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军机处的职能有最高命令的撰制、
16、发出,收受奏折,等等,这样一来,皇帝的办公厅就从内阁转移到南书房、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皇帝直接下达政令,这与三省制的封驳制度有很大的不同。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枢机构各部门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的变化主要是君权膨胀的产物,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答案:(1)运行体制:三省制,即中书省根据皇帝旨意草拟政令,交门下省审核,再交由尚书省执行,如不当者则封还重拟。意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2)不同之处:皇帝的诏令从军机处直接发出,皇帝号令全国,行使权力更直接、更方便,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3)因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君主集权观念的出现。特征:中枢机构各部门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