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录
1. 总论 1
1.1 任务由来 1
1.2 编制依据 2
1.3 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 3
1.4 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 4
1.5 评价的主要内容、工作重点及环境保护目标 4
1.6 评价标准 5
1.7 评价工作技术路线 9
2. 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概况 10
2.1 产业园名称、园址及建设性质 10
2.2 产业园总投资、规模 10
2.3 产业园规划目标 10
2.4 产业园开发计划安排 11
2.5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2
3. 产业园环境概况 14
3.1 产业园地理位置 14
3.2 自然环境概况 14
3.3 社会环境概况 16
4.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影响因子筛选 17
4.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7
5.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9
5.1 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述 19
5.2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22
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3
6.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3
6.2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0
6.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5
7.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38
7.1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8
7.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0
7.3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44
7.4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46
8. 水环境影响评价 50
8.1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50
8.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3
8.3 产业园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59
8.4 水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61
9. 声环境影响与评价 64
9.1 产业园区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4
9.2 环境噪声预测与影响评价 65
9.3 噪声防治对策 69
10. 固体废物影响预测与评价 71
10.1 固体废物量预测 71
10.2 产业园固体废物控制指标 71
10.3 固体废物总量控制措施 72
11.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73
11.1 经济效益分析 73
11.2 社会效益 75
11.3 环境效益 75
12. 产业园规划方案合理性分析 77
12.1 产业园开发规划与长沙市、洞井镇总体规划一致性分析 77
12.2 产业园定位分析 78
12.3 产业园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 80
13. 产业园环境管理计划 84
13.1 环境管理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 84
13.2 环境监测计划 85
13.3 产业园环境目标与指标体系 85
13.4 产业园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88
14. 结论与建议 89
14.1 结论 89
14.2 建议 92
附件:
1. 委托书
2. 关于长沙市雨花区建设“湖南省环保科技产业园”请示的复函
3. 关于“湖南(雨花)环保科技工业园”项目立项的批复
4. 关于《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评估意见
5. 关于产业园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函
附图:
1. 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地理位置图
2. 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总平面布置图
3. 环保产业园现有污染源分布图
4. 地表水、环境空气、环境噪声采样布点图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97页 共100页
1. 总论
1.1 任务由来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001年底雨花区政府提出在长沙市雨花区洞井镇建设环保产业园的设想,得到了湖南省环境保护局的认同,2002年3月4日,省环保局以湘环函[2002]21号文,同意在雨花区洞井镇建设“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2002年3月26日,中共长沙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将该产业园正式纳入长沙市“两区六园”的总体规划,并被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开发区。4月17日,长沙市计委以长计规划[2002]172号批文同意“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立项,市规划局原则同意按15Km2 做产业园控规设计。