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础中医学复习要点.pdf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467967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中医学复习要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导论1、中医学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2.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难经、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李皋认为脾胃虚弱或其功能异常是内伤的主要矛盾,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 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

2、)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6.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7、辩”,有审辨、辨别等意思。“证”“证”,意为“凭证”、“证据”,是医生识病用药的依据,她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辩证辩证是将

3、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搜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2.阴阳的基本特征: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4.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行行特性特性特性(展开

4、)特性(展开)脏脏木木木曰曲直木曰曲直火火火曰炎上火曰炎上土土土爱稼墙土爱稼墙金金金曰从革金曰从革水水水曰润下水曰润下6.事物的五行归类行脏腑木肝胆土脾胃官体目筋口肉华脉爪弦面唇发洪儒沉味酸苦甘辛咸志怒喜思悲恐色青赤黄白黑化生长化收藏气风暑湿燥寒方季东春南夏中长夏西秋北冬舒畅、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生长、生发、条达温热、升腾、向上温热、升腾、向上承载、受纳、生化承载、受纳、生化肃杀、收敛、潜降肃杀、收敛、潜降寒凉、滋润、向下、静藏寒凉、滋润、向下、静藏肝肝心心脾脾肺肺肾肾腑腑胆胆小肠小肠胃胃大肠大肠膀胱膀胱归类归类志志怒怒喜喜思思悲悲恐恐液液泪泪汗汗涎涎涕涕唾唾体体筋筋脉脉肌肌皮皮骨骨华华爪爪

5、面面唇唇毛毛发发窍窍目目舌舌口口鼻鼻耳耳火心小肠舌脉金肺大肠鼻皮水肾膀胱耳骨毛浮7.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相克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乘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某一行本身不足或某一行亢盛。相乘的顺序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相侮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相侮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第三章 藏象学说藏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6、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藏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变反映于外的征象。脏腑脏腑五脏五脏六腑六腑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内容内容心、肺、脾、肝、肾心、肺、脾、肝、肾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脑、骨、髓、脉、胆、女子胞脑、骨、髓、脉、胆、女子胞功能功能化生、贮藏精、气、血、津液化生、贮藏精、气、血、津液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藏精气藏精气1.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1 1)心主血脉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心主血脉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在

7、脉管中运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主血主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人体各脏腑器官,四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及心脉自身,皆有依赖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肢百骸,肌肉皮毛及心脉自身,皆有依赖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以心的尤为重要。而心脏的搏动主要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以心的尤为重要。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节作用。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节作用。主脉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

8、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与脉直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脉、血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接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脉、血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功能正常:心气充沛,面色红润光泽;脉道通利,舌质颜色淡红;血液充盈,脉象和缓有功能正常:心气充沛,面色红润光泽;脉道通利,舌质颜色淡红;血液充盈,脉象和缓有力。功能失常:心气不足,面色晄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心火亢盛,面色舌尖红赤,脉力。功能失常:心气不足,面色晄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心火亢盛,面色舌尖红赤,脉象数而有力;心脉瘀阻,面色唇舌

9、青紫,脉象涩或结代。象数而有力;心脉瘀阻,面色唇舌青紫,脉象涩或结代。(2 2)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广义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心主载五脏六腑,形)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广义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心主载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a.a.心主神志正常: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心主神志正常: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b.b.心主神志失常:精神不振,失眠多梦,或神志不清,甚至生命垂危。心主神志失常:精神不振,失眠多梦,

10、或神志不清,甚至生命垂危。血液是神志活动的基础,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则必然会导致神志的改变血液是神志活动的基础,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则必然会导致神志的改变2、心的系统联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肺 1.肺的主要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2)肺主宣发和肃降。宣发:a.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b.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津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c.宣发卫气到体表。肃降:肃降:a a 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清气。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清气。b.b.将清将清气、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全身气、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全身,

