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十一五”规划
湖南省经济委员会
二○○七年三月
— 3 —
目 录
一、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1
(二)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2
(三)我省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5
1、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5
2、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7
二、“十一五”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原则及重点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目标 9
(三)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战略 9
1、抓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群 9
2、抓中小企业推进产业集群 10
3、抓高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集群 10
4、抓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 10
5、抓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集群 11
(四)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原则 11
(五)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重点 12
1、突出发展壮大一批核心企业 12
2、突出培育打造一批重点园区 12
3、突出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12
4、突出改善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3
三、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措施 13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协调发展 13
(二)加强规划导向,搞好分类指导 14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14
(四)加大政策扶持,改善发展环境 15
(五)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营造集群发展优势 16
四、50个产业集群分类发展规划要点 17
(一)精品钢材 17
(二)锰深加工 20
(三)有色冶炼及深加工 21
(四)石油化工 25
(五)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 28
(六)食品加工 29
(七)汽车及零部件 36
(八)工程机械 40
(九)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装备 41
(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 43
(十一)电子信息 44
(十二)造纸 46
(十三)陶瓷及花炮 49
(十四)轻纺 51
(十五)卷烟 56
(十六)新材料工业 57
五、附件 59
1、湖南省“十一五”培育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规划表 59
2、“十一五”培育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100个核心企业发展基本情况表 59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59页 共63页
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十一五”规划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模式,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推动生产要素在产业、区域间的流动、重组、融合,提高社会经济有限资源的综合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是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湖南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意见》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一、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是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通过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导致该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获得较高的生产率,从而在一定范围(如区域、国家或国际)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集群不仅包括在特定的地域内一簇彼此紧密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和支持机构的集聚,还包括在不同地域,但在同一产业或关联产业的产业链条延伸上能彼此关联的企业的集合体。前者,多为以特色产业园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关联产业的新产业区或“块状经济”,而后者则是跨地区但在产业链条上是关联的产(企)业集群。狭义的产业集群,是指某一地域内的关联产(企)业集群。本规划所指产业集群主要指狭义的产业集群。
(二)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十五”以来,我省实施大力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投入,着力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团化水平,加快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一是形成了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雏形。目前,我省许多行业中都已经和正在形成不同发育程度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如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长沙工程机械制造、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长沙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永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衡阳高等级输变电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显示器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卷烟制造业形成了以长沙、常德烟厂为依托的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两大产业集群;钢铁有色初步形成了以湘钢、涟钢、衡管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和以株冶、株硬为依托的有色产业集群;石油化工形成了以巴陵石化、长岭石化为依托的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株洲化工集团为依托的基础化工产业集群。此外,浏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也初具雏形。
二是形成了一批传承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浓郁的产业集群。由于受历史文化和当地资源的影响,形成了一批乡土气息浓厚,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集群。如浏阳花炮、醴陵陶瓷、湘潭槟榔、湘阴调味品等产业集群。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拥有近1000家花炮企业,从业人员40万,目前年销售收入达20余亿元,占全国花炮产量与出口量的7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花炮产业基地。醴陵陶瓷产业集群拥有陶瓷生产企业37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2家。2005年,醴陵陶瓷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亿元。目前醴陵已成为集日用陶瓷、工业陶瓷、电力陶瓷三大类,拥有4000多个品种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三是形成了一批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如蓝山县主动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毛织业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仅几年时间,全县毛织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到372家,成为湖南最大的外向型毛织加工基地,形成针织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汨罗再生资源产业集群,有规模企业40余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2004年回收各种废旧物资58万吨,加工量25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永兴白银冶炼产业集群,有规模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2004年,提炼白银达1800余吨,实现产值45亿元。
在推动湖南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的快速发展,相应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集聚。如长丰汽车、福田汽车等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在星沙20公里半径范围内,集聚了生产车身、车架、车厢、钢板弹簧等零部件企业100余家;中联、三一、山河智能三大骨干企业周围半径30公里之内,聚集了80多家为其配套的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随着衡阳特变电工的发展,使衡阳市区范围聚集了生产变压器、互感器、电线电缆、高低压开关等成套设备的企业130多家,仅生产中小型变压器的企业就有60多家。
