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_和_)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_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类型: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下列实例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_,属于条件反射的是_。望梅止渴 膝跳反射 眨眼反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学生听到铃声向教室奔跑(3)结构基础反射弧(下图)2兴奋的产生(1)主体:动物体或人体内的_。(2)条件:感受_。(3)变化:由_状态变为_状态。3神经冲动的传导形式及方向(1)形式: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_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2)方向:沿神经纤维_传导。4兴奋
2、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理,完成下图。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及人脑的高级功能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结构基础,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突触A_;B_;C_;(2)其他结构D_;E线粒体;F_;G_。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_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_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_。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_中,只能由_释放,作用于_。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各级中枢功能大脑皮层下丘脑有_调节中枢、_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_小脑脊髓一般来说,位于_的低级中
3、枢受脑中相应_的调控。9大脑皮层(1)地位:整个神经系统中_的部位。(2)功能一般功能: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_、_、_等。人脑的特有功能:_功能。(3)言语区请将下列言语区与对应的损伤症连接起来。言语区损伤症W区a不能听懂话V区b不能看懂文字S区c不能写字H区d不能讲话10(1)学习是_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_、_和_的过程。(2)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_和_。短期记忆主要与_及_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_的建立有关。1(1)脑 脊髓 内外环境(2) (3)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2(1)某些组织或细胞(2)外界刺激(3)相对静止 显著活跃3(1)电信号(2)双向4内负外
4、正 Na+ 内正外负 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 静息电位5(1)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2)轴突 突触小泡 突触小体6突触前膜 受体 兴奋或抑制7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8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体温 水平衡 呼吸中枢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脊髓 高级中枢9(1)最高级 (2)学习 记忆 思维 语言(3) c,b, d,a。10(1)神经系统 行为 习惯 积累经验(2)储存 再现 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新突触一、反射类型的速判法一看是不是“先天性”:如果是先天性的(即生来就形成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性的则为条件反射。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如
5、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则为条件反射,否则为非条件反射。二、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1图甲表示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当用一定强度刺激B点后引起C收缩。图乙是图甲中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
6、的B表示效应器,C表示感受器,A表示突触B兴奋在A结构传导时,会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图乙结构中物质的释放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会消耗能量D中物质的合成与分泌一定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参考答案】B三、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1)静息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2)动作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
7、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2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AabedBbcdCabcDcd【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图,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刺激点与b、c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b、c可以测到电位变化,c、d形成一个突触,兴奋可以从c传向d、e,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所以不能传向a,B正确。四、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
8、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abbd)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3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
9、不偏转【参考答案】D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4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参考答案】B五、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1)探
10、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处,测量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处,测量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5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
11、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本实验的因变量是 ,该实验中先在有氧条件下测定的目的是 。(2)正常情况下,静息电位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内外 浓度差。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一60mV变为一65mV时,此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 减少,引起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3)下面四种测量方式,能测出静息电位数值的是 (填字母)。(4)给予对照组神经元30pA强度的电刺激,则受刺激部位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为 ;然后缺氧处理30min,给予相同强度的电刺激, (
12、能/不能)测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 。【参考答案】(1)静息电位和阈强度 与缺氧条件下形成对照(2)K+ Na+内流(3)AC(4)内正外负 能 刺激强度高于阈强度【试题解析】(1)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由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缺氧时间,因变量是静息电位和阈强度,该实验中先在有氧条件下测定的目的是与缺氧条件下形成对照。(2)正常情况下,静息电位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内外K+浓度差。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此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减少,引起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3)下面四种测量方式,能测出静息电位数值的是AC,即两
13、电极一个在膜外一个在膜内。(4)给予对照组神经元30 pA强度的电刺激,则受刺激部位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为内正外负,然后缺氧处理30 min,给予相同强度的电刺激能测到神经冲动,理由是刺激强度高于阈强度。五、大脑皮层在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的作用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其中包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和语言中枢等。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例如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6过量饮酒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与上述
14、生理状态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A大脑、小脑和脑干B小脑、大脑和脑干C脑干、小脑和大脑D脑干、大脑和小脑【参考答案】A1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负责调控的生理功能不同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3某人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
15、是A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直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C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4下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D在
16、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5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剌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剌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6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如图。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C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
