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 1 5年第 2期( 总 2 0 2期 ) 安徽建筑 _—●■■ == : _ -_ _ I — — ■ ■ — 一 结 构 设 计 与 研 究 应 用 安 徽 建 筑 _ P - M — M铰, 设在两端 。楼面 恒荷载4 k N / m , 活荷载2 k N / m 4 结 语 ,线荷载 1 5 k N / m 2 。 随着 p u s h o v e r 的完善总结, F E MA 一 3 5 6建议至少从以下 2 组侧力模式分别选取一种类型对结构进行推覆计算。 ①第一组 振型相关的侧力模式: 第一振型侧力模式 ; S R S S侧力模式。② 第二组侧力模式: 均布侧力模式; 自适应侧力模式。 本文选取 2 种侧向荷载加载方式[4 1对此模型进行分析 : ① 倒三角形分布侧向荷载 a . 重力 +振型 1 ( 工况 1 ) ; b . 重力 +振 型 2 ( 工况 2 ) ; ②均匀分布侧向荷载 a . 重力 + x向加速度( 工况 3 ) ; b . 重力 + Y向加速度( 工况 4 ) 。 从上述 四种工况 可以得到 : ①当采用倒三角形分布侧向荷载加载时, 工况 1与工况 2 的最大基地剪力相差不大。但工况 1的数值在几个工况中最 小, 因为结构在 Y方向的侧向刚度小; 工况 3的基底剪力最大, 因为其在 x向的刚度大, 推覆力大。 每个 工况的总步数与最大基底剪力 表 1 (~ ) p u s h o v e r 分析可以用来模拟基底剪力 一 位移曲线; a n 载 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但是无论何种方式, 总能将结构 正确的数据显示出来。 ②用结构反应曲线作为结构抗震能力指标是不够, 还必须 结合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塑性铰分布等因素综合判断结构的抗 震能力。 ’ ③p u s h o v e r 方法概念清晰, 实施相对简单, 同时能使设计 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反应, 迅速找到结 构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 1 1 李刚, 程耿东. 基于l生 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方法与应用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2 0 0 4 . 『 2 1 陈勤. 钢筋混凝土双肢剪力墙静力弹塑性分析[ D J . 北京: 清华大学, 2 0 o 2 . 【 3 ] 彭俊生, 罗永坤, 彭地. 结构 动力学 、 抗 震计算与 S A P 2 0 0 0应用【 M 】 .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o o 7 . [ 4 】 汪大绥, 贺军利, 张风新. 静力 弹塑性分析 ( P u s h o v e r An a l y s i s ) 的基本 原理和计算实例f J ] . 世界地震 工程, 2 o o 4 ( 1 ) . j k } }j }j } 夸 } } } }j j { j j j‘ }jI } ; } 毒 专 jk j k j 拿j ( 上接第1 3 8 页) 在轴压比相同的情况下, 方案 2中主楼框架柱采用型钢混 凝土柱代替原方案普通钢筋混凝土柱。为对比混凝土用量 , 取 主楼框架单元进行分析, 如图 2所示。本层层高 4 . 2 m, 混凝土 强度等级为 C 6 0 , 轴网尺寸为 8 . 4 m X 6 . 6 m和 8 . 4 m 1 0 . 2 m, 采 用 型 钢 混 凝 土柱 截 面 尺 寸 为 6 0 0 m m X 7 0 0 m m、 7 0 0 m m 7 0 0 mm,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柱截面尺寸为 8 5 0 ram8 5 0 mm、 9 0 0 m m 9 0 0 m m, 减少混凝土用量 1 1 . 6 5 5 m , 。绿色建筑选用高 性能混凝土具有显著的节材效果,方案 2采用 C 6 0混凝土 ( f = 2 7 . 5 k N / m ) 代替原方案 C 4 5混凝土( 『 = = 2 1 . 1 k N / m 2 ) , 分析主 楼一层一典型框架柱 , 采用 C 6 0混凝土 , 其柱截面为 7 0 0 m m 8 0 0 ram, 轴压比为 0 .7 ; 采用 C 4 5混凝土, 若柱截面保持不变 , 轴 压比达到 0 . 9 2 , 超过了规范限值 0 . 8 5 , 若要满足规范, 柱截面需 扩大到 8 0 0 ra m8 0 0 ra m, 若保持轴压比为 0 . 7 , 柱截面需为 8 0 0 m m9 0 0 mm,因此选用型钢柱和高性能混凝土有效减少了混 凝土用量。 柱尺截面减小 , 还可增加建筑的室内空间, 增加使用 舒适度。 4 . 4地下室顶板梁配筋方案 .本工程地下室平面尺寸约为 1 7 4 .6 m 6 5 .4 m, 结构超长, 考 虑到上部覆土( 1 . 5 m厚 ) 和消防车荷载较大( 2 0 k N / m 2 ) , 地下室 顶板结构受荷大、 内力大、 配筋大。 原方案地下室顶板梁配筋采 用Ⅲ级钢( HR B 4 0 0 ,f ~ = 3 6 0 N / m m z ) , 用钢量较大。考虑到高强钢 筋适用于大跨度重荷载梁 , 如地下室顶板梁, 方案 2采用Ⅳ级 高强钢筋( HR B 5 0 0 ,f c - 4 2 0 N / m m ) , 由于其屈服应力较大( 与Ⅲ 级钢的屈服应力比为 1 . 1 6 7 ) , 减少了配筋的用钢量。选取地下 室顶板梁单元进行比较, 如图 3所示, 经计算 , 用钢量可减少约 1 0 %。 5 结论 根据绿色建筑的要求 , 对安徽省城乡规划建设大厦原结构 设计进行了多项优化。通过加入少量剪力墙 , 改善结构质量和 刚度分布, 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 扭转规则性和抗震能力, 具有 较好的经济性。通过采用预应力管桩、 密肋楼盖、 型钢混凝土 柱 、 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 , 从而达到绿色三星建筑对结构的 要求, 节约了混凝土和钢材的用量, 降低了能耗, 加快了施工速 度, 保护了环境。 参考文献 【 1 】 J G J 3 — 2 0 1 0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s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 0 1 0 . [ 2 ]2 G B 5 0 0 1 1 - 2 0 1 0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s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1 0. 【 3 】 G B 5 0 3 7 8 — 2 0 0 6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s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6. 【 4 】 J G J 2 2 9 — 2 0 1 0 ,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s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 0 1 0 . [ 5 】 沈祖炎, 李元齐,张元植. 绿色建筑与钢结构m 建筑时报, 2 0 1 3 — 1 2 - 0 5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