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专题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2021年5月26日,我国部分地区第一次也是今年唯一能看到“超级红月”和“月全食”这一天文景象。下列关于“月全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挡住太阳光形成的
B.地球挡住太阳光形成的
C.月球表面反射太阳光形成的
D.太阳光经大气层折射后形成的
2、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焦距为20cm
B.物距为5cm时,可以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
C.物距为15cm时,成放大的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
D.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变大的
3、下列成语所描绘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立竿见影 B.凿壁偷光 C.镜花水月 D.坐井观天
4、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所使用的的凸透镜焦距为16cm
B.物体放在A点对应的位置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C.物体放在C点对应的位置,放大倒立的实像
D.物体从A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敏所在的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
B.烛焰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C.若烛焰从光具座30.0cm刻线处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烛焰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小
D.烛焰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若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挡一半,这时在光屏上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为某款智能无针疫苗注射机器人,通过一个简单的它维点云相机对人体进行拍摄,准确识别疫苗注射部位及注射角度,云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透镜,该类透镜可以用来矫正__________眼;拍摄识别时,能成一个倒立___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注射时,机器人向接种者靠近,拍摄到接种者的像将_______(选埴“变大”“变小”或“不变”)。
2、河水看起来比真实的要浅,这是光的___________缘故,所以不要贸然下河游泳。小军眼睛近视了,医生会给他配戴合适的___________ (选填 “凸”或“凹”)透镜。
3、网络是把双刃剑,同学们应该正确使用网络来为学习服务。但有的同学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成绩和视力下降,需配戴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进行矫正,这种眼镜,镜片中央的厚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边沿的厚度。
4、凸透镜可用于___________(选填“远视”或“近视”)眼的矫正,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若某手机镜头焦距为5cm,用它扫描健康码时,为保证扫描清晰,手机到健康码的距离应大于___________。
5、新冠疫情防控已是常态,出入公共场所要用手机扫健康码、行程码。扫码时,手机摄像头的成像原理与 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相同,其所成的是倒立、__(填“放大”、“缩小”或“不变”)的实像;当手机远离健康码、行程码时,摄像头所成的像将 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小明在用相机给同学照相时,不小心将手指贴在了相机的镜头上,请问小明能拍到手指清晰的像吗?为什么?
2、(1)电影或投影仪的银幕都是白色的,而且这些银幕布都是粗糙的,为什么?
(2)森林公园附近常设立一个告示牌,牌上写着“禁止随地丢弃透明的装有液体的饮料瓶”,这样做的目的据说是为了防止森林火灾,这是为什么?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的光学仪器是(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显微镜
选择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4、给你一个透镜,问题来了:
(1)你能用什么办法判断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写出一种判断方法;
(2)若是一块凸透镜,你怎样测出它的焦距,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5、篝火晚会上小强发现,隔着燃烧的火堆看对面的同学或其它物体,看到他们在晃动,他以为自己的眼睛花了,他将眼睛闭上一会儿,再认真去看,还是感觉到他们在晃动,小明百思不得其解,请你帮他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如图所示,东东用光具座(0~100cm)、蜡烛、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甲、乙)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我们需要让烛焰、凸透镜甲、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此凸透镜甲的焦距是15cm,当烛焰在图一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______;
(3)要使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时,在不改变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可将烛焰向______(填“靠近”或“远离”,下同)凸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将光屏向______透镜的方向移动。
(4)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变短,为了重新成像在光屏中央,可以将透镜往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5)为了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东东和同学课后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当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如图放置,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烛焰像应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发现光屏上的烛焰像模糊了,若把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说明液体透镜注水后,成的像将______(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此实验说明了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的成因。
2、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 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如图所示。
(1)测得焦距大于10 cm的是图______,模拟近视眼的是图______;
(2)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其中像距较小的是______图;
(3)目前很多近视患者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其边缘厚度只有0.05 mm,则此镜片的中间厚度______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0.05 mm,此镜片对光有______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3、实验小组利用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
(1)小聪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如图甲所示,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离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如图乙所示图像。由图可知,该透镜的焦距f为___________cm。
