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 1 2 年 第 1 0期 (总 第 2 7 6 期 ) Nu mb e r 1 0 i n 2 0 1 2 ( T o t a 1 No . 2 7 6 ) 混 凝 土 Co n c r e t e 原材料及辅 助物料 M AT ERI AL A D ADM I CI E d o i : 1 0 . 3 9 6 9 /j . i s s n . 1 0 0 2 - 3 5 5 0 . 2 0 1 2 . 1 0 . 0 2 6 具氮、 磷吸附特性的多孔混凝土材料优选 张政科 1 I 。虢清伟 ,颜 智勇 ’ ,龙 ( 1 . 湖南农业大学 环境工程系,湖南 长沙 4 1 0 1 2 8 ; 2 焰 。 ,曾东 ,岳衡 ,刘超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 1 0 6 5 5 3 . 暨南大学 环境工程系,广东 广州 5 1 0 6 3 2 , 4 . 南华大学 市政工程系,衡阳 4 1 2 0 0 1 ) 摘要 : 研究 了粒径在 2 5 - 3 0mm 的天然沸石 、 浮石 、 钢渣 、 砾石在低浓度下对溶液 中氮 、 磷 的吸附特性 , 优选 出具氮 、 磷高效吸附 的多孔 混凝 土材料 ; 通过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研究 , 对数 据进行模型拟合及 回归分析 , 得 到了各材料对氮 、 磷 的饱 和吸附量 。 结果表明 : 4种材料 对溶液中氨氮的吸附能力大小排列为沸石 > 浮石 >钢渣 >砾石, 对总磷的吸附能力大小依次为浮石 钢渣>沸石 >砾石。 沸石对氨氮和 浮石对总磷的吸附结果均能很好的拟合L a g e r g r e n 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静态试验中当氨氮浓度为 2 m g / L时, 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容量 相应为 l 1 6 . 2 8 mg / k g ; 浮石在总磷浓度为 0 . 2 mg / L时, 浮石对总磷的饱和吸附量为 1 0 . 0 6 mg / k g 。 动态试验中各材料吸附效果明显优于静态吸 附效果, 在氨氮浓度为 5 mg / L 时, 沸石对氨氮的吸附量达到了8 2 3 m g / k g , 在总磷浓度为0 . 5 mg / L时浮石对总磷的吸附量为 4 9 mg / k g 。 沸石 和浮石可作为具氮、 磷吸附特性的多孔混凝土优选材料。 关键词 : 脱氮除磷 ;多孔混凝土 ;吸附材料 中图分类号 : T U 5 2 8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5 5 0 ( 2 0 1 2) 1 0 — 0 0 8 9 — 0 3 Opt i mi z a t i on of por ou s con c r e t e ma t e r i a l s w it h mi t r o gen a nd pho sp ha t e ad s or pt i on c har ac t e r i s t ic Z H ANGZ h e n g - k e , GUOQin g - w e i , Y A NZ h i - y o n g~ , L ONGY a h 3 , Z E NGDo n g , Y U EHe n g 4 , 工 J UC h a o ( 1 . De p a r t me n t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n g i n e e ri n g , Hu n a nA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a n g s h a4 1 0 1 2 8 , C h i n a ; 2 . S o u t h Ch i na I ns t i t u t e o f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 MEP, Gu a n g z h o u 5 1 0 65 5, Chi n a ; 3 . De p a r t m e n t o fEn v i r o nm e n t a l En g i n e e rin g, J i n a nUn i v e r s i t y, Gu a n g z h o u 51 0 6 3 2, Ch i n a; 4 . Mu n i c i p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U n i v e r s i ty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 He n g y a n g 4 1 2 0 0 1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t: Ad s o r p t 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h e n a t u r a l z e o l i t e , p u mi c e , s l a g , gra v e l ( b e t we e n 2 5 - 3 0 mm i n s i z e )o n n i tr o g e n , p h o s p h o r u s i n t h e l o w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h a v e b e e n r e s e a r c h e d . T h r o u g h t h e s t a t i c a n d d y n a mi c e x p e ri me n t s , d a t a mo d e l f i t t i n g a n d r e gr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 t h e s a t u r a t i o n a d s o r p — t i o n s o f f o u r ma t e r i a l s o n n i ~ o g e n 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 h a s b e e n s t u d i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 tha t t h e a d s o rpt i o n c a p a c i ty o n a mmo n i a n i t r o g e n o f s o — l u t i o n s wa s n a t u r a l z e o l i t e > p u mi c e >s l a g >gra v e l , t h e a d s o rpt i o n c a pa c i ty o n t o t a l p h o s p h o rus o fs o l u t i o n s wa s p u mi c e > n a t u r a l z e o l i t e >s l a g >gra v e 1 . Th e r e s u l t s o fa d s o r p t i o n o fa mmo n i a n i t r o g e n b y na t u r a l z e o l i t e and t h e a d s o r p t i o n of t o t a l ph o s p ho r u s b y p u mi c e c o ul d b e we l l f i t t e d La g e r g r e n p s e u d o — s e c o n d k i n e t i c mo d e 1 . I n t h e c a s e o f 2 mg / L o f a mmo n i a n i tr o g e n a t s t a t i c e x p e ri me n t s , t h e a d s o rpt i o n c a p a c i ty o f z e o l i t e f o r a mmo n i a n i — tr o g e nwa s I 1 6 . 2 8mg / k g ; wh e n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t o t a l p h o s p h o rus a t 0 .2me t E, t h e r e s u l t o f a d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ty w a s 1 0 . 0 6me g k g .B e s i d e s ,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d y n a mi c e x p e r i m e n t s we r e s u p e r i o r t o s t a t i c . W h e n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a mmo n i a n i tro g e n a t 5 m g / L, the r e s u l t o fa d s o rp t i o n c a pa c i — t y o f z e o l i t e wa s 8 2 3 mg / k g .Wh e n t o t a l p h o s p h o rus a t 0 . 5 mg / L, t h e r e s u l t o f a d s o rpt i o n c a p a c i ty o f p u mi c e wa s 4 9 mg / k g . T h e z e o l i t e a n d p um i c e c o u l d b e c h o s e n for a d s o rpt i o n o f nit r o g e n an d p h o s p h o ru s a s p o r o us c o n c r e t e m a t e ria l s . Ke y w or ds: n i t r o g e n a n dp h o s p h o rus r e mo v a l ; po r o u s c o n c r e t e ; a d s o rpt i o n ma t e ria l 0 引言 多孔混凝土是一种特殊混凝土 , 它 由粗骨料和少量 的水 泥 浆体浇筑构成[ 1] 。 它构成植生混凝土的骨架, 而后者是一种应用 前景广阔的生态型护砌材料 , 它既具有普通混凝土的结构性, 耐水力冲刷 , 同时又能为植物的根部提供足够生长空间, 美化 环境。 