11、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到肾和膀胱,变为尿液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到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排出体外。c.c.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3)肺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对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4)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把富含清气的血液经脉管输送到全身。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把富含清气的血液经脉管输送到全身。2、肺的系统联属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

12、鼻;肺在液为涕脾脾1、脾的主要功能1)脾主运化 脾具有把食物变化为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转输到全身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2)脾气主升 升清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升举内脏升举内脏:脾的升清有固定内脏位置,防止内脏下垂的作用。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2、脾的联属:a 脾在志为思 b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c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d 脾在液为涎肝肝 1、肝的主要功能1)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畅气机、调节

13、情志、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调节生殖功能。2)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2、肝的系统联属 a 肝在志为怒 b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c 肝开窍于目 d 肝在液为泪肾 1、肾的主要功能1)肾藏精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精气的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精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形成生命的原始物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功能,实为生命之源。后天之精:人出生后,来源于饮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用以营养五脏、灌溉六腑,维持

14、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人体起到延续生命的作用。2)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3)肾主纳气3)肾的系统联属 a 在志为恐 b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c 开窍于耳和二阴 d 在液为唾二、六腑的主要功能六腑小肠大肠胃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 泌别清浊主传化糟粕六腑胆膀胱生理功能主胆汁分泌与排泄主决断主决断主贮存、排泄尿液主通行原气主运行水液主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以降为和三焦泌别清浊泌别清浊 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二是将,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气、血

15、、气、血、津液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气是人体内活动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1.气的运动形式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津液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脉中,起滋润作用。液:稠厚,流动性小,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中,起濡

16、养作用体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第四章 病因病机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等。常见的有:外感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六淫:六淫:即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1.1.风风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亦均可发生。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而入,是六淫中

17、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其他季节亦均可发生。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等邪的先导,成为六淫之首。燥火等邪的先导,成为六淫之首。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 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风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气液外泄。易袭阳位,因其能升发,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风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气液外泄。易袭阳位,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上部、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并

18、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上部、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2 2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善行:指风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荨麻疹的皮疹,瘙痒,发无定处。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荨麻疹的皮疹,瘙痒,发无定处。3 3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等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一是指风邪为六

19、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等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风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风邪四季均有,无孔不入,致病最多,变化最快。古人甚至将风邪当作外感致病的总称。邪四季均有,无孔不入,致病最多,变化最快。古人甚至将风邪当作外感致病的总称。4 4 风性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如头目眩晕、风性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如头目眩晕、抽搐等均与风邪有关。抽搐等均与风邪有关。2.寒邪:a、寒为阴邪,

20、易伤阳气 b、寒性凝滞 c、寒主收引 d、寒性清澈3.暑邪: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c、暑多夹湿4.湿邪:a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b 湿性重浊。c 湿性黏滞。d 湿性趋下5 燥邪:a、燥性干涩,易伤津液:b、燥易伤肺:6 火邪:a、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b、火易扰心神 c、火热易耗气伤津:d、火热易生风动血:e、火热易致肿疡:疠气疠气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疫气、毒气、时气、乖戾之气等名称。其致病特点是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七情七情 的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志活动,

21、七情是人体观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饮食失宜:饮食不节,过饥或过饱;饮食不洁;饮食偏嗜3、劳逸失度 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视伤血。痰饮痰饮:痰和饮均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比较稠浊者称为痰,比较清稀者称为饮。瘀血瘀血:指

22、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疼痛:以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为特点。肿块:外伤局部青紫肿胀,淤积体内,久聚不散,可成癥积,即按之有形,肿块固定不移。出血:血色多紫暗,伴有血块。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它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1.正邪盛衰;2.阴阳失调;3.气机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第五章 四诊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像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望神。得神。少神 多见于虚症。失神 提示元气大伤 4.4.假神假

