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一初中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26 -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研 究 报 告一、课题的提出: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小学生全部升入初中,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农村初中学生能力、智力、经济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就存在不同情况下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给教育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对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值得每位教师的思考。首先,素质教育是以“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素
2、质教育要求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经过素质教育,青少年一代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应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培养她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她们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初中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再次,我们对农村初中的教育现状的反思,有必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初
3、中的办学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第一衡量标准,有较高的升学率就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和引起社会的较大轰动。因而在学校教育里就形成只重视少数的所谓优生,而放弃了大面积的中差生的教育趋向。这在农村初中的教育里逐步形成定势,在教育的社会评价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我们曾作过一次调查:某乡镇某校初中三年级120名学生毕业,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只有40名,也就是说有80名学生将来留在本乡镇服务,充当当地建设人才。而这80名学生中多数是在学校不被看重的“学困生”。她们在学校受到冷遇,没有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这是不合格的人才。江泽民说过,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4、,发挥中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由此可见大面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能够这么说,忽视以上的80名学生,也就是放弃了教育的大多数,这不但是违背了培养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偏轨。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深层次的反思。鉴于此种情况,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没有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她们的前能、发挥出她们的主体作用,必然会使教育教学效益持续低下。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调动她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培养中生优生同样重要;特别是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把培养高一
5、级人才与培养当地经济建设合格人才与提高她们的素质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去转化“学困生”,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学困生”的转化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次,第三,农村初中的“学困生”一般将近要占三分之一,对“学困生”采取放弃的办法是无法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是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的。因此,要在农村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 转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进,农村初中教育中对“学困生”的转化在一些学校中已开始探索实施。农村初中的“学困生”(差生、后进生),在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分布面越广。这批学生无论
6、是在思想、纪律方面,还是在学习成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在学校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这种现象已引起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于是在很多学校中开始局部范围内实施转化典型的“学困生”的工作(教师往往称为转化“差生”),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一定成绩。能够说,“学困生”现象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二、课题的界定课题中的转化:是指采用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学困生”思想意识差、行为习惯差、学习态度差的现状,使她们发展成为符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和自
7、主学习的合格的中学生。农村初中:是指生源来自农村的初级中学,经济发展较落后,在西部农村初中这一块具有典型意义。“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课题中的对策:是指根据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的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不同角色、不同作为来考虑的组织、操作、教育教学模式等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行为和方式方法。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策略研究:是学校组织教师,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有效地
8、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认可度;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和社会的认可适应”学困生”的发展。三、课题研究的依据(1)政策依据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她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它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
9、生活动的理论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2)理论依据、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在于使人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更重要的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她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以及马斯诺的“需求理论”都表明,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能够来自有机体的内环境
10、,也能够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创设需要的“情景”来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经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她们的学习动机,让她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她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
