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只烧杯,烧杯中都盛有足量的盐酸,此时天平保持平衡。如果一边投入少许锌粒,另一边投入相同质量的铁粉,两者都完全溶解后,天平指针将( )
A.偏向放锌粒的烧杯一边 B.不发生偏转 C.偏向放铁粉的烧杯一边 D.无法判断
2.下列知识的归纳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生活常识
B.节约意识
C.安全常识
D.环保意识
3.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溶液关系 B.构成物质的微粒
C.六大营养物质 D.物质分类
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
C.检验氧气 D.吸取液体药品
5.一种由甲醇为原料的薪型手机电池,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反应原理为: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CO B.O2 C.CO2 D.H2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其质量分数约占78%
B.复合材料是由基体材料和分散到其中的增强材料构建而成的
C.农家肥中的草木灰含有较多的碳酸钾
D.蛋白质属于一类常见的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7.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留硫酸
C.用浓硫酸干燥湿润的氧气
D.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8.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
B.利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打造大型客机C919
C.用液体氢气、氧气发射火箭
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
9.某同学郊游时不慎被蜜蜂蛰伤,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为减轻疼痛可以在蛰伤处涂抹( )
A.食醋(pH≈2)
B.牛奶(pH≈6.5)
C.矿泉水(pH≈7)
D.肥皂水(pH≈10)
10.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为了防止儿童患佝偻病,必须摄入适量的___元素.人体山50多种元素组成,根据含量多少,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内所含的镁元素属于___(填“常量”或“微量”)元素洗洁精能清除油污,这是应为洗洁精具有___功能.铁制容器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其原因是___(应化学方程式表示).每年4月22为“世界地球日”.下列说法中与“世界地球日”有关的是___(填序号)
A 燃料脱硫以减少酸雨的产生
B 开发利用太能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
C 提倡生产和使用可降解塑料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周围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①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
②该元素化学性质由___决定;
③该元素与碳元素的本质区别为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将一定量的石灰石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4.4g气体,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计算:反应前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某兴趣小组发现一袋腌制松花蛋的泥料,配料表上的成分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他们用泥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少量泥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搅拌,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过滤后,用pH试纸测试所得滤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A 将pH试纸剪成几段使用
B 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 将pH试纸湿润后放在表面皿上
D 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E 玻璃棒每一次蘸取溶液后要洗净擦干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滴加几滴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发现没有气泡产生。其主要原因是_____。
14.向一定质量的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铜和锌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呈蓝色。
(1)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滤液质量一定比反应前AgNO3溶液质量小,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猜想1:不相等;猜想2:_____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反应后略)
实验
现象
有气泡产生,
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
Na2CO3+2HCl=2NaCl+CO2↑+H2O
猜想2正确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反应一定要在_____中进行。同学们打算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如下三种改进,查阅资料后发现最佳装置是B,则猜想B中氢氧化钠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
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最终得出结论: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硝酸铵(NH4NO3)固体在不同温度下发生不同的分解反应,则下列各物质不可能是该反应产物的是_____(填序号)。
A NH3 B.H2O C.SO2 D.N2
16.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在实验室,小亮先取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于烧杯中,再取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蓝色滤渣,并对滤被的成分进行探究。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Na2SO4溶液呈中性猜想一: Na2SO4
猜想二: Na2SO4和NaOH
猜想三:____________
猜想四: Na2SO4、CuSO4和NaOH
分析:小明认为猜想______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現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仔细观察现象
溶液为无色
猜想_____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取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__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三
常温下,再取少量滤液,测溶液酸碱度
pH=7
猜想_____成立
(拓展延伸)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及前面的金属____(填“能”或“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A
【解析】
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在铁前,因此刚开始反应时,锌的反应速率快,得到的氢气多,所以刚开始时,天平会偏向铁的一边;但由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锌小,因此最终铁得到的氢气多,故最终天平会偏向锌的一边。
故选:A。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的金属化学性质越活泼,和相同的酸溶液反应时速率就越快;而对于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相等的金属元素,等量的金属和相同的酸溶液反应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得到的氢气反而越少。
2、D
【解析】
A、取暖时要防止CO中毒,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放水是不正确的,故A错误;
B、为防止污染,剩余药品不应放回原瓶。取用药品要按要求,没要求时,取少量,故B错误;
C、为防止发生爆炸,煤气泄漏不应打开排气扇,电器着火应先断掉电源,故C错误;
D、使用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源是正确的,使用可降解塑料,能减少白色污染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选D。
3、A
【解析】
A、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选项A正确;
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选项B错误;
C、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是人体的六大营养物质,选项C错误;
D、氧化物指的是含两种元素,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氧化物不包括酸,选项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关系,构成物质的微粒,六大营养物质物质的分类、反应类型、元素含量,反应实质粉末的知识,比较简单。
4、D
【解析】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检验氧气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观察是否复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睛】
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5、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
【详解】