一般要求多孔混凝土的孔空隙率达到 2 5 %~ 4 0 %[2 - 5 3 , 且平 均孔径大, 孔隙连通。 针对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情况, 此次研究拟筛选出具 高效脱氮、 除磷功能的多孔混凝土材料 , 使这种生态护砌材料 具有高效脱氮除磷的特性。 目前用于吸附氮、 磷的材料主要有沸 石、 浮石 、 页岩 、 钢渣、 煤渣、 砾石 、 陶粒等问 , 主要是利用这些材 料的多孔结构及离子交换功能。 它们对氮、 磷的吸附动力学原理、 等温吸附特性及作用机理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 2 0 0 3年温 东辉 , 唐孝炎研究了天然斜发沸石对溶液中 N H针的物化作用 机理 ; 2 0 0 5年谭洪新、 周琪对钢渣、 页岩、 砾石等湿地填料的除 磷效果进行了研究嘲 ; 2 0 1 0 年杨继臻 , 陈水平等研究了钢渣对选 矿废水中总磷的去除及机理 ; 2 0 1 1 年朱文涛、 司马小峰等探讨 了钢渣 、 活性 炭 、 沸石 、 粗砂对水 中磷 的吸附特性㈣。 这些研究大 部分都侧重于材料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 材料往往是经过粉 碎、 碾磨成小颗粒后在高浓度溶液中的进行的吸附特性研究。 而运用于多孔混凝土的材料粒径要求在 2 5 ~ 3 0 m m[ “ 】 , 对于这 收稿 日期 :2 0 1 2 - 0 4 - 0 9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E 0 8 0 4 0 6 ) ; 广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 ( 9 4 5 l O 6 5 5 0 1 o 0 2 5 2 1 ) ; 国家公益性科研院所资助项 目( Z X. 2 0 0 7 1 2 — 2 9 ) ’ 89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类大粒径材料的氮、 磷吸附特性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本研究拟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吸附试验探索大粒径材料在低浓度 条件下对氮、 磷的吸附特性, 为开发具脱氮除磷特性的多孔混 凝 土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 与方法 1 . 1 材料 粒径为 2 5 ~ 3 0 r n / n的天然斜发沸石( 浙江神石矿业) 、 浮石、 钢渣( 武汉滤源) 、 砾石 ( 本地砾石厂 ) 。 试剂: 磷酸氢钾、 氯化铵、 无氨水。 器材及仪器 : 方孔筛、 标准称、 恒温震荡机、 有机玻璃管、 蠕 动泵、 锥形瓶( 1 0 0 0 mL) 等。 1 . 2试验 方 法 1 . 2 . 1 静态试验 定量的吸附剂和定量的溶液经过长时间的充分接触而达 到平衡。 采用摇床试验法 , 考察粒径、 氮、 磷浓度对各材料吸附 效能的影响。 具体步骤为用方孔筛筛选出粒径为 2 5 ~ 3 0 m n l 规 格的各吸附材料; 准确称取 2 0 g各吸附材料于锥形瓶中, 分别 加入 1 0 0 0 mL以下各溶液: 溶液 1 : 氨氮浓度为2 . O 0 mg / L , 总磷浓度为0 . 2 0 mg / L 。 溶液 2 : 氨氮浓度为 5 .O 0 mg / L, 总磷浓度为0 . 5 0 mg / L 。 空白: 无氨水。 于 2 5℃恒温 、 1 3 0 r / mi n下震荡 。 在 1 ⋯ 3 5 7 、 9 、 1 6 、 2 4 、 4 8 、 7 2 、 9 6 h取样 , 测定其中氨氮、 总磷浓度。 1 . 2 . 2 动态试验 采用吸附穿透试验, 把一定质量的吸附剂填充于吸附柱中, 令浓度一定的溶液在恒温下以恒速流过, 从而测得透过吸附容 量, 动态试验能更好的拟合实际情况。 试验装置主要由配水桶 、 吸附柱( 8 0 mmx l 0 0 0 ml n有机玻璃管制成) 、 蠕动泵组成。 配 制溶液 1 、 溶液 2 各 1 0 L ( 当溶液将用完之前配同浓度溶液补充 ) 分别加入配水桶 1 和配水桶 2中, 配水桶通过蠕动泵连接吸附柱, 水流 自下向上流经吸附柱, 最终经吸附处理后的水由吸附柱上 方流入出水桶, 定时在取样口取样并测定出水中氨氮、 总磷的浓 度, 直至溶液中氮、 磷浓度不再变化, 装置如图 1 。 取 样 口 蠕 动 吸 附柱 图 1动 态 吸 附 装 置 2 结果与讨论 2 . 1 静态吸附试验 2 . 1 . 1 各材料对氨氮、 总磷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 在氨氮浓度为 2 mg / L、 总磷浓度为 0 .2 mg / L时, 各材料对 氨氮和总磷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2 、 3所示。 从图 2中可以看出, 氨氮浓度为 2 mg / L时 , 沸石对氨氮的 吸附量远远大于其他 3种材料, 4种材料对氨氮的吸附能力排 90 俞 。 