23、神 是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显得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回光返照望色:常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病色 青色:主淤血;赤色:主热;黄色:主湿;白色:主虚;黑色:主肾虚望小孩儿指纹正常:红黄隐隐于食指风关之内。异常:浮沉分表里,色泽辨病性,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透关射甲为危象。望舌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脏。正常“淡红舌,薄白苔”。望舌色,淡白舌 主虚证,寒证。红舌 主热证;绛舌 主热盛,主瘀。青紫舌 青舌主阴寒,淤血;紫舌主气血瘀滞,淤血。望苔色 白苔 多主表证,寒证,湿证。黄苔多主里证,热证。灰黑苔 多主里热里寒之重症望舌的临床意义:1、判断

24、正气盛衰 2、辨病位深浅 3、区别病邪性质 4、推断病势进退 5、估计病情预后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补充问睡眠切诊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常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临床意义:左手寸侯心,关侯肝胆,右手寸侯肺,关侯脾胃,两手尺脉侯肾脏。正常脉象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俘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常见病脉 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见于表证;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里证;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主寒证;数脉脉来急促,一息来五至以上 主热证

25、;代脉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结脉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涩脉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第六章辨证辩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过程。常用的辩证方法有: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等八纲辨证八纲辨证病位表证、里证;病性寒证、热证;邪正胜衰实证、虚证;类别阳证、阴证热证:热证:面色红赤;四肢燥热;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亡阴证:亡阴证: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证候特点:阴液衰竭的症状:汗出而粘,身热口干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亡阳证亡阳证:阳气严重耗损。证候特点

26、:阳气虚脱的症状:大汗淋漓,畏寒手足厥逆,舌淡,脉微欲绝。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治则治则 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

27、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的治疗总则。1.预防为主 一未病先防 a 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b 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c养生保健 二既病防变 a 早期诊治 b 先安未受邪之地2.治病求本:一正治与反治a 正治 b 反治二标本缓急 a 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 标本兼治3.调整阴阳一损其偏盛二补其偏衰4.扶正祛邪祛邪5.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1.汗法 运用发

28、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2.吐法 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3、下法 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4、和法和法 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5、温法 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6、清法 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7、补法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8、消法 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

29、、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第八章 中药中药定义:指以中医学理论阐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内容。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平性药-药性平和,不单独成一气。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能缓”,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咸“能下、能软”;“淡”则“能渗、能利”,升降浮沉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归经归经 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

30、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归经指明药物治病的应用范围,药物的归经不同,治疗的范围也就不同。中药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可危及生命。配伍本草明言十八反,十九畏。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单行 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相须 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 相使 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

31、毒副作用的配伍 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 相反 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1、解表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1)辛温解表:麻黄 防风桂枝羌活2)辛凉解表:薄荷 桑叶柴胡菊花菊花【性味归经】辛、甘,微寒。归肝、肺经【功效主治】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2、祛风湿药指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作用,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独活威灵仙秦九秦九【归经】辛、苦 归胃,肝,胆经【主治】祛风除湿清热除蒸 清利湿热3、祛湿药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1)化湿燥湿药藿香苍术2)利水渗湿药

32、茯苓猪苓3)清热利湿药茵陈木通车前子4、清热药凡具有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1)清热泻火栀子石膏石膏【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主治】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生肌收敛知母知母【归经】苦,甘 寒。归肺、胃,肾经【主治】清热泻火 滋阴降火 生津润燥2)清热解毒连翘蒲公英白头翁野菊花野菊花金银花金银花【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主治】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凉血止痢3)清热凉血生地黄 牡丹皮4)清热燥湿黄芩 黄连黄柏5)清热解暑青蒿荷叶6)清热明目决明子7)清虚热银柴胡地骨皮5、消导药指具有消食导滞功效,以消除胃肠积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山楂鸡内金6、

