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n 更多资料请访问.(.....)
更多企业学院:...../Shop/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
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
...../Shop/40.shtml
《总经理、高层管理》
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
...../Shop/38.shtml
《中层管理学院》
46套讲座+6020份资料
...../Shop/39.shtml
《国学智慧、易经》
46套讲座
...../Shop/41.shtml
《人力资源学院》
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
...../Shop/44.shtml
《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
77套讲座+ 324份资料
...../Shop/49.shtml
《员工管理企业学院》
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
...../Shop/42.shtml
《工厂生产管理学院》
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
...../Shop/43.shtml
《财务管理学院》
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
...../Shop/45.shtml
《销售经理学院》
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
...../Shop/46.shtml
《销售人员培训学院》
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
...../Shop/47.shtml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节 目的任务
一、项目来源
受新疆宝溢矿业有限公司的邀请参加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塔勘迪萨依一带煤矿区地质勘查工作的投标,工作性质为普查。
二、工作任务及控制主要工作量
1、工作任务
本次工作是在以往煤炭资源远景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普查工作,通过地形地质测量,运用钻探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测试分析等主要勘探手段,对工作区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可能性做出评价,探求333+334煤炭资源量,为煤矿建设远景规划提供地质依据。
2、控制主要工作量:
1:10000地质草测 17.77平方千米
1:1000地质剖面测量 8.00千米
1:1000勘探线剖面测量 7.75千米
1:1000磁法剖面测量 7.75千米
1:1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 7.75千米
钻探(16孔) 8850米
地球物理测井 8673米
槽探 2000立方米
三、预期提交成果及经费概算
2009年1月底提交《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塔勘迪萨依一带煤矿普查报告》送审稿及相应图件。项目经费控制数元人民币1159.08万元(壹仟壹佰伍拾玖万零伍佰圆整)。
第二节 工作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
一、位置
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塔勘迪萨依一带煤矿勘查区昌吉市呼图壁县西南72千米呼图壁河上游一带,行政区划属昌吉市呼图壁县管辖,勘查区地理坐标为:东经86°22′45″—86°26′30″,北纬43°39′00″—43°41′00″。勘查区南北宽约3.5千米,东西长约5.05千米,面积17.77平方千米。工作区边界拐点坐标见下表1—1。
勘查区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1—1
点号
地理坐标
直角坐标
1
86°22′45″
43°39′00″
4835206.926
15449912.653
2
86°22′45″
43°41′00″
4838910.525
15449940.363
3
86°26′30
43°41′00″
4838874.707
15454979.932
4
86°26′30
43°39′00″
4835171.110
15454955.012
二、交通
勘查区只有一条简易公路沿呼图壁河通往勘查区东端,勘查区与省道101线之间公路运输里程30千米(图1),而且降雪、融雪和多雨季节不能通行,交通不便。勘查区内仅东段不足10千米范围内有一条简易公路,其它绝大部分地区只有蜿蜒曲折的牧道,地形陡峭,沟壑纵横,通行困难。沿省道101线向北65千米抵达呼图壁县城,向东90千米到达乌鲁木齐,外部交通便利。
