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肝衰竭应急预案
10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性肝衰竭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为提高感染科医护人员对急性肝衰竭的应急处理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不正确诊治延误患者最佳抢救时机,提高医疗安全,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年版)1.4.3.2和4.2.4.1条款,建立急性肝衰竭急救预案的标准操作规程
1.2 编制依据:《内科学》第八版、《传染病学》第八版、《肝功能衰竭》、《人工肝脏治疗学》。
1.3 工作原则:早期发现,及时抢救。提高能力,降低风险。提高医疗安全,较少纠纷发生。
1.4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感染科医护人员对暴发性肝衰竭急救处理。
1.5 事件的分级:
I级:具有下列5条
1基本临床表现
健康状况全面衰退、显著乏力、消化道症状严重(食欲极度减退、上腹闷胀不适、腹部明显胀气、肠鸣音减少或消失)、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明显、焦虑和烦躁、低热、出现肝臭等。
2 肝性脑病
最早出现的是性格的改变,表现为欣快、抑郁或孤僻,昼夜睡眠颠倒,可有扑翼样震颤。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智能发生改变,表现为对时间和空间概念不清,人物概念模糊,吐词不清,书写困难,计算力、定向力下降。继而出现较明显的意识障碍,开始处于昏睡状态,以后进入全昏迷状态。
3 腹水
主要根据腹部叩诊法加以识别。中等量腹水可出现显著的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时两侧胁腹膨出如蛙腹。
4 凝血功能障碍
肝功能衰竭时,可出现血浆凝固的异常,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异常,血小板质和量以及形态的改变,DIC及抗凝系统的异常等,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而致出血。
5 相关检查:胆红素>170µmol/L、白蛋白<30g/L、凝血酶源时间>20S、血氨>100µmol/L
II级:
具有上述中3条
III级:
具有上述中1条
2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其成员的职责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各成员单位职责是:
组长:组织实施现场应急医疗救治
副组长:负责应急处理所需物品、医疗设备和器械的采购和储备,协调人员
成员:及时发现并上报科主任,积极参加现场抢救
2.2 日常管理机构及职责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科室其它医护人员
各成员单位职责是:
组长:组织实施现场应急医疗救治
副组长:负责应急处理所需物品、医疗设备和器械的采购和储备,协调人员
成员:及时发现并上报科主任,积极参加现场抢救
2.3应急处理工作队伍及职责
工作队伍及职责:随时待命参加抢救。
3监测、预警与报告
3.1监测:首诊医师负责,执业医师及护士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3.2预警: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按照级别进行预警
3.3报告
3.3.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感染性疾病科
(2)责任报告人:首诊医师
3.3.2报告时限和程序
I级:1小时内报告科主任,II级:2小时内报告科主任,III级:4小时内报告科主任
3.3.3报告内容
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当面报告或电话报告科主任。
4 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患者死亡或病情明显缓解即终止
4.1事件的分级反应
4.1.1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Ⅰ级、Ⅱ级、Ⅲ级)的应急反应
I级:药物抢救同时立即组织人工肝抢救。II级:药物治疗并积极准备尽可能24小时内人工肝治疗,III级:药物抢救,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准备人工肝治疗。
4.2应急反应措施
原则上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适量的水分、电解质,补充分够的能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阻抑肝细胞进行性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调节肝细胞的代谢,纠正体内的各种代谢失衡,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对急性肝衰竭的各种并发症,特别是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等要充分警惕。对某些并发症可给予预防性治疗,如适当输注新鲜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给予抑酸剂以防止消化道出血、减少侵入性操作等以防止外源性继发感染。
① 肝细胞生长因子100mg/日溶于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② 乙酰半胱氨酸8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③ 异甘草酸镁200 mg溶于10%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
④ 阿拓莫兰1200 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15-60天为一疗程;
⑤ 思美泰注射液200mg/日,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
⑥ 舒血宁射液10-20 ml溶于5%葡萄糖液100ml中静滴,每日1-2次。
⑦ 20%人血白蛋白50-100ml静滴每日一次
⑧ 泮托拉唑40mg溶于5%葡萄糖液100ml中静滴,每日1-2次
⑨ 速尿20mg 静推每日1-2次
3.2 人工肝支持系统
人工肝脏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替代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的方法。常见方法有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分子吸附循环系统以及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意义:
① 遏制病情进展,促进肝脏自发恢复;暴发性肝衰竭时,尽管采取多种内科治疗,其死亡率仍在70%-80%以上,其中出现Ⅳ期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高达90%-95%。在这种情况下,人工肝是迅速改进机体内环境,部分解除或缓解毒性物质对肝脏及全身的毒害作用,促使病情稳定甚至恢复的有效手段。
② 部分代偿衰竭肝脏的基本功能;经过血浆置换治疗,可补充体内急需的白蛋白、凝血因子及调理素等,部分代偿肝脏的合成功能。
③ 减低内毒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防止和改进多脏器功能衰竭;
④ 改进肝移植患者的术前条件,顺利渡过术中的无肝期以及术后的肝脏无功能期。
3.3 肝脏移植
原则上,一切终末期肝病和未播散的恶性肿瘤,经现有的治疗方法不能治愈,预计在短期内无法避免死亡者,均是肝移植的适应症。
4.3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
患者病情完全缓解或患者死亡
5 善后处理
5.1后期评估
抢救结束后,科室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采取措施效果及应急处理过程中的经验、问题缺陷、改进建议等进行综合评估
5.2表彰奖励
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个人予以补休表彰奖励。
5.3责任追究
应急工作过程中,玩忽职守者,给予批评及扣罚奖金等处理。
5.4抚恤补助
对因参加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和抚恤,
6 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保障
6.1技术保障
6.1.1信息系统
领导小组成员及抢救组成员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
6.1.2应急处理队伍
应急处理队伍,定期培训和演练,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
6.2物资、经费保障
6.2.1物资储备
人工肝支撑系统需要定期保养,科室常备2套以上人工肝耗材
6.2.2经费保障
科室自筹相关经费
6.3通信与交通保障
自备
6.4法律保障
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6.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应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和教育活动,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充分了解。
7 预案的管理
本预案经医疗业务部批准后发布实施,由感染科负责管理,并根据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和补充。
8 附则
8.1预案解释部门:感染性疾病科
8.2预案实施时间: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9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