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语文:最完整的诗语知识大全.docx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444871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最完整的诗语知识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最完整的诗语知识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最完整的诗语知识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风】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 【五言诗】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七言诗】诗体名。全篇每

2、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律联】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粘对】即是指在平仄上,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具体请参照【对句相对,邻句相粘,首尾相应】。【对句相对,邻句相粘,首尾相应】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

4、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对句相反:指同一联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仄仄平平仄。【拗救】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三平调】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三平调有两种情况: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

5、调。【唱和】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韵】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出韵】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

6、复出现,此乃大忌。【通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换韵】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窄韵】一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险韵。【分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

7、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进退格】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辘轳格】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葫芦格】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