有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4个钠原子,反应后有2个碳原子,4个钠原子,12个氧原子,12个氢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则X的化学式为O2,故选B。
6、A
【解析】
A、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其体积分数约占78%,故错误;
B、复合材料是由基体材料和分散到其中的增强材料构建而成的,故正确;
C、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故正确;
D、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正确;
故选:A。
7、C
【解析】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与酸性土壤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B、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残留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用浓硫酸干燥湿润的氧气,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D、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B
【解析】
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不正确。
B、利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打造大型客机C919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正确。
C、用液体氢气、氧气发射火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不正确。
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依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进行。
9、D
【解析】
试题分析: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应涂抹碱性的物质以减轻疼痛,选项中只有DpH≈10>7,显碱性
考点:酸碱性与pH的关系;中和反应的应用
10、D
【解析】
A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碱逐渐较少,溶液的pH逐渐减小,刚好完全反应时,pH=7,酸过量时pH<7;
B中和反应放热,所以反应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后,向周围环境散热,及后加入的盐酸对溶液由冷却作用,所以溶液的温度降低;
C反应中氯化钠的质量增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加,刚好完全反应氯化钠达到最大值,继续加入盐酸时,氯化钠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增加,所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立即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加,氢氧化钠反应完,氯化钠的量不再改变。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钙常量乳化Fe+CuSO4═FeSO4+CuABC11最外层电子数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
【解析】
(1)青少年缺钙会引起佝偻病。
(2)镁是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之一。
(3)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珠分散成无数细小的小液滴,因此可用来清除油污。
(4)由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硫酸铜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A、燃料脱硫以减少酸雨的产生,故A正确;
B、开发利用太能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故B正确;
C、提倡生产和使用可降解塑料,防治白色污染,故C正确。故选ABC。
(6)①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②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③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的种类得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故不同种元素(钠元素与碳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14.6%
【解析】
设:碳酸钙质量为x,氯化氢质量为y,生成的CaCl2质量为z。
x=10g
y=7.3g
z=11.1g
反应后所得CaCl2溶液的质量=11.1g÷20%=55.5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稀盐酸的质量=55.5g+4.4g-10g=49.9g;
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 BC 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
【解析】
根据氧化钙、纯碱的性质分析加入水中发生的反应;pH试纸的使用方法;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分析回答。
【详解】
(1)在少量泥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搅拌,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故填: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
(2)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可以剪成几段,节约了试纸;不能将pH试纸伸入溶液中检测溶液的pH,否则会污染试剂;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不能先用水润湿;玻璃棒每一次蘸取溶液后要洗净擦干;读数时,在30秒内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时间不能过长。故填:BC
(3)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有生成的氢氧化钠,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滴加几滴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发现没有气泡产生。其主要原因是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故填: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
【点睛】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方法即可分析解答。
14、Zn(NO3)2、Cu(NO3)2 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溶液质量变小;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溶液质量变小。
【解析】
向一定质量的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铜和锌的混合粉末,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铜的强,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锌完全反应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呈蓝色,说明铜发生了反应、锌完全反应,不能确定铜、硝酸银是否完全反应。
(1)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Zn(NO3)2、Cu(NO3)2;
(2)Zn +2AgNO3 == 2Ag+ Zn(NO3)2中锌和银的质量比为65:216,Cu +2AgNO3 == 2Ag+ Cu (NO3)2中铜和银的质量比为64:216,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都比析出的金属质量小,所以滤液质量一定比反应前AgNO3溶液质量小。
【点睛】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相等Fe+CuSO4=FeSO4+Cu密闭容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参加化学反应C
【解析】
猜想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1)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中,乙组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
(2)反思评价:反思评价中,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3)优化装置:优化装置中,同学们打算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如下三种改进,查阅资料后发现最佳装置是B,则猜想B中氢氧化钠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
(4)得出结论:得出结论中,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最终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5)解释应用:硝酸铵(NH4NO3)固体在不同温度下发生不同的分解反应,则下列各物质不可能是该反应产物的是SO2,因为反应前物质中没有硫元素。故选C。
16、 硫酸钠和硫酸铜 四 2 NaOH+ CuSO4= Na2SO4+Cu(OH)2 三 溶液不变为红色 一 能
【解析】(1)当硫酸铜过滤时,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和硫酸铜;猜想4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故猜想4不正确;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 NaOH+ CuSO4= Na2SO4+Cu(OH)2
(2)溶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中没有硫酸铜;则猜想3不成立;猜想2不成立,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故现象为溶液不变为红色;硫酸钠溶液显中性,故猜想1成立;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及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