与此同时,雨花区区委一届九次全会,正式出台了产业园建设政策,并成立了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初步完成了产业园17.477Km2现状调查和地形测量工作,与“三一”重工、星沙物流等多家企业单位进行迁入洽谈接触,并对区内24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了搬迁摸底调查,达成了一批项目的投资开发意向。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确保区域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合理的布局、优良的环境条件促进园区的招商引资,为未来园区环境管理和入园项目筛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长沙环境保护学院受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委托,编制《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报告编制人员在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和对产业园详控规划方案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成本报告书。
1.2 编制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国人大2002年10月;
1.2.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年第253号令;
1.2.3 《湖南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湖南省政府1992年12号令;
1.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4-93~95;
1.2.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1.2.6 《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4月;
1.2.7 《长沙市总体规划》长沙规划设计院,2001年10月;
1.2.8 《洞井镇小城镇环境规划书》长沙环境保护学校,2001年3月;
1.2.9 《湖南环保产业园立项批复》,长沙市计委长计规划[2002]172号;
1.2.10 《关于长沙市雨花区建设“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请示的复函》湘环函[2002] 21号,湖南省环保局;
1.2.11 《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议书》,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指挥部,2001年12月;
1.2.12 《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9月;
1.2.13 《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湖南环保科技产业 园建设指挥部,2002年5月;
1.2.14 《关于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评估意见》,湘环评估字[2002]60号。
1.2.15 《关于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执行标准的函》长沙市环保局,2003.1.7。
1.3 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
1.3.1 评价目的
(1)从区域环境特征出发,结合产业园性质,规模和布局,多方案分析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规划方案修改意见,为制定和完善产业园开发规划提供依据,确保区域开发可持续发展。
(2)预测产业园开发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产业园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措施意见,为产业园建立一套包括环境目标、环境管理规划方案,环境监控系统的可持续改进的管理系统提供基础资料,从机制上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为产业园入园项目的审批和园内单项工程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使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兼顾区域宏观特征更具科学性,并缩短其工作周期。
1.3.2 评价原则
(1)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原则。即注重产业园规划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长沙市环境规划以及洞井镇环境规划等区域性规划的衔接与吻合。
(2)战略性原则。从战略高度评价园区建设活动与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致性,园区内产业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并从总量控制的思想提出入区项目的原则,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方案。
(3)综合性与重点突出原则。由于园区开发活动类型多样,而各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各不相同,本报告尽可能全面考虑园区各类开发活动,又重点地分析环境影响较大和程度较强的开发活动。
(4)多方案比较原则。由于目前只确定了园区的性质和基本规模,而具体入区项目和影响源种类难以明确,因此在分析中尽可能考虑不同设想或方案的影响源类型与规模,在方案比较基础上提出最优方案。
(5)阶段性原则。受资金、资源和技术、项目等因素的限制,该区开发采用滚动式开发,具有明显阶段性,因此本报告分近、远期进行,近期影响尽可能定量分析,远期由于不确定因素多,从总体上或宏观上进行分析评价。