(2)当透镜与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实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生活中的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仅将题(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根据___________可知,在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_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清晰的像。
(4)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光屏上出现如图丙所示的情况,为得到完整的像,他可将凸透镜向___________调节(选好“上”或“下”)。
(5)小明取来一副老花镜眼镜,将其中一个镜片放在凸透镜前,且较靠近凸透镜,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获得一清晰的像(如图丁所示)。拿走眼镜,为了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仅需将光屏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的距离。
4、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调整实验器材高度时,蜡烛 ______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他用同一凸透镜做了两次实验,如图甲、乙所示,光屏上均有清晰的像(未画出),其中成缩小像的是图 ______ ;
(3)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______ (填字母);
A.5cm B.8cm C.10cm D.15cm
(4)在图乙中将一镜片放在烛焰和透镜之间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所加镜片可以矫正图 ______ (选填“丙”或“丁”)的视力缺陷。
5、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红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小红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
(4)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的实像。它与显微镜的_____(选填“目镜”或“物镜”)成像原理相同。
(5)图乙中,若将蜡烛向左移动5 cm,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则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的像略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原来的像。
(6)如果把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稍大些的,仍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就需要把光屏向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7)如图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当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太阳发出的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地球完全挡住,太阳光照不到地球上,在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球的现象叫“月全食”。故ACD错误,只有B正确。
2、C
【详解】
A.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图像时
u=v=2f=20cm
所以
f=10cm
故A错误;
B.物距为5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故B错误;
C.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故C正确;
D.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像距变小,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变小的,故D错误。
故选C。
3、C
【详解】
AB.立竿见影、凿壁偷光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故AB不符合题意;
C.镜花水月,水中的月亮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符合题意;
D.坐井观天,当井中无水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当井中有水时,原理是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
A.物距等于像距等于16cm时,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所以焦距为8cm,故A错误;
B.物体放在A点对应的位置上,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实像,故B错误;
C.物体放在C点对应的位置,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故C错误;
D.物体从A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
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
40.0cm-30.0cm=10.0cm
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故B错误;
C.烛焰从光具座30.0cm刻线处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根据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可知,烛焰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小,故C正确;
D.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挡一半,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会聚烛焰发出的光线,成烛焰完整的像,只是像比原来变暗,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 凸 远视 缩小 变大
【详解】
[1][2]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其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由于远视眼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配戴具有会聚作用的透镜,故该类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3]根据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物距应处于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机器人向接种者靠近,即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距变大,像变大,故拍摄到接种者的像变大。
2、 折射 凹
【详解】
[1] 河水看起来比真实的要浅,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所以河水看起来比较浅。
[2]近视的原因是晶状体曲度变大,折光能力变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所以需要佩戴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像刚好呈现在视网膜上。
3、 近视 小于
【详解】
[1]同学们视力下降是眼睛近视了,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配戴近视眼镜进行矫正。
[2]近视镜是凹透镜,这种眼镜,镜片中央的厚度小于边沿的厚度,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远视 10
【详解】
[1]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所以凸透镜可用于远视眼的矫正。
[2]用手机扫健康码时,相当于给健康码照了一张相片,健康码与手机之间距离相当于物距,而像距是小于物距的,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应该大于两倍焦距,即手机到健康码的距离应大于两倍焦距,手机镜头焦距为5cm,则这个距离应大于10cm。
5、 照相机 缩小 变小
【详解】
[1][2]用于扫码的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在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3]当手机远离健康码、行程码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摄像头所成的像将变小。