11、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3)实践依据: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从课题提出到今,从两个班级的实验到全校铺开,从理论假设到实验应证,特别是在“学困生”的行为规范的转化上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更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和信心。三、研究目标和内容(一)主要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转
12、化模式“1+1”转化“学困生”模式。我们认为,“学困生”是在思想、学习、纪律多方面需要学校和教师、家庭去“帮扶”的学生。对“学困生”的转化,结合农村初中的实际,怎样的方法更有针对性,效果更为显著?在教学实际工作的经验中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品质的养成,往往和学校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因果的联系。我们由此而得到启示,就是由同年级的每一个教师联系承包帮扶一个“学困生”,做好调查研究,落实目标责任(每学期目标、年目标和最后目标),制定转化方案,加强转化过程管理,力求收到实效。同理,由班级的优秀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联系班上的一名“学困生”。这就是“1+1”“学困生”双向转化模式。转化的最根本目标是
13、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就是在学习掌握一定的必要的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当地的有用的建设人才。(二)主要研究内容:、“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家庭、社会、学校的各方面因素。、“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调查分析“学困生”不良的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学校教育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转变模式。、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彼此之间有自身的内在联系,要研究”学困生”转化
14、措施必须先调查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学困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而转化一个人必须从思想入手、观念入手,因为思想决定一切。因此有必要调查分析“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转化她们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当然学校教育是师生的实践活动,“学困生”的存在与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观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如何适应“学困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必须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另外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极大,研究学校、社会、家长三方面如何形成合力是必要的。四、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一)课题研究方法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
15、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于“教师+学困生”,“优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测试法:经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二)研究对象 我校七、九年级学生。七年级(2)、(3)班“学困生”九年级(1)、(3)班“学困生”五、研
16、究步骤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 、1 、6)组织成立课题组,每月15日定期举行“碰头会”进行理论学习、讨论、分工,做到责任明确,措施有效。经过问卷调查、家访等进行我校“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 、6 、6)课题组分工落实,开展实验,收集实验资料,撰写经验文章。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学校的教育观。第三阶段:理论总结与升华( 、7 、7)整理实验实录,提炼实验成果,撰写论文,出版论文集。 第四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8 、5)学校推广、验证、提升实验成果。第五阶段、结题验收阶段( 、6):结题验收。六、检测
17、标准和方法(一)检测标准1、“学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里的行为是指有意识的社会行为,它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外显的可观的察的活动、运动和动作,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经过社会教育,接受社会文化的学习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行为规范:是指符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习惯:是由无数次的重复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的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是指良好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身习惯和卫生习惯等。学习习惯主要包括: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习惯,勤于自学的习惯,乐于和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2、学校教育体现良好的育人方式。良好的育人方式是指:贯彻党的教
18、育方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3、课堂教学形成转变“学困生”的课堂教学模式预计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学困生”, 优生“学困生” (教师、优生、“学困生”双向互动,促进“学困生”健康有序良性发展),争取家长的支持。(二)检测方法、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表及学期鉴定、考试测验、调查统计4、专家评议,校风、学风的改进,课堂教学经验的价值,教改效果有无。七、研究成果:(一)经过学困生成因调查分析表明,学困生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育方面:学校和教师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当,教材内容太难太多,教育手段陈旧,教育质量低和校风、班风不良等;2、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是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放任不论、高压教育、溺爱、
19、破碎型家庭缺乏母爱和家教等;3、社会方面:应试教育思想和升学压力、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游戏机和网吧影响),消极文化生活方式腐蚀、读书无用论、交友失误等;4、学生个人方面:A、身体素质低下,患有急慢性疾病等;B、心理原因:多动症及其后遗症,心理幼稚,抑郁性情绪障碍,考试综合症,人格障碍和性格弱点,学习动力障碍等;C、良行为习惯和思想习惯等。(二)经过对我校初三年级两个班级和初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的研究,发现她们中的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注意力、学习方法、身心健康等方面较其它学生略差,因此, 我们总结出了“一心二激三帮四区分一争取”的“学困生”教育策略。1、“一心”就是教师对学困生要有关注和关爱之心。人
20、都是有感情的。学困生大都调皮捣蛋。深层次去想一想她们为什么要调皮捣蛋呢?无非是要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明白了这个道理,走进她们就有了章法。课堂上多向学困生看几眼,多把简单易于回答的问题让给她们回答。校园里、街道上,任何遇到学困生的场合都主动向她们打招呼。人多的地方多炫耀她们的闪光点。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困生去做。比如让她们帮学习委员拿作业本,到教导处领粉笔,帮老师提水,教室卫生检查,饮水机去污管理等,增强“天生我村必有用”的信心。同学困生一起娱乐。比如打乒乓球、羽毛球、赛跑、跳绳,“元旦”或国庆等联欢会节目排练等,让她们换一个角度找回自我。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谈话引导。谈话内容力图贴近学生