(6)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报告不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产业园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且更着重于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建立一套具有可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机制,以保障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1.4 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
1.4.1 评价范围
产业园位于洞井镇绕城线以南,京珠高速公路两厢,涉及鄱阳、金井、桃阳、白田、洪塘、和平七个村,总面积17.477Km2,本报告的评价范围在此基础上,北面扩至省森林植物园,东侧扩至同升湖,详见附图2一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总平面布置图。
1.4.2 评价时段
近期:2002年-2006年
远期:2007年-2016年
1.5 评价的主要内容、工作重点及环境保护目标
1.5.1 评价的主要内容
(1)产业园选址合理性分析 主要从产业园的性质分析其与长沙市和洞井镇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是否一致。
(2)产业园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结合区域的社会、自然和环境条件,分析园区内各产业、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3)区域环境影响分析 通过分析区域自然、社会环境特征及环境因素中的限制因子,确定区域对产业园开发强度、规模的可接受能力,以及改变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途径。
(4)产业园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在分析产业园开发活动的基础上,预测评价开发活动对区内水、气、声、固废、社会及生态等环境的影响,并由此分析或制定产业园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区域环境污染与破坏。
(5)产业园环境管理体系初步规划,内容包括产业园环境目标,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管理规划方案、环境监控系统规划等。
1.5.2 工作重点
工作重点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区域开发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产业园规划方案合理性分析。
1.5.3 环境保护目标
区域内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如表1-1。
表1-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名 称
性 质
规 模
方位、距离
省森林植物园
森林公园
占地140公顷
S、约1900m
圭塘河
小河
年均径流量1.0亿m3
S、100——2000m
同升湖
水库、旅游
水面约600亩
ES、约400m
清泉寺
古寺庙
小型寺庙
S、约1500m
现有和规划居民区
居住、城区
西南侧广大区域
SW、100--4000m
1.6 评价标准
1.6.1 环境质量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
(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
(4)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各标准限值详见表1-2-1-4。
表1-2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单位:mg/m3)
污染物名称
年平均
日平均
一小时平均
SO2
0.06
0.15
0.50
TSP
0.20
0.30
/
NO2
0.08
0.12
0.24
依据: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
表1-3 环境噪声评价标准(等效声级LAeq:dB)
类别
昼间
夜间
适用区域
2
60
50
商业、居住、行政办公
4
70
55
交通干线两侧
依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表1-4 地表水质量评价标准(单位:mg/L,除PH外)
项目名称
Ⅳ类
PH
6.5~8.5
高锰酸盐指数
10
COD
30
BOD5
6
总磷(以P计)
0.2
石油类
0.1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6.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2).《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Ⅱ类;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
(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
(5).《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
(6).《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721-2002),Ⅱ时段二级。
各标准限值见表1-5~1-10。
表1-5 各施工阶段作业噪声限值 等效声级Leq[dB(A)]
施工阶段
主要噪声源
噪声限值
昼间
夜间
土石方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
75
55
打桩
各种打桩机
85
禁施工
结构
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
70
55
装修
吊车、升降机等
65
55
依据:《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表1-6 厂界噪声标准值 等效声级Leq[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Ⅱ
60
50
依据:《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Ⅱ类
表1-7 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单位mg/l,PH除外)
污染物名称
排放浓度
污染物名称
排放浓度
PH
6~9
SS
20
石油类
5
BOD5
20
磷酸盐(以P计)
0.5
COD
60
依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