17、抑制性突触D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7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8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图乙中的X为传入神经B图甲可以是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C图甲中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可与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D图乙中b处受损,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9突触
18、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是_。1
19、0(2018全国卷)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11(2018江苏卷)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12(2018天津卷)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不受激素影响C不存在信息传递
20、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13(2016课标1)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14(2018海南卷)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蛀(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
21、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15(2017北京卷)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 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
22、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共同作用,使C酶的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
23、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4)图中内容从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1【答案】B【解析】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兴奋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
24、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A正确;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错误;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控,D错误。3【答案】A疫细胞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菌,防止细菌进一步侵染,D正确。4【答案】D【解析】突触处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为突触,由图示可知处兴奋由上一神经元传导至下一神经元,则可判断反射弧的顺序为,为感受器,若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处产生相应的反应(排尿),则说明反射弧是完整和正常的,否则不完整或不正常,A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以及突
25、触处神经递质的分泌都要消耗能量,即需要呼吸作用供能,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时,通过的结构是突触,都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是传出神经,在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由于处兴奋传递的单向性,不能传导到大脑皮层,D错误。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这是神经系统建立条件反射联系,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错误;食物引起味觉,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没有涉及到效应器,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突触联系,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属于非条件反射弧,不需要大脑皮
26、层的参与,D错误。6【答案】D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大,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外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b是抑制性突触,C正确;据图可知,突触a、b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生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延迟,D错误。7【答案】B【解析】根据c处突触的形状可判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abcde,所以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A错误。受到刺激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乙方框中);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中(甲方框中),B正确。受到刺激前,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刺激后变为负电位,C错误。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8【答案】D【解析】由图乙可知,
27、X神经元上有一神经节,所以X为传入神经,A正确;结构c为相邻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即突触,图甲表示的结构为突触,B正确;图甲中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正确;图乙中b处为传出神经,其受损,刺激a无感觉,肌肉也不能收缩,D错误。9【答案】(1)静息 内负外正(2)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解析】(1)电流表的指针一般情况下默认是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28、形成动作电位,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说明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名师点睛】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2静息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是由Na内流形成的。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
29、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0【答案】D【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11【答案】C【解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30、,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12【答案】A【解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C错误;神经
31、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以后,在病毒或病菌刚侵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D错误。13【答案】B【解析】在线粒体的内膜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有氧呼吸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ATP,A项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是通过扩散作用而进行移动的,不消耗ATP,B项错误;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需要消耗ATP,C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涉及相关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跨膜运输,因此消耗ATP,D项正确。【考点定位】有氧呼吸、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和蛋白质的合成【名师点睛
32、】本题以神经细胞为切入点,以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生命活动为情境,考查考生对ATP来源和去路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ATP的形成途径、生理功能及其去路)、掌握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以及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复习中注重归纳细胞内产生与消耗ATP的生理过程(如下表)能够提高解题速度。转化场所常见的生理过程细胞膜消耗ATP: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细胞质基质产生ATP:细胞呼吸第一阶段消耗ATP:一些需能反应叶绿体产生ATP:光反应消耗ATP:暗反应和自身DNA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线粒体产生ATP: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消耗ATP:自身DNA
33、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等核糖体消耗ATP: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核消耗ATP:DNA复制、转录等14【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15【答案】(1)神经递质(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3) C、B 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4)细胞和分子【解析】(1
34、)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N受体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C酶;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酶的活性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3)由图示信息,根据“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可推出有比较多的A受体胞内肽段转变成了A受体,该过程就是过程。实验的自变量为短肽,要验证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则实验
35、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为了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还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检测的实验结果应可操作,膜A受体是否磷酸化不易检测,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4)图中所研究的机制涉及受体(糖蛋白)、酶及物质的运输,所以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学习和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名师点睛】本题通过研究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考查神经调节和实验设计与分析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判断相关过程变化,明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