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424514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一、春节春节就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得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就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就是一年得开始。传统得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得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得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得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得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

2、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就是我国民间传统得元宵节,汉代以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又称灯节。后世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得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得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3、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得习俗。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三、清明节清明既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就是一个历史悠久得传统节日。清明得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得设立就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得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

4、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自宋以下,民间更于这天插柳条于门,出郊游园饮酒,以贺佳节。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唐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诗:“今日清明宴,佳景惜芳菲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宋吴自枚梦梁录、清明节:“至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

5、初王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得习俗。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得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同时,端午节也就是自古相传得“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得优良传统。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

6、,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五、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女儿节”。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自东汉以来,即传说牛郎与织女二星于此夕在天河相会,民间有“乞愿”、晒衣等活动.至南朝,七夕有穿针乞巧之俗,从此乃成为妇女得一个节日。唐宋以下,除乞巧外,更有拜祀牛、女双星、卖巧果、丢巧针、染红指甲、种五生等活动内容。诗人亦多吟咏其事。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酻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

7、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以此为徵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艺文类聚卷四引竹林七贤论:“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诸阮前世皆儒学,内足于财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莫非绨锦。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摽大布犊鼻于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又引世说新语:“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曝晒衣物,隆乃仰卧出腹,云晒书。”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弟问曰:织女何事渡何!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也。”南宋梁刘孝威咏织女诗:“金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俗待黄昏至,含娇渡浅河。

8、”六、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以此日为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赏月之事,唐以前并未盛行。相传唐玄宗与方士叶法善夜游月宫,此说系神说,而民间盛传,影响所及,赏月遂成风气.至宋代愈盛.每至中秋之夕,人家或登楼临轩,或安排家宴,赏玩月色,留连达旦。虽贫若之人,亦解衣沾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明代至中秋夜不祭月之俗:家家置月宫符像,男女肃拜烧香,至旦而焚之。至清代,又有烧斗香之俗: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屑于其中,僧俗皆买之,焚于月下.中秋又有月饼,为应时唯一食物,亦用于祭月及作馈赠之礼太平广记载:“法善又尝引上游于月宫,因聆其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曲,而妆传之,遂为霓裳羽衣曲。”宋孟元老东京梦华

9、录、中秋:“中秋节前,诸店争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春场:“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跌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亲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就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清顾禄清嘉录、八月、斋月宫:“比户瓶花,香蜡望空

10、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糊纸为斗,炷香其中,高者可二尺许,中秋夜祀月则设之。”中秋之夜得食物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就是中秋夜得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她乡得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与亲人得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七、重阳节亦称“重九”、“九日”。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得九月初九.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就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古代易学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九为“极阳”

11、而九月九日更就是两个“极阳”之数相遇,认为必有灾厄,故西厢杂记谓西汉武帝时已有佩茱萸、食糕饵、饮菊酒诸俗,以为禳避之术。至东汉时,又产生方士费长房指点桓景于九日避厄得传说,因而,至迟在汉魏之际已形成此节。此后,重阳登高游赏、佩萸泛菊、食糕成为自宫廷至民间得普遍风俗晋书、孟嘉传:“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史并著戎服,有风至,吹良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嘉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晋陶潜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所开之

12、花,指菊。元张养浩九日诗:“一行作吏废欢游,九日登临拟尽酬.”参见“菊花酒”、“登高”等条.八、冬至节亦称长至、长日、大冬、冬节。二十四节气之一。以此后白日渐长,故称.在农历得十一月,阳历得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国古代就是一个很隆重得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得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得习俗,南方得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汉代视冬至为重要节日,仅次于元旦。此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当时朝贺、享神情,皆如元旦之仪。魏晋时始稍次于元旦.至宋,仍视冬至如元旦,百官上朝进贺,皆衣朝服,如大礼祭祀。民间虽至

13、贫者,至此日亦更易新衣,备粉饮食,享祀祖先,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吴俗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受到特殊重视,与周代以冬至所在之月为首有关,当时冬至即就是元旦,故天子有迎岁(新年)之礼。此风至清犹然,每到冬至日,士大夫家皆拜贺尊长,并交相立谒,平民百姓,亦必衣新衣相揖,谓之“拜冬”.古时又有向尊长进献履袜之俗,表示祝源“长履景福”,后世则成为冬至日子妇进舅姑得一种节物.此外,并有作赤豆粥,粉糰祭祖等俗.渊鉴类函、岁时部、冬至引易通卦验:“冬至之始,人主与群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又引玉烛宝典:“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极景极长,阴阳日月万物之始,律当黄钟,

14、其管最长,故有履长之贺。又:“沈约宋书曰,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又进履袜。淮南子、天文训:“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卸迎新岁。”汉崔寔四民月令:“冬至荐黍糕于祖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共二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宋周密武林旧事、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清顾禄清嘉录、十一月、冬至大如年:“郡(指苏州)人阳重冬至

15、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就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就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心市食物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得谚语。九、腊八节腊八节就是佛教得节日。这一天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得日子,又称“成道节”.此日重要得活动就是吃腊八粥。最早得腊八粥只就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得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腊八节也就是古代岁祭祀祖先众神之日。周时腊与大蜡同日而异祭,民间行

16、腊祭,天子诸侯行蜡祭,秦汉时蜡礼亡、通行腊。周以今农历十月为岁终,故腊日在孟冬;汉以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岁终,故腊日在十二月。腊虽在岁终,但古时日期无定。汉以冬至后得第三个戌日为腊,魏曾以辰日为腊,晋以丑日为腊。至六朝,曾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因此恰为佛之生日,故宋时即恢复汉制。清时十二月择日祭百神,可知其时腊祭已不复定在戌日.古时腊日除祭神祭先外,尚有其她活动。如汉时曾规定腊日以猪羊祠社稷,此日纵吏民宴饮。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为藏钩之戏.六朝时每逢腊日,村人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唐时腊日召群臣赐食加口脂、腊脂、谓之“赐腊”。宋熙宁以后亦有腊日赐群臣口脂、面药之礼。汉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

17、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也。”后汉书、礼仪志:“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汉应劭风俗通:“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猪也,因猪取兽祭先祖也.”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就是腊日,谓之君王腊。 十、除夕除夕就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亦称除夜、大年夜。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就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得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古时于腊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驱疫之俗,

18、谓之“逐除”,除夕之称,盖由此来。汉以后,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谓之“驱傩”。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谓如此便可驱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纸裹火药得爆竹,始于宋。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与宫廷,并无例外。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此俗于时已有。又,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亦始于晋。后世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之俗,由此而来.此外,民间除夕有于门上贴门神之俗,每至夜半,辄除旧门神,易新门神,至于门上帖春耿,则源于古时得桃符.以红纸书写联语,帖于门上,明以后才普遍流行.除夕夜或岁首,长辈给儿女钱物,谓之压岁钱,盖源于宋时宫廷于岁除,赐钱物于后妃之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民俗/习俗/传统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