三、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地貌
勘查区位于天山北麓,一般海拔2200—2800米,最高海拔3180米,地形切割强烈,切割深度200~550米,属低高山~中高山区。
2.气象
勘查区属于山区气候,天气寒冷多变,降雨充沛。根据呼图壁河水文观测站的资料: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高达38℃,最低气温-32℃;年平均降水量为411.88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590毫米。5~7月份为雨季,沟谷中常见短时洪水冲毁路面,阻断交通;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封冻,冻土深度0.3~1.0米,积雪厚度20~60厘米,降雪季节矿区道路通行极为困难,翌年4月中、下旬解冻,无霜期167天,日照时间2709小时。勘查区内风力较小,以西北风为主。
3.水文
勘查区是呼图壁河和雀尔沟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水系发育,沟壑纵横。局部发育冰蚀地貌。
4.动、植物资源
矿区是天然林区和草原,植被发育,南部海拔1600米以上的沟谷及陡坡为雪岭云杉林,具有较大经济和生态价值;北部牧草茂盛,是呼图壁县优良的天然牧场,还有贝母、枸杞等天然中草药。勘查区以南山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主要有北山羊、天山马鹿、猞猁、野猪等。
5.地震
勘查区位于沙湾县—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地震带上,据新疆地震局资料,本世纪近百年间临近该区50千米范围内共发生≥MS4.7级的中、强震14次,其中1906年玛纳斯县境内MS八级大地震曾造成巨大破坏,故本区是地震多发区。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2日发布的《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g,该区内的建筑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四、经济概况
勘查区以北为呼图壁县煤炭经济产业区,现有煤矿生产井21处,从业人员近2000人。目前矿区煤炭总产量每年300万吨左右,其中宽沟井田煤炭产量120万吨/年,其它矿井煤炭产量均为9万吨/年。主要作为动力用煤和居民生活用煤供给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玛纳斯电厂、石河子市等地,近年来在雀尔沟镇以北又兴建了焦化厂,生产半焦(俗称蓝炭)。冬季煤炭供应紧张期间还供应乌鲁木齐市用于发电和冬季采暖。
矿区常驻人口约300人,集中分布于东部石梯子哈萨克族乡,全部为哈萨克族。除了煤炭开采业之外,矿区最大的经济产业就是牧业,初春和深秋季节哈萨克族牧民短期放牧,牧业人口约400人。此外,矿区东部苇子沟、中部铁列克河、西部西沟河近年来都开辟了观光旅游景点,旅游业方兴未艾。
区内没有军事禁区和保护区。
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矿区及附近区域地质工作主要开展于解放后,其中涉及到本区并有地质意义的有以下几项工作。
1951—1957年,石油部门结合找油,对准南煤炭资源也进行了工作,对本工作区域的煤炭资源有了概略了解。
1960年,新疆地矿局区调队在玛纳斯河至昌吉河一带进行1:5万区域地质普查,对本区域地层做了粗略划分。
1960年,煤管局156队在玛纳斯河至昌吉河一带进行了以煤为主的普查找矿工作,提交了普查找矿报告。
勘查区以往仅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矿调查,2006年自治区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在该区开展了煤炭资源预查,通过1:5万煤田地质填图,大致了解了勘查区含煤地层时代、基本构造形态和地表煤层分布情况。
以上为本次普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地质成果,本次工作主要针对其不足地方并按照普查要求进行地质工作。
第四节 矿业权设置情况
勘查区探矿权由新疆宝溢矿业有限公司所有,本次工作的勘查区面积17.77平方千米。
第二章 地质及煤炭资源条件
第一节 区域地质
矿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山前凹陷,宁家河-三屯河单斜构造带上,该构造带以F1断层为界。区域内主要出露地层有古生界和中生界。
一、区域地层