我省的产业集群尽管这些年来发展较快,但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较低,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少,产业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
一是骨干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小,对产业的带动力小。全国500强企业中,我省工业企业只有7家,没有达到各省平均数;列入国家统计的1848家大型企业中,我省只有52家,仅占全国的2.8%;全省销售过200亿的特大型企业只有1家。
二是产业配套性差,产业链不完整。我省多数产业集群内产业结构不配套,缺乏横向整合,没有形成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从而影响了主导产品和规模企业的形成,影响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深度开发。一些优势产业的主要配件和关键技术还要依靠国外产品和外省产品,本地产品质量低,档次不高,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配套产业环节。
三是企业缺少创新动力,自主创新能力差。一方面企业发展的活力不足。国企改革不彻底,大中型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但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交易不活跃,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造力度不大,非国有企业发展不充分。另一方面科研投入极度缺乏。全省每年用于R&D的总投入约占GDP的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0.5个百分点,开发投入少成为打造优势产业的关键瓶颈。
(三)我省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1、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不但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发展专业化产业集群,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把产业集聚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微电子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群等。在意大利,产业集群区集中程度很高,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量都是在专业化产业区域内实现的。在德国,有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业群、巴登-符腾堡的机械业群、德累斯顿附近的陶器业群。在法国,有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群、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业群等很多实例。在印度,有旁遮普邦路德海阿那的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群、泰米尔纳德邦提若普尔的棉针织业群、卡纳达卡邦班加罗尔的电子软件业群。印度约350个集群创造了印度制造业出口额的60%。大量的产业集群存在,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的财富大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集聚现象不断推进,沿海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在广东形成了以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和西岸的家电制造产业集群,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四市所组成的电子信息走廊,电子产业产值占全省四分之三,成为亚洲电子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四分之一,如南海西樵的纺织印染、盐步的内衣、石湾环城的童装、张槎的针织、中山沙溪的休闲装、东莞虎门的服装生产和贸易、大朗的服装、云浮罗定的针织、佛山石湾的陶瓷、南海南庄的陶瓷、云浮云城的石材等。目前,浙江年产值10亿到50亿的民营企业集群118个,年产值50亿到100亿的民营企业集群26个,年产值100亿以上的民营企业集群3个,有53个集群的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其中多数都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例如,占世界总产量70%以上的防风打火机集中于温州的鹿城区和瓯海区,海宁的许村、许巷的装饰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以上,永康的衡器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二,涌现出许多产销量位居全国乃至世界第一的“单打冠军”。
国内、国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与特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培育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途径,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发展产业集群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2、湖南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湖南作为中部省份,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有着更为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增长点。经过多年努力,我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卷烟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但总体而言,目前我省优势产业的优势还不够明显。湖南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就必须走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要通过产业集群的洼地效应,吸引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调整和改善长期以来工业结构和布局“散、小、差”的问题,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域和强势品牌,在产量、质量、价格、营销网络、物流服务、社会功能等各方面都形成真正的优势,赢取国内外资源,抢占国内外市场。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泛珠三角协作体系中,我省处于承东启西,接南联北的地理位置,具有承接工业经济梯度转移的独特区位优势。但这种区位优势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得到充分释放。我省只有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让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扩张优势等在市场配置资源中起基础作用,经济发达地区的各种资源和主要生产要素才会向我省集聚、转移和融合,从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升我省的区域竞争力。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湖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资源质量不高,优质煤矿少,有色矿山和化学矿的富矿比例低,至今没有发现石油、天然气,长期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和大气污染、酸雨防治等问题的重大压力。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不允许湖南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集群发展不仅能大大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国土资源大量浪费,而且由于集群内企业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迫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资源消耗。
二、“十一五”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目标、战略、原则及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突出核心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知名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化、工业园区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快产业聚集发展和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全省工业整体素质。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围绕精品钢材、锰深加工、有色冶炼及深加工、石油化工、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电站配套及输变电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造纸、陶瓷及花炮、轻纺、卷烟、新材料等十六大类产业,全省重点培育5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的聚集发展,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同时各地各行业结合实际,积极培育一大批能够参与国内和区域间产业分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支撑带动作用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50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达8000亿元左右,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比例达50%以上。其中,到2010年,形成3-5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10-15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其余产业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一批相关产业在规模上进入和保持国内同行业前列。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产业集群万元产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2%。