33、催吐药指具有催吐功效,以引起或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祛除胃内宿食或毒物;瓜蒂瓜蒂7、泻下药指具有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停饮的药物。包括攻下药(大黄芒硝)、润下药(火麻仁)及逐水药(大戟)三类8、祛痰止咳平喘药具有祛痰功效,以祛除痰涎为主要作用,治疗咯痰不畅的药物,称祛痰药具有止咳平喘功效,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嗽、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1)清化热痰药前胡 贝母2)温化寒痰药半夏 3)止咳平喘药苦杏仁 款冬花 桔梗9、温里药指具有温补阳气、祛除里寒功效,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主要适用于外寒内侵、脏腑阳虚及亡阳厥逆等病证肉桂附子附子【

34、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主治】1.温里助阳 2.回阳救逆 3.祛寒止痛干姜干姜【归经】辛,热。归肾、脾、胃、心、肺经。【主治】1.温里散寒 2.回阳通脉10、理气药指具有理气功效,以疏通气机、行气解郁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机郁滞诸证的药物。主要适用于脾胃气滞、肝气郁结、肺气壅塞等病证。陈皮香附 木香 枳实11、理血药指具有调理血液功效,以补血、活血(川芎 丹参 红花)、凉血、止血(仙鹤草三七)为主要作用,治疗血分证的药物。12、补益药指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补气(人参黄芪 党参 白术 甘草)补血(熟地黄当归 白芍)补阴(沙参【归经】甘,微寒。归肺

35、、胃【主治】【归经】甘,微寒。归肺、胃【主治】1.1.养阴清肺养阴清肺 2.2.益胃生津益胃生津麦冬 枸杞子)补阳(鹿茸 冬虫夏草淫羊藿)13、固涩药指具有收敛固涩功效,以敛耗散、固滑脱为主要作用,治疗多汗、遗泄滑脱、崩漏带下的药物。分收敛止汗(五味子)、涩肠止泻(乌梅)、涩精缩尿(山茱萸)及固崩止带。14、平肝息风药指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功效,以平肝阳、息肝风、止抽搐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药物。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及肝风内动所致痉挛抽搐等病证。天麻钩藤全蝎15、安神药指具有安神定志功效,以镇惊、养心为主要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的药物,适用于心神受扰及心神失养所致的惊悸怔

36、忡、失眠多梦等病证。酸枣仁远志16、开窍药指具有开窍醒神功效,以通关开窍、醒脑复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主要适用于热陷心包所致神昏谵语,痰蒙心窍所致神昏癫痫以及中风、中暑所致窍闭神昏等病证。麝香17 驱虫药指具有杀虫功效,以杀灭或麻痹虫体为主要作用,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药使君子使君子18 外用药凡以在体表使用为主要给药途径的药物主要适用于疥癣、湿疹、痈疽疔毒、麻风、梅毒、毒蛇咬伤等病证血竭血竭方剂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恰当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君药 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 又称辅药,意义有二,

37、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佐药 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 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逍遥散【逍遥散【组成】柴胡 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胸闷嗳气,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红,脉弦细。

38、二陈汤二陈汤【组成】制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胀满,恶心呕吐,或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滑。四物汤四物汤【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用法】水煎服。【功用】养血调经。【主治】血虚血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月经不调,量少不畅,或经行腹痛,舌淡,脉细或细涩。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 山萸肉山药茯苓 泽泻丹皮【功用】滋补肾阴。【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

39、等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经即路径的意思,是主干,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络络有网络的意思,是分支,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脉和络脉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1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是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其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又因其与脏腑没有

40、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故称“奇经”。一源三岐一源三岐:八脉之中,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阴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

41、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太阳经行于后,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不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从胸腹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手太阴肺(食指端商阳穴)手阳明大肠手阳明大肠(鼻翼旁迎香穴)