21、生活,场地选择上要随意,最好是边散步边谈,貌似聊天,给学生以亲近感。2、“二激”即“激趣”“激励”。是指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建立切合学困生实际的激励机制。(1)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学困生由于学习上经常失败,屡受挫折,使得她们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原动力,以下就是我们围绕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所采用的方法和实践过程。运用学科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我们研究学生学习化学时,开始化学教学前,经过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见附表),学困生中有71%的人认为化学这门课程
22、的特点是有许多精彩的化学实验;17%的人认为它跟语文、数学课差不多;12%的人说不清楚。这让我们意识到让学生经过化学史的学习,了解化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在其它学科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化学也是完全有可能学好的一门基础课程,用那些著名的化学家的故事来鼓励她们。中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曾说过:“化学能够给人以知识,化学史能够给人以智慧。”化学发展的历史是反映化学科学孕育、生产和发展演变规律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取得胜利的历史,在课堂上或课后教师能够利用化学史料,让学生去寻觅化学发展的足迹,追溯化学的源流。例如在初中化学第四章学习时能够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发现及空气的成分发现以及燃烧一些理论建
23、立(燃素说到拉瓦锡的氧化学说)讲到元素、元素符号时给学生介绍化学符号系统发展且在化学研究以及化学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使枯燥的被动记忆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充分运用学科实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色彩明快、变化强烈、生动有趣的学科实验现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也是创造最佳学习情境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初中化学绪言课时,老师能够将二氧化碳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设计成魔术,教师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
24、师摇头。类似的还有用玻璃棒巧点酒精灯、纸花变色等趣味实验,给化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容易诱发初学者的好奇、探秘心理。因此,重视学科实验,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验事实进行生动地印证,从中体验到认知的乐趣,是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有效学习的方法。调查问卷显示,有86%的学困生很想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7%的学生觉得演示实验虽然有趣但不想去做;7%的学生对演示实验的态度是无所谓。能够看出绝大多数的学困生对待亲自操作演示实验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教师完全能够利用这点来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做到操作规范,同时辅以富于启发性的引导和点拨同时让学习困难学生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准备内容相当的实验由
25、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演示一边后,再让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操作,这样能够既能够让学困生注意力集中仔细观察操作过程又能够降低学习困难学生实验操作失败的可能,使她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效果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表演艺术,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同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艺术,是加快学生的感情升华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保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科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广泛联系的优势。如化学上的铁生锈、食品腐败、岩石风化、食醋解酒、煤气中毒、樟脑丸不翼而飞等,启发学生直观联想,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揭示这些
26、事实的本质,从而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比如前段时期的肯德鸡食物中含苏丹红一号,雀巢奶粉中的碘超标,高露洁牙膏中含致癌的三氯生等热点事件,使学生了解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2)建立切合学困生实际的激励机制建立切合学生实际的激励机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所研究的对象中用学分评价学生。具体做法是:学生每做一件好事记1分;书面作业每得一次“优”记1分;单元测试成绩达到80分记1分;有文章在校级板报、播音室上采用记1分;课堂积极回答问题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记1分;在老师规定时间内背诵相关知识记1分。这些评价标准对一般学生是公平的,对学困生却表现为不公平,因为她们难以达到
27、。为了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热情,我们对学困生降低标准,除做好事和课堂积极回答问题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外,学困生书面作业每得一次“良”记1分;单元测试成绩达到50分记1分;文章受到老师口头表扬记1分;背诵老师指定内容记1分。一周一小结。不同的评价标准,相同的分值,把学困生和一般学生放到了相同的起跑线上,让她们也真实地感受到了付出就有回报,努力就能成功,从而乐于进取。(三)“三帮”就是教师帮“学困生”、优生帮“学困生”、“学困生”双向互帮,促进学困生健康有序良性发展。1、教师要首当其冲地帮助学困生要想帮助学困生,老师首先要了解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学生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
28、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后,方可对症下药。(1)情感沟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语)。的确,知识只有经过情感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对于学困生,她们所真正缺乏的并不是智慧,而是学习的动力与信心。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少责备学生,多鼓励,多表扬,用爱浇灌迟开的花蕾,以真诚的爱去唤醒她们沉睡的心,打通情感障碍。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去争取成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让她们能增强自信心的表现和机会。多挖掘她们的闪光点而加以表扬。使她们能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29、不要以分数的高低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有位学生,她的英语总是学不好,经过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了解到她特别爱玩电脑游戏,而且能处理电脑上随时出现的小问题。有一次老师问她:“听说你对电脑特别熟悉。”她不好意思地说:“还会那么一点儿”。老师说:“假如,屏幕上忽然出现黑屏,那是怎么了?”她很自信的说:“那肯定是染上病毒了,得重新装系统。”老师又问:“你会装吗?”她肯定地说;“会。”老师随即说:“你这么聪明,英语肯定会学好的。”她听到老师说的话后,脸上略微露出了点自豪感。从那以后,发现她学习英语的劲头大有所增。(2)运用比赛法,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学生都是争强好胜的,为了管理好课堂,使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停留
30、在课堂上,在课堂上采用小组之间的比赛,以及男女生竞赛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学习纪律并将比赛融入学习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在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玩”中学习和巩固知识,即使那些调皮的孩子她们在集体荣誉感的激励下也自觉融入课堂。(3)为学困生寻找机会,让她们获得成功。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自学生的成功感。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让学困生说、读、表演等。如在新授英语单词之后,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老师先叫优等生个别操练,然后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困生也跟着读,一方面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她们体现一下自身价值,让她们有成就感。(4)纠正学困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学困