该区域地层属准噶尔盆地分区,区域地层均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总体上呈向北倾的单斜形态。区域上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石炭系中统前峡组(C2qx)、侏罗系下统三工河组(J1s)、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J2x)、头屯河组(J2t)、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3q)、喀拉扎组(J3k)、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群(K1tga)。侏罗系地层呈条带状出露于石炭系中统前峡组(C2qx)和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群(K1tga)之间,与两者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各地层基本特征见表2-1,现分述如下。
(一)石炭系中统前峡组(C2qx):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南部。其岩性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火山碎屑岩、中细碎屑沉积岩及火山岩组成。在砂岩含头足、腕足化石。区域地层厚度大于1045米。与上覆侏罗系下统三工河组呈断层接触。
(二)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1b):出露于南部白杨河、呼图壁河上游以及石梯子西沟河以东至头屯河一带,为河流、湖沼相、覆水沼泽相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岩。其岩性为灰、灰绿、黄绿、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夹炭质泥岩和煤层。区域地层厚度大于205米。在呼图壁河以西,与下伏石炭系中统前峡组(C2qx)断层接触,在呼图壁河以东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区 域 地 层 简 表 表2-1
界
系
统
地层名称
代号
接触
关系
岩相岩性特征
厚度
(米)
中生界
白垩系
下统
下吐谷鲁群
K1tg
不整合
河流相沉积的棕、褐色砾岩夹砂岩、砂质泥岩
>205
侏
罗
系
上统
喀拉扎组
J3k
山麓河流相为主碎屑沉积岩相沉积的灰、灰黄色巨厚角砾岩夹粗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130.82~300
整合
齐古组
J3q
湖泊相为主的碎屑沉积岩,由灰、紫红、紫褐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下部夹有薄层凝灰质砂岩
600~900
整合
中统
头屯河组
J2t
河流相、湖泊相为主的碎屑沉积,由灰、灰绿、灰紫色粗砂岩、砂砾岩、砾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底部有厚砾岩
45~520
整合
西山窑组
J2x
湖滨三角洲相、湖沼相、河流相、覆水沼泽相为主的含煤碎屑沉积,灰、灰绿、黄绿、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夹煤层、炭质泥岩
>484.09
整合
下统
三工河组
J1s
为湖相沉积碎屑岩的深灰、灰绿、灰黄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叠锥灰岩
305~409
断层
古生界
石炭系
中统
前峡组
C2qx
为浅海-滨海相火山碎屑岩、火山喷发沉积岩及火山岩、中细碎屑沉积岩及火山岩组成。在砂岩含头足、腕足化石
<1045
(三)侏罗系下统三工河组(J1s):主要在区域南部出露,为一套湖相沉积碎屑岩。其岩性为深灰、灰绿、灰黄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叠锥灰岩。该地层在区域内不含煤。区域地层厚度305—609米。与上覆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呈整合接触。
(四)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J2x):主要在区域中部出露,为一套湖滨三角洲相、湖沼相、河流相、覆水沼泽相为主的含煤碎屑沉积岩。其岩性为灰、灰绿、黄绿、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夹煤层、炭质泥岩。区域地层厚度大于484.09米。与上覆侏罗系下统三工河组呈整合接触。
(五)侏罗系中统头屯河组(J2t):主要在区域中北部出露,为一套河流相、湖泊相为主的碎屑沉积岩。其岩性为灰、灰绿、灰紫色粗砂岩、砂砾岩、砾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底部有厚砾岩。区域地层厚度45—520米。与上覆侏罗系上统齐古组呈整合接触。
(六)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3q):主要在区域中北部出露,为一套湖泊相为主的碎屑沉积岩。其岩性为灰、紫红、紫褐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下部夹有薄层凝灰质砂岩。区域地层厚度600—900米。与下伏侏罗系中统头屯河组呈整合接触。
(七)侏罗系上统喀拉扎组(J3k):主要在区域北部出露,为一套山麓河流相为主碎屑沉积岩。其岩性为灰、灰黄色巨厚角砾岩。区域地层厚度130.82—300米。与下伏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3q)整合接触。