表1-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限值(单位:Kg/h)
污染物名称
SO2
NOx
烟尘
排气筒高度(m)
20
40
60
80
20
40
60
80
20
40
60
80
允许排放速率
4.3
25
55
110
1.3
7.5
16
31
5.9
39
85
120
依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二级
表1-9《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单位:mg/m3)
规 模
小型
中型
大型
基准灶头数
≥1,<3
≥3,<6
≥6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2.0
净化设施最低去除率(%)
60
75
85
依据:《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
1.7 评价工作技术路线
环境资料收集
环境现状监测
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总体发展规划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筛选
区域环境影响分析
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环境保护综合对策研究
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
区域环境战略对策
区域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
图 1-1 产业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程序
2. 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概况
2.1 产业园名称、园址及建设性质
产业园名称: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
产业园园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洞井镇
建设性质:新建
2.2 产业园总投资、规模
产业园总投资:120亿元
首期投资:30亿。其中园内资金6亿元,利用外资24亿元。
产业园占地面积:17.477Km2。
2.3 产业园规划目标
2.3.1 总体规划目标
以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引进现代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生产能力,大力开展科技开发,融资投资、产品生产营销和产学结合,力争:
(1) 在“十五”期间将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提升到华中地区领先水平,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的集环保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应用、生产、孵化、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环保产业基地;
(2) 到2011年,以园区、企业、产品的绿色化为切入点,最终建设成为一个充分体现现代化工业园为特征的国家级环保科技产业园区;
(3) 到2016年,完善园区建设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园区的科技含量和辐射影响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环保产业示范园区。
2.3.2 具体指标
到2006年:
(1) 园区开发面积6Km2,滚动投资40亿元;
(2) 初步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管理区(含交流中心)、生活居住区、环境科技咨询基地,环保设备与材料制造基地、节约资源能源技术设备基地、孵化器基地和物流配载基地等关键项目;
(3) 园区就业人口约20000人,其中科技人员占20%以上;
(4) 引进1所大专院校(或分校)、3家科研院所、5家跨国集团、5~10家环保骨干企业、孵化5~10家环保企业。
(5) 完成工业产业23亿元,工业增加值5亿,其中环境科技咨询服务业产值不低于30%;
到2011年:
(1) 园区开发面积11Km2,总投资50亿元;
(2)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建设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环保型住宅基地,环境工程基地;
(3) 园区就业人口约40000人,其中科技人员占25%以上;
(4) 引进多所院校、10家跨国集团,10~20家环保骨干企业,10~20家合资合作环保企业,孵化10~20家环保企业;
(5) 完成工业产值77亿元,工业增加值18亿元。
到2016年:
(1) 本期总投资30亿元,完成园区总投资120亿元;
(2)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生态旅游基地;
(3) 园区就业人口约50000人,其中科技人员占30%以上;
(4) 引进20家跨国集团,40~50家环保骨干企业,30~40家合资合作环保企业,孵化30~40家环保企业;
(5) 完成工业产值113亿元,工业增加值28亿元。
2.4 产业园开发计划安排
产业园实行“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开发”。开发建设期分三期,开发总规模17.477Km2。
一期(2002~2006年)开发建设6Km2。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技术、引进企业、引进管理方式等方法,逐步形成园区发展雏形。
2002~2004年投资15亿元,开发面积3Km2,建设期为3年。初步建设中心管理区(含交流中心)、生活居住区、环境科技咨询基地、环保设备与材料制造基地、节约资源能源技术设备基地、科技孵化基地和物流配载基地。争取三一重工、星沙实业等骨干企业,以及中型民营企业成为园中首期入园企业。
2005~2006年,投资25亿元,开发面积3Km2,建设期为2年,在完善首期的生产、研发区的建设基础上,建设专业化的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和社区化的居住区、教育培训基地、引进跨国公司及骨干企业入园。