31、生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诸如,欠交作业、上课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小测试、考试成绩抱无所谓态度;抄袭作业等。我们研究发现,只要老师重视,并多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学困生身上的这些不良习惯是能够纠正的。如课堂上不时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给学困生来回答,并适时给予表扬;学困生的作业质量要求也要适当降低,让她们自己计算每次作业的错误率,只要错误率有所降低,就给予鼓励的评语;增加检查学困生的作业次数,这样能够督促并逐步培养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2、树立典型,充分利用优生去帮助和监督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找到自己所要学习的榜样。让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搭配坐,上课时时提醒她们,一起进行合作学习并督促其抄好家庭作业。
32、给取得进步的优秀生和学困生给予加分,这样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也调动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优等生要进行培训,教会她们如何帮助学困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明确要求。定期召开例会,了解她们帮助的情况,商讨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给她们提出指导性意见。3、互助互学。利用学困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对于学困生来说,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有很多,又由于学困生心里面总会时不时地与身边的人作比较,因此光靠老师在校期间的辅导和优生去帮助是仅仅不够的,学困生之间的互帮互教对她们更加有吸引力,一些无法与老师全面沟通的学困生在同学之间,就能放开来和同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同学之间的互帮互教能够从学习上
33、的教、习惯上的监督和作业上的检查三方面来进行。同学之间的互帮互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改进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四)、“四区分”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在学习内容上注重学困生与其它学生的区分、在学习程度上注重学困生与其它学生的区分、在作业量上要与其它学生不同、在评价定性上要有别与其它学生。1、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总是有一定的差别。教学中如果用同种教学方法或向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将会出现“尖子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可采用分层教学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接收状
34、态,要为她们爬坡增设阶梯。对分化点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精心安排,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程度和密度上,都要比教其它部分下更大的功夫。如采用形象演示,分析对比,分散难点,放慢速度,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既促进优生能力的发展,又能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学习程度上的区分现代认知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从儿童认知发展创优性理论出发,提出了教学的准备性原则,主张教学必须严格顺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目标分层次处理,分单元分课时对不
35、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节课学困生都有收获。3、作业量要有所区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困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如作业的深度,考试试题的档次,课堂提问题目的难度等都因层次而定,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这一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由于采用的方法针对性强,符合学生实际,各类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经过努力,都能解决提出的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大大地增强她们的学习信心,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良好的发展。4、在对学困生的评价要有区分正视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注重优化心理环境,在促进学习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
36、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功率。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如果说学困生象一杯没倒满的水,我们不能总是看到“一半是空的”,而要总看到“一半是满的”,这样变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从而在更高层面上提升学困生内心世界渴求进取、向上、完美的崇高欲望。(1)日常作业评价的基本途径。分层评价,鼓励为主。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便能够得到肯定。例如:全做正确,即可记为优;书写工整的、有进步的可记记为良或写一两句评语,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喜欢做作业。亮点评价,激励当先。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她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改变过去那种“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
37、,不论是谁的作业,尽量捕捉她们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有的学生不但字写得好而且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即可得大奖并获“作业能手”称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必然在提高。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功”。多向评价,体验成功。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休克”状态,为了刺激学生对作业的参与度,就必须把反馈评价的权力尽量地还给学生,把评价的喜悦留给学生。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业评价可设制几个奖项:最佳策略奖、最佳合作奖、最佳表现奖、最佳操作奖。每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
38、受先提名或自荐,再把讨论表决的结果表述为人气指数,选出与奖项相适的、人气指数较高的学生。与课堂学习并把评价的结果作为班级每月的小干部竞选、学期评优的依据,每月家校联系单的内容。(2)阶段检测评价的重要方式。考前给学困生“开小灶”。在考试之前能够先让学生完成类似的题目,根据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提供”二次评价”的机会。“二次评价”指的是对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在批改试卷时,对学生做错的地方不打叉,而改用打点,在发卷子前提前让她订正,学生订正好以后再把点改成勾,然后记上改正以后的成绩。这种做法告诉全体学生:学习有快慢是允许存在的,一次考试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这位学生就被贴
