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docx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445394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桃花源记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1.缘:沿着,顺着。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3.数:几。4.芳:香花。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

2、: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一词多义:1.中:年间。(晋太元中)中间。(中无杂树)2.志:标记。(寻向所志)做标记。(处处志之)3.为:(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w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4.寻:寻找。(寻向所志)随即,不久。(寻病终)5.闻:听说。(村中闻有此人)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6.舍:(sh)舍弃,放下。(便舍船)(sh)房舍。(屋舍俨然)7.作:劳作。(其中往来种作)做。(设酒

3、杀鸡作食)古今异义:1.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2.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3.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4.妻子 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5.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6.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7.如此 古:像这样。今:这样。8.不足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词类活用:1.异:感到诧异。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通假字:要:通“邀”,邀请。成语: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

4、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

5、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

6、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8.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

7、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10.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11.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12.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13.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太守是为了夺取

8、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和追求理想社会。14.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是真实的。15.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幸福的生活。16.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民风淳朴,宁静,自给自足。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17.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一个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斗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