(八)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群(K1tga):主要在区域北部出露,为一套河流相为主碎屑沉积岩。其岩性为棕、褐色砾岩夹砂岩、砂质泥岩。区域地层厚度大于205米。与下伏侏罗系上统喀拉扎组呈不整合接触。
二、区域构造
矿区所在区域属于准噶尔板块南缘,与塔里木板块伊连哈比尔尕山晚古生代岛弧带相接,以伊连哈比尔尕山北坡断裂为界,南部古生代地层分布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北部中新生代地层构造形态简单,以单斜构造形态产出,构成了长度大于100千米的宁家河-三屯河单斜构造带。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15~45°,由南向北岩层倾角逐渐变缓。
区域范围内主要断裂构造为侏罗系地层与晚古生代地层之间的F1断层。该断层东起呼图壁河,向西绵延百余千米,倾向南,倾角不详,上盘(南盘)上升,下盘(北盘)下降,中石炭系前峡组地层推覆到三工河组地层之上,属逆冲断层。它是乌鲁木齐拗陷西段南部边界断裂,控制了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断层以南为晚古生代地层,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层以北为中新生代地层,呈向北倾斜的简单的单斜构造,褶区不发育;受牵引作用的影响,靠近断层的侏罗系地层倾角较大,向北远离断层岩层倾角逐渐变缓。
第二节 普查区地质
一、普查区地层
普查区出露中生界石炭系、侏罗系地层,其中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广泛分布,局部缓坡地带和开阔的沟谷中被第四系覆盖。石炭系中统前峡组(C2qx)、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坡积层(Q4dl)。其中,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工程控制程度高,三工河组(J1s)上部地层也有少量工程控制。现将地层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石炭系中统前峡组(C2qx):主要分布于勘查区西部。其岩性为一套浅海-滨海相火山碎屑岩、中细碎屑沉积岩及火山岩组成。在砂岩含头足、腕足化石。与上覆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呈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1b): 分布于勘查区西部。为河流、湖沼相、覆水沼泽相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岩。其岩性为灰、灰绿、黄绿、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夹炭质泥岩和煤层。区域地层厚度大于205米。与下伏石炭系中统前峡组(C2qx)呈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三)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该组只在勘查区西北部少量出露,为一套湖相为主的不含煤碎屑沉积岩。岩性为深灰、灰绿、灰黄色粉砂岩、细砂岩,在砂岩中发育薄层状水平层理或缓波状层理。该组地层与下伏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1b)呈断层或整合接触。控制厚度150米左右。
(四)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
勘查区主要出露的地层,是勘查区内最主要的可采煤层的赋存层位。主要为一套在滨湖三角洲相环境中形成的泥炭沼泽相、河流相、覆水沼泽相的含煤碎屑沉积。其岩性为灰白色、黄绿色、灰黄色薄层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夹煤层、煤线、泥岩及炭质泥岩薄层,含丰富植物茎、叶化石碎片。该组地层厚度为492.28—611.01米,中西部铁列克井田ZK304孔控制该组最大厚度947.70米。该组地层与下伏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呈整合接触。
根据已有资料反应该组地层含层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9~10层,煤层总厚17—47.71米,是B0~B7煤层的赋存层位。
(五)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dl)
主要分布在矿区背阴缓坡地带,主要为土黄色土砾石、角砾混杂堆积,厚1~15米。
(六)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主要在矿区河岸陡峭、切割较深的河流和沟谷中分布,由圆次圆状的砂砾石构成,砾石主要成分为古生代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厚度6—25米。
二、构造