二期(2007~2011年)投资50亿元,开发5Km2,根据园区发展状况,在一期开发基础上向周围延伸扩大,完成11Km2的产业园区开发,利用良好的政策环境拓展企业和产业园发展空间。重点建设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环保型住宅基地、环境工程基地。
三期(2012~2016年)投资30亿,开发4Km2。完善一、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完善园区建设体系和服务体系,并建设休闲旅游基地。
近期重点建设火星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绕城线以南地区。该地区的“花卉大世界”正在建设,公路网已初步形成,现已有省内两家大型企业选址该区域并着手前期建设。
为迅速启动产业园建设,接纳雨花区及市内搬迁企业入园,优先开发东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园。
2.5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产业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1。
表3-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总面积
Km2
17.477
2
建设总工期
年
15
3
项目总投资
亿元
120
4
项目完成后总产值
亿元
113
5
工业增加值
亿元
28
6
利税总额
亿元
18
7
解决就业人数
人
50000
3. 产业园环境概况
3.1 产业园地理位置
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洞井镇绕城线以南,京珠高速公路两厢,即洞井镇的鄱阳村、金井村、桃阳村、联盟村、白田村、洪塘村、和平村等七村。东临长沙县跳马乡,南界长沙县暮云镇,西接天心区,北邻洞井镇中心区和绕城公路。
产业园地处长株潭三市交汇中心地带,与岳麓山风景区、大学城隔江相望,距省政府新址约4.8km,是长沙市的南大门和接受南方重要城市辐射源的吸纳口,与火车站、汽车站、黄花机场车程均不超过20分钟,交通运输便捷。详见附图1。
3.2 自然环境概况
3.2.1 地形地貌
产业园区处于湘中丘陵盆地向湘北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与向北延伸的昭山余脉构成向北倾斜;又因受东西两面的中低山脉向中间倾斜的影响,形成东南西三面高,向北倾斜的地势。境内山岗、平地相间,海拔高差为50~1l0m。
3.2.2 地质、地震
产业园区地质属元古代冷家溪群大托组地质年代,出露岩性为第四纪红土,成土母质为第四纪风化物,在高温多雨的长期作用下,成土层多为红色粘性土壤,一般厚度为5~8m,下部为网纹状不渗水母岩层。土壤均质,颗粒细小,极易遭受淋溶侵蚀。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产业园区为地震烈度6度区。
(3)气候气象
产业园地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温多雨,夏秋多晴,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历年平均气温17.2℃,一月平均气温4~6℃,七月平均气温28~30℃,极端最高气温43℃,极端最低气温-12℃。
历年平均降雨量1422.4mm,最大月降雨量224.5mm,最大小时降雨量69.5mm。
历年平均风速2.5m/s,历年最大风速24m/s,历年静风频率18%。常年主导风向为WN风,频率为24%,年均大风日数43.8天。
年相对温度81%。年均雾日数21.2天,年均降雪日数7.1天,年均霜日数20.9天。
年均日照时数1677小时。
最大冻土深度5cm。
(4)水文
产业园地处长沙市雨花区南郊。区内山塘、鱼塘星罗棋布,水域面积达132ha,占总面积的9%。流经产业园区的有圭塘河。
圭塘河发源于长沙县跳马乡鸭巢冲,流经雨花区洞井镇,于黎托乡花桥村的老鸦咀汇入浏阳河。圭塘河在雨花区境内汇入了十一条溪流,其中有两条溪流发源于产业园的金井村和桃阳村。流域面积102.48km2,年径流量为0.78亿m3。圭塘河为季节性河流,丰、平、枯水期变化明显,丰水期最大流量达10.0m3/s,枯水期最小流量为0.86m3/s。圭塘河流域具有城市环境和自然农田环境的双重特征。既是农业生产渔业养殖的主要水源,又是地表径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污河道。由于城市的扩展,森林植被的缩小,山塘、水库的萎缩,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河水污染,水质变坏,已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并成为雨花区人民的一块心病。
(5)生物资源
产业园生态体系以农田、绿地为主。主要绿地类型为林地,以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林占优势,在区内分布广泛,连通性较好。绿地覆盖率达29.2%(不含农田、菜地),人均绿地200m2,人均公共绿地达52m2。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位于园区的北部,面积达135公顷。植物园旁就是林科院林场。
产业园区野生动物较少,多为常见的野兔、黄鼠狼、蛇、麻雀。家养的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鱼、鸡、鸭等。
3.3 社会环境概况
洞井镇农业基础雄厚,99年全镇农业产值716万元,粮食总产量11666t,蔬菜5741t,出栏牲猪5264头,水产品250t,出笼家禽49万,各种水果100余t,农民人均纯收入2268元。
洞井镇工贸发展迅速,99年镇办、村办企业60余家,私营企业35家,个体工商户450户,并相继接纳加拿大、香港、台湾等三资企业入户镇区。99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6341万元,企业总产值10亿元,财政收入1594万元。
镇内建材、医药、仪器、服装等行业已成规模,随着洞井商贸城的建成,已发展商业门面400多个,农村富余劳力进入城镇从事经商、餐饮、营运、服务行业的有1000多人。镇区初步实现了由单一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的转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8:58.5:31.7。
4.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影响因子筛选
4.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产业园性质规模和初步规划及周围环境特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见表4-1。