(三)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战略
1、抓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群
把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突破口,一是要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和配套产业,走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的路子;三是要抓好重点产业集群,完善配套措施,抓好落实。
2、抓中小企业推进产业集群
把发展中小企业与发展非公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展特色资源开发加工型产业集群、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化,形成地方特色。
3、抓高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集群
一是发挥好高新园区的作用,重视产业关联度,建立起上、中、下游密切的产业链,通过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传递、重组和渗透,发展产业集群;二是依托我省科技优势,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突出转化重点,加快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抓好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火炬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4、抓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
一是抓好公共要素建设,抓好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信息服务等公共要素建设;二是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合理选择园区产业定位,形成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的特色园区。
5、抓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集群
一是加快产业发展,把握中部崛起机遇,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步伐;二是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产业聚集基础平台。三是加强三市的协调,优势互补,形成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合力。
(四)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为主,加强政府引导,促进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规划指导原则。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相衔接,按照国家和省宏观产业政策,加强规划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择优扶强原则。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加快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优势产业集群率先发展。对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集群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把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创新发展。
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中的能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五)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重点
1、突出发展壮大一批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带动力量。重点支持一批核心企业发展,按照“国际国内规模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要求,培育一批体现湖南工业形象和水平,代表湖南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聚集“十一五”重大技改项目的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和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
2、突出培育打造一批重点园区
工业园区是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突出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园区和产业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展高地。
3、突出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重大项目建设是提高产业集群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带动相关产业企业集聚的重要措施。充分把握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突出结构优化调整,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加快自主创新为重点,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聚集发展空间。突出抓好一批投资过亿元的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的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一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培育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新的增长点。
4、突出改善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重点园区和产业聚集带为重点,加强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对产业集群的服务作用,初步形成功能较为齐全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专业市场及一批行业生产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和信息中心,打造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协调发展
加强对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一是全省上下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制定措施、落实责任,促进形成各级政府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举措来抓的局面。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集群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省直各部门把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集群发展做好服务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议程,各级政府把发展产业集群摆在重要位置,各级经委进一步负起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责任,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同抓,明确承办机构和人员,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切实做好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三是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宣传的力度,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大力宣传发展经验、成就,营造良好的发展舆论氛围。
(二)加强规划导向,搞好分类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省实际,加快编制和细化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重点做好产业集群技改规划、核心企业发展规划和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规划、科技创新规划、品牌创建规划、人才培训规划等分项规划,并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衔接。突出扶持发展专业特色园区和产业集聚带,引导同行业企业向各专业园聚集,改变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园区内企业行业分布散、乱的局面,促进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升级。各市州要主动与全省产业集群规划布局相衔接,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大企业大集团与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并举,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与促进非公经济壮大并举,制定对本地区培育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业集群规划,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道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分类指导,选择带动力强、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分步分类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意见,提出针对性强的推进措施和政策,促进一批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突破。