勘查区位于宁家河-三屯河单斜构造带的中南段,在勘查区中部发育有一轴向北西—南东方向向南东倾伏的宽缓背斜,地层产状在背斜轴附近较陡倾角35°—50°,向南北两侧远离背斜轴后则产状变缓为15—26°左右,在勘查区西北部有一条落差约65米的正断层(编号F1),倾角约70°,倾向10°左右。该断层是区域上北西向大断裂的一部分,断层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向。虽然这些断层没有造成煤层大幅度位移,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因此推断矿区构造条件并非之前认识的那么简单,总体应该属于简单构造类别中偏向中等的亚类。
第三节 煤层煤质
勘查区内煤层控制程度低,没有施工钻孔,只能参考勘查区北部各煤层采样分析结果作一简要介绍。
一、煤层
勘查区内煤层较多,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主要含煤层位于西山窑组的下部,一般含煤8~11层,厚度在0.30米以上、可以相互对比并且有一定延展规模的煤层可归并为9层,自下而上的次序依次编号为B0、B1、B12、B2、B3、B4、B5、B6、B7。其中厚度大于0.8米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8层,编号分别为B1、B12、B2、B3、B4、B5、B6、B7。含煤段地层累计厚度130~220米之间,一般厚度150~160米。
(二)煤层垂向组合与分布特征
煤层在勘查区内的分布延伸情况,目前尚不够清楚,主要是地表第四系覆盖较多,松树森林密集,煤层露头很少,难以追索,有待普查工作加强揭露工作。
二、煤质
(一)煤的物理性质
区内各煤层物理性质基本相同,煤层为沥青光泽、颜色黑色、条痕黑褐色。节理不发育,煤的质地较坚硬,但性脆易破碎,断口以参差状为主,局部贝壳状和平整状,具反光性。煤的视相对密度多数为1.31—1.38g/cm3。
(二)显微煤岩组份及煤岩类型
煤的有机质组份占平均94.32%,无机质组份为2.45—9.27%,平均5.62%。无机质组分是以粘土类为主,碳酸盐类次之。有机质组分以镜质体为主,惰质体次之,半镜质体和壳质体少量,显微煤岩类型统计结果,个别煤层偶尔显示亮暗煤外,其余煤层均为各煤层显微煤岩类型均为微镜惰煤。表明煤质比较均匀,形成机制具有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均一性。
(三)煤的宏观煤岩组份及煤岩类型
各煤层宏观煤岩组份大致相同,以亮煤为主,暗煤为次,丝炭很少,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煤、半暗煤。
(四)煤的成因类型及变质阶段
1、煤的成因类型
准噶尔侏罗纪聚煤盆地属大型内陆拗陷盆地,西山窑组煤层是在水退早期湖泊三角洲平原沼泽化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聚煤期植物群主要为高大的蕨类(杪椤科、苏铁科、松柏纲等)植物(高等植物类),呼图壁宽沟煤矿区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其成煤原始植物的类别和聚煤环境与区域上是一脉相承的,故煤的成因类型亦为腐植煤类。
2、煤的变质
煤层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数值,两极值是0.43—0.75。据各勘查区煤的煤的变质阶段在0— II变质阶段,为低变质阶段的长焰煤—不粘煤阶段。
三、煤的化学组成
(一)工业分析
煤的工业分析主要包括水分、灰分、挥发分。
1、水分(Mad):区内各煤层的原煤水分(Mad)含量变化不大。均属低水份煤。
2、灰分(Ad):各煤层原煤灰分含量较高。各煤层在各矿区内的含量变化较大,且极大值较高,大于10%。为低中灰煤—为低灰煤如B7煤层原煤灰分在3.77—21.12%之间。B4煤层在除个别点低于5%外,大部分灰分含量大于5%,最高含量点在106团二井田的ZK403,灰分含量为14.43%。
3、挥发份(Vdaf):各煤层原煤挥发份为25.78—36.62%,变化不大。仅B7煤层在铁列克矿区为41.5%,B6煤层在铁列克和白杨沟—东沟分别为38.66%和平38.16%。精煤挥发份25.66—36.87%,用精煤挥发份平均值衡量各煤层的挥发份产率变化不大,均小于37%。最低含量为B2煤层在宽沟矿区,仅23.36%.
(二)煤的元素分析
煤层中碳元素含量变化不大,在79.05—85.79%。氢元素含量除B5煤层变化较大,在0.05—5.01%之间外,其余煤层氢含量在3.65—5.39%之间。各煤层中氮元素含量、氧加硫含量均变化不大。
(三)煤的有害组份—硫、磷
区内各煤层硫含量普遍低,全硫含量均小于1%,且多小于0.5%。原煤全硫仅B7煤层个别矿区达到1.44%,其它矿区内均小于0.5%;B5煤层在个别矿区达到1.37 %,其它矿区原煤全硫含量0.5%左右。其余各煤层中全硫含量也均小于0.5%。属低硫煤。各煤层原煤磷平均含量的两极值为0.003—0.068%,总体属低磷煤。
四、煤的工艺性质
(一)发热量
各煤层发热量普遍较高,在全区范围内变化不大。原煤干基弹筒发热量(Qb.d)两极值为25.26—35.09MJ/kg,干基高位发热量(Qgr.d)在26.06—30.85MJ/kg。按照发热量等级划分,属高发热量煤。
(二)粘结性
区内粘结指数值测试数据普遍在0—3之间,个别为5。全区煤层绝大部分为粉状,无粘结性。
