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质检卷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专题质检卷第14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宜昌海关报告中载:“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材料所述现象()A.必然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C.导致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指向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题眼是“宜昌海关的报告内容”。A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当时中国已经失去了关税自主权,清政府不能单独制定关税政策,
2、故B项错误;材料现象说明外来的棉纱价格和本土的棉花价格相差无几,而本土棉花再纺纱,价格更高,导致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故C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而且单凭棉纱进口数据也未必能说明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故D项错误。2.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这说明()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题眼是“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题干材料反映
3、的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是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清末“立宪”时,洋务企业已经破产,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君主立宪并不是实质性的改革,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可知手工业发展了,由此可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D项正确。3.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D.推
4、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导学号26400139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指向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题眼是“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材料反映的是1912年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举措,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北洋政府颁布经济法规,促进民族工业发展,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产生于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4.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受
5、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指向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关键信息是“民族工业分布的不平衡”。外国资本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内地较少,这导致民族资本在沿海地区受到更大制约,A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社会自然条件会影响民族工业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外国对华经济侵略促使沿海地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自然经济受到更严重的冲击,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而内陆地区以自然经济为主,束缚民族工业发展,这导致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故C项正确;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不同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6、故D项错误。5.(2015江苏徐州期末)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 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创造了有利环境B.列强放弃对华侵略,提供了有利时节C.倡导国货成为潮流,拓宽了市场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拥有政策保障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指向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题眼是“国货畅销”。依据时间“1912年”,可知此时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而且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此时列强并没有放弃侵华,B项说法不符合
7、史实,排除;依据材料“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可知此时国货盛行,结合时间“1912年”,可知此时中国掀起了提倡国货的运动,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生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D项错误。6.阅读下列中国民族工商业注册商标和外国洋商在中国注册商标统计图。出现表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是()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C.中国政府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D.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指向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题眼是“19281938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不是材料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
8、;日本加紧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会导致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挫,而不是促进,故B项错误;19271936年,在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地位的表述,而不是出现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7.(2015湖北天门调研)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一幅曲线图,从1866年到1956年90年间共出现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高峰,其中第二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洋务运动的推动C.南京国民政府的激励政策D.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导学号26400
9、140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题眼是“第二个高峰”。从图示可知,第二个高峰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鼓励发展民族工业,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可能出现和平的国内外环境,故D项错误。8.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A
10、.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留辫子是在清朝时期,而辫子作为清王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推动剪辫子是反封建的一种表现,且流行戴帽子是社会自发而行的,不能反映出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不彻底,故A项错误;中国和西方的帽子有不同的含义,从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与西方近代文明相关的内容,流行戴帽子不能说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后,人们失去辫子,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兴起戴帽子,故C项正确
11、;起初帽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后来体现的便是彻底的装饰品和实用价值,流行戴帽子与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9.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屡禁不止”“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材料未体现“强制”,排除A项;外国传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推动社会习俗变革,不是文化侵略,
12、故B项错误;虽然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缠足仍然屡禁不止,这说明移风易俗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明的对比,故D项错误。10.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多不敢乘坐”。这主要说明了()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题眼是“欧化初来,风气未开”。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般市民疑神疑鬼不敢乘坐电车,而不是极力抵制
13、,故B项错误;从“一般市民疑神疑鬼,多不敢乘坐”可知,当时国人思想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材料只介绍了上海一地的情况,并不能说明上海受工业文明影响最深,故D项错误。11.右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应该是()A.服饰B.发型C.交通工具D.建筑装饰风格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的交通工具,题眼是“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黄包车是近代从外国传入的,故C项正确;图片上的服饰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A项不正确;图片上人物的发型也属于传统发型,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B项不正确;图片上没有看出建筑装饰风格,故D项不正确。12.(2015
14、辽宁锦州二模)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吉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人民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材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导学号26400141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题眼是“自主之理”。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了“自主之理”,其不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故B项错
15、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其对于国人创办实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道的新闻强调国家应“必有自主之理”,并反映了没有“自主之理”对国家人民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这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13.(2015新疆乌鲁木齐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
16、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二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摘编自上海道契:法制变迁的另一种表现(1)依据材料一,概述1
17、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9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综上所述,论证此观点。(11分)参考答案:(1)外国供销商利用了中国的鸦片市场;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西方实现了机械化生产。(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3)现象: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论证提示: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中国向近代转型是受西方的冲击。(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材
18、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摘编自醒世恒言材料三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极天下积
19、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论女学材料四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6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8分)(3)材料四是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8分)参考答案:(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材料二追求个性、婚恋自由。成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2)特点: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影响: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任答三点即可)(3)方法:历史地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地评价。关系:妇女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