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把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新的增长点。加强产业发展项目开发,围绕核心企业做优做强做大,推进创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辐射拉动作用强的项目实施;围绕提升产业集群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推进增长潜力大、与核心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项目建设。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广开资金渠道,确保每年都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使产业集群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分别实现突破,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抓好核心企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围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以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形成产业链和高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的开发。支持开发一大批市场前景广、达到国际水平的新产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联合,构筑产学研合作长效平台。积极培育和创建知名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加大品牌推广和宣传力度,加强市场整顿,形成强大的保护名牌声势,培育提升集群整体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产业集群招商。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活动,促进更多的项目在产业集群中落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强企业在湖南投资兴业。
(四)加大政策扶持,改善发展环境
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贴息、补助的方式,支持引导核心企业重大项目建设、配套中小企业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核心企业分离扩散配套件生产和中小企业为核心企业专业化配套生产,提高核心企业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推进产业集群扩大对外开放,鼓励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链。加大对产业集群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投入。优先支持产业集群内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形成产业链的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研究和开发。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对投资额较大的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统一纳入省政府重点项目管理,享受有关项目建设费用减免优惠待遇和重点保证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用地需要。简化产业集群项目在审批、核准、备案、土地、环保、建设等环节的审批手续,并积极协助项目单位争取国家有关支持。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协调服务,推进集群内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推荐等上市工作。建立品牌和新产品保护机制,严格执行品牌、新产品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完善打假网络,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优先保证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加强质量监管、诚信监督、知识产权保证、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营造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注重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推进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五)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营造集群发展优势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以产业集群企业技术中心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加强现代物流平台建设,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统筹规划,围绕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不同能级的现代物流圈。加强商品流通平台建设,紧密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加强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重点做好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平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较强的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大力促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产业集群建设。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提高专业服务水平。鼓励发展为企业服务的研究、策划、出口代理、信息中心等各类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建设行业信息交流、传输和发布平台,为企业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咨询、人才流动、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和技能型人才培训,提供人才保障。
四、50个产业集群分类发展规划要点
(一)精品钢材
重点发展湘潭宽厚板优质高线及加工集群、娄底薄板及加工集群、衡阳钢管及其加工集群等3大集群,规划到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
1、湘潭宽厚板优质高线及加工集群
发展目标:集群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122亿元,规划到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湘潭市双马工业园。
核心企业: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企业:湖南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湘钢湘辉金属制品公司、湖南英格瑞斯金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湘潭市楚天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湖南省双马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湖南金钢钢结构有限公司、湖南莲港紧固件有限公司等。
发展重点:湘钢的精品线棒材发展成中南地区乃至全国实力最强的线棒材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并延伸加工链条,形成由湘钢提供原材料供应,其他企业进行钢材深加工的产业链条。主要产品为线棒材、宽厚板、铁合金、预应力钢绞线、轻钢构件、高强丝等。
重点项目:湘潭钢铁集团大盘卷生产线建设、宽厚板二期工程。
2、娄底薄板及加工集群
发展目标:集群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190亿元,规划到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娄底市娄星区。
核心企业: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安石集团。
主要企业:冷水江钢铁总厂、冷水江博强铆镙钢公司等。
发展重点:依托涟钢的超薄板带钢,强调专业化分工原则,瞄准国际名牌产品的质量水平,进行工艺技术和装备的配套完善,发展薄板及其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冷轧薄板、涂镀板、冷轧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H型材、优质合金钢等产品。
重点项目:涟源钢铁集团硅钢生产线、冷水江钢铁总厂50万吨铆镙钢及30万吨高强紧固件。
3、衡阳钢管及加工集群
发展目标:集群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46.8亿元,规划到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衡阳市。
核心企业: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中钢集团衡阳重机有限公司。
主要企业:耒阳湘安钢铁有限公司、西安衡钢石油管材有限责任公司、衡阳市灶市钢铁厂、衡阳市白地市钢铁厂、衡阳明亚无缝钢管厂、衡阳鑫诚实业有限公司、湖南三安矿业有限公司、衡阳尚卿矿业有限公司、祁东顺达矿业有限公司、常宁市芝麻山矿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多户企业。
发展重点:把衡阳钢管集团公司建设成世界一流的专业化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打造成一个集矿石、炼铁、炼钢、成材的精品钢材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油气用管、高压锅炉管、机械加工用管等产品,形成年产主导产品钢150万吨、无缝钢管100万吨、油井管30万吨、铁精矿160万吨的生产能力。
重点项目:衡阳钢管集团管加工项目。
(二)锰深加工
4、湘西锰深加工集群
发展目标: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规划到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吉首吉凤工业园、花垣城南锰锌高科工业园、吉首吉庄工业园。