39、上坏的标签了。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对于学困生来说,这种“推迟判断”能让她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动力。(五)“一争取”是指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奠基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第一个环节。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它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是人生启蒙的也是终生的学校,因此家庭教育不但影响学校教育,还影响一个人的终生”。这段话十分精辟地指出了家庭教育的
40、重要性。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争取家长的支持,加强家庭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配合学校教育,让家校合作成为促进学困生情感发展的摇篮,从外部因素上保证学困生良好的情感的养成,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八、研究的效果:(一)、教师的变化(1)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认识。苏联学者采特林说得好,她说“长期以来,学校工作者的精力都集中在克服已经发生的、成为事实的学习成绩不良这一问题上,没有把注意中心放在防止灾难的发生上。”这是学业不良除而不尽的根本原因之一,确实,过去我们一直在补救上下功夫,而没有把重点放在预防上。经过研究我们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
41、认识。(2)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了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会以细致入微的观察来关注学生的成长,对学生需要有帮助及时予以回应。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进步,有一个新起点,开始一种新的尝试。有时教师的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热的动作,会燃起学生希望进步的火花。一首曲子,一件小制作,一次活动会萌发她们对兴趣的追求,教师及时地发现,与学生沟通,抓住最佳教育时机,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对学生的微小进步不断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她们的兴趣不断地指导、扶持、鼓励,使学生的愿望变成实际的行动,而且不断强化,使潜在的能力充分施展。而学生在进步中感到了教师的爱,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
42、在感情上更为接近老师,把教师变为心中的榜样,自然而然地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并更积极主动地挖掘潜能,赢得教师的赞叹、尊重。(3)更新了教学结构,丰富了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对教科书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了,对学科中的每个知识点更加的清晰,在课堂上慢慢形成了重点要注意学生感觉困难的知识点上;其次进行了错例的收集,因此在课堂的资源上有了一定的改变,教学方法多了,丰富了教学手段。(4)形成了浓厚的教研之风,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地阅读书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掌握得更多了,对于学困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有了更好的把握,这对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力的,同时也使我们自身的素养得
43、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在教育教学中让我们慢慢地懂得如何去保留学生的一些有用信息,经过撰写和不断地反思,提高了我们的写作水平和反思能力。从而形成了浓厚的教研之风,提高了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二)、学生的变化(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成了教育的真正主人。我们抓住学困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努力挖掘起内在潜力,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经过改进教学形式,加强学法辅导并辅之以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宜等方法,打开学困生的心扉,培养她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缩小成绩差异的目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要我学”变成
44、了“我要学”,学生成了教育的真正主人。(2)改变了过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本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困生改变了过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她们养成了预习新课的习惯、如何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本发下以后懂得了有错必纠的习惯、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如何练后反思的习惯。(3)增强了自信心,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利用心理活动课和个别辅导,引导学困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评价自己使她们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有自己的短处,也都有自己的长处。片面夸大自己的短处而忽视自己的长处,只能
45、使自己丧失自信心。引导她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4)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成绩,为她们未来的美好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对她们进行学习方法的辅导,提高了了的学科素养,具有自学能力,能按照“学习听课复习自测”这一程序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初三的学困生还有考上高一级学校的。为她们未来的美好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学校的变化(1)对其它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师生研究氛围更浓厚。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从而增加了老师之间的研
46、究协作能力,对其它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师生研究氛围更浓厚了,在学校里掀起了一股课题研究之风。(2)校风、学风的转变,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考升学率的节节攀升,迎来了社会的良好口碑。在近年来的研究过程中,我校的校风、学风得到了全面发展,过去学生之间的纠纷少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现象多了;在校园内到处都看到学生互助学习的情景,形成了浓浓的学习氛围。高中上线率和升学率一年比一年好,迎来了社会的良好口碑。九、问题与反思经过本课题为期五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因为理解能力低下或智力因素原因导致成绩不理想的人并不存在,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偏科较为严重的这一类型,因为
47、有些学科的学习时间短,缺少跟学生的接触使得前期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这些学生既然总体评价差,肯定是门门学科都不理想的,因而错过了很多能够让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更早更快地进步的时机,我们完全能够经过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来引导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学科学习上一开始就一个成功者,这一点是值得我深刻反思的。另外,由于缺乏经验,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科成绩下滑的现象,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规律没有很好地进行欲设分析,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一定会重视起来。另外,让我们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亦师亦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都起着显著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0一0年五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