42、足阳明胃足阳明胃(足大趾端隐白穴)足太阴脾足太阴脾(心中)手少阴心手少阴心(小指端少泽穴)手太阳小肠手太阳小肠(目内眦睛明穴)足太阳足太阳膀胱膀胱(足小趾端至阴穴)足少阴肾足少阴肾(胸中)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心包(无名指端关泽穴)手少阳手少阳三焦三焦(目外眦瞳子缪)足少阳胆足少阳胆(足大趾大敦穴)足厥阴肝足厥阴肝(肺中)手太阴肺手太阴肺。腧穴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阿是穴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其部位是根据疼痛所在而定,即身体上出现的临时压痛点,就是穴位所在。体现了针灸取穴的初级形式,是腧穴发展的最初阶段。临床上多用于疼痛性疾病。解剖

43、标志取穴法:根据人体体表的各种自然解剖标志而取穴,称自然标志取穴法。人体的自然标志有 2 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等,称作“固定标志”或“定型标志”;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部的凹陷,显露的肌腱以及某些间隙等,称作“活动标志”或“动态标志”。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1 寸,一般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 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出为准,

44、四指横量作 3 寸,用于四肢及腹部的取穴。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内关主治胃胸心。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内关主治胃胸心。涌泉穴:足底(去趾)前 1/3,足趾跖屈时呈凹陷。水沟穴:在人中沟上 1/3 与下 2/3 交界处。环跳穴: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外1/3 与内 2/3 交界处。足三里足三里:犊鼻穴下 3 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 呕吐 呃逆 肠鸣 腹胀 泄泻 痢疾 便秘 乳痈 肠痈 下肢麻痹 水肿 脚气行针行针: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而形式一定的手法。得气得气: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感觉,而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

45、反应,称为针感。提插补泻: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捻转法:补:捻转幅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泻:捻转幅度大、频率块、用力重。迎随法:迎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针刺异常情况:1 晕针 2 滞针 3 弯针 4 断针 5 血肿 6 后遗感 7 刺伤内脏灸法:灸法:是用艾叶捣制成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熏灼体表穴位或患部,使之产生温热或灼痛感,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内科常见症状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又称“谷黄”、“疸黄”等。黄疸的危重症候称之为“急黄”。黄疸主要为湿浊中阻,运化失调,肝

46、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与肝胆脾胃功能关系密切。病因病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 脾胃虚寒胆道瘀阻总之,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湿浊中阻,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不利所致。辨证论治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病程较短,多热证、实证,以湿热为主;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病程较长,多属虚证、寒证,以寒湿为主;“湿”邪是本证的关键因素,通利小便则湿有去路,因此,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基本原则。阳黄(一)热重于湿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烦渴,胁腹部胀满或疼痛,恶心欲呕,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证候分析湿热蕴蒸,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发黄,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湿热之邪耗伤胃津,-发热口

47、渴;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短少黄赤;湿热蕴蒸,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大便秘结;湿热熏蒸,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胁腹部胀满或疼痛,恶心欲呕,口干而苦。湿热蕴结,肝胆热盛-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大黄)针灸治疗可选取大椎、至阳、腕骨、阳陵泉、太冲、少冲穴(放血)用泻法(二)湿重于热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方药茵陈五苓散(茵陈 白术 桂枝 茯苓 猪苓 泽泻)加减。湿甚腹胀者,可加苍术厚扑燥湿理气。针灸治疗可选取阴陵泉足三里至阳阳陵泉胆腧腕骨穴,用泻法。阴黄(一)寒湿内困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方药茵陈术附汤(茵陈蒿附子 干姜炙甘草肉桂)针灸治疗可选取脾腧、足三里、胆腧、阳陵全、三阴交、气海、天枢穴,用泻法。(二)瘀血内阻治法活血化瘀,软坚通络。方药膈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穹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甘草香附红花枳壳)加减。针灸治疗可取肝腧太冲血海期门阳陵泉,胆腧穴,用泻法。三、急黄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犀角散(犀角黄连升麻栀子茵陈)加减。针灸治疗可选取肝腧、胆腧、足三里、太冲、曲池穴,用泻法。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医师/药师资料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