核心企业:湖南东方锰业集团、湖南振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企业:西部矿业保靖公司、花垣县锰锌高科公司、吉首溶江锰业公司、花垣汇丰公司、花垣友丰锰业公司、湖南三鑫锰业科技有限公司、保靖齐兴锰业公司、泸溪金旭公司等60多户企业。
发展重点:以锰矿资源为依托,重点开发化学二氧化锰、高纯四氧化三锰、锰酸锂、氮化锰及电解锰无硒生产技术、锰渣综合利用技术等锰精深加工产品和技术,大力推进锰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重点项目:湖南东方锰业集团万吨四氧化三锰和千吨软磁铁氧体、湖南振兴化工公司锰酸锂及二氧化锰。
(三)有色冶炼及深加工
重点发展长沙铝材深加工集群、常德铝冶炼及深加工集群、株洲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集群、衡阳铅锌铜冶炼及加工集群、郴州稀贵金属冶炼及加工集群等5大集群,规划到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0亿元。
5、长沙铝材深加工集群
发展目标: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5亿元,规划到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湖南省台商投资区、隆平高科技园。
核心企业:湖南晟通科技有限公司、经阁铝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企业:长沙铜铝材有限公司、振升铝材、华天铝业、长沙万佳铝材有限公司、浏阳长永锌业有限公司、湖南扬子冶金有限公司、浏阳化邦粉末公司、长沙众兴铝业有限公司等23户规模企业。
发展重点:依托长沙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铝箔、铝型材、铜铝材、铝板、轧辊等产品。
重点项目:湖南晟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铝合金箔片、经阁铝业氟碳铝型材生产线改造。
6、常德铝冶炼及深加工集群
发展目标:集群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规划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桃源创元工业园。
核心企业: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
主要企业:常德辰州锑品有限责任公司、常德金芙蓉铝箔包装有限公司、常德华南光电铸造有限公司、正佳铝合金铸造有限公司、湖南常德湘联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发展重点:依托创元铝业,向下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电解铝、铝材及铝合金材系列产品,重点产品为铝锭、铝母线、铝材、铝合金材等。
重点项目:创元铝业电解铝扩能及16万吨阳极。
7、株洲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集群
发展目标:集群2005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5.64亿元,规划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株洲高开区。
核心企业: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企业:株洲钻石切削公司、精成钨业公司、乐泰粉末制品厂、东亚工具厂等30多户企业。
发展重点:依托株洲硬质合金厂全球硬质合金五大基地之一和株洲冶炼集团全国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的带动作用,向上游和下游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硬质合金刀具及其配套产品、钨钼深加工产品、钽铌深加工产品,对硬质合金、铅锌冶炼进行节能降耗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
重点项目:株洲硬质合金集团高性能硬质合金工具、株洲冶炼集团锌浸出渣处理。
8、衡阳铅锌铜冶炼及加工集群
发展目标:集群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41.5亿元,规划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常宁市松柏工业园、衡东县大浦工业园。
核心企业: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企业:衡冶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衡东南东钨业、衡东有色选冶厂、衡东钨业公司等100多家企业。
发展重点:依托有色金属资源,大力发展铅锌铜及稀缺金属采冶能力,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电铅、电锌、铜阳极板、铅酸电池、钨条钨铁、精锡、锡板材等产品。
重点项目: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铅酸电池工程。
9、郴州稀贵金属冶炼及加工集群
发展目标:集群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规划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4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郴州市有色金属工业园、永兴县。
核心企业:湖南郴州钻石钨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永兴富兴金属有限公司、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企业:湖南省兴光冶炼有限公司、郴州市金贵银业有限公司、鑫达银业公司、西河铅业有限责任公司、雄风有色金属公司、安盛贵金属有限公司、久阳贵金属公司、希望冶炼厂、黄泥贵金属福利公司、华鑫冶炼厂、马仰铅锡公司、黄沙坪矿等200多家企业。
发展重点:完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链,发展矿产资源采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
重点项目:郴州钻石钨制品公司3000吨钼酸铵生产线、湖南兴光冶炼公司有色金属生产线。
(四)石油化工
重点建设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株洲基础化工产业集群、衡阳盐化工产业集群、长沙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等4大产业集群,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80亿元。
10、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7亿元,规划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岳阳市。
核心企业:中石化巴陵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长岭分公司、中石化巴陵分公司。
主要企业:中石化巴陵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长岭分公司、中石化巴陵分公司等企业。
发展重点:扩大原油加工规模,发展己内酰胺、尿素、环己酮、锂系聚合物、环氧树脂等石化产品。
重点项目:中石化长岭分公司700万吨油品质量升级配套改造、中石化巴陵分公司14万吨己内酰胺改造、中石化巴陵石化有限公司10万吨锂系聚合物柔性装置建设。
11、株洲基础化工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集群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87亿元,规划到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株洲市。
核心企业:株洲化工集团、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
主要企业:株洲兴隆化工公司、株洲中成化工公司、株洲海利农药化工公司、湖南金元农药化工厂、湖南昊华化工有限公司、株洲轮胎公司、株洲化工研究院等200多户企业。
发展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污染治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发展化学原料、农用化工、橡胶制品、精细化工等几大类产品,形成若干个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带动集群发展。
重点项目:株洲化工集团30万吨PVC树脂、湖南智成化工公司18万吨双氧水。
12、衡阳盐化工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集群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5亿元,规划到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衡阳市。
核心企业:衡阳建滔化工有限公司。
主要企业:衡阳三化公司、湘衡盐矿、衡阳市骏杰化工公司、衡阳市新澧化工公司、今天化肥公司、天宇农药公司、锦轩化工公司、翔达有限公司、五湖化工公司、南风化工公司、东大化工公司、松柏化肥厂等99户企业。
发展重点:依托岩盐、芒硝资源,重点发展盐卤化工产业,并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发展以氯碱为原料的农药、化工产品和轻工产品、有色化工产品等,发展工业盐、食用盐和小苏打,形成年产130万吨精制盐、60万吨纯碱、30万吨烧碱、20万吨聚氯乙烯等产品规模。
重点项目:衡阳建滔化工公司年产10万吨离子膜烧碱及1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湘衡盐矿64万吨盐硝联产工程。
13、长沙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3亿元,规划到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
集群聚集重点区域: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核心企业: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湖南湘江涂料集团有限公司、湖南丽臣实业有限公司。
主要企业:浏阳市有机化工有限公司、亚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258户规模企业。
发展重点:围绕精细化工产品,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汽车涂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高档日化产品添加剂、高效低毒农药等产品。
重点项目:湖南海利集团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基地建设、湖南湘江涂料集团汽车涂料项目。
(五)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
重点建设长沙中药及生物医药集群、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