表4-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活 动
影响方式
影响程度
不 利
有 利
土地利用
土地功能改变
■
√
√
耕地减少
■
√
景观变化
■
√
√
清除植被
环境调节功能破坏
○
√
破坏动植物栖息地
■
√
绿地数量减少
●
√
异质性、连通性降低
■
√
降低生物多样性
○
√
水土流失
■
√
土地平整
地貌变化
■
√
水土流失
■
√
固体废物
○
√
施工噪声
●
√
建筑施工
施工扬尘
■
√
施工噪声
■
√
固体废物
○
√
生活污水
○
√
人口增长
资源需求增长
■
√
√
环境压力增长
■
√
工业生产
大气污染
■
√
水体污染
■
√
噪声污染
●
√
固体废物
●
√
生物资源受损
○
√
社会经济
■
√
交通运输
大气污染
●
√
交通噪声
■
√
人身安全
○
√
通行方便
■
√
√
生活、居住
生活污水
■
√
生活垃圾
●
√
厨房油烟
○
√
绿化
改善环境质量
■
√
改善景观
■
√
保持水土
■
√
生物多样
■
√
注:■——影响显著 ●——影响一般 ○——影响轻微
表4-2 环境影响因子筛选表
环境要素
影响因子
影响程度
施工期
营运期
社会环境
劳动就业
+、○
+、■
社会经济
/
+、■
土地利用开发
-、●
±、●
人口增长
±、●
±、■
生态环境
植被破坏
-、●
-、○
水土流失
-、●
-、○
环境景观
-、■
±、■
绿化
/
+、■
声环境
噪声
-、●
-、■
环境空气
TSP
-、■
-、■
SO2
-、○
-、■
NO2
-、○
-、●
水环境
SS
-、■
-、●
BOD5
-、■
-、●
COD
-、■
-、●
注:○—影响轻微 ●—影响 一般 ■— 影响显著 + — 正影响 - ——负影响
表4-2环境影响因子筛选结果表明,产业园在施工期社会环境影响因子是劳动就业、土地开发;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是植被破坏后造成的水土流失、景观环境改变;声环境影响因子是施工噪声;环境空气和水环境影响因子是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
产业园在营运期社会环境影响因子是产业园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使产业园人口迅速扩张,就业形势改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是绿化、恢复植被、改善景观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影响因子是TSP、SO2、NO2;水环境影响因子是SS、BOD5、COD和石油类污染物;声环境影响因子是交通噪声。
5.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5.1 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述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省会城市有着导向作用和战略地位。洞井镇位于雨花区,是长沙市的南大门,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是国家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5.1.1 产业园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洞井镇是雨花区较大的乡镇之一,辖15个行政村,二个居委会,区域总面积45.3Km2,人口为4.23万人,人口密度953人/Km2。
产业园位于洞井镇绕城线以南,京珠高速公路两厢,规划范围涉及鄱阳、金井、桃阳、白田、洪塘、和平等七个村,据2001年底统计产业园区域总人口为9874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94.3%,约为9312人,人口密度为685人/Km2,产业园区人口分布调查结果列于表5-1。
表5-1 产业园区人口调查表 单位:公顷
村名
人口(人)
总面积
农业人口比率
鄱阳
1290
113.3
99%
金井
1476
260.6
99%
桃阳
1816
383.3
99%
联盟
1029
172.9
99%
和平
20
10.7
100%
白田
2103
240.78
91.2%
洪塘
2140
118.02
92.5%
合计
9874
1299.6
据调查统计,产业园区现有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约占劳动力的50%左右,20%左右的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产业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3%左右。
5.1.2 产业园区产业及经济结构
洞井镇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产业宏观结构基本合理,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9.8%,58.5%,31.7%,其中农业由原来传统的种植型逐渐向产品加工增值型方向发展,优良品种、高科技农业正使农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工业产值随着集体、私营资本的投资逐步增多,招商引资项目渐多。第三产业也逐渐成为全镇财政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休闲旅游业的开发前景看好。第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实现由单一型经济向多元化经济的转变。
产业园位于京珠高速公路两厢,有火星路等公路贯通,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大发展空间。其产业结构调查结果统计于表5-2。
表5-2 产业结构调查统计表 单位:万元
村名
总收入
产业结构
村办企业数(家)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林、物、建、运、商、服)
鄱阳
1743
135
223
1385
金井
458
30
20
408
3
桃阳
1985
185
615
1185
6
和平
2863
115
618
2130
1
洪塘
1180
160
95
925
3
据调查统计,规划区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镇平均水平(31.7%),第一产业比重较全镇平均水平低得多,第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非农业经济有较好基础。
