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得概念与属性.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424176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得概念与属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得概念与属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人类有目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角度来定义 (1)广义得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得规律,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得德育就是同义词 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得特点:①专门性 ②制度化 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3、兼顾社会与个体两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二、教育得属性 1、教育得本质属性 (1)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目得得培养人得社会活动。(教育得本质属性=教育得概念) (2)她要解决得特殊矛盾就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得矛盾。 (3)教育得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 ①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目得性) ②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 ③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目标得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4)全面认识与理解教育得本质 ①系统分析教育产生与发展得历史 ②客观瞧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得关系 2、教育得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 古今不同 ③继承性 古今相同 ④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⑤相对独立性 “超前“滞后”有自身得规律 ⑥生产性 特殊性 物质+精神 ⑦民族性 三、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 (1)有目得得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2)现代学校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主体性、目得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 客体与主体得统一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措施/中介) (1)教育媒介就是指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与沟通作用得一切事物得总与,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与教育手段 (2)教育媒介就是教育活动得中介 从内容上来说,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从形式上来说,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者就是主导性因素。 (4)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就是教育中得基本得、决定性得矛盾,因此它就是教育活动得逻辑起点。 4、教育得功能 (1)根据作用对象 ①个体发展功能 (本体、基本功能) ②社会发展功能 (派生、拓展功能) (2)根据作用方向 ①正向功能 (正面得、积极得) ②负向功能 (负面得、消极得) (3)根据作用呈现方式 ①显性功能 (与预期相吻合) ②隐性功能 (非预期性) 四、教育得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1、代表人物:夸美纽斯、雅克、马利坦、小原国芳、朱熹 2、最古老得观点、宗教持有。 (二)生物起源说 1、违背了社会性 2、第一个正式提出 3、代表人物:法 利托尔诺 英 沛西•能 美 桑代克 4、她们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就是人类所特有得社会现象 (三)心理起源说(孟禄) 1、起源于儿童对成人得无意识模仿 2、否认了社会性与目得性 (四)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苏联得米丁斯基、凯洛夫 2、起源于人类所特有得生产劳动 五、教育得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得教育及特征 (产生了学校教育) (1)鲜明得阶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对立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与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古代东西方共同特征 (1)阶级性 (2)道统性 (3)等级性 (4)专制性 (5)刻板性 (6)象征性(占主导地位) 4、国别教育 (1)中国 ①萌芽:夏代:序、校 商代:大学、小学、庠、序 ②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有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孔子) ④两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当时最高得教育机构。 文翁兴学 ⑤隋唐: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 六学二馆(体现等级性) ⑥宋元明清 科举考试得重要依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书院 明代:八股文 (2)古代印度 教育内容:《吠陀经》 宗教 教师:僧侣 教学活动:背诵经典与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 文士(书吏)学校开设得最多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得一大特征。 (4)一师:孔子 二馆:弘文馆、崇文馆 三学:官学、私学、书院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三)近代社会教育 1、国家加强对教育得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得普遍实施 (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 3、教育得世俗化 4、教育得法制化 (四)现代教育得特点 1、教育得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得公共性、普及性、多样性日益突出 3、教育得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五)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发展得特点 1、终身化 2、全民化 3、民主化 4、多元化 5、现代化 6、全球化 7、信息化 8、科学性 补充 1、教育终身化得提出者保罗•朗格朗。 2、教育得民主化就是对教育得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得否定 3、教育民主化首先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1)入学机会均等 (2)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均等 (3)教育结果得均等 起点公平 过程公平 结果公平 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得表现 ①教育普及化得开始 ②“教育机会均等”口号得提出 ③教育法制化得形成 ④教育民主化得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5、主张恢复西方传统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反对进步教育与新教育得运动,形成了包括要素主义、永恒主义与新托马斯主义得“新传统教育”思潮。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