0 吕 皿 嘲 蓝 螫 瓣 时 间 , h 图 2 各材料对氨氮的吸附量 随时 间的变化 0 2 0 4 0 6 0 8 O l 0O 时间 , h 图 3 各材料对总磷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 列为沸石 >浮石 >钢渣 >砾石; 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是一个由快 速到慢速的吸附过程, 吸附量在 2 4 h时达到了 8 5 . 2 8 mg / k g , 吸 附速率 陕, 在 2 4 — 7 2 h 之 间吸附量缓慢增长 , 7 2 h后吸附饱 和, 吸 附量为 1 1 2 .O 0 mg / k g ; 浮石对氨氮的吸附在2 4 h时达到饱和, 吸附 量为 1 4 . 1 mg / k g ; 钢渣和砾石对氨氮吸附量很少, 几乎可以忽略。 由图 3得知 , 总磷浓度为 0 . 2 mg / L时, 浮石对总磷的吸附 效果最好 , 4种材料对总磷的吸附能力大小为浮石 >钢渣 >沸 石 >砾石 ; 浮石对总磷的吸附在前 1 6 h吸附速率快 , 吸附量达 到了4 . 5 4 mg / k g , 在 1 6 - - 4 8 h吸附量呈缓慢增长, 在4 8 ~ 9 6 h吸附 解析基本达到平衡, 在 9 6 h时吸附饱和, 吸附量为 8 . 8 mg / k g ; 钢 渣对总磷有一定吸附, 饱和吸附量 3 . 1 7 mg / L , 沸石和砾石对总 磷吸附量很少, 几乎可以忽略。 2 . 1 . 2 不同浓度的氮、 磷溶液对沸石和浮石吸附特性的影响 沸石在氨氮浓度分别为 2 、 5 mg / L的溶液中震荡吸附, 结 果如图 4 。 奄 b0 g 删 蓉 城 时 l司 , h 图 4 氨氮浓度对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 由图4可知, 浓度对沸石吸附氨氮影响很大, 氨氮浓度为 2 mg / L时, 沸石对氨氮的平衡吸附容量为 1 1 2 mg / L, 而当氨氮 浓度为 5 mg / L时, 沸石的平衡吸附容量增大到 2 4 6 mg / L。 在前 5 h两溶液中沸石的吸附量基本一致 , 5 h后沸石在氨氮浓度为 5 mg / L溶液中的吸附量要远远大于氨氮浓度为 2 mg / L溶液中 的吸附量。 这主要是因为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是一个等温吸附过 0 9 8 7 6 5 4 3 2 l 一 ∞ ∞ 目一 、 咖蓝 搭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程 , 吸附量受溶液中氨氮质量浓度的影响。 浮石在总磷浓度分别为 0 . 2 、 0 . 5 mg / L的溶液中震荡吸附, 结果如图5 。 奄 ∞ g 咖{ 蓝 毯 时 l 司, h 图 5 总磷浓度对浮石吸附总磷的影响 由图5可以发现, 浮石在浓度为 0 . 5 mg / L溶液中对总磷的吸 附量为 2 0 . 2 mg / k g , 远大于在浓度为 0 . 2 m g / L溶液中的吸附量 1 O . 0 6 mg / k g ; 浮石在两种溶液中吸附的过程基本一致, 在前 2 4 h 进行陕速吸附, 2 4 h 后吸附量增长逐渐减缓, 直至达到吸附饱和。 2 . 1 l3 吸附动力学研究 静态试验中, 沸石对氨氮及浮石对总磷的吸附效果表现突 出, 下面就沸石跟浮石分别对氨氮 、 总磷的吸附进行动力学方 程拟合。 L a g e r g r e n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 L+ — I_ ( 1 ) g t 幻e 1 q e 1 式中: q q ——吸附平衡时和吸附t 时的吸附量, mg / k g ; ‘ ——吸附时间, h ; ‘ ——一 级吸附速率常数, h ; L a g e r g r e n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I : = _ + — 一£ ( 2 ) q t k 2 q ~ 2 2 g e 2 2 式中: g 吐 、 q ——吸附平衡时和吸附 t 时的吸附量, mg / k g ; : —— 二级吸附速率常数。 用试验数据对 1 / q 与 1 的关系以及 咖 和 t 的关系进行 线性回归 ,由直线斜率和截距可分别求得参数 q e l , k 。 、 q k : 、 R 如图6 、 7 , 表 1 。 l / t 图 6 L a g e r g r e n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曲线 由图 1 可知, 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及浮石对总磷的吸附试验数 据能较好的拟合 L a g e r g r e n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沸石的相关 系数为 0 . 9 9 8 , 浮石的相关系数为 0 . 9 9 1 ) , 而对于L a g e r g r e n准一 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较差( 沸石的相关系数为 O . 8 9 8 , 浮石 的相关系数为 0 . 8 9 6 ) ; 在二级动力学模型下, 沸石与模型的拟合度 比浮石要好, 沸石的平衡吸附量要大, 而浮石的吸附速率要快。 t / h 图 7 L a g e r g r e 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曲线 表 1 吸附动力学参数 注: g l , q &为平衡吸附容量; 为 L a g e r g r e n 准一级动力学速率常 数 ; 2 为 L a g e r g r e n准二级动力学速率常数 ; R 为相关系数 。 