在农业结构上,蔬菜、水果、养殖业所占比重较大,全镇1999年农业总产值7163万元,粮食作物面积11859亩,蔬菜、水果种植面积3974亩,养殖面积958亩。说明规划区社会经济结构已实现了由单一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变,但现有基础配套设施缺乏,规模档次较低,集体经济基础较差,部分村镇企业运营不正常,有的已关停,产业园的建设将对洞井镇经济发展起一个推动作用。
5.1.3 居民生活质量
产业园区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结果统计于表5-3。
表5-3 产业园区居民生活质量调查表
农民收入
(元/年)
2268
人均耕地
(亩)
人均稻谷产量(kg)
人均菜地
(亩)
人均水果产量
(kg)
0.68
549
0.287
4.41
人均住房面积(m2)
人均消费性支出
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
22.59
1783元/年
57.1
据统计结果可得出:
产业园区人均耕地面积0.68亩,低于全省0.917亩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水平。农民纯收入2268元/年,略低于全国大中城市2375元平均水平,但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
乡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仅1738元,低于长沙市平均水平,消费恩格尔系数57.1低于长沙市水平,略高于望城县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产业园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较长沙市平均水平差,但在全省农村中处于较好区域。
5.1.4 公用设施
产业园区内及附近区域有京珠高速公路,韶山路、李洞路、乡级公路、洪田路、洞珠路、白洪路等多条国道、省道和乡级公路,公路网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公交车、中巴、专线车及营运摩托车较多,通往市区的公交车有7、107、102、103、105、120等,居民出行方便,且汽车南站座落于107国道边,有发往省内外的长途汽车,每天车流逾万台次,客流量约6万人次。产业园区内通讯、水、电设施基本完善,村村通电、通公路、电话普及率为73%,邮政设施齐全,各村均有小规模小学。
5.2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社会经济环境演变趋势预测是环境预测的前提和基本依据,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预测和经济发展预测。
5.2.1 人口、生活质量影响评述
产业园区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划为西片(包括鄱阳、金井、桃阳、联盟、和平五村),东片(为白田、洪塘两村)。现有人口为9874人,近五年平均自然增长率K=7.5‰。预测产业园开发的人口增长主要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移民人口,至2006年,园区人口规模为11170人。随着对外招商引资及工业用地项目的开发,区域内人口增长主要是机械增长,人口将由不到10000人发展到7万人,人口密度将达到4000人/Km2,大大低于长沙市市区平均人口密度(14000人/Km2)。
随着产业园的投资企业增多,人口密度增加,社会和政府对整个园区的基本设施也必将加大建设投入。电力、通讯、道路交通、绿化、学校、医院、环保设施等都会有全方位的建设和实施,将由现在的乡村环境逐步建设为一个现代化的和产业化的新城区。农民的传统农作方式将被现代工业、服务行业等新的现代产业取代,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将有大的改善。
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通过项目所在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维护现状评价和区域环境中敏感的生态问题来进行。本项目为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占地约17.477km2,目前为开发规划阶段,归属于区域环境评价范畴。项目影响区域主要为洞井镇,同时亦涉及到长沙市总体规划的南片框架。敏感的生态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植物资源、植被维护与补偿问题;二是山体保护水土流失问题;三是洞井镇作为长沙市南缘生态缓冲区功能维护问题;四是对区内重点保护目标影响问题。
根据产业园开发项目特征,生态环境评价范围主要为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总面积约30km2。现状评价是通过地面调查,并借助遥感技术支持下完成,影响评价在区域定位、用地及建设规划基础上分析完成。
6.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1.1 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是通过地面调查和航空影象片解译相结合进行的。航空影象片以两种形式给我们提供了识别地物的信息,即色度和形态结构特征。就土地利用的解译而言,色调特征和形态结构特征是我们识别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依据。根据工作需要,通过航空影象图和地面定位判译,在评价范围内确定了6种土地利用类型,详见表6-1和图6-1。
表6-1 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序号
土地利用类型
面积(km2)
比例(%)
1
林地
14.92
49.8
2
农田
9.40
31.3
3
挖掘地
0.90
3.0
4
水面
0.95
3.2
5
企事业单位、居住区
2.83
9.4
6
道路
1.00
3.3
7
合计
30
6.1.2 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评价区现状以丘陵坡地为主,在坡面、沟道、制砖厂取土及建设施工、地表开挖等地貌部位发生着不同形式的水土流失,主要有鳞片状面蚀、耕地面蚀、淋蚀等形式。鳞片状面蚀主要发生在灌草坡和林地上。一些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域,表层土壤在雨滴击溅和冲刷下随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