(三)煤的低温干馏
各煤层低温干馏测试成果显示:区内各煤层焦油产率两极值为2.6—11.3%,属于含油—富油煤,各煤层焦油产率在区内变化不大。
(四)煤灰成份与灰熔融性
通过煤灰成份分析数据统计,各煤层煤灰成份中,总的看是SiO2含量稍高于CaO含量,各矿区内各煤层煤灰成分特征不明显,在铁列克煤灰成分以硅质灰分为主,钙、铁质次之。在小甘沟矿区,以钙质、硅质为主,属混合型灰分。白杨沟矿区则以钙质为主,硅质、铁质稍次之。马道沟矿区则为硅质、钙质混合型灰。
各煤层灰熔点成果显示:全区>1400各煤层煤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在1150°C—>1400°C,属中等软化温度灰。各煤层煤灰熔融性流动温度(FT)在>1185°—>1400°C,属较低流动温度灰。
(五)煤中的其它有害元素
各煤层中氯含量在0.008—0.175%之间,按国标煤中氯含量分级属低氯煤。各煤层砷的含量在1×10-6—4×10-6,按国标煤中砷含量分级属低砷煤。 为此煤矿在今后开采煤层时,应注意对氯、砷有害元素的防范。
(六)煤的可磨性、热稳定性、抗碎强度
各煤层的可磨性指数53-64,属难磨煤。各煤层热稳定性属高热稳定性煤。煤层的抗碎强度SS(%)在74-85之间,均较高,属高强度煤。
(七)煤的筛分试验及可选性评价
只在某煤矿生产井中采集B2煤层可选性大样进行筛分浮沉试验。
1、筛分试验:试验样筛分前煤样总重量7628千克,最大粒度>100毫米,煤样无粘结性(GR为0.2)。毛煤水分(Mad)2.94%、灰分(Ad)7.75%、挥发份(Vdaf)33.30%、全硫(St,d)0.08%、发热量(Qgr,d)29.88MJ/kg,在常规的十个筛分粒级中>100—100~50—50~25—25~13—13~6毫米5个粒级煤的筛分产率(累计百分率)42.44-82.77%。粉煤总量(6~0毫米级)17.23%,其中以6~3毫米级为主,占粉煤总量的49.10%。
2、可选性评价:矿区煤层精煤灰分产率均为特低灰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浮选,如果当工业要灰分低于7%的精煤时,选用1.4的比重液,此时的B2煤层为中等可选煤层。精煤回收率两极值59—79.81%,区内各煤层的可选性属良—优等。
(八)风氧化带的确定
北部各煤层在斜深5米处,煤受风化作用明显,尽管发热量值也高,但明显低于斜深15米处的发热量值。斜深小于5米的煤物理性较疏松、易碎,氢、炭元素含量较低,而腐植酸含量很高,挥发分、水分明显较高,因此将取样斜深5米处定为矿区煤层风化带下界。
五、煤种及工业用途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标准(GB5751—86),结合工作区煤层煤化程度较低的特点,煤种确定的主要指标是:精煤挥发份产率、粘结性指数、透光率,本矿区各主要煤层精煤挥发份产率普遍小于37%,除个别样点粘结指数大于5外,其它样点粘结指数均≤5,透光率均92—99%,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图,投影点多在31号不粘煤类区域。
通过对区内已有各种煤质分析数据的分析,从煤类、煤灰分和全硫的变化,对矿区内煤层煤质指标的变化程度有一定量的结论:区内煤层的煤类单一,均属于不粘煤,区内各煤层的煤质变化小。属特低灰份—低中灰分、特低硫、特低—中磷、高发热量的低含油—富油煤,煤的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动力用煤和民用煤的需要。并且还可做炼油用煤。
六、煤层瓦斯
勘查区暂无煤层瓦斯含量的资料,不予评价。
其他煤层开采技术,暂无资料,不予评价。
第三章 普查工作部署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
一、工作部署总体思路
在充分利用远景调查和预查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钻探、样品采集测试与综合研究,寻找煤炭资源,概略评价勘查区煤炭资源条件以及其他伴生、共生矿产赋存状况,指出进一步勘查方向,圈定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勘查区,为进一步勘查规划提供依据。
二、勘探类型的确定
在勘查区中部发育有一轴向北西—南东方向向南东倾伏的宽缓背斜,地层产状在背斜轴附近较陡倾角35°—50°,向南北两侧远离背斜轴后则产状变缓为15—26°左右,在勘查区西北部有一条落差约65米的正断层(编号F1),倾角约70°,倾向10°左右。虽然这些断层没有造成煤层大幅度位移,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总体应该属于简单构造类别中偏向中等的亚类。
勘查区内煤层较多,一般含煤8~11层,厚度在0.30米以上、可以相互对比并且有一定延展规模的煤层可归并为9层,其中厚度大于0.8米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8层,含煤段地层累计厚度130~220米之间,一般厚度150~160米。煤层稳定性和可采性因目前勘查区资料太少无可比性,难以作出全面评价。各煤层间距离自数米至数十米及百余米均有之,煤层稳定程度渐按二型较稳定型对待。
故勘查区内勘探类型确定为二类二型。
三、工作部署原则
