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发热诊断人卫第八版.ppt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428377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2.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诊断人卫第八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发热诊断人卫第八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发热诊断人卫第八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发热诊断人卫第八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发热诊断人卫第八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热(FEVER)1目目 录录概述发病机制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热型与临床意义伴随症状2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3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发热的概念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4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发热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5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一般为正常人一般为3637左右左右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内内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

2、温略高于正常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6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性发热非致热源性发热非致热源性发热7第二节第二节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发热发热一、致热原性发热一、致热原性发热分类外源性致热源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非微生物类: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其他810一方面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

3、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非致热源性发热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11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因与分类感染性非感染性12感染性发热(INFECTIVEFEVER)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4、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13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FEVER)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通常称为吸收热 此处内容修改多14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皮肤病变:皮肤广泛性病变

5、致皮肤散热渐少而发热,见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恶性肿瘤:各种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物理及化学因素:如中枢、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15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感染治愈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

6、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16临床表现(一)发热的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17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发热的临床过程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18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

7、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19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等所致的发热。20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

8、;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21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1)骤降(crisis):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2)渐降(1ysis):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22临床上常见的热型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

9、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1)。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2)。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3)。4波状热(undulant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

10、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不是杆菌病(图1-4)。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图1-5)。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6)。232829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

11、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第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30伴随症状 1寒战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2结膜充血 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3单纯疱疹 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4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31 6出血 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7关节肿痛 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8皮疹 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32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