2 . 2 动 态吸 附试 验 由各材料填充的8 0 c m高的吸附柱( 沸石 3 0 0 0 g 、 浮石7 0 0 g 、 钢渣 4 0 0 0 g 、 砾石 3 0 0 0 g ) , 在流速为 0 . 8 5 m L / s 时对氮 、 磷进 行动态吸附, 在 1 ⋯ 3 5 7 、 9 、 1 6 、 2 4 、 4 8 h 取样测得氮、 磷浓度 , 结 果如图 8 、 9 。 1 3 5 7 9 1 6 2 4 4 8 时间 , h 图 8 各吸附柱 出水氨氮浓度 随时间的变化 暑 趟 苌 号 j 搭 0.6 0 1 3 5 7 9 1 6 2 4 4 8 时间 , h 图 9 各 吸附柱 出水总磷浓度随 时间的变化 由图 8 . 9可知, 动态条件下的吸附结果跟静态条件下的吸附 结果基本吻合, 四种材料中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材 料, 而浮石对总磷的吸附效果是最好的; 沸石在前 5 h快速吸附了 大量的氨氮, 5 h后速度逐渐降低, 在 2 4 h吸附达到平衡; 浮石对 总磷的吸附也是一个由快速到慢速的过程, 在 9 h吸附达到平衡。 在吸附平衡后 , 测各吸附柱出水总的氮、 磷浓度, 计算得出 各材料的吸附量 , 计算公式为: Q = ( c进 水 一 C 水 ) , ( 其中p、 V、 C分别为吸附量、 溶液体积、 浓度值) , 与静态条件各材料的吸附 下转第 1 3 1页 91 6 5 4 3 2 1 0 一 rI 邑 、 糕繁 丑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 7 】王滋军, 刘伟厌 , 户吉松 , 等.钢筋混凝土无洞叠合剪力墙低周反复 荷载试验[ J ] .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1 1 ( 6 ) . [ 8 1 王滋军, 刘伟庆 , 卢吉松.钢筋混凝土无洞叠合墙体非线性有限元分 析 【 J 】 . 混凝土 , 2 0 1 2 ( 1 ) . [ 9 1 卢吉松. 节能环保型钢筋混凝土叠合结构体系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 究[ D ] . 南京: 南京工业大学, 2 0 1 0 . [ 1 O ] ~ /J / 仁楼. 开洞叠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D ] . 南京 : 南京工业大 学, 2 0 1 0 . 【 1 1 ] 王滋军, 刘伟厌, 魏威 , 等 冈 筋混凝土水平拼接叠合剪力墙抗震性 能试验研究l J l _建筑结构学报, 2 0 1 2 , 3 3 ( 7 ) . [ 1 2 】 王滋军, 刘伟庆, 叶燕华 , 等. 钢筋混凝土开洞叠合剪力墙抗震性能 上接第 9 1页 量 比较如 图 1 0 、 1 1 。 图 1 0 、 1 1表明动态条件下各材料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静 态吸附。 静态条件下, 沸石在对氨氮的吸附量为 2 4 6 mg / k g 、 浮石 对总磷的吸附量为 2 0 . 2 mg / k g , 而动态条件下沸石对氨氮的吸附 量为 8 2 3 mg &g 、 浮石对总磷 的吸附量 为 4 9 mg &g , 这 主要是 因 为静态条件下溶液中氮、 磷被大量吸附而得不到补充 , 致使溶 液中氮、 磷浓度逐渐降低 , 而动态条件则通过不断补充新的溶 液, 维持进水浓度的稳定 , 所以达到吸附平衡时, 动态吸附容量 要 明显大 于静态 吸附量 。 3结 论 苟 曲 吕 腻 沸石 浮石 钢渣 砾石 图 1 0 静、 动态条件下各材料对氨氦 的吸附量 0D 吕 删 删 莲 搭 鹄 沸 石 浮石 钢渣 砾石 图 1 1 静、 动态条件下各材料对总磷的吸附量 ( 1 ) 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表明: 沸石、 浮石、 钢渣 、 砾石 4种 材料中沸石对氨氮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 , 在氨氮浓度为 5 mg / L 时对溶液中氨氮的吸附量远远高于其他 3种材料; 浮石对总磷 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 在总磷浓度为 0 . 5 m g / L时浮石对溶液中总 磷的吸附量明显优于其他 3种材料。 ( 2 ) 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及浮石对总 磷的吸附均能很好的与 L a g e r g r e n 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沸石 的相关系数为 0 . 9 9 8 , 浮石的相关系数为 0 . 9 9 1 ) 拟合。 ( 3 ) 动态条件下各材料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静态吸附。 当 试9 盒 五 开 究Ⅲ.建筑结构学报, 2 0 1 2 , 3 3 ( 7 ) . [ 1 3 ] t滋军, 刘伟庆 冈 筋混凝土叠合墙体节点连接结构 : 中国, 2 0 1 1 2 0 — 1 3 7 3 9 0 . 