勘查区以往煤田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资料基础较差。根据勘查区地质研究程度和煤炭资源条件,本次工作的总体部署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区域资料分析研究及预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填图、地表槽探、钻探工程控制、地球物理测井、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实现勘查目标。各项勘查工程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从地表到地下、先浅后深、由稀到密顺序施工。根据阶段性成果指导进一步工作部署
第二节 工作部署
一、总体部署
普查工作以勘探线剖面法为基本工作方法,围绕该方法部署各项工程。
普查工作以钻探为主要勘探手段,辅以地球物理测井、样品测试等综合勘查手段、依据上述的勘探类型按1000米左右工程间距控制全区。
2009年度勘探工作分三个阶段部署:第一阶段,主要开展地质填图、勘探线剖面测量、槽探、物探等工作,确定勘查区的地层层序,划分含煤地层。研究其沉积环境特征和聚煤特征。
第二阶段:主要开展少量钻探工作(ZK402、ZK002、ZK301)、测井及样品测试,大致了解含煤地层分布范围、煤层层数、煤层的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大致了解煤类和煤质的一般特征。预测找煤前景。
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如有较好的找煤前景,第三阶段全面开展普查工作,主要是按设计完成钻探工程的施工,对勘查区按1000米工程间距系统控制。初步查明可采煤层层位、厚度和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大致确定可采煤层煤类和煤质特征,初步查明勘查区构造形态。估算煤层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全面完成普查任务。
二、具体部署
1、勘探线剖面
普查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设计五条剖面。按55°方向布置勘探线,剖面总长度15.75千米。
2、1:10000地质测量(草测)
在全区内开展,面积17.77平方千米。通过地质测量,大致划分含煤地层,大致了解了主要可采煤层在地表的露头位置,圈定各类地质界线和构造线,为探矿工程布置提供依据。
3、槽探工程
主要布置在勘探线上煤层在地表的露头位置,间距加密一倍(500m),预计工作量2000立方米。
4、物探
主要在勘探线上布置1:1000激电中梯(长导线)剖面、磁法剖面,预计工作量7.75千米。
5、钻探工程
在8、4、0、3、7线上按1000米左右工程间距布置16个钻孔,分别为ZK801、ZK802、ZK401、ZK402、ZK403、ZK404、ZK001、ZK002、ZK003、ZK004、ZK005、ZK301、ZK302、ZK303、ZK701、ZK702。这样整个矿区总体上形成1000米左右工程间距的控制网度。预计总进尺8850米左右。
在钻孔施工过程中,每个钻孔均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对每回次起、下钻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变化情况进行系统观测和记录。
每个完工钻孔均安排全孔地球物理测井。
为了解地下水的运移方向,对ZK403、ZK002、ZK004、ZK301、ZK303钻孔进行静止水位观测工作。
6. 样品采集与测试
采集的样品种类有:煤芯煤样、煤层煤样、瓦斯样、从煤样中分离出视相对密度样、煤粉砖光片样、燃点样、煤尘样等。煤层顶、底板物理力学试验样、水样。
样品主要从钻孔中采取,根据勘查区内可采煤层,按每个钻孔平均控制可采煤层8层、总厚17—48米计算,按每孔采煤芯样10件,预计采集煤芯样150件左右。槽探中采取煤岩样,预计100件。
煤层样在钻孔中采集,设计为7件。
根据需要在钻孔中适当采取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样、瓦斯样和水样,设计在ZK802、ZK402、ZK001、ZK004、ZK301、ZK303采岩石力学样;设计ZK403、ZK003、 ZK301、 ZK701钻孔在地球物理测井过程中测试井温工作;在8、4、0、3、7勘探线采瓦斯样;在勘查区地表水体、周边可供矿区未来生活饮用或工业用水的水源处采集全分析水样。预计需采岩石力学样50组;瓦斯样76件、水样3件。
水样送新疆地矿局一水文队测试中心测试分析;煤样和岩石力学样送新疆煤炭局综合试验室测试,测试项目按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中的附录F的要求选做各类测试项目。
第三节 设计工作总量
设计工作量详见表3—1。
塔勘迪萨依一带煤矿普查设计工作量 表3—1
工作项目
设计工作量
备 注
1:10000
地质测量
1:1000勘探线剖面测量
15.75千米
5条
1:10000地质填图
17.77平方千米
槽探
2000立方米
1:1000激电中梯剖面
7.75千米
1:1000磁法剖面
7.75千米
机械岩芯钻探
8850米
16孔
地球物理测井
13983米
测
量
剖面线测量
7.75千米