三、简答题
1、拍不到清晰的像,因为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
【详解】
不能拍到清晰的像。因为照相机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工作的,其成像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指尖在凸透镜(镜头)一倍焦距以内,成的是虚像,则相机的底片接收不到虚像,所以这张照片上没有小明同学手指清晰的像。
2、 (1)见解析;(2)见解析。
【详解】
(1) 使用白色的银幕能反射所有色光,使观众能看到真实的画面;粗糙的银幕可以使射向银幕的光发生漫反射,使各个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
(2)装有液体的透明饮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对射来的太阳光具有会聚的作用,使会聚点的温度升高,从而能够点燃周围可燃的物品引发火灾。
3、 B 见解析
【详解】
如图,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选B。
4、见解析所示
(1)①中间比边缘厚的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是凹透镜;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③凸透镜能作为放大镜使用成放大的像;凹透镜成缩小的像,(2)利用太阳光做入射的平行光,利用凸透镜将其会聚与一点,用刻度尺测出该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详解】
(1)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点说明是凸透镜,出现一个暗圈的是凹透镜;
(2)阳光聚焦法:找一张白纸和一把刻度尺,在太阳光下,移动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使光在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光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5、见解析
【详解】
篝火燃烧时,上方空气密度不均匀,光在疏密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或者说光线发生了弯曲),因此人眼看对面的同学或其它物体在晃动。
四、实验探究
1、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放大 投影仪 远离 靠近 下 缩小 靠近 近视
【详解】
(1)[1]让烛焰、凸透镜甲、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有利于使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心,便于观察。
(2)[2][3]由图可知,物距是20.0cm,像距是60.0cm,根据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主要应用是投影仪、幻灯机等;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4][5]要使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应将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4)[6]凸透镜成实像是倒立的,蜡烛燃烧变短时,烛焰向下移动,那么光屏上的像要向上移动,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凸透镜向下移动。
(5)[7][8]由图可知,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发现光屏上的烛焰像模糊了,说明凸透镜的会聚能力改变;若把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说明凸透镜会聚能力变强;因此,不改变蜡烛位置,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9]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若把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上的像又清晰了,说明液体透镜注水后,像成在了光屏的前方。实验说明,当凸透镜会聚能力变强时,像成在光屏的前方,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变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造成的。因此上述实验说明了近视眼的成因。
2、 丙 乙 乙 小于 发散
【详解】
(1)[1][2]因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由图可以看出,乙图的凸度比甲图大,焦距小于10cm,丙图的凸度比甲图小,焦距大于10cm,因为乙的焦距比丙的焦距小,所以会聚能力强,因此乙模拟的是近视眼。
(2)[3]由于凸透镜的会聚能力越强,像距越小,所以据图可知,在同一位置,用甲、乙、丙透镜分别对着远处的某一物体,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乙图的会聚能力最强,即像距最小。
(3)[4][5]近视眼患者戴的是凹透镜,凹透镜的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的厚度厚,其边缘厚度只有0.05mm,则此镜片的中间厚度小于0.05mm,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 10 投影仪 光路可逆 缩小 下 左
【详解】
(1)[1]透镜与白纸间距离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时间越短,说明此时温度越高,而凸透镜能够将平行光线汇聚于一点,最小最亮的光斑,且温度是最高,此点为焦点,故焦距为10cm。
(2)[2]当透镜与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此时在一倍的焦距和两倍的焦距之间,故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生活中的投影仪。
(3)[3][4]将题(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即逆着原理的光的路径,仍然可以成像,此时的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故成的是缩小的实像。
(4)[5] 如图丙所示的情况,像偏上,则烛焰的中心、光心的连线偏上,需要像成在光屏的正中央,则需要烛焰的中心、光心的连线向下,故将凸透镜向下移动即可。
(5)[6]一副老花镜眼镜是凸透镜,能够会聚光线,故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
4、 需要 甲 C 丁
【详解】
(1)[1]只有将蜡烛点燃,才可以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2]图甲中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3]图乙中,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
u=50cm-32cm=18cm
2f>18cm>f①
像距
v=73cm-50cm=23cm
23cm>2f②
由①②得到
11.5cm>f>9cm
故选C。
(4)[4]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镜片将光线会聚了,对光线起到会聚作用的是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丁图是远视眼,此镜片可以矫正丁图的视力缺陷。
5、 10.0 同一高度(同一水平线) 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蜡烛刚好放在了焦点上 放大 物镜 左 小于 右 远视
【详解】
(1)[1]小红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焦点,焦点和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此时的焦距为10.0cm。
(2)[2][3]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为了保证像成在光屏正中央。
(3)[4]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此时不成像,蜡烛刚好放在焦点上。
(4)[5][6]图乙中,物距为15cm,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故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正立的放大的实像。
(5)[7][8]图乙中,若将蜡烛向左移动5 cm,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故应该向光屏向左移动;物远像近像变小,故填略小于。
(6)[9]如果把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稍大些的,折光能力变弱,故像距变大,故需要将光屏向右移动。
(7)[10]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会聚能力变强,故是凸透镜,会聚光线,故眼镜是凸透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