9 【 P 】 .2 0 1 1 - 1 2 - 2 1 . 【 1 4 ] 王滋军, 刘伟厌. 钢筋混凝土叠合墙体节点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中 国 , 2 0 1 1 1 0 1 1 3 4 8 2 . 8 [ P 1 .2 0 1 1 - 1 1 - 2 3 . 作者简介 联系地址 : 联系电话 王滋军( 1 9 7 0 一 ) , 男,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工程抗震、 新 型材料与结构体系等方面研究。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 2 0 0 号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 院 ( 2 1 0 o o 9 ) 0 25 — 8 3 5 8 7 9 6 3 氨氮浓度为 5 mg / L 、 总磷浓度为 0 . 5 mg / L时, 静态条件下, 沸石、 浮石、 钢渣 、 砾石四种材料对氨氮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 2 4 6 、 5 8 、 4 6 、 3 2 mg / k g , 对总磷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 2 .5 、 2 0 .2 ⋯ 7 6 2 . 1 mg / k g ; 在动态条件下 , 沸石、 浮石、 钢渣、 砾石 4种材料对氨氮的饱和 吸附量分别为: 8 2 3 、 7 6 、 5 4 、 3 5 mg / l ( g , 对总磷的饱和吸附量分别 为 : 4 . 1 、 4 9 、 1 6 、 2 . 9 mg / k g 。 因此 , 沸石跟浮石可作为特性多孔混凝 土 的优选材料 。 参考文献 : [ 1 ] 冯乃谦, 张智峰, 马骁. 生态环境与混凝土技术[ J ] . 混凝土, 2 0 0 5 ( 3 ) : 3 - 8 . [ 2 ] 冯辉荣, 罗仁安 , 樊建超. 沙琪玛骨架” 绿化混凝土抗压与植草试验 研 究f J ] j 昆凝土 , 2 0 0 5 ( 7 ) : 4 9 — 5 3 . [ 3 】 董建伟, 肖新民. 随机多孔型绿化混凝土主要生长环境与构造特性叨. 吉林 水利 , 2 0 0 3 ( 8 ): 1 - 4 . 【 4 ] 廖绵浚 , 张贤明. 水土保持作物百喜草研究[ J 1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2 0 0 3 ( 6 ): 8 -1 7 . f 5 ] 朱航征. 多孔混凝土( P O C ) 的特性与生态环保技术【 J 】 . 建筑技术开 发 , 2 0 0 2 , 2 9 ( 2 ): 6 7 — 6 9 . [ 6 1 Y E H e n g - p e n g , C H E N F a n - z h o n g , YA N Q i n g , e t a 1 .A d s o r p t i o n o f p h o s — p h a t e f r o m a q u e o u s s o l u t i o n o n t o m o d i fi e d p a l y g o r s k i t e s [ J ] .S e p a r a t i o n P u r i f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6 ( 5 0 ) : 2 8 3 — 2 9 0 . [ 7 】 温东辉, 唐孝炎. 天然斜发沸石对溶液中 N H “ 的物化作用机理[ J ] . 中 国环境科学, 2 0 0 3 , 2 3 ( 5 ) : 5 0 9 — 5 1 4 . 【 8 】 谭洪新 , 周琪. 湿地填料的磷吸附特性及潜流人工湿地除磷效果研 究『 J 1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 0 0 5 , 2 4 ( 2 ) : 3 5 3 — 3 5 6 . [ 9 ] 杨继臻, 陈水平, 夏世斌, 等. 钢渣去除高含磷选矿废水中磷的研究【J ] . 给水排水 , 2 0 1 0 , 3 6 ( 7 ) : 1 5 3 — 1 5 6 . [ 1 O ] 朱文涛, 司马小峰, 等. 几种基质对水中磷的吸附特性『 J ] . 中国环境科 学, 201 1 , 3 1 ( 7 ) : 1 1 8 6 — 1 1 9 1 . [ 1 1 ] 虢清伟, 胡勇有, 郑丙辉 , 等. 制作过程中植生混凝土渗透系数的变 化『 J 1 .硅酸豁学报, 2 o o 7 ( 7 ) : 9 0 9 — 9 1 3 . [ 1 2 ] 钱吉彬, 杨朗 , 等. 镇江斜发沸石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 究l J ] . 环境工程学报, 2 0 1 1 ( 2 ) : 3 2 7 — 3 3 0 . 作者简介 联 系地址 联系 电话 : 张政科( 1 9 8 8 一 ) ,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水污染控制与 水生态修复。 广东省厂州市天河区员村西街 7 号 大院环境保护部华南 环境科学研究所( 5 1 0 6 5 5 ) 1 3 9 2 8 3 9 0 7 2 6 1 31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