5条
勘探基线测量
4千米
控制测量
20点
GPS、D级网
工程点联测
24个
剖面端点、钻孔、槽探
样
品
煤芯煤样
250件
煤岩样
7件
瓦斯样
76件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样
50组
水 样
3件
上述是在理想情况下的工作部署,在项目施实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如遇地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随时对各阶段工作部署作出适当调整。
第四节 工作阶段及时间安排
本次勘查拟从2009年6月开始,到2009年12月结束。
一、设计编写、物资准备阶段
2009年6月,提交正式设计,完成各项物资准备。
二、野外施工阶段
2009年6月—7月底,完成地质测量工作。
2009年8月—10月底,完成勘查区地质、钻探等野外工作量。
上述是在理想情况下的工作部署,在项目施实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如遇地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随时对各阶段工作部署作出适当调整。
各项野外地质工作施工顺序见表3—2,
主要工程施工顺序一览表 表3—2
施工工程
设计工作量
完成日期
备 注
1:1000勘探线剖面测量
15.75千米
2009年7月20日
1:10000地质填图
17.77平方千米
2009年7月20日
槽探
2000立方米
2009年7月30日
1:1000激电中梯剖面
7.75千米
2009年7月20日
1:1000磁法剖面
7.75千米
2009年7月20日
钻探工程
第一批
ZK402
300米
2009年7月25日
力学样 瓦斯样
ZK002
500米
2009年7月30日
静水位观测
力学样 瓦斯样
ZK301
700米
2009年8月10日
静水位观测
瓦斯样 力学样
第 二 批
ZK801
300米
2009年8月20日
力学样 瓦斯样
ZK802
300米
2008年8月20日
瓦斯样
ZK401
300米
2009年8月20日
瓦斯样
ZK403
500米
2009年8月30日
静水位观测 测试井温瓦斯样
ZK404
700米
2009年8月30日
瓦斯样
ZK001
500米
2009年9月15日
力学样 瓦斯样
ZK003
500米
2009年9月15日
瓦斯样 测试井温
ZK004
700米
2009年9月15日
静水位观测
力学样 瓦斯样
ZK005
700米
2009年9月30日
瓦斯样
ZK302
700米
2009年9月30日
测试井温
ZK303
700米
2009年9月30日
静水位观测
力学样 瓦斯样
ZK701
725米
2009年10月20日
瓦斯样
ZK702
725米
2009年10月20日
瓦斯样 测试井温
合计
8850米
2008年10月—12月底,完成普查地质报告编写任务。
第四章 普查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一节 地勘工程测量
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勘查各项工程提供准确、可靠的测绘成果,主要工作是:对勘查区内所有工程点、剖面控制点均进行定位联测。配合地质、水文工程地质工作,用全仪器法测制勘探线剖面地形线。测量工作依据原地质矿产部1988年5月发布的国家专业标准《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ZBD10001—89)中的要求执行。
第二节 1:10000地质草测
通过地质测量,基本查明勘查区内地层、构造、煤层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一、1:1000勘探线地质剖面测量
目的是查明各煤层在剖面上的露头位置,建立地层层序,确定接触关系、划分填图单元。
1.工作方法:基本垂直向斜轴向或地层走向布设勘探线地质剖面,由测量人员采用全仪器法测制地形线,各测点用木桩做标记,地质人员逐段进行地质编录。
2.技术要求:凡厚度大于1米的岩层单独分层编录;煤层、矿层、标志层、火烧层、化石层及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不论厚度大小均单独分层编录,并在剖面图上做放大表示。通过剖面测量要求达到合理划分填图单元,为探矿工程布设提供依据,并在探矿工程完工后,将其资料汇总在地质剖面上,形成完整的勘探线剖面图。
二、1:10000地质填图(草图)
1.工作方法:在掌握分层标志,划分填图单元的基础上,同时采用追索法和穿越法填制各类地质界线、构造线。地质点用经过测区控制点校正的GPS测量,各点均用木桩做标记。
2.技术要求:勘查区为构造较复杂类型,煤层点、界线点的间距不超过200米,基岩裸露区每平方千米布设观测点不少于30点。第四系覆盖区可放稀1—2倍。对于长度大于100米,宽度大于20米的地质体均要绘到图上,对断距大于30米的断层,出露长度大于100米的褶曲均需查明。地质点的记录内容必须全面,包括岩性、煤的宏观特征、煤层厚度、结构、煤层顶底板及夹矸岩性、产状、路线地质等情况要进行详细记录,对有价值的地质现象要进行素描或照像。
第三节 钻 探